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將被允許倒閉破產嗎
銀行是允許倒閉破產的,商業銀行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七十一條商業銀行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產。商業銀行被宣告破產的,由人民法院組織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
商業銀行破產清算時,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後,應當優先支付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1)多家金融機構被接管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破產需要經過申請、受理、公告、和解和整頓、破產宣告、清算、注銷登記和注銷公告等階段。
1、破產申請。《企業破產法》第134條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有本法第二條規定情形的,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出現重大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採取接管、託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中止以該金融機構為被告或者被執行人的民事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
2、破產受理。人民法院在收到破產申請書後,經初步審查,如果認為符合法定條件,則應在7日內立案,開始對案件進行處理。
3、破產公告。人民法院在受理破產案件10日之內應當通過媒體告知商業銀行利害關系人關於商業銀行擬破產事宜的行為。中止債務財產的其他民事程序和任何債務清償活動,並召集債權人會議。
4、破產和解和整頓。破產程序開始以後,如果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為有必要對擬破產的商業銀行進行整頓以緩解信用危機,可以與債權人會議達成和解協議後,於法定期限內著手整頓擬破產的商業銀行,並中止破產程序。
整頓期限一般為兩年。如果整頓使得商業銀行能按期清償債務,就在履行和解協議的目後終結破產程序,商業銀行恢復正常經營活動。若商業銀行在整頓期間從事有損於債權人利益的行為和者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繼續惡化,則應終結整頓,宣告破產。
5、破產宣告。即人民法院通過媒體告知社會公眾擬破產的商業銀行破產事實成立,破產清算開始。破產宣告後,商業銀行事實上喪失法人資格。破產清算。破產宣告後,人民法院組織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對破產商業銀行的債權債務進行清查處理。
6、破產財產的處理。破產財產是商業銀行依法享有所有權的一切財產,是破產債務清償的物質來源和依靠。包括:破產宣告是破產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全部財產、破產宣告後至破產程序終結前所取得的財產以及應當由商業銀行行使的其他財產權利。
商業銀行破產清算時,在支付清算費用、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後,應當優先支付個人儲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7、破產注銷登記和公告。破產財產分配完畢後,清算組提請人民法院終結破產程序,並向破產商業銀行的原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工商機關核准注銷商業銀行登記後,公告該銀行終止。至此,破產商業銀行的企業法人資格才從法律意義上正式消滅。
2.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3. 美國提供次貸是哪兩家金融機構啊
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房地美)上周爆出財務狀況惡化的消息,公司股價出現大跌。美國政府也緊急展開「救火行動」,除了為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資金支持外,還接管了另一家倒閉的房貸機構,加州印地麥克銀行。房貸機構危機將進一步拖累本已疲弱的美國經濟,並將對美元反彈、美國及全球資本市場信心造成沖擊。一時間,美國經濟似乎又完全籠罩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下。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別設立於1938年和1970年,這兩家機構在美國住房融資體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是美國國會為保證住房貸款市場資金流動而立法設立的機構。兩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從抵押貸款公司、銀行和其他放貸機構購買住房抵押貸款,並將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後打包出售給其他投資者。這兩家房貸機構擁有或提供擔保的抵押貸款總值約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所有房屋抵押貸款債務的近一半。房利美和房地美遭遇的困境引起外界極大擔憂。由於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從事次貸以外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投資者擔心,它們陷入困境顯示,由美國住房市場泡沫破裂引發的次貸危機有可能向更為廣泛的「住房抵押貸款危機」演變,而這將進一步加大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動盪的風險。影響全球經濟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如次貸危機、高油價以及高通脹等仍在持續中,下半年世界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新興市場國家尤其要關注經濟波動的風險。
4. 金融危機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
