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評級機構如何搞殘日本金融
美國的這幾大信用評級機構在日經營發展的第一階段,頻頻利用其評級權威,粗暴武斷地打壓日本證券、保險等金融各行業企業,為美國企業低價並購或買入日本金融企業優質資產提供便利;而到了第二階段,為配合美國頂級投行推進資產證券化並向全世界金融企業、主權基金、投資者銷售次級債等金融產品,加速日本金融市場資產證券化進程,三大評級機構又一改之前打壓作風,變得毫無原則,在日本金融企業繳納委託評級費後,輕率給出與相關企業經營狀況背離的好評。小說結尾的地方講到,美國金融海嘯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重創日本金融諸行業企業,三大評級機構的聲譽因此遭到了徹底懷疑,但後者並沒有付出實際上的代價,而是僅僅更換了駐日機構的領導層。 小說中深刻地揭露了美國三大評級結構得以在日實現不負責任、隨心所欲的利益最大化經營的原因。首先,無論是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學術研究機構,還是金融諸行業企業,甚至包括信用評級機構的重點客戶,都缺乏對信用評級概念、測算方法和影響的認知了解,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信用評級機構的話語權。小說中多處都提到,日本金融企業在突然遭到信用評級機構低評打壓時,都毫無心理准備。而後者在面臨客戶的詰問時,往往可以用專業復雜的詞彙輕易搪塞過去。其次,日本金融行業對華爾街、美式評級機構存有不切實際的迷信,不僅熱衷照搬華爾街發明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從事經營,斥巨資購買美國投行發售的垃圾債等「創新產品」,而且一直瞧不起日本本土的信用評級機構。書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即長期無原則低評或高評日本金融行業的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金融危機後仍得以發展延續,但日本本土一家從不向客戶收取評級費用、單以金融企業披露數據而相對客觀提供評級意見的小型公司,卻喪失了賴以生存的訂單,不得不倒閉。第三,日本政府監管部門因政治等方面的考慮,長期沒有對日本市場上各類信用評級機構建立必要的監管體系,使之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就造成美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屢屢犯錯時得不到應有懲罰。實際上,上述三點,也恰恰是中國信用評級市場過度開放的寫照和主因。
『貳』 國外有哪些知名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申請破產或被收購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2008年9月日資產規模:6910億美元
華盛頓互助銀行 破產保護申請日期:2008年9月26日資產規模:3279億美元
華盛頓互助銀行曾是全美第六大銀行。去年,由於客戶擔心其可能會資不抵債,在短短10天內取出160億美元存款。監管部門查封了控股公司的銀行資產,以1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摩根大通。
通用汽車
申請破產保護日期:2009年6月資產規模:910億美元
通用汽車申請破產是美國商業史上最大的工業公司尋求破產保護。破產重組後的新公司將繼續經營雪佛蘭、凱迪拉克、別克和GMC品牌。其餘表現不佳的品牌龐蒂克、土星、悍馬、薩博和歐寶可能會出售或倒閉。美國政府將持有新公司大約72.5%的股權。 悍馬已經賣給中國騰中了/ 歐寶 本來是賣給歐洲與俄羅斯的,可後來美國政府准備扶持歐寶,今天我又看到新聞 通用主席還是希望歐洲援助30億美元。
克萊斯勒
克萊斯勒今年4月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該公司當時是美國破產保護申請史上最大的製造商。克萊斯勒重組之後正在與義大利汽車製造商菲亞特合作。兩年前,克萊斯勒賣給了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瑟伯羅斯資本管理公司,在此之前的近十年間為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賓士所有。
美林公司
美國銀行以440億美元收購美林公司
房立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
『叄』 金融時報的易主日本
英國《金融時報》.44億英鎊易主日本日經新聞
中新社倫敦7月23日電 (記者 周兆軍)英國培生集團(Pearson)23日宣布,該集團旗下的英國《金融時報》以8.44億英鎊(約13.1億美元)的價格,被日本媒體公司日經新聞(Nikkei)收購。這也宣告培生集團對金融時報58年的所有權結束。
《金融時報》創辦於1888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財經媒體之一,由該報創立的倫敦股市金融時報100指數更是聞名全球。目前該報的發行量為72萬份,包括報紙和電子版,其中七成的讀者通過互聯網生成。2012年,《金融時報》電子版訂戶超過了紙媒訂戶。
在過去數周,培生集團一直在尋求出售《金融時報》集團,包括《金融時報》和數家關聯刊物,但此前盛傳與培生集團協商購買的是德國出版集團施普林格。
不過,最終成為《金融時報》新東家的是日經新聞。日經新聞集團創建於1876年,擁有以日本經濟新聞社為核心的數十家控股公司。培生集團首席執行官約翰·法倫23日表示,在新的媒體環境下,為了延續《金融時報》在新聞和商業上的成功,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出售給一家全球性的數字媒體公司。
這筆交易的內容包括金融時報報紙業務、網路業務和數家關聯刊物,但並不包括金融時報集團位於倫敦的物業,也不包括其所持有的《經濟學人》集團50%的股權。
『肆』 為什麼很多知名品牌被外資收購
因為可能國內的很多的知名品牌,他做的也不如以前瞭然後他可能就會被國外的某些知名品牌收購
因為國外的知名品牌的話,他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然後也能夠融入世界這個潮流之中
『伍』 外資怎麼在日本投資
外國投資者進入日本市場從事商業活動,可以運用七種不同的法律組織形式:
·專 1. 外國公司在日本注冊駐屬在員辦事處(常駐機構);
· 2. 外國公司在日本注冊分公司;
· 3. 將外國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升格為日本公司;
· 4. 直接在日本注冊公司;
· 5. 和日本的投資者共同出資注冊的公司;
· 6. 向現存的日本公司投資。
