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回歸後的歷史事件
一、貨幣基金年會召開。
1997年9月,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在香港舉行。這次年會是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辦的首個大型國際會議,也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年會。
二、金融風暴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股市經歷極大波動。在中央政府堅定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決定對國際炒家予以反擊,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貨市場投入龐大資金,成功擊退炒家。
三、非典
2003年初春,香港暴發「非典」疫情。特區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動,持續數月的疫情終被控制。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
四、開辦人民幣業務
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同意為在香港辦理4類個人人民幣業務(即存款、兌換、匯款及人民幣銀行卡)的香港銀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
五、奧運會比賽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樂園開業迎客,這是全球第5個迪斯尼樂園。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成功舉辦。2009年12月,第五屆東亞運動會在香港舉行,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次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2-1997年間,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二戰以後,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不僅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更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可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香港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優勢合二為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⑵ 非典和金融危機有關系嗎
沒有必然的聯系啊,金融危機是經濟上的問題啊,而非典是一場疾病。
⑶ 金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
1.以前從未發生過的事情一定會伴隨著一些規律而發生。你必須時刻准備市場中意外的發生,包括股票市場和經濟體突然的急劇下降波動。無論你預期情況如何不利,現實可能只會更糟。
2.當過度寬松的信貸環境普及和持續一段時間後,人們會被帶入虛假的安全感中,這會造成一個更加危險的局面。這些過度投機將最終結束,引發至少和其成比例的危機。當杠桿迅速降下來時,資產類別之間的相關性可能會高得驚人。
3.投資者並不是應該努力使每一個美元取得潛在利潤,對風險的考慮永遠應在收益的前面。保持保守的倉位在遇到危機時是至關重要的:它使人們能夠保持以長期為導向,思路清晰,集中發現新的投資機會,而其他人可能甚至被迫出售自身資產。投資組合風險對沖必須建立在危機發生前。人們不能在危機期間有把握地增加或者替換對沖資產。
4.風險並不是投資與生俱來的特徵,它總是相對於投入支出的價格來講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不相同。例如在2008年秋季,當巨大的不確定性驅動證券跌到很低的價格時,它們常常成為風險較小的投資。
5.不要相信金融市場風險模型。現實總是太復雜而無法准確建模。對風險的關注必須是全天候的,與人而不是電腦一起評估或重新評估實時的風險環境。盡管一些分析人士偏愛復雜的數學模式,但市場是門行為科學,而不是物理科學。
6.將短期資金投資時,不要接觸到過大的風險:貪婪地去努力贏得一些額外的收益率基點,必然導致面臨更大的風險,這會增加損失的可能,導致當要支付費用、兌現承諾或者作出傑出的長期投資時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困境。
7.證券的最新交易價格製造了一個危險的假象,就是人們會認為它的市場價格接近於其真正價值。這在市場繁榮時期尤其的危險。市場價值的觀念作為公司業務的正常價值錨,可能在沸騰的年代被極大地扭曲了,我們應該總是對其持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8.廣泛而靈活的投資方式在危機期間是必不可少的。機會是廣泛又短暫地分散存在於各行業和市場中。投資范圍剛性在這種時候會是巨大的劣勢。
9.你必須在市場下跌過程中購買。在下跌過程中比在回升上漲過程有更多的容量,而且有更少的購買者相競爭。早點總比晚些好,但是你必須對價格的繼續下降做好准備。
10.金融創新可以變得十分危險,但幾乎沒有人會告訴你這一點。新的金融產品通常是為陽光明媚的天氣准備的,幾乎從來沒有接受過暴風雨的壓力考驗。資產證券化市場幾乎完全符合此描述的一個領域,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在2008年徹底崩潰,直到現在它也沒有完全康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政府現在迫切希望證券化市場恢復到其崩潰前的地位。
11.評級機構是有著自身沖突的,無趣且容易被愚弄的。他們只是傻樂著,不去注意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投資者不應該信任他們。
12.要確保你能彌補流動資金不足,特別是不被控制的流動性不足,因為它會帶來很高的機會成本。
13.在相等的回報下,公共投資一般優於私人投資,這不僅因為他們有更強的流動性,而且因為在處於困境中時,公共市場比私人市場更有可能提供以低於平均價格買進的有吸引力的機會。
14.提防各種形式的杠桿。借款人不管是個人、公司或政府,必須要將他們的債務和自身的資產相匹配。借款人必須永遠記住,資本市場是變化無常的,而且藉助貸款到期可以結轉的假設,是永遠不會安全的。即使你不用杠桿,別人用的杠桿也可以驅動戲劇性的價格和價值波動,對經濟體來說,杠桿的突然不可用可能會引發經濟衰退。
15.許多杠桿收購是人為的災害。當付出的代價過大時,一個杠桿收購的股權比例實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蝕價看漲期權。
16.金融類股有獨特的風險。尤其是銀行業,這是一個極具競爭性和挑戰性的業務領域。歐洲的一家大型銀行最近公布其在幾年內實現20%的股本回報率(ROE)的目標。不幸的是,凈資產收益率高度依賴於銀行的絕對收益率,利息差,保持充足的貸款損失准備金,以及杠桿使用量。如果不能輕易達到20%的收益,銀行要怎樣做呢?增加杠桿嗎?持有風險較高的資產?忽略損失的風險?在某些方面來看,一個主要的金融機構有凈資產收益率目標是要惹禍的。
17.擁有有著長期定位的客戶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一個投資公司的成功,沒有比保持投資的穩定更重要的了。
18.當一個政府官員說,問題已被「控制」時,不要聽信。
19.政府作為最終短期導向的角色,不會忍受經濟或金融市場上的痛苦。救助和救援都可能發生,雖然對此投資者沒有足夠的預測性,不能舒服地有機可乘。政府將採取的這種干預具有巨大的風險,特別是當開支可以很方便地推遲到未來時。有些價格標簽是以承諾保障的,其費用幾乎是無法確定的。
20.幾乎沒有人會願意承擔他或她在一場危機中的責任:不是杠桿投機者,不是金融機構的視而不見領導層,當然也不是監管機構、政府官員、評級機構或政客。
⑷ 97年香港回歸和金融危機,03年伊拉克戰爭和非典,13年朝鮮半島核試驗和H7N9.他們各有什麼聯系懸賞答案
金融危機、伊拉克戰爭、朝核與M國還有點關系,97香港、非典、H7N9和中國有關系。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