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太原市的金融機構分類

太原市的金融機構分類

發布時間:2021-01-16 23:16:17

『壹』 太原的行政區劃

至1996年,太原市轄古交一個縣級市,清徐、陽曲、婁煩三個縣,市區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區。
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調整行政區劃,市區分為杏花嶺區、迎澤區、小店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和晉源區,形成了6區3縣1市的格局。其中地處建設路以西、濱河路以東、北大街以南、南內環街以北的杏花嶺區、迎澤區兩個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而隨著城市的擴張,萬柏林區、小店區、尖草坪區和晉源區也被認為是城內地區,形成了「城六區」的概念。 太原市行政區劃信息表名稱行政區劃代碼面積
(平方千米) 六普人口
(萬人) 郵政編碼下設街道-鎮-鄉個數下設社區-行政村個數太原市1401006909420.159103008254-21-31594-924小店區14010529075.01020300327-1-294-62迎澤區14010610558.85330300026-1-095-19杏花嶺區14010714663.448203000910-0-2115-32尖草坪區14010829641.57050300239-2-362-84萬柏林區14010928974.925503002414-0-1104-49晉源區14011029022.14310300253-3-036-78※高新區※//0.9914//1-0※經濟區※//4.4521//10-0※民營區※//1.2579//0-7○城區統計/1416342.6522/49-7-8517-331清徐縣14012160834.38610304001-4-524-188陽曲縣140122208412.02280301000-4-610-117婁煩縣140123128910.58410303000-3-56-142古交市140181151220.51390302004-3-737-146○郊縣統計/549377.5069/5-14-2377-593備註:本表列出的帶有「※」標志的高新區、經濟區、民營區均不屬於行政區劃,其面積已經分別匯入其所在市轄區面積中;六普人口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設各級行政區劃數量統計截止到2013年底
參考資料:行政區劃代碼、面積、郵政編碼等信息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網站; 六普人口來源於太原市人民政府網站; 下設各級行政區劃數量來源於太原市民政信息網 工業、農業是太原市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1949年,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格,下同)為10718萬元。1950年~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工農業總產值快速增長。1952年,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上升到24362萬元,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超過了解放前太原市歷史最高水平。
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農業總產值逐年快速增長,195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3497萬元。
1958年~1960年,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太原市工農業總產值急速增長,1958年達到110544萬元,1959年上升為146127萬元,1960年達到203304萬元。但是,由於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太原市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財政開支過大,糧食及其他農副產品匱乏,加之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撕毀合同,造成1961年~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的大滑坡。1961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降至102532萬元,1962年降至94534萬元。之後經過三年調整,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發展,到1965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又升至181359萬元。1966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17436萬元。
1966年,太原市經濟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展形勢惡化。1967年、1968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分別下降為174096萬元、86679萬元。1969年~1970年,政治局勢相對好轉,工農業生產總值開始回升,1969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125653萬元,1970年上升為239658萬元,1973年達到305894萬元。1974年,「四人幫」掀起的「批林批孔」運動使太原市的經濟再次遭到破壞,當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降至236286萬元。1975年,貫徹中共中央整頓精神,全市工農業總產值又回升至275357萬元。然而1976年初掀起的「反擊右傾翻案風」使全市的工農業總產值又降至216067萬元。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太原經濟迅速恢復。197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為287351萬元,1978年達到363650萬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太原市的工農業總產值開始突飛猛進地增長。1980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06384萬元,1985年達到663713萬元,1990年達到1036956萬元。
2014年,太原市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1.09億元,比2013年增長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93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012.31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1479.85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6.94億元,增長1.1%;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增加值441.30億元,增長3.4%;金融業增加值307.05億元,增長4.9%;房地產業增加值139.91億元,增長6.8%;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62.26億元,增長11.0%;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00.80億元,增長3.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9023元,比2013年增長2.8%,按2014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9606美元。