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有哪些保險公司是國有獨資的
1、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簡稱「中國人壽」,下轄中國人壽,國壽資產,國壽海外,國壽財險等;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是國有特大型金融保險企業,總部設在北京,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品牌500強,國家副部級單位。 公司前身是成立於1949年的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1996年分設為中保人壽保險有限公司,1999年更名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B.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制簡稱中信金、中信金控,是台灣大型金融控股公司之一,由鹿港辜家所創辦,現由辜濂松家族握有經營權。中信金控的成立,主要是因應台灣加入WTO後金融體系邁向國際化、多角化的趨勢。初期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為主體,以股份轉換方式成立;逐步納入中信銀證券、中信保險經紀人、中信票券等子公司。初期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為主體,以股份轉換方式成立;逐步納入中信銀證券、中信保險經紀人、中信票券等子公司。其資本額為新台幣壹仟億元。
注冊資本:23000000萬新台幣
C. 中國四大銀行是哪幾個
四大銀行是哪幾個
中國四大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版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專業銀行,權中國工商銀行主要辦理工商信貸業務,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投資為主要業務,中國銀行以涉外信貸為主,中國農業銀行主要服務於農業開發和建設。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民幣發行和國家的金融管理,下屬四個專業銀行:
1、中國農業銀行 --主要負責在廣大的農村開展儲蓄和借貸等業務。
2、中國建設銀行 --主要負責國家基建投資的管理。
3、中國工商銀行 --主要負責在城市開展儲蓄和借貸等業務。
4、中國銀行 --主要負責外幣的管理。
現在各行的業務區分不嚴格了。 國有四大行經歷了從建國之初,各自分工的專業銀行階段,到新世紀,各自基本成為綜合性大型上市銀行,並都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戰略。如今的四大行業務范圍也都不再單一,共同朝著綜合性、國際化、現代化大型商業銀行的目標前進。
D. 信託公司屬於私營還是國營
信託公司按控股股東的類型基本分為三種情況:
1、大型央企主導的——如:中版糧信託(中糧集團控股權)、昆侖信託(中國石油控股)、中信信託(中信集團控股)
2、政府主導的——如:東莞信託(東莞財政局)、甘肅信託(甘肅省財政廳)、百瑞信託(鄭州市財政局),其中也包括一些政府的平台公司或金融機構控股的信託公司
3、社會資本主導的——如:平安信託(平安集團控股)、國民信託(豐益實業控股)。
基本上真正民營控股的信託公司可謂鳳毛麟角,在中國金融畢竟是國家重點控制的行業,民營資本要做金融必須向ZF靠攏,否則。。。。你懂的!
E.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是同一個公司嗎
1、「中國平安保險公司」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1992年的名稱;
2、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設立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壽險」)、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產險」)、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並控股中國平安保險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平安信託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平安信託」)。平安信託依法控股平安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3、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歷程
2007 中國平安在上海上市,申購平安IPO所凍結的資金達到1.1萬億人民幣
2005 平安資產管理公司成立;平安健康險公司成立
2004 平安養老保險公司成立;中國平安在香港上市;收購福建亞洲銀行,並更名為平安銀行
2003 經國務院同意、保監會批准,正式更名「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引入匯豐集團(HSBC)戰略投資者;保費突破500億;總資產突破1000億;成立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000 總資產突破500億;
1997 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費突破100億元
1996 平安證券公司、平安信託公司和平安海外控股公司成立;
1994 引入摩根和高盛戰略投資者;開展壽險業務
1992 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
