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關於日本那個問題,其他問題我時間了再回你,這是我在東方出版社的新書——《郎咸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的內容節選,現奉獻給你。在我前兩篇博文說過了美國對日本的「轟炸三部曲」之後,請問你如何感想?想必各位已經看到了或者感覺到了,彼時華爾街和美國政府對日本的做法,與今日他們對我們的做法是何等驚人的相似!這也是我不斷勸導我們的官員和企業家,要好好研究日本經濟衰退的真正原因(感興趣的各位可以讀一讀野口悠紀雄的《日本的反省》和辜朝明的《大衰退》)。
好了,我請問你,美國究竟是如何逼迫日本就範的呢?日本可不太好對付,日本人很狡猾。那美國人又是怎樣最終做到讓日本開放金融市場呢?
各位,當時美國要求日本開放它的農業和服務業。但是日本人很難開放農業和服務業。以農業為例,因為部分日本議員的議席是按照一個選區農民的數量確定的。城市化之後,農民變少,但是這種選舉制度的實質並沒有改變。農民的聲音左右了政策,迫使日本政府很難開放農業。舉個例子,日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是很古怪的:政府統一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廉價小麥,以高價在國內市場出售,再用掙來的錢從農民手裡高價購買大米,然後平價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實際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凈進口國,而且是美國糧食最大的進口國。讀者可能覺得很奇怪,日本政府何必這樣瞎折騰呢?日本農民的利益受到保護在於它有一個叫做「農協」的半官半民的基本組織,這個組織用選票做武器,威逼利誘政府給他們優惠政策,然後用各種優惠政策做武器,威逼利誘農民們抱成一個團以統一的價格在規定的市場上購買農業生產設備和資料,出售農產品。如果政府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而傷害到日本農民的話,其必然結果就是內閣倒台。此外,日本的服務業也很難開放,以零售業為例,日本的零售業有一個《大店法》,它限制大超市的數量,這就使外資很難進入日本的零售業。
美國人難道不知道日本無法開放農業和服務業嗎?美國人當然知道。既然知道,那為何又要求日本人開放呢?這就是「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聲東擊西策略。本來美國人想跟日本人要的就是金融市場開放,卻拿日本的農業和服務業說事。美國人當然知道,日本這套農協制度在那裡,誰傷害了農協的利益誰就得下台,所以,美國人偏偏先對農業問題糾纏不休,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糾纏日本的製造業問題之前,70年代末美國就要求日本開放進口美國的牛肉和柑橘。等到日本人說,這樣吧,我們各退一步好不好?美國人就說,好呀,那我不逼你開放農業了,你給我開放金融吧。
日本人沒辦法,所以只有開放金融業。那麼,日本人是怎麼同意放開金融業的呢?因為日本人信心膨脹,覺得自己是舉世無雙的財閥體系,大的銀行背後都有大的企業集團,大的企業集團下面也都有大的銀行,同樣,什麼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都是有大財閥背景的。比如,美國《商業周刊》對世界上的商業銀行做了排名,前五名竟然都是日本的銀行。在這種虛幻的排名影響下,日本人感覺特別良好,像我們今天的中國人一樣,因為我們四大銀行在全世界也是高居前幾名。但是我們和日本人所不知道的是,金融大戰靠的是水平,而不是排名。這方面,我們和日本一樣差勁。
當然了,美國人說服日本人還是相當有一套的。美國人搬出來日本開放金融市場的三個理論,我們發現這三個理論和一些所謂的學者,比如陳志武,在中國兜售的理論也都差不多。
第一個是金融發展有利於經濟,所以必須放寬監管。美國人就吹牛說我們美國華爾街這套上市啊、企業債的融資模式,比你們日本傳統的模式有更高的效率。甚至就是炒股票,我們的操盤手也比你們的更有技術,背後都有計算模型的。所以,你應該開放給我加入你的交易所,允許我開展投行業務。此外,美國還分析日本的財閥模式,美國人說什麼呢?說你這個都是內部自己胡亂定價,怎麼能有效率呢?其實,這些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只是用來忽悠日本人的,美國人真正想乾的事就是希望日本放鬆監管,允許引入一些日本人不懂的金融產品,以便美國人上下其手大賺一把。
這些理論日本人聽起來覺得相當有道理,於是就答應讓美國的財政部和日本的大藏省對接起來搞一個機構——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而且非常巧的是,日本的大藏省本來只是負責對內財政預算和審計的,跟我們的財政部一樣,裡面一個外交人員都沒有,也沒有太多懂國際金融的人,在此之前從來不直接參與對外談判的,他們根本搞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直接影響是什麼呢?舉例而言,1984年4月,放鬆對日本國內投資的限制;1984年12月,對外國金融機構開放包銷日元債券業務;1985年4月,批准創新的金融產品;最後1987年10月5日,大藏省實施一連串的金融自由化措施,其中包括最重要的融資融券。
第二個是平衡理論。美國人說,你看看美國從日本買了很多東西,所以,日本得到了巨額外匯儲備。但是這個儲備沒有用來買美國東西,反而被用來購買美國國債。太多錢買國債,肯定影響了國債的價格和利率,這樣不就攪亂了美國的經濟和金融秩序了嗎。如果你日本人不願意改革匯率,那麼,你就多買點美國東西吧。可是美國也不產鐵礦石,也不產石油,好不容易農業和服務業都搞得不錯,你還都不開放。那麼,你就多買點美國的股票、房地產、金融產品吧。日本人非常聽話,1989年9月27日,索尼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股票;10月31日,三菱宣布收購洛克菲勒中心的地產項目。那麼,美國究竟賣了什麼金融產品給日本呢?這個就是1988年賣給日本人的股指期貨,1989年再度賣給日本人的股指期權。