三次產業比重為1.5%、40.0%、58.5%,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06、0.47和2.77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持平,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 太原是中國建國初期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20世紀末以來,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中,太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承擔起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的重任。以不銹鋼生產基地、新型裝備製造工業基地和鎂鋁合金加工製造基地「三大基地」為代表的優勢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經過50多年的建設,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支柱,紡織、輕工、醫葯、電子、食品、建材精密儀器等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2014年,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7.24億元,比2013年增長0.4%。其中:中央企業增加值72.53億元,下降8.2%;省屬企業增加值259.65億元,下降4.8%;市屬及以下企業增加值315.06億元,增長7.4%。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3%的十大行業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的有5個。新興接替產業增加值387.28億元,增長9.3%,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9.8%。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268.96億元,增長15.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1.6%。煤炭、鋼鐵、煉焦、電力等傳統行業增加值259.96億元,下降10.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0.2%。其中:佔比18.9%的鋼鐵行業增加值下降10.0%,佔比14.9%的煤炭行業增加值下降7.4%,佔比2.7%的電力行業增加值下降18.9%,佔比2.1%的煉焦行業增加值下降9.8%。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279.40億元,下降0.5%。利稅總額108.30億元,增長3.0%。利潤總額19.66億元,增長151.1%。虧損企業虧損額49.82億元,增長1.2%。 郵電和旅遊
2014年太原全年郵電業務總量90.58億元,比2013年增長13.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64億元,增長8.3%;電信業務總量84.94億元,增長14.2%。年末市話到達116.37萬戶。農話到達4.6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742.66萬戶,其中3G、4G行動電話用戶分別為229.19萬戶和43.08萬戶。全市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863.69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201部,其中: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8部/百人和173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150.79萬戶,凈增加7.31萬戶,其中:寬頻網用戶144.45萬戶,增加11.33萬戶。
2014年,太原全市接待海內外遊客4196.51萬人次,比2013年增長14.5%。其中:國內遊客4176.44萬人次,增長14.6%;海外遊客20.07萬人次,增長5.0%。海外遊客中:外國人14.14萬人次,香港同胞3.32萬人次,澳門同胞0.39萬人次,台灣同胞2.22萬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500.01億元,增長16.0%。其中:國內旅遊收入495.33億元,增長16.8%;旅遊外匯收入0.77億美元,增長4.5%。
金融保險
2014年,太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144.00億元,比年初增長2.0%;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054.64億元,增長10.8%。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0011.26億元,增長2.0%,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3325.78億元,增長0.5%。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945.33億元,增長11.0%。人民幣貸款中,中長期貸款余額4906.03億元,增長11.0%;短期貸款余額2475.19億元,增長1.4%。
2014年太原市原保險保費收入113.96億元,增長16.8%。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62.89億元,增長18.9%;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7.55億元,增長25.6%;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2.76億元,增長17.8%;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40.76億元,增長12.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41.17億元,增長16.7%。其中:壽險業務給付17.23億元,增長23.2%;健康險業務賠款及給付2.33億元,增長4.2%;意外傷害險業務賠款0.92億元,增長61.9%;財產險業務賠款20.69億元,增長11.9%。
國內貿易
2014年,太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1.13億元,比2013年增長10.1%。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82.58億元,增長10.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55億元,增長14.7%。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840.26億元,比上年增長0.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9.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5.26億元,增長2.1倍。
對外貿易
2014年,太原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06.71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16.5%。其中:出口額65.70億美元,增長24.1%;進口額41.01億美元,增長6.0%。出口商品中,煤炭、焦炭、金屬鎂分別為0.52億美元、1.28億美元、1.13億美元,占出口額的4.5%。不銹鋼材、機電產品分別為14.49億美元、41.14億美元,占出口額的84.7%。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151個。年進出口額在千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54個,比上年增加2個。全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10.77億美元,增長14.0%。

