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2014国际金融市场

2014国际金融市场

发布时间:2021-03-08 11:59:07

A. 2014中国金融热点话题有哪些

国企改革,自贸区,

B. 2014年中国经济什么时间复苏

从实体经济来看,2014年我们面对的最大风险有两个:
一是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和房地产税的推出,可能导致住宅市场的需求发生逆转。
2012年,我国内地城市的住宅人均面积为32.91平方米,超过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些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按照亚洲的人口密度和居住特征,以及普遍生活水准来推算,中国的城市住宅供给已经超过居住的需求,大量居民购置住宅是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
如果在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前提下推出存量房产征税政策,投资需求将会因为房屋持有成本的上升而萎缩,城市住宅的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逆转。从长期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转移人口的下降将加剧这种供求失衡,房地产将面临一轮漫长的萧条周期。因此,房价拐点一旦出现,房地产(尤其是住宅市场)必然面临收缩,从而引起建材、汽车、家具、家电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下降。
二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的基建投资下降,也将影响钢铁、水泥等相关建筑建材行业的市场需求,加剧这些产能过剩产业的不景气。
从2013年8月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逐月下降。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地方政府考核指标的调整,政府投资的动力在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大,地方政府扩大基建投资的财政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约。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2014年政府投资的力度将有可能进一步缩减。从PMI数据来看,最近3个月新订单连续下降,市场需求减弱,原材料库存最近两个月也有所下降,企业预期明显变差。供求和预期数据也在昭示2014年制造业的市场复苏形势不容乐观。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从金融市场来看,2014年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一是金融机构去杠杆的过程中,利率中枢上移,流动性风险有所加大。
过去5年,中国的信贷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2%,虽然中国的企业总杠杆率并不算高,但高杠杆企业中有一半多属于地方债务平台,现金流很弱,偿债率较低,债务风险令人担忧。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到2013年6月底,地方性政府债务中有超过10万亿元的债务来自于银行贷款,占其全部债务(包括担保等或然负债)的56%。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报告,最近50年来,亚洲70%的信贷过度繁荣之后,都导致了金融危机,IMF衡量“信贷过度繁荣”的依据是名义信贷规模增长率超过20%,2009年初,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额只有6.98万亿元,2013年1~11月社会融资总额的规模就已超过16万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将近150%,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接近20%,是全球信贷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既然杠杆在很多情况下是危机之源,为了控制金融机构过度提高杠杆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银监会于2013年3月出台了8号文,将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非标产品规模限制在总资产的4%之内,而一行三会即将联合出台的107号文,进一步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这些措施会在不同程度上收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高利率中枢,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是产能过剩行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部分低效率企业财务会恶化甚至破产倒闭,可能引爆信用债危机。
2009年是中国信用债市场的扩容高峰,当年发行的5年期债券较多,2014年,市场将迎来第一个长期债券的还本付息高峰,与此同时,随着信用风险的预期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形成的流动性紧张对信用产品的挤压会进一步加剧。
此外,近年来根据国家审计署和发改委官员披露的数据,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地方政府没有资不抵债的问题,但从债务结构看,短期还债压力大,2014年将有1000亿元城投债到期兑付,并且87%的债务集中在市、县级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结构不对称,地方债平台的流动性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还有经济结构的转型本质上也是“不破不立”的过程,随着一些“僵尸”企业的退出,信用债和信托产品出现违约的局部风险将是2014年金融市场必须面对的大概率事件。2014年或许是中国信用债市场结束“刚性兑付”的开始。
三是美国QE退出推升美元指数和美国的资产回报率,将对中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不确定的流动性冲击。
2013年12月18日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正式启动QE退出计划,虽只缩减了100亿美元的购债计划,美元指数立马创出新高,目前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攀升至3%以上,长短利率的上升预期也影响了全球资本的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应声而跌。
2014年,美国量化宽松的逐渐退出将是国际金融市场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带来就业持续改善,通胀温和上升,美联储将于2014年底之前完全终结QE。那么,美国加息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经济复苏、利率上行和资产收益率提高,将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向美国,此外,欧盟和日本的复苏也会使得部分资本回流,这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将形成资本外流的压力,尤其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政策改革背景下,2014年的市场流动资金供给将进一步体现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总之,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来看,上述各种风险纠缠在一起,局部有可能互为因果,彼此强化。如何在充满风险的改革过程中去博取制度的红利,要看新一代领导人的智慧和运气。

