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做这样的区分,因为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不是两个对立的平等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对应的是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主要阐述金融学领域关于货币供给的问题,金融学还包括其他的东西,比如筹融资问题等,而筹融资问题不包含在货币金融学里。
通货膨胀问题,在宏观经济学里有涉及,在货币金融学里也有涉及。因为通货膨胀问题属于宏观经济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货币金融学中,货币供给的内容。
『贰』 在国外学金融数学. 明显感到自己没有逻辑思维了.
个人认为解决这个抄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做题,多做题并不是说要做无数的题目,而是带着思考的想法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增强自己的计算能力。另外我认为你也不必觉得比不上其他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自己就是学金融数学的,我深感自己被过于强的逻辑思维所限制,反而失去了一些定性的理解。会算题能解出答案,充其量不过是一台高智能的计算机。但是一个对商业和经济有着深度了解和预测能力的人才是赢家。
『叁』 为什么货币构成整个金融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因为这是我们这些日常队经常用的组织,里边有历史,有行程,有原因,有股老道经典智慧
『肆』 学逻辑学对学金融的有什么意义
就股票投资而言,如果说确定推理的前提(收集到的有关上市公司、行业竞争格局等资料、行情数据)为真的工作主要是信息搜集与核证这一块的工作内容,那么在假设所收集来的资料都为真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得出错误的结论就是投资者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这一工具及其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方面的问题了。
良好的演绎推理能力是根据事实得出正确结论的必备素质,对直言三段论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个股分析的速度和质量。而良好的归纳能力是发现市场规律、研究投资策略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如何将类比与或然推理、假说与科学研究、概率论等归纳法涉及到的知识用于开发选股策略的工作中。
(4)金融学的逻辑扩展阅读