『陸』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案例,越多越好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5月1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合並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等。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支付給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的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使得聯想的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 持續虧損達5億歐元(約合6.13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於上月被中國台灣最大的手機廠商明基收購。明基也因此一舉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根據雙方的協議,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門子集團將補足西門子手機部門此前的虧損,以沒有負債的凈資產方式將其手機部門移交給明基,同時西門子再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和服務支付明基,投入未來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以及品牌推廣。此外,西門子還將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權 以目前明基股價計算約為2.5% ,成為明基戰略股東。此次交易,明基將免費使用西門子所有與手機相關的專利。西門子在與明基達成的交易中約定,自2005年10月1日開始,西門子手機事業體將在凈值無負債的基準下,將資產完全轉移至明基,包括現金、研發中心、相關知識產權、製造工廠以及生產設備與人員等,明基將開始負擔一切生產及人工等開銷。 金融界網站6月11日消息 據《金融時報》報道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家電製造商青島海爾(Haier)正考慮收購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並已開始就顧問服務與投行接洽。 海爾是全球眾多有意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潛在競標者之一,交易價值可能高達70億美元。 該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來自韓國、德國、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義大利的家電製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團都在考慮收購這塊業務。該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72億美元,但長期以來一直是通用電氣盈利能力最差的業務之一。 2005年,海爾與私人股本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聯合競購另一個美國的象徵——家電集團美泰(Maytag),但最終輸給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商一直在競購美國製造企業,希望將其低成本生產設施與美國的品牌和分銷結合起來。中國的家電和消費電器製造商不僅能夠在價格,而且能夠在質量上與韓國和日本競爭對手相抗衡。 同時,對於中國和印度企業而言,與幾年前相比,資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礙。 在最初考慮收購美泰時,海爾缺乏資金,不得不依賴於合作夥伴為交易提供資金。 但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而且中國政府正鼓勵企業投資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務之一就是為這類海外收購提供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等銀行也可能會為競購提供資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權。 盡管海爾現在不再需要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了,但管理問題仍是中國企業的弱項。 這意味著,海爾可能會考慮與美國本土合作夥伴結成戰略聯盟。 通用電氣拒絕置評,記者也未能立即聯繫到海爾對此置評。
『柒』 高盛集團收購了哪些大公司
1、福建南孚電池 ------------ 美國吉列公司
2、河南雙匯肉製品 ------------ 美國高盛集團
3、黑龍江哈爾濱啤酒 ------------ 美國AB(百威啤酒)
4、黑龍江佳木斯聯合收割機 -------------美國約翰迪爾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時英博
6、四川雙馬集團 -------------拉法基
7、深圳發展銀行 -------------美國新橋
8、G華新 -------------HOLCHIN B.V
9、G東睦 -------------睦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社
10、華潤錦華 -------------華潤輕紡
11、樺林輪胎 -------------新加坡佳通輪胎
12、江蘇無錫威孚 -------------德國博世
13、西北軸承 -------------德國FAG公司
14、錦西化機 -------------德國西門子
15、TCL國際電工 -------------法國羅格朗
16、上海輪胎橡膠 -------------法國米其林
17、上海貝爾 -------------法國阿爾卡特
18、深圳賽格三星 -------------韓國三星康寧
19, 德龍鋼鐵-----------俄羅斯第二大鋼鐵企業Evraz
20.統一石化----------英荷殼牌
21.娃哈哈--------達能
22。樂凱---------日本
還有:1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2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3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4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5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6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7 蘇泊爾(12.89,-1.10,-7.86%,吧):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8 大寶:2008年7月30日,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至此,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雖然還打著福建產什麼的旗號,但股份並不在我們手上,而今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也為數不多了。不僅如此中國許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資,為外資對我們民族企業的收購埋下隱患!