危機首先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影響。由於金融危機開始失控,已導致多家金融機構,包括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隨著金融危機持續發展,美國銀行破產倒閉案明顯增加。據統計,美國2008年共有25家銀行倒閉,超過此前5年的總和。而今年來銀行倒閉數量則急劇上升,截至2009年2月20日,美國今年頭兩個月內倒閉的銀行數目已上升到14家。如,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頻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半年之後的9月,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又被美國銀行收購,而有著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也由於陷於財政危機,於2008年9月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
金融危機必然會影響實體經濟。一個經濟體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金融業是心臟,資金是血液,實體經濟則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他部分。一個人如果得了心臟病,心臟供血不足,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會減弱甚至喪失。一旦金融業遭到重創,實體經濟也就必然會受到影響。由於金融危機,企業和居民的財富縮水,借貸限制增加、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居民消費支出減少,失業增加。據統計,2008年9月,美國就業崗位減少了將近16萬個。到了2009年2月,美國持續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已達到498萬7千人,失業率已達到創16年新高的7.6%。從2009年1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看,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季環比增長年率為-3.8%。這樣,200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美國世紀GDP已連續兩個季度為負增長。美國已陷入經濟衰退之中。
而經濟也即GDP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在美國經濟急劇下滑時,消費必然受到影響,消費總量減少,消費者在消費是更加慎重,基本的生活用品可能沒有減少,但是在面對奢侈品這一塊,肯定會猶豫,奢侈品的消費肯定減少
5. 國內已有4家銀行倒閉,儲戶最高獲賠50萬,欠銀行錢還要還嗎
銀行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每天少不了要與金錢打著交道。自然在營收方面也是非常的可觀的。說到有錢可以說是少不了銀行的,銀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與銀行有著聯系,因為銀行掌握著我們的經濟脈搏,一般我們都會將錢存放在銀行裡面,特別是現在移動支付盛行的時代里。
我們對於銀行的信任度可以說是百分百的,不存在任何質疑的聲音,不然我們也不會把最重要的交給銀行。雖然我們去銀行辦理業務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但是實際上我們與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我們的工資可能是通過銀行到賬的,我們的五險,第三支付平台需要綁定的也是銀行卡,房貸、車貸等等,無一例外是離開銀行的。
所以說銀行有著強大的實力,即便是破產了也不用擔心資金會受到影響,還有監管部門會處理這個事情的。這也正是為什麼人們對於銀行是無條件的信任,總之銀行破產政府會積極的出面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要靜待佳音就好了。那麼那些想要鑽空子的,抱著僥幸心理的,比如欠銀行的錢要不要還。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這一點上,我國的法律已經明確指出了,貸款人必須全額償還貸款。所以說即便是銀行倒閉了,你所欠的款項也應當如數的歸還。因此不要擔心銀行出現什麼問題,並且像銀行倒閉的時間也是非常的小概率,你就不用杞人憂天了,擔心存款沒了。而真正應該注意的是,合理安全自己的錢財,這也是一門藝術。
6. 你說商業銀行不會倒閉,那怎麼又傳來了這么多的負面消息呢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是不會破產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有可能對商業銀行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
第2條
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依照本法規定清理債務。
企業法人有前款規定情形,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規定進行重整。
第134條
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有本法第二條規定情形的,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對該金融機構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申請。
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出現重大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採取接管、託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中止以該金融機構為被告或者被執行人的民事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
(6)多家金融機構被接管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法》關於商業銀行破產的規定:
第六十四條
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該銀行實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對被接管的商業銀行採取必要措施,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恢復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能力。被接管的商業銀行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因接管而變化。
第六十五條
接管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決定,並組織實施。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的接管決定應當載明下列內容:
(一)被接管的商業銀行名稱;
(二)接管理由;
(三)接管組織;
(四)接管期限。接管決定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予以公告。
第六十六條