C. 2014年世界经济为什么还在总体呈下滑趋势

世界经济下行的因素:

1、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修复期。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各国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结构调整远未到位、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经济增长点尚在孕育、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经济发展
2、全球需求不足。一方面,全球进口需求增长乏力。2012-2013年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两年低于经济增速,2014年贸易量增速也仅比GDP增速快0.8个百分点,与国际金融危机前5年贸易量快于GDP增速1倍形成强烈反差;另一方面,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各国均致力扩大出口,竞争性货币贬值的诱惑力增大,国际竞争趋于激烈。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贸易自由化之势。
3、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组织的政策协调成效并不明显,特别在维护金融稳定、恢复金融秩序与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更是如此。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上,各方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G20整体GDP由目前预测水平提高2%以上。但总体来说,具体实施效果不容乐观,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倡导的改革则一拖再拖。各国货币政策措施分化严重。美国于2014年10月份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欧元区和日本年中以后仍在加大宽松政策力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升息6次和5次,累计升息幅度全年达1150个和125个基点;罗马尼亚和韩国分别降息3次和2次,累计降息100个和50个基点。
4、国际金融市场再起波澜。2014年国际金融市场在年初出现一波震荡以后,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到了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出现了大幅波动,涉及股市、汇市等多个领域。
1)、股市。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014年屡创历史新高,而主要欧洲股市下半年来震荡加剧,全年总体走势平平。日本股市在2014年下半年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新兴市场则出现了明显的剧烈震荡走势,2014年2月初至9月初一路上扬,4季度急剧下跌,幅度超过12%,致使上半年成果尽失。
2)、汇市。美元走强,欧元和日元走弱。美元指数在2014年下半年上涨超过13%。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卢布全年贬值超过73%,仅2014年4季度就贬值了近43%。乌克兰格里夫纳全年贬值近48%。受经济疲弱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拉美主要国家成了货币贬值的重灾区,阿根廷比索全年累计贬值近23%,巴西雷亚尔贬值近14%,墨西哥比索贬值超过11%。
5、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1)、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三年下跌。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能源、非能源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7.2%和4.6%,均连续三年下跌。其中,农产品价格下跌3.4%,肥料下跌11.6%,金属和矿产下跌6.6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2014年全年平均为202点,比上年回落3.7%;12月份同比下跌8.5%。其中,谷物价格跌幅最大,谷物价格指数年平均为192点,比上年下降12.5%。全球谷物供应充足,2014/15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将再创纪录,达到25.32亿吨,比2013/14年度的原纪录再增700万吨,增幅为0.3%,为连续两年增长。
2)、原油价格暴跌。受全球原油供给增加、原油需求增长放缓、美元继续升值以及投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全球原油价格出现暴跌。2014年,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为96.2美元/桶,比上年下跌9.2%;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为93美元/桶,比上年下跌3.6%,均连续两年下跌。2015年1月12日,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更是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43.55美元/桶,比2014年内最高点110.48美元/桶暴跌60.6%。
原油价格下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对世界经济产生正向拉动。据世界银行测算,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二是对石油出口国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原油价格每下降10%,其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不利影响;三是拉低CPI涨幅,加大部分经济体通货紧缩风险。据分析,油价每下降30%,全球CPI将回落0.4-0.9个百分点。
6、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一方面造成了该区域的不稳定性,使国际投资、资本撤离该地区;另一方面,西方和俄罗斯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也打压投资者信心,抑制各自的进口需求和相互间的贸易,使欧洲和俄罗斯不稳固的经济雪上加霜。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扩散,也使相关地区的交通、旅游等行业遭受损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D. 2014年的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2014年货币市场流动性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是否也会出现类似2013年的状况,资金成本是否将维持高位或者继续寻顶,对于饱受流动性冲击的银行,其资产负债业务将如何调整,在此背景下银行板块二级市场个股该如何选择。