民族企業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許我們可以去參看一下日本和韓國的企業。
二戰後的日本是百廢待興,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當索尼開發出一款半導體收音機產品銷往美國時,當地的經銷商說:「你們索尼沒什麼名氣,但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牌子,貼我們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給你10萬美金的訂單。」當時索尼所有的流動資產也沒有這么多。但創始人盛田昭夫經過認真考慮,拒絕了這個要求。二三十年過去以後,人家問盛田昭夫你在商業史上、你在索尼發展史上最好的商業決策是什麼?他說我最好的商業決策就是拒絕10萬美元的訂單,從而樹立了索尼的品牌。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種執著的精神,這是一種民族氣節,做品牌,也必須有一種精神在裡面。
『捌』 外資(日本)銀行和日本商社,哪個發展前途更加好一些
網上的測試都靠不住.
日本的話,本土還是別去了,女孩子,沒有人相互照應,不方便,也不安全.
在國內的話,個人認為,還是銀行好一點.
『玖』 中國史上被外國收購的民族品牌有哪些
中國史上被外國收購的民族品牌有小護士,哈爾濱啤酒,大寶,蘇泊爾,中華牙膏等。
1、小護士
原為國內著名化妝品牌,原為深圳麗斯達日化公司的品牌產品,2003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歐萊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時宣布:歐萊雅集團已正式簽訂了收購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的協議。
對於具體成交額,雙方都諱莫如深,且作為收購條件之一,小護士品牌的擁有者李志達今後將退出化妝品行業。
『拾』 近幾年被外國收購的民族企業
2004年以後,由於我國積極兌現加入WTO的承諾和進一步加快國企改革,外資在國際投資第五次並購高潮的推動下,紛紛採取並購方式進入我國,而且直接並購我國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如一汽轎車被德國大眾並購,四川長虹被荷蘭飛利浦並購,美菱電器被德國西格瑪並購等,其目的顯而易見,即外資企業期望通過並購整合與控制我國相關行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行業標準是由一系列知識產權所組成,並由行業的龍頭企業所主導,外資並購了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就能主導行業技術標准而控制整個行業,我國被外資並購的企業就自然而然地喪失了主導權而成為外資的加工車間。這樣,相關的民族戰略產業就不是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我國民族企業近些年有哪些牌子被外國收購
1、福建南孚電池 ------------ 美國吉列公司
2、河南雙匯肉製品 ------------ 美國高盛集團
3、黑龍江哈爾濱啤酒 ------------ 美國AB(百威啤酒)
4、黑龍江佳木斯聯合收割機 -------------美國約翰迪爾
5、福建雪津啤酒 -------------比利時英博
6、四川雙馬集團 -------------拉法基
7、深圳發展銀行 -------------美國新橋
8、G華新 -------------HOLCHIN B.V
9、G東睦 -------------睦特殊金屬工業株式會社
10、華潤錦華 -------------華潤輕紡
11、樺林輪胎 -------------新加坡佳通輪胎
12、江蘇無錫威孚 -------------德國博世
13、西北軸承 -------------德國FAG公司
14、錦西化機 -------------德國西門子
15、TCL國際電工 -------------法國羅格朗
16、上海輪胎橡膠 -------------法國米其林
17、上海貝爾 -------------法國阿爾卡特
18、深圳賽格三星 -------------韓國三星康寧
19, 德龍鋼鐵-----------俄羅斯第二大鋼鐵企業Evraz
20.統一石化----------英荷殼牌
21.娃哈哈--------達能
22。樂凱---------日本
</EMBED>
還有:
1 美加凈:該品牌原佔有國內市場近20%的份額。1990年,上海家化(29.41,-0.66,-2.19%,吧)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上海家化於1994年出5億元收回美加凈商標,但已失去了寶貴時機。
2 中華牙膏: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如今,中華牙膏在市場上的份額已少得可憐。