接管自接管決定實施之日起開始。自接管開始之日起,由接管組織行使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權力。
第六十七條
接管期限屆滿,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決定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年。
7. 中國倒閉的三家銀行除了海南發展銀行 還有兩家是什麼銀行
正式關閉的只有一家,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中國被關閉的金融機構不少,如廣國投,華銀等等。
海南發展銀行倒閉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海南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很多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的形式發展業務。到1997年年底時,海南省已有幾十家信用社出現資不抵債、無法兌付到期存款等問題,並發生多起擠兌事件。最終海南省政府決定讓海發行兼並這些信用社,背起它們的資產和負債。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陸續給海發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用於「救火」後,決定不再給予資金支持。
1998年6月21日,央行發出公告:由於海發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央行《金融機構管理條例》,決定關閉海發行。
海發行關閉後,個人存款轉由工商銀行託管,由於公眾對於工商銀行的信任,並沒有造成大量擠兌。
而對法人(公司)存款則進行債權登記,待清算完後再行兌付,但是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20年至今未完成清算。
(7)多家金融機構被接管擴展閱讀:
事件啟示
首先,在海發行關閉事件中,我們看到其原因包括經營管理混亂、承擔接管問題信用社等。而在其背後,則是房地產泡沫崩潰可能導致金融失敗的殘酷事實。
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市場崩盤,導致包括信用社在內的金融機構出現大量不良資產,海發行則不幸成為這輪房地產泡沫危機的「犧牲品」。在當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體系關聯更加復雜的情況下,這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警示。
其次,在海發行遺留問題的背後,可以看到中國金融機構的退出制度尚未建立起來,這在客觀上阻礙了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步伐。長期以來。
中國的金融機構退出市場,往往都是行政性關閉,或者是關閉後走向行政性主導的破產,因此往往被人戲稱為「計劃性破產」。市場化破產機制的缺位,使金融運行的規范化、程序化、市場化都難以完全建立起來。
再者,海發行關閉的直接原因,就是儲戶因為恐慌引起的「擠兌」所造成的。擠兌的發生往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儲戶在缺乏銀行的信息,二是由於存款缺乏安全保障,導致儲戶信心喪失。
其中的教訓,一是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運作規范性和透明度,使公眾能夠充分了解內部的風險收益特徵,二是要求盡快建立起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成為挽救儲戶信心的「最終安全網」。
8. 中國金融機構監管部門有哪些
中國現行金融監管架構是「一行三會」。「一行」為中國人民銀行。「三會」是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分別負責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的監管
1、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
2、銀監會,統一監督管理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以及其它存款類金融機構。
3、證監會,負責對全國證券、期貨業進行集中統一監管。
4、保監會,負責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
金融監管體制是金融監管的職責劃分和權力分配的方式和組織制度。國際上主要的金融監管體制可分為雙線多頭監管體制、一線多頭監管體制和單一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體制是各國歷史和國情的產物。確立監管體制模式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提高監管的效率,避免過分的職責交叉和相互掣肘,又要注意權力的相互制約,避免權力過度集中。
在監管權力相對集中於一個監管主體的情況下,必須實行科學合理的內部權力劃分和職責分工,以保證監管權力的正確行使。
網路-中國金融機構監管體制
9. 中國有哪些銀行倒閉了
所有海南發展銀行全部倒閉。
1997年之前,即海發行兼並託管信用合作社事件之前,海南省被設立為經濟特區,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房地產業也大規模擴張,同時伴生了許多金融機構。
海南省的銀行類金融機構數目很大,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況下,各個信用社都採取了高利息的方式來吸引存款。後來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許多信用社都出現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而對儲戶承諾的高利息也加劇了這些信用社經營困境。
1997年12月16日,關閉海南省5家已經實質破產的信用社,其債權債務關系由海發行託管,其餘29家海南省境內的信用社,有28家被並入海發行。這28家信用社及關閉的5家信用社,最終使得海發行走向了末路。
經驗教訓
1、當初應海發行發照值得檢討
90年代初,「海南泡沫」破滅後,其經濟落後到其本來面目,從當時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當地銀行競爭狀況看,沒有組建海發行的必要。否則只能為日後的違規經營買下伏筆(高息攬存,高風險放貸)。
2、對關聯交易需嚴加監管
主要是向股東發放關系貸款沒有控制好,從而使海發行成了股東的提款機,如股東變相的抽空出資,則其使銀行高風險經營的道德風險則不可避免(拿別人的錢為自己的利益冒險)。
股東辦銀行應當將其作為一項產業來看待,而不是為了便利自己融資。否則銀行很容易成為股東的提款機,因此對股東貸款要有嚴格的限定。
3、行政性兼並應該停止
行政性的將30餘家由於高風險而難以為繼的城市信用社並入海發行,成為導致信心最終喪失,發生擠兌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