1988 於深圳蛇口成立,最初只開辦財產保險業務
F. 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信託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信託證券前身為寶成證券公司,成立於1978年。寶成證券原為高雄市最大之專業經紀商,成立之初實收資本額2億元,1989年為中國信託銀行投資,更名為中信銀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額擴充至35億元;1991年加入本公司;1992年更名為中國信託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除協助法人於資本市場籌資外,並致力經紀、期貨業務,以為客戶提供多樣且周延的全方位證券服務。
在承銷業務方面,主要可分為輔導發行公司向證交所申請上市掛牌,或向櫃買中心申請上櫃買賣之上市櫃輔導業務(IPO),以及上市櫃公司於資本市場籌資之企業理財業務兩大部份。其中在上市櫃輔導過程,中國信託證券不僅提供客戶辦理公開發行、內部控制查核評估、股權及經營權規劃、股務規劃及上市櫃掛牌承銷等一系列專業服務外,也協助客戶辦理上櫃轉上市、上市櫃公司合並以及興櫃股票之推薦。至於在企業理財業務上,中國信託證券依上市櫃公司之投資計劃或資金需求,為上市櫃公司提供辦理普通股現金增資、特別股現金增資、股權釋出之公開招募、發行可轉(交)換公司債及附認股權公司債等資本市場籌資、釋股或並購方案之規劃及承銷服務。
在自營業務方面,中國信託證券除於交易市場自行買賣股票、債券及期貨商品外,亦積極發展權證及衍生性商品相關業務,以提供市場更多樣的投資工具,期許為客戶量身訂作於衍生性商品之全方位金融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證券除總公司外,另設有忠孝、七賢、青年、永康、文心、新竹等六家分公司,為客戶提供上市櫃證券、興櫃股票以及期貨投資之買賣業務。92年 5月,中國信託證券正式對外開辦電子交易業務,讓客戶可透過網路、語音等多重管道下單,期許為客戶提供更安全、舒適的交易環境。
G. 中國八大世家
中國的民營資本控制著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的14.6%,占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比例不低於7.4%,對證券公司的控製程度遠遠超過13%,控制著中國一半的金融租賃公司。
中國八大家族在金融領域的投資額達到80億元,他們往往透過家族直接控股的公司或者家族關聯公司對旗下金融機構有著很強的控制力,金融機構基本處於家族最低層。這種模式與亞洲其他地區家族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有著極相似之處。
中國民營金融中最突出的是包括泛海系、愛建系、東方系、德隆系、萬向系、希望系、金信系、農凱系在內的八大家族。
通過對這八大家族金融結構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家族金融架構與我們此前研究過的亞洲其他地區的家族控股金融機構的模式非常類似:金融機構幾乎都處於家族控制最下端。這一方面與中國的《商業銀行法》等相關金融機構管理規定銀行等不能從事相關的實業投資有關,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構也是為了滿足家族企業在實業投資到一定程度時的資金需求。
我們的研究還發現,中國的家族對金融機構的控制力大部分情況下都比較強,或者透過家族直接控制的公司控股,或者由家族的關聯公司聯合控股。這樣的架構是否有利於中國金融未來的發展,也是讓人關注之處。
自1988年「愛建信託」(非銀行金融機構)誕生出新中國第一家民營金融機構以來,民營資本已經滲透到中國金融業各個領域,比重已不可小視(見本期另一文《中國金融民營化程度》)。
熱衷於中國金融投資的民營企業集團,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其中控股「愛建信託」98%的上市公司「愛建股份」,投資金融領域的金額達到了15.7億元,僅次於泛海系18.6億元,其他投資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還有「東方系」15.3億元和德隆系10億元。八大家族金融投資達到80.1億元,平均每一家族超過10億元。
八大家族中每一家族對兩家或兩家以上金融機構有重大影響力或控制力。
中國金融民營化程度
民營資本已經滲透到中國金融業各個領域。單從類型上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財務、金融租賃等各領域都有民營資本的介入。
控制著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14.6%。除工行、中行、建行、農行四大銀行完全國有獨資沒有民營資本參與外,根據我們的統計(只統計前十大股東中的民營成分),民營資本擁有中國十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已經達1628億元,占股份制商業銀行累計總資產23866億元的6.82%。若再加上「深發展」、「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招商銀行」四個上市銀行公眾股東持有的股份,民營資本擁有的股份制銀行總資產上升為3486億元,占股份制商業銀行累計總資產的14.6%。
全國城市商業銀行有100多家,信用社數量數以萬計,由於資料有限,無法一一進行統計,但根據我們的跟蹤研究,我們大致可以估算城市商業銀行、信用社的民營比重不會低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如台州市商業銀行,其主要股東均為民營企業,前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相同,分別持有10%,其中一家股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民營汽車製造商「吉利集團」。濟南市商業銀行其主要股東「力諾集團」,也是一家民營企業。