第三是金融發展關涉國際競爭力,所以必須堅持對外開放。而且美國人話說得非常漂亮,1983年11月11日的《日本經濟新聞》事後披露了一個談判細節。「日美經濟的中心支柱應該向金融、服務等領域轉移,在這些領域里美國的競爭力超群,發達國家中只有日本有希望成為這樣的國家,所以,美國敦促日本早日開放資本市場,以便日本未來也得到充分的回報。」你看看這個概念——「日美經濟」,比現在的什麼G2概念還親密無間,簡直不分彼此了,而且儼然一副分享成功經驗的老友之談,就像我們的有些無知學者熱談的「中美國」概念。具體來說,美國人透過日美間日元美元委員會撰寫了一篇長篇報告書,在日元的國際化、國內利率的自由化、金融市場的多樣化、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和信用秩序等問題上給日本提供了全方位的咨詢意見。
直接影響是什麼呢?1983年7月5日,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和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達成合作意向設立投資信託公司,隨後在1984年的3月25日真的把公司成立了,但是日本大藏省就是不批准。作為補償,日本大藏省1984年批准了摩根士丹利成立東京分行,並且授予了證券業務牌照,但是這時候因為摩根士丹利還不是交易所會員,具體交易還要透過日本的券商交易席位來操作。
更難以想像的是交易所會員准入,因為這意味著美國金融炒家就可以直接進入日本股市上下其手了。可是,1985年11月29日,東京證券交易所竟然就批准美國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證券等六家外國證券公司加入,隨後在1986年摩根士丹利就一馬當先正式開始了證券交易,更在1987年和1989年先後獲得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大阪交易所和名古屋交易所的會員資格。其中大阪交易所的角色最重要,因為股指期貨和股指期權就是在這個股市交易的。為什麼說難以想像呢?因為這本來是觸動日本政治體制的問題,要知道,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本來有一個政治捐款基金會,這裡面的資金都來自於各個交易所會員,而日本的《政治資金規正法》是明確禁止外國來源的捐款的。這么棘手的事情,竟然這么迅速解決了,除了高層明確支持,還能有什麼原因?實際上,日本內閣大臣的確是把日本證券局的負責人藤野公毅直接派到華盛頓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要知道,這些還只不過是跟日本券商在交易所里競爭的機會,而不是搶奪投資客戶的機會。隨後在1987年,摩根士丹利首先獲得了這個資格,成立了摩根士丹利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這樣摩根士丹利就可以在日本發售和管理基金,用日本人的錢來玩弄日本股市。到這個階段華爾街基本獲准全面進入日本的金融市場操作金融工具。
「轟炸三部曲」第一部曲融資融券、第二部曲股指期貨/期權和第三部曲華爾街獲准進入日本操作於是完成。現在就等著美國人來炸毀日本的泡沫了。
『貳』 汽車金融服務問題
這個問題,有難度。
『叄』 如何改進銀行金融服務的的對策及建議
內容預覽:眾所周知,金融業是服務行業,服務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在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尤其是現在與登陸中國的「洋行」同台競技,優質文明服務是各家金融機構生存的源頭活水,只有優質的服務,才有細水長流的客源,才能生機勃勃地發展。那麼,如何改進金融服務,創新服務手段,拓展服務內容,豐富服務內涵,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是各金融機構管理者和從業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談談筆者的管見。一、當前銀行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一)思想認識不到位,服務意識淡薄。一些員工只圖……
『肆』 金融服務業分類問題
兩者的定義不同:金融產品是指投資標的,即為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回務是指投資者參答與整個投資所享受道德服務。
2、兩者的內涵不同:金融產品是指股票、期貨、外匯、現貨、貴金屬等投資項目。而金融服務,包括在做投資之前,給予投資者所需要投資的項目產品介紹,開戶,後期服務等。
金融產品(Financial Procts)指資金融通過程的各種載體,它包括貨幣、黃金、外匯、有價證券等。就是說,這些金融產品就是金融市場的買賣對象,供求雙方通過市場競爭原則形成金融產品價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終完成交易,達到融通資金的目的。如股票、期貨、期權、保單等就是金融資產(Financial Assets),也叫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也叫有價證券(Securities)。
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運用貨幣交易手段融通有價物品,向金融活動參與者和顧客提供的共同受益、獲得滿足的活動。按照世界貿易組織附件的內容,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包括下列類型機構:保險及其相關服務,還包括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伍』 金融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1、金融業對整體經濟貢獻度較低,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尚待完善。
2、資本配置效率較低,存貸款差距日趨加大。
3、銀行貸款集中度較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度大。