本文将从银行体系层面来研究流动性松紧,重在剖析2014年基础货币的变动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可能举措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资金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作为流动性创造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将会产生哪些冲击。

外汇占款减弱流动性释放

2003年之前中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央行主动吐出;2003年之后,基础货币不再由中央银行主动吐出而改由通过外汇占款来提供。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当中央银行买进外汇时,就要放出等值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时,则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央行副行长易纲曾经表示,2011年之前,由双顺差累计的外汇占款占投放的基础货币量远大于100%。

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1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新增外汇占款的急剧下降,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增速总体下滑,外汇占款作为流动性释放主要渠道的作用有所减弱,央行的外汇资产余额增速也逐步趋缓。首先,贸易顺差主要由国外经济的复苏状况决定。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将对中国2014年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将逐步增加贸易顺差。其次,外商直接投资(英文简称FDI)近年来较为稳定,每月增量基本在80亿~100亿美元左右浮动,预计2014年将继续保持稳定。最后,热钱的流入与否,短期主要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以及利差密切相关,中长期与中国资产价格的升值幅度密切相关。

从国外来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节奏可能加快,这将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而随着美国加息预期的升温,中美利差将有所缩小,热钱将进一步流出。

从国内来看,首先,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趋缓,升值的预期也将减弱,从而导致热钱流入减缓;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如果货币政策持续偏紧,资金价格进一步上行,那么热钱短期的套利空间仍然存在,这将刺激热钱流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将会出现下行风险,热钱中期将持续流出。最后,从监管层面来看,外管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虚假贸易融资行为的监管,防范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综合来看,初步判断2014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较2013年有所减弱,预计将在1.5万亿~2万亿人民币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将明显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将有所降低。预计2014上半年由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及监管趋严的影响,预计新增外汇占款较弱;下半年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预计新增外汇占款将有所提升。

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

货币政策目标决定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投放的力度。现阶段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两个。首先,经济增长目标已然降低,不会为了短期提升经济增速而大幅放松货币;监管层认为,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但是把增长目标调低,实质是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表明如果2008年以来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形成的膨胀的产能和扭曲的结构得不到真正的压缩和矫正,接下来的信贷放松就会迅速再利用起它们,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内会加快,但肯定并不利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其次,维护通胀水平和房价稳定,由于通胀和房价上涨压力较大,货币政策放松或将触发通胀和房价稳定;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为了避免实际利率为负,预计2014年CPI将在3%左右。因此,为了实现2014年货币政策目标,2014年M2增速大概率仍将设定在13%左右。

从货币政策操作来看,2013年以来央行重启正回购、重启3个月央票以及3年期央票;二季度,央行对于到期票据采取正回购进行对冲;下半年对于到期央票央行采取到期续做,锁长放短,包括继续进行国库现金定存操作,显示央行对当前整体流动性状况并不是十分担忧。

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平滑银行间市场资金量的时间分布,避免货币市场利率的大起大落。除公开市场外,央行和财政部联合进行的中央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投标也可以扮演一定的流动性供给角色,具体可以通过增加招投标的数量和频率来满足市场流动性的需求,即财政通过变换自身的存款,将国库存款通过拍卖的方式变成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直接增加银行的存款来源,这是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的结果。因此,如果再算上国库现金定存的到期量,全年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仅为140亿元。

因此,为了实现2014年M2增速13%的目标,央行存在两种选择,要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要么提高货币乘数。总的来说,在间接融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结构决定了货币乘数,进而决定了货币创造和存款派生的能力;事实上,也正是由于2013年以来银行同业资产和非标债权的货币创造能力与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冲突,使得央行为了维护货币政策目标,降低系统性风险,相较短期利率,更注重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更注重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逐步实现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按照2013年9月末2.1%的超储率水平估算,流动性总量应处在“比较充足”的水平。

资金价格将逐步上行

事实上,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对于短期利率的飙升采取了相对漠视的态度,认为流动性紧张是由前期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过程逐渐实现,资金面依靠市场的力量也会摆脱这种过度紧张的局面。从银行业层面来理解,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飙升反映出过度扩张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和不断膨胀的表外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流动性管理问题。