『貳』 太原金正和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太原金正和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於2015年8月3日在太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版記成立。權法定代表人李清,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外包;接受金融機構委託從事金融知識流程外包等。
法定代表人:成鵬
成立時間:2015-08-03
注冊資本:30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010006103780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太原市小店區康寧街康寧大廈A座2406室(入駐太原博皓商務秘書服務有限公司135號)

『叄』 求關於太原的經濟建設情況

詳見太原經濟信息網http://www.tyeic.gov.cn/

2005年太原市國民經濟發展綜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國民經濟各行業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十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年奮斗目標,加快改革開放,推進結構調整,努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增長質量繼續提高,地方財力迅速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率先發展取得新進展。

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一、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895.49億元,增長14.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2.11億元,完成計劃103.6%:增長20.4%,增幅高於計劃0.4個百分點;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00.21億元,增長28.5%,增幅高於計劃8.5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4.03億元,增長15.1%,增幅高於計劃0.1個百分點;

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3.72億美元,下降0.6%。其中:出口總額21.17億美元,下降19.5%:

財政總收入163.01億元,完成計劃114.8%;增長35.8%,增幅高於計劃17.8個百分點;

一般預算收入56.95億元,完成計劃116.2%增長33.6%,增幅高於計劃18.6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完成計劃100.0%,增長12.0%,增幅與計劃持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4402元,完成計劃103.3%;增長13.7%增幅高於計劃3.7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1.1%,低於計劃1.9個百分點。

二、 「十五」時期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遞增

2005年,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為順利完成「十五」奮斗目標劃上了圓滿句號。 「十五」時期的五年間,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

地區生產總值由396.27億元提高到895.49億元,增加499.22億元,年均遞增14.0%;

財政總收入由56.36億元提高到163.01億元,增加106.65億元,年均遞增23.7%;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90.51億元提高到292.11億元,增加201.60億元,年均遞增19.6%;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山73.55提高到142.53,提高68.98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60.94億元,年度投資由104.77億元提高到438.51億元,年均遞增33.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89.42億元提高到384.03億元,增加194.61億元,年均遞增15.2%;

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0.31億美元提高到33.72億美元,增加23.41億美元,年均遞增26.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19元提高到10476元,增加4457元,年均遞增11.7%;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643元提高到4402元,增加1759元,年均遞增10.7%;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五年上漲3.2%,年均上漲0.6%。

「十五」時期,成為我市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增長質量最好、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時期之一。

2005年國民經濟運行狀況

一、經濟總量迅速擴大,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5.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國民經濟三次產業比重為:2.2:48.1:49.7,第二、第三產業構成全市經濟的主體。從發展趨勢看:

第一產業平穩發展。實現增加值19.99億元,增長1.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2%,拉動GDP增長0.1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領先發展。實現增加值430.67億元,增長17.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1%,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較快發展。實現增加值444.83億元,增長13.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7%,拉動GDP增長7.1個百分點。

從2001年開始,我市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擴張周期,國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增長的基本態勢,經過幾年的加速增長,目前正在從加速增長階段向穩定增長階段過渡,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明顯增強。

二、繼續優化農業結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預計200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農業產值19.96億元,林業產值1.42億元,牧業產值11.44億元,漁業產值0.27億元。

在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繼續實施「惠農」政策,農民種地熱情進一步提高,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3.48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29千公頃,增長4.1%。糧食總產量為29.18萬噸,其中:夏糧產量3.09萬噸,秋糧產量26.09萬噸。

突出發展城市農業,蔬菜種植面積繼續擴人。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5.15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蔬菜產量為143.22萬噸,增長3.4%。

畜牧業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肉類總產量6.51萬噸,比上年增長9.1%;禽蛋產量4.32萬噸,增長2.3%;牛奶產量9.44萬噸,增長11.4%。

鄉鎮企業繼續發展。全年完成總產值620.87億元、增加值148.14億元,分別增長30.0%和29.9%;營業收入549.64億元、上交稅金29.96億元,分別增長30.6%和58.5%。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對於壯大農村經濟、改變農民的收入構成與生活方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規模工業生產趨穩,經濟效益繼續提高

2005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下同)工業增加值292.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增幅比上年減緩3.6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完成增加值54.22億元,增長40.0%;省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38.73億元,增長9.7%;市屬企業完成增加值17.74億元,增長19.8%:縣屬及以下企業完成增加值81.42億元,增長28.2%。