『陸』 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1)農村金來融體系結構與運作自機制存在嚴重缺陷,機構網點少。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分布不均勻。在東部地區,網點過於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鄉鎮都沒有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
(2)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2003年以來,作為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3)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平均數達到13.4%,而這個比例高於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
(4)產品和服務單一,支農功能不強,農村資金外流嚴重,農民貸款難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等問題依然存在。
(5)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沒有形成合力,在農村地區進行信貸資金投放缺乏寬松的政策環境和信用基礎。
『柒』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捌』 目前我國金融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金融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整體來說我國金融體系還面臨以下問題:
(一)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
我國間接融資比重高,金融發展格局還不合理等問題仍未解決。金融體系仍然由銀行主導,銀行業資產佔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全社會的融資風險仍高度集中於銀行體系。資本市場仍具有新興加轉軌的基本階段性特徵,證券業業務結構雷同且業務種類單一,資本擴張和市場融資能力有限;業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保險密度和深度較低,保險產品不豐富保障功能發揮不夠。
(二) 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服務需要加強與完善
從組織體系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銀行業對民營資本的市場開放仍有空間。從服務領域看農村金融服務需要強化,截至2009年末全國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還有2792個。農村金融產品單一,服務不到位。同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金融體系對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仍不足。2012年5月26日,中國銀監會制定《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2013年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這些舉措表明意在完善我國的金融組織體系。
(三) 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些金融改革偏重於機構的增減和人員變動,對金融制度和組織結構創新不夠重視。銀行業戰略規劃比較薄弱、競爭同質化考核機制和經營模式不科學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觀。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證券公司業務模式比較傳統,創新能力較弱。一些保險公司內控和基礎管理較為薄弱,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市場競爭行為仍不規范。
(四) 金融機構潛在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銀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仍然突出,市場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需要進一步加強。銀行巨量信貸增長存在風險隱患,貸款集中度風險日趨突出,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有所加劇。國有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補充壓力,證券保險類機構的經營機制和風險管控能力需要加強。普遍存在的順周期行為和監管、會計等制度因素不利於防止和化解系統性風險。在分業監管體制下對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存在縫隙,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融資主體和部分金融產品存在風險隱患。
主要金融價格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有待深化。貨幣市場利率向信貸市場利率的傳導機制不暢,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仍有管制長期利率定價缺乏有效的外部基準,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能力較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存在靈活性不足,市場供求的決定作用有待提高,供求關系不盡合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