从表内同业业务来看,同业业务模式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异化为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的非标业务,流动性风险剧增。由于存款在一级市场上流向不均衡,商业银行需要在资金市场上调剂头寸,因此同业业务产生;但目前同业业务已异化成解决理财资金投向、放大资产负债规模和满足某些监管指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同业业务已开始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使得本应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

从表外理财业务来看,近一半投向货币存款和同业存款,这些业务基本能做到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另一半投向债券和非标业务,这部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也是支撑理财业务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部分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在禁止银行理财可以由自营资金接盘后,商业银行要么使用表内备付金对接到期理财产品,要么需要不时在货币市场进行同业拆借或者回购筹措资金来偿还投资者。

因此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实反映的是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流动性缺口放大这一态势;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型股份制银行)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如果这种短负债、长资产的过度运用,一旦某个环节因期限错配问题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

鉴于流动性紧张就是由一些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所引起的,因此央行漠视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意图的实质就是警告和打压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偏好,促使其以更加谨慎的方式管理资产负债表,特别是节制流动性错配,节制因杠杆扩大而导致的期限错配风险。事实上,至今的信贷扩张大多隐藏在表外,而且通常会覆盖好几层交易,流动性分配不均匀,货币市场拆借利率的骤然上涨能够促使部分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可以打击银行用于增加杠杆隐藏贷款等监管套利活动,减少部分机构因杠杆扩大而导致期限错配的局面,进而缓释金融风险。

预计2014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上行仍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冲动。在流动性总量供给处于比较充分的背景下,从需求方面来看,在影子银行等监管套利的创新驱动下,资金仍将源源不断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对资金需求的欲望仍然强大。

首先,尽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2014年治理的重点,但是这只能规范地方政府开拓融资渠道,而不会减弱地方政府对融资的需求;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使得房地产开发和房贷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果这两个主体融资需求仍然强烈,那么2014年资金成本将继续上升。反过来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效约束地方政府、房地产行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的融资冲动。

进一步,信贷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已经开始逐步上行。首先,银行的融资成本被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所波及,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其次,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来的金融抑制有所消除,必然使得存款利率水平上行;最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以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储蓄率的拐点大约在刘易斯拐点之后5年左右出现,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在2004~2007年间已经出现(对应的是农民工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因此现在中国储蓄率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而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将逐渐变得紧缺。

但是利率上行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银行的融资成本必然上行,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这是货币市场资金成本向信贷市场传导的必然结果。随着利率上升,一方面压缩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的融资需求,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出现下滑,也使得实体经济挤出无效产能的能力出现下滑;另一方面高利率将加剧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现有债务的质量恶化,产生更多不良贷款,而这可能会加速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去杠杆,进一步如果利率上升过高,可能会刺破泡沫,产生信用危机。

因此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及资金成本高企迫使企业去杠杆,进而经济增长承压;另一方面,如果央行放水推动银行间利率水平下行,这又将使得企业加杠杆,此前去杠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2014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和央行《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货币信贷工作的“稳”主要体现为“总量稳定”,重点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2014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维持“紧平衡”,一方面,央行2014年还会继续保持2013年对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投放的中性趋紧,央行“放短锁长”将维持,防止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配合经济增速放缓,逐步实现去杠杆,但可能造成的短期资金面波动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供给来平抑,不能根据短期银行间资金价格的波动和央行的频繁灵活操作来看待短中期货币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从监管政策来看,2014年可能将出台监管具体措施来限制非标业务的过度扩张。

总的来说,2014年央行将通过“货币政策中性趋紧”以及“非标业务规范监管”来实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将继续保持对短期利率飙升的相对漠视,这是由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这是经济去杠杆缓释期限错配风险的阵痛,这是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结构性顽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有的银行考核体系下,2014年季末或者年末的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将不时飙升,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将继续重演,不排除将继续出现因流动性错配而产生信用违约的个案。

银行流动性偏好加速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

上文的分析显示,2014年货币政策维持中性稳健,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继续维持紧平衡,银行间市场利率将不时飙升,因此,对于银行这种重要的金融媒介来说,将面临流动性冲击;短期来看,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理财产品和银行间市场作为资金来源、而其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将存在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问题,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提升,倒逼商业银行调整和修复过度膨胀且健康度不高的资产负债表。