輕工業加速增長,完成增加值38.41億元,增長40.0%,增幅快於上年14.9個百分點;重工業平穩發展,完成增加值253.70億元,增長17.7%,增幅比上年減緩6.1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重為13.1:86.9,輕工業比例上升1.1個百分點。

國有控股企業仍保持主體地位,完成工業增加值210.39億元,增長16.0%: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72.2%,比重與上年基本持平。

經濟效益繼續攀升。前11個月,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42.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31點;實現利潤34.95億元,增長26.0%;實現利稅91.89億元,增長22.5%。

煤、焦、鋼生產平穩,初步統計,全年原煤產量4070萬噸,焦炭產量1196.8萬噸,成品鋼材產量434.6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0%5.8%和8.4%。在重工業增速減緩的影響下,電力供應壓力有所緩解。全年發電量149.4億千瓦,比上年下降1.3%。

四、投資增幅趨於平穩,市屬投資比重較高

在國家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逐步從高位回落,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增速比上年回落37.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21億元,增長28.5%。增速回落22.9個百分點。

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增長差距縮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差由上年的41.8個百分點下降為11.0個百分點,有效需求回升的均衡性有所提高。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特點如下:

工業投資主體地位突出。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26億元,增長75.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59.55億元,增長49.4%,其中:工業投資258.80億元,佔到固定資產投資的64.7%,增長50.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9.40億元,增長1.8%,其中:房地產投資79.44億元,增長5.4%。

國有投資領先增長。國有投資完成232.39億元,增長48.5%,非國有投資完成167.82億元,增長8.4%。國有投資與非國有投資的比例為58.1:41.9,國有投資比例較上年上升7.8個百分點。

市屬項目投資仍佔有較高的份額。中央項目投資完成23.09億元,增長32.1%;省屬項目投資完成175.06億元,增長97.6%;市屬項日投資完成202.06億元,下降1.6%。三項投資主體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中的份額分別為:5.8%、43.7%、50.5%。

五、財政收入再創新高,金融運行持續平穩

200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63.01億元,比上年增長35.8%:其中:市級財政完成98.79億元,增長32.8%:縣區財政完成64.22億元,增長40.3%。完成一般預算收入56.95億元,增長33.6%。一般預算支出執行72.03億元,增長26.9%。

在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帶動下,財政收入創下了歷史最好水平。第二產業較快增長,企業效益迅速攀升,使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分別比上年增長31,5%和87.1%;第三產業繁榮,消費需求明顯回升,使營業稅比上年增長18.4%。企業自主發展能力增強、骨幹財源的壯大,為財政增收提供了保障。

2005年,貨幣政策呈現「穩健」基調。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539.25億元,比年初增長15.3%: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069.14億元,比年初增長9.6%,分別比上年回落8.2和5.3個百分點,存、貸款增長差由上年的8.6個百分點下降為5.7個百分點。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491.48億元,現金支出4361.41億元,凈回籠貨幣130.07億元。

六、消費需求繼續擴大,市場流通保持旺盛

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68.04億元,增長13.0%;縣城消費品零售額6.00億元,增長108.7%;縣以下零售額9.99億元,增長95.8%。

從消費地域看,城市零售額佔到全市的95.8%,城市消費主體仍然突出。但是由於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促進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活躍,出現了城鄉市場全面走旺的局面。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幅高於城市零售額,城鄉消費差距呈現逐步縮小的趨勢。

七、市屬外貿出口活躍,利用外資水平提高

受焦炭、金屬鎂出口量、平均出口價格下降,以及煤炭出口量減少的影響,地區出口出現下滑趨勢。2005年,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3.7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1.17億美元,下降19.5%:進口12.55億美元,增長64.2%,實現貿易順差8.62億美元。

在面臨出口政策調整,資源性、高能耗產品出口減少的情況下,我市採取各種措施、積極應對,經過市政府與各出口企業的共同努力,市級外貿出口實現大幅增長,出口額在全地區的比重迅速上升。前11個月,市屬企業完成進出口總額5.8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9.2%。其中:出口3.36億美元,增長 31.9%;進口2.51億美元,增長2.4倍。市級出口額佔全地區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上升為17.4%。