3 活力28:1996年,與德國美潔時公司合資後,雙方規定的合資公司洗衣粉產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的承諾沒有兌現,前3年共投入1.84億元用於「活力28」宣傳的廣告費用也成了一紙空文。「活力28」這個知名品牌從人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了。
4 南孚電池:自1999年9月起,通過數次轉讓,2003年,72%的股權落入吉列手中,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10年,市場佔有率不及南孚的 10%。而南孚被吉列控制後即退出海外市場,一半生產能力被閑置。如今這一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中國第一的電池品牌已經不屬於民族品牌了。
5 樂百氏:2000年,樂百氏被達能公司收購,現在樂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場。此外,達能還在中國收購了上海梅林(8.89,0.00,0.00%, 吧)正廣和飲用水公司50%股權,匯源果汁22.18%股權。還在乳業收購了蒙牛50%股權,光明20.01%股權。這些企業都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是行業的排頭兵。
6 小護士:法國歐萊雅2003年收購小護士。5年後的今天,小護士在市場上也幾乎銷聲匿跡。
7 蘇泊爾(12.89,-1.10,-7.86%,吧):蘇泊爾品牌銷售額占壓力鍋市場40%,評估品牌價值16.248億元。2006年8月,法國SEB(世界小家電頭號品牌)獲得蘇泊爾控股權。
8 大寶:2008年7月30日,強生宣布完成對大寶的收購。至此,中國化妝品市場的競爭已形成外資主導的局面。
雖然還打著福建產什麼的旗號,但股份並不在我們手上,而今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也為數不多了。不僅如此中國許多民族品牌都大量的引入外資,為外資對我們民族企業的收購埋下隱患!
民族企業也需要一些精神,也許我們可以去參看一下日本和韓國的企業。 二戰後的日本是百廢待興,索尼公司也是其中之一,當索尼開發出一款半導體收音機產品銷往美國時,當地的經銷商說:「你們索尼沒什麼名氣,但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牌子,貼我們的牌子我能一下子給你10萬美金的訂單。」當時索尼所有的流動資產也沒有這么多。但創始人盛田昭夫經過認真考慮,拒絕了這個要求。二三十年過去以後,人家問盛田昭夫你在商業史上、你在索尼發展史上最好的商業決策是什麼?他說我最好的商業決策就是拒絕10萬美元的訂單,從而樹立了索尼的品牌。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人那種執著的精神,這是一種民族氣節,做品牌,也必須有一種精神在裡面。
韓國三星更是讓我們佩服,三星以前是生產電視機等中低端電器產品的,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公司陷入巨虧,債務竟然高達200億美元,但三星公司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同樣拒絕了很過跨國公司的並購要求,而是咬緊牙關,成功進行了公司轉型,以高科技數碼產品為主要產品,實現了公司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企業的品牌之路,剛走了20多年,而且僅僅是這10年才開始有了品牌意識。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必須是品牌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為什麼俄羅斯大肆驅趕中國商人,因為他們要的是品牌產品、品牌經營,高質量的產品並不能讓中國企業在國外站穩腳跟,反而會成為廉價品的代表,完全在中國生產的耐克、阿迪達斯,貼上他們的牌子,價格可能就要翻10倍。江浙一帶的很多小商品在國際上都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但說到底還只是產品而不是品牌,品牌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企業文化與管理能力的象徵,沒有品牌的國家,註定無法成為強者。 作為中國人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國貨,支持我們的民族企業!!目前, 真正屬於我們的民族品牌有:
家電有長虹、海爾、TCL、康佳、海信、新科
汽車有:紅旗、奇瑞、吉利、福田、長安、
IT有:清華同方、聯想、紫光、
食品有:娃哈哈、伊利、三鹿、蒙牛、
張裕(葡萄酒);哈德門(香煙);三角(毛巾);茅台(白酒);全聚德(飲食);瑞蚨祥(絲綢等);王麻子(剪刀);張小泉(剪刀);同仁堂(制葯);榮寶齋(文具,現為古玩);東來順(飲食);狗不理(飲食);樓外樓(飲食);胡慶余堂(醫葯);南洋兄弟(糖煙);亨得利(鍾表);王老吉(飲食)······諸如此類
愛國,從小做起!不要讓外國人占盡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