1资产端:生息资产扩张减速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减速,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2013年以来,在货币政策维持中性背景下央行管理和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和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关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调控,实质是减少货币信用创造,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流动性约束,自觉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升流动性偏好,修复过度膨胀的资产负债表。

具体来看,银行业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继续收缩,从2010年的18%降至2013年三季度的10.5%左右,鉴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抬升,因此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在生息资产规模减速的同时,银行存量资产的结构变换也愈加凸显。

1)信贷资产配置

信贷资产配置总量上受制于央行规模管控和银监会监管指标,结构上继续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和小微贷款倾斜,期限上倾向于短期贷款。2014年银行信贷投放将继续受制于央行的信贷规模管控,以及银监会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信贷结构上,由于负债成本的提升,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偏好,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以及小微企业贷款倾斜;贷款期限结构上,将以提高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英文简称ROE)为目标,信贷期限趋于短期化。

2)同业资产

同业资产继续降杠杆,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将降低,收益率较低、受到严格监管的同业非标业务将继续压缩,同时根据监管松紧程度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并且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

从同业业务来看,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加大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基于对同业业务监管措施出台的预期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银行同业资产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延续收缩的态势,目前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的规模大约为9.91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比例从2013年一季度末的97.3%降至三季度末的84.8%左右,同业杠杆降幅明显。

2014年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将降低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同时继续收缩部分同业非标资产。但是,在同业负债成本提升的情形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将继续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这将视监管松紧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

3)债券类资产配置

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有限提升,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将继续增加。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基于盈利要求,在同业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债券资产配置提升,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继续大幅攀升,这体现在应对同业业务的非标治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会计科目处理上将信托受益权从同业资产科目转移到债券投资类资产进行规避。

因此,从监管角度来看,随着同业去杠杆的加剧以及对于同业非标资产投资的限制,银行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考虑到流动性总量的趋紧以及资金成本的抬升,预计2014年银行债券资产的配置占比提升较为有限,但将增加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

2负债端:存款增长中枢下移

历史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速与M2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中国过去一直以来依靠货币信贷拉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相应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得信贷需求持续降低,这将导致M2增速趋势性降低,从而存款的增速也将降低。2014年存款余额的增速将在13%左右,与M2增速一致。考虑GDP增速、CPI以及3%~4%的差值,中期M2和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在10%~11%左右。

存款虽然一直以来是银行付息负债的主要部分(占比80%以上),但是近年来随着同业负债的扩张,银行业负债增速明显高于存款余额的增速;随着2013年银监会“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2013年底之前将表外非标余额降至理财产品的35%及总资产规模的4%,银行业同业业务经历了明显的去杠杆过程。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同业负债扩张趋缓,银行业负债回归一般性存款。

但是中长期来看,银行主动性负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首先,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同业负债作为银行主动负债,占比仅为付息负债的14%左右,与国际银行业主动性负债的占比一般都在45%左右相比,中国银行主动性负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次,正如上文所述,一般性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趋势性放缓,在流动性冲击下,为了缓释流动性错配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主动性负债的配置规模,并且拉长负债端的久期;最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短期理财产品、余额宝等货币市场产品使得低成本负债向收益率更高的同业负债迁移。实际上,可以观察到同业负债的收缩幅度低于同业资产。

E. 2014河南省考许昌公务员专业类别问题国际金融属于财会金融类还是经济类还是二者均可

省考的公告后面有关于职位的分类附件。
财会金融类: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证券版、审计学权、投资学、财政学、税务、税收、统计学、银行学、保险等;
经济类:经济学、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劳动经济、金融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

F. 2014年是金融危机的一年吗

总体来说,2013年不能说是金融危机,更不用说是2014年,银行系统缺钱不是因为危机回造成,而是中国经答济走向的适度微调,虽然去年的经济相对“平稳”,今年开局也算不差,但是可以看到PMI数据只是小幅起落,国内伴随着影子银行及地方债务的风险发酵,整体市场对经济走强的信心走弱,自去年以来经济已经开始有了复苏迹象,但是弱复苏的格局已然定性,一些公开的经济指标也证实了这些。如果国际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坏事情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不会发生,而且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继续向上仍为大概率事件。