2005年,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5戶,比上年增加8戶,實際利用外資16490萬美元,增長15.6%

八、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比上年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4402元,增長13.7%,增幅高於城鎮居民收入1.7個百分點,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上年的100:41上升為100:42,呈現差距縮小趨勢。

居民收入增加帶動了消費增長。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806元,比上年增長9.8%。消費多樣化趨勢明顯,恩格爾系數為30.9%,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在八大類消費支出中增長的有:食品支出增長5.5%,衣著支出增長24.1%,醫療保健支出增長35.7%,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3.4%,居住支出增長14.5%,雜項商品與服務支出增長31.5%。下降的有: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0.4%,交通及通信支出下降2.1%。

儲蓄仍然保持快速增長。截止200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024.92億元,比年初增長25.7%。其中:城鎮居民儲蓄950.39億元,增長26.6%;農村居民儲蓄74.53億元,增長16.0%。

九、物價指數溫和上漲,消費價格總體平穩

2005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1%,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1%,與上年同期3.9%的上漲幅度相比,漲幅減緩2.8個百分點。物價水平回歸平穩,經濟形勢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呈現了高增長低通漲的穩定運行格局。

從分類價格指數看,呈現「五漲、—平、兩降」的趨勢。上漲的五類是:食品類上漲3.8%,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居住類上漲2.4%。持平的是: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的兩類是:衣著類下降3.8%,交通和通訊類下降3.7%。

物價運行的主要特點是:糧食需求增長逐步趨於平穩,供給能力不斷增強,食品價格上漲對價格總水平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居住類、娛樂教育用品及服務類、煙酒及用品類價格雖然有所上漲,但與上年相比有所同落。

十、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二級以上天數增多

2005年,我市共出現二級以上天氣245天,比上年增加21天。市區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值為0.139毫克/立方米,下降15.2%;二氧化硫濃度年日均值為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濃度年口均值0.020毫克/立方米,下降9.1%。綜合污染指數由上年的3.23下降到2.92,空氣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2005年,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為圓滿完成「十五」計劃寫下了最後的一筆,隨著「十—五」時期的來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又迎來一個新的、更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生產要素加速流動,有利於我市依託資源優勢,承接國外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提升競爭力;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有利於我市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太原率先發展的支持力度,必將增強我市的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通過幾年的結構調整,我市經濟增長方式不斷轉變,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強,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市經濟發展中還面臨著一些制約因素,如:經濟運行中結構矛盾仍比較突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任務仍很艱巨。

2006年,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有利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突出創新意識,提升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十五」成果,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為進一步加快太原率先發展步伐而繼續努力。

『肆』 太原城區如何劃分

太原行政區劃圖太原市現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即:迎澤區、內杏花嶺區、容萬柏林區、尖草坪區、晉源區、小店區六個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三個縣,古交市一個市,和2個國家級開發區(太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太原工業園區、太原不銹鋼生態工業園區)。計22鎮61鄉和50個街道辦事處。市人民政府駐新建路,全市總面積6988平方公里。
區(市、縣)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區(市、縣)政府駐地杏花嶺區17053.3281勝利街尖草坪區28634.7998迎賓北路萬柏林區30557.5488西礦街小店區29551.0009昌盛西街迎澤區11748.3278棉花巷晉源區28718.6634晉源街道古交市154021.5377金牛西街清徐縣60934.1750清源鎮陽曲縣206214.7259黃寨鎮婁煩縣129011.5987婁煩鎮

『伍』 太原金融機構怎麼樣,有多少

金融機構還是有不少的 不過你可以看一下開 金所,挺好的

『陸』 太原市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政府機關:中國人民銀行
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 農業發展銀行
商業銀行:版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權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渤海銀行、 光大銀行、晉商銀行、晉城銀行、匯豐銀行

閱讀全文

與太原市的金融機構分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