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服務對象集中於中小企業和個人
因為大的都在銀行借,網上借更靈活、快捷,但是成本更高,所以才有人在網上借
⑵ 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哪個好,有什麼區別
這位朋友你好,這兩家保險公司在國內是數一數二的,可以說是統治國內的保險行業。
那麼這兩大巨頭要分個高低還真的有點困難,如果光是看規模,那麼中國人壽排第一,畢竟他是一家國有企業,平安緊隨其後。這里有個數據齊全的排名表大家可以了解一下:《2020保險公司全國排名新鮮出爐!》那麼奶爸就分別介紹一下這兩家公司吧: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的子公司。摘於權威數據,平安人壽的注冊資本在2017年底已經達到了338億元。
全國設立有42家分公司及超過3,200多個正在營業的網點,人壽保險代理人高達130多萬名。而且在財富2019中國五百強排行榜中,平安保險公司排名第四,只有行業巨頭中國人壽位居了第11位。
償付能力越強,越不用擔心賠付不能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評定有兩個比較重要的評價標准,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應該要超過50%,與此同時,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是要高於100%的。
而平安保險的數據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壽保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72.15%,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都為281.57%,2019年3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A類。
總的來說,中國人壽保險還是比較靠譜的。
無論是中國人壽還是平安保險,我們購買保險產品最重要的還是看產品適不適合自己,不能因為兩家公司規模龐大而作為首選對象。
來源:奶爸保
⑶ 徵信上顯示有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貸款!請問是哪個平台的
和南京銀行達成合作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很多,很多平台都可能藉助南京銀行渠道上傳徵信,比如千米網、同盾科技、聯創集團、蘇寧雲商等,具體是哪個平台還需詳細調查。
央行徵信系統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機構,其通過專線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總部相連,並通過商業銀行的內聯網系統將終端延伸到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信貸人員的業務櫃台。
目前,徵信系統的信息來源主要也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收錄的信息包括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機構的借款、擔保等信貸信息,以及企業主要財務指標。
(3)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服務對象是誰擴展閱讀:
徵信信用信息
1、據以識別個人身份以及反映個人家庭、職業等情況的個人基本信息;
2、個人與金融機構或者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等機構發生信貸關系而形成的個人信貸信息;
3、個人與商業機構、公用事業服務機構發生賒購關系而形成的個人賒購、繳費信息;
4、行政機關、行政事務執行機構、司法機關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形成的與個人信用相關的公共記錄信息;
5、其他與個人信用有關的信息。
6、影響因素
可能影響個人信用風險評分的主要因素有:貸款中曾有逾期還款現象,或者信用卡透支後未按約定期限和應還款額度還款,或有太多的貸款賬戶和信用卡等等。
⑷ 手機貸怎麼回事
手機貸是國內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全流程線上網路信貸APP,瞄準「未被銀行照顧好」的個人信貸用戶群,提供超短期、超小額度的發薪前現金周轉服務。
手機貸由「新金融生活倡導者」上海前隆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隆金融)研發運營,總部位於上海。
簡介:
名稱:手機貸
更新:2016年11月22日
版本:V5.5.2
開發商:上海前隆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業務范圍:個人信貸信息服務。
服務對象:初入社會的小白領、藍領客群。
截至2016年11月底,手機貸的注冊用戶數已突破1200萬,單月交易額超12億元。
上海前隆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批投身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企業,也是被批核的上海網路信貸會員機構成員。前隆金融成立於2013年,坐落上海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外灘金融集聚帶」——北外灘。
2013年10月,推出國內首個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全流程線上網路信貸應用——手機貸。2014年底,又推出針對高校大學生的U族大學貸,鎖定學生的提前消費市場。
⑸ 互聯網金融能夠服務對象主要是( ) A 大型企業 B 中型企業 C 小微企業 D 企業集團
互聯網金融能夠服務對象主要是微企業。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如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5)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服務對象是誰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正與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監管機構聯手,試圖落實相關監管措施,防止消費者信息被盜用或誤用,確保互聯網投資產品的風險得到充分披露,並禁止非法融資活動。
管理層人士曾多次對互聯網金融監管表態。其中,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就表示,對於互聯網金融進行評價,尚缺乏足夠的時間序列和數據支持,要留有一定的觀察期。要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和發展,包容失誤。
但同時絕不姑息欺詐、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但劉士余也強調,(互聯網金融)不能觸碰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兩條法律紅線,尤其P2P平台不可以辦資金池,也不能集擔保、借貸於一體。傳統線下金融業務轉到線上開展,要遵守線下金融業務的監管規定。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公開稱,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因為金融行業是高風險行業,比IT產業的風險更大。
他當時還開列了互聯網金融的三條不能碰的紅線:
第一,不能碰亂集資的紅線;
第二,吸收公眾存款的紅線;
第三,詐騙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