G. 2014年世界经济运行呈现什么特点

1、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需求增长近一半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分地区来看,全内球经济复苏步伐容各异。2、未来增长风险犹存。 首先,债务危机阴影挥之不去;在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看来,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不同速度复苏的特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引领着全球经济复苏,而一些高收入国家的债务问题则为可持续复苏蒙上阴影,为全球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 其次,国际金融体系亟待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努力进行改革,希望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来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倡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第三,全球经济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一些发达经济体遭遇主权债务危机;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正从发达国家市场流向新兴经济体市场。 3、短期来看,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些表现显示了市场脆弱性。 从中期来看,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还包括国际资本流量减少、失业率高企、通货膨胀等。

H. 2014年全球经济的三大变化是

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但欧回元区和日本经济答出现停滞不前现象;受金融动荡及乌克兰危机影响,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但改革力度较大的印度经济表现较好;全球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仍存在较大通胀压力;全球贸易低速增长。2015年,再工业化有望推动美国经济继续扩张,结构调整将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新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发达国家高负债及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移也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一定不利影响。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好于2014年,但仍属缓慢复苏,IMF预计增速将在3.8%左右。
1、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增长格局出现新变
2、就业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但青年失业率仍处较高水平
3、发达国家物价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较大

I. 盘点2014年金融改革都有哪些内容

.存贷款利率改革VS汇率改革
政府在今年可以对货币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内对存款利率进行改革,下调了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4%,同时也下调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但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1.2倍。非对称性的降息并没有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但是给放贷留出了更大的空间。对外,授权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市场开展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直接交易,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2.“定向降准”VS“创新货币工具·”
两次定向降准,4月25日第一次下调县域农村商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以及下调县域农合行人民币春款准备金率0.5%;第二次下调一部分商业人民银行人民币存准0.5%。在创新货币工作上,9月份首创中期借贷便利(MLF)
3.进一步开放金融
一来对境内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发行1000亿,境内发行5亿);二来开通沪港通(沪股通3000亿元,港股通2500亿元);另外还开放了上海自贸区和港澳粤地区自贸区等,促进自贸账本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等。
4.人民币国际化
扩大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与多国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总金额达3万亿元;与12个国家签订了人民币清算安排。
5.发展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在银行倒闭的情况下向存款人提供财务救助,支付上限达50万的存款金额。银行必须按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由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发生经营困难面临破产的时候代替银行向存款人作出赔付。

J. 2014年全球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是通缩,除了美国表现较好。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原因分析也在其中):
2014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总体温和复苏,但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和宏观政策分化明显,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扰动因素增多。具体来看,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欧元区经济整体走弱且面临通缩压力,日本经济受政策影响波动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动荡增多。
美国经济复苏动能增强。第一季度受年初不利天气影响,实际GDP环比折年率萎缩2.1%。从第二季度开始,在企业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以及消费和出口增长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美国经济强劲反弹,全年实际GDP增长2.4%,创四年来最大增幅。受美元升值、油价下跌等因素影响,价格涨幅较低。同时,2014年是美国自1999年以来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一年,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20.8万,失业率从上年末的6.7%下降至2014年末的5.6%。
欧元区经济弱于预期,且伴随较大的通缩压力。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再度放缓,投资乏力,虽然欧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但仍未从根本上提振欧元区经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经济环比仅增长0.1%和0.2%。通胀水平持续下行,2014年12月欧元区综合物价指数(HICP)同比下降0.2%,通缩压力较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近几个月持续维持在11.5%左右。
日本经济受政策影响明显。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大幅反弹,但随后受4月1日消费税率上调等因素影响,增速明显回落。第四季度制造业PMI数据有所回升,对外贸易形势有所好转,但消费和投资信心依然低迷,消费者信心指数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40以下的低位。此外,受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等影响,日本物价水平再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实现通胀目标的难度加大。
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部分国家遭遇金融市场动荡。在美国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地缘政治风险增大、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结构性问题凸显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本外流风险。其中,俄罗斯、巴西、马来西亚等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首当其冲,印度尼西亚等结构性问题较大的亚洲国家也受到波及。

而我国的情况,大家都懂的。

阅读全文

与2014国际金融市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