占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比例不低於7.4%。民營成分較重的「平安保險」、「新華人壽保險」和「華安保險」2001年度保費收入總額約為494億元,佔全國保費總收入的23.4%。按民營資本所擁有的公司相應權益算,民營資本保費收入為155.3億元,占保費總收入的7.4%。由於民營控股的「民生人壽保險公司」和「東方人壽保險公司」剛成立不久,尚未全面開展業務,如果加上他們的保費收入,民營資本在保險領域的比重應高於7.4%。
占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總額遠遠超過13%。民營企業參股證券公司已經非常普遍,不僅民營控股的上市公司參股證券公司,許多沒有上市的民營企業也參股證券公司,中國注冊資本最大的證券公司—「海通證券」87.34億元注冊資本中,民營資本投入超過20億元,佔23%以上。
目前民營資本已經成功實現控股部分證券公司,如德隆系控股了「德恆證券」、金信系控股了「金信證券」、農凱系控股了「大通證券」和「泰達富友證券」、愛建系控股了「愛建證券」、泛海系控股了「民生證券」、復星系發起設立「邦德證券」並處於控股地位、「青海證券」也是民營上市公司「數碼網路」(000578)控股、民營上市公司「杉杉股份」(600884)是「東吳證券」第一大股東等。
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民營資本控股證券公司的資本達65億元,加上參股的超過70億元,民營資本占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總額1043億元的13%。在我們的統計中,因難以判斷部分證券公司的股東是否為民營企業,我們都將之視為國有,因此民營資本對證券業的控股程度應遠遠高於這一比例。
40多家信託公司中有3家民營控股。民營資本進入較早的信託業,經過多次整頓,原來100多家信託公司僅剩40多家,「金新信託」、「金信信託」和「愛建信託」等多家民營控股的信託公司得以保留。「新希望集團」投資的「聯華信託」目前還沒有完成登記,如果順利通過重新登記,則民營控股的信託公司將增至4家。
全國12家金融租賃公司中約半數由民營企業控股。金融租賃公司是中國所有金融機構中,數量最少也是民營化程度最高的領域。其中德隆系控制了「新世紀金融租賃公司」和「新疆金融租賃公司」、明天系控股了「浙江金融租賃公司」、「托普集團」控股了「四川金融租賃公司」,「新奧集團」等民營企業控股了「河北金融租賃公司」等。
全國70多家財務公司中,只有2家民營財務公司。財務公司是進入門檻最高的非銀行金融領域,由於規模限制,民營企業很難獲得成立財務公司的機會。目前只有「東方集團財務公司」和「萬向財務公司」兩家民營財務公司。
民營資本投資金融收益不一
民營金融機構起點較低,多數公司投資時間較短,尚處於投入期,回報有限,但仍然有部分投資金融機構的民營企業獲得了比較豐厚的回報。
圖4中的16家民營參股或控股的金融機構,2001年度無一虧損,大多取得較好的收益,其中「平安保險」凈利潤高達17.6億元。參股或控股這些金融機構的民營企業,從中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如「雅戈爾」(600177)參股「中信證券」9.61%,2000年度投資當年即獲得1854萬元投資收益,2001年度獲得8273萬元投資收益。
但長期盈利的「愛建信託」,由於2001年中期以來股市長期低迷,其證券業務發生較大虧損,造成「愛建信託」2002年中期凈利潤虧損6560萬元。
民營資本控股金融機構的三種主要方式
直接主導或參與新設立金融機構是民營資本控股金融機構最主要方式。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民營資本主導或參與新設立金融機構有「民生銀行」、「台州市商業銀行」、「金信證券」、「愛建證券」、「民生證券」、「民生人壽保險」、「新華人壽保險」、「愛建信託」、「東方集團財務公司」、「萬向集團財務公司」、「邦德證券」、「東方人壽保險」等共12家,佔26家民營資本處於控制地位的金融機構的46%,即民營資本有近一半是通過新設立金融機構進入的。
借原國有股東退出之機,受讓金融機構股權。共有「青海證券」、「新世紀金融租賃」、「新疆金融租賃」、「四川金融租賃」、「浙江金融租賃」、「華安財產保險」、「金新信託」7家,佔27%。
借增資擴股之機出資,控股金融機構。最主要的有「大通證券」、「德恆證券」、「泰達富友證券」、「金信信託」5家,佔19%。
H. 國際金融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主要的就業方向為:金融分析師、金融風險管理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等九大類。
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控股集團等風險性很大的金融公司。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8)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學科構成
國際金融作為一個學科可以分為兩個構成部分:國際金融學(理論、體制與政策)和國際金融實務。前者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外匯管理、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體系、地區性的貨幣一體化以及國際金融協調和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等。
後者的內容則包括:外匯交易(包括國際衍生產品交易)、國際結算、國際信貸、國際證券投資和國際銀行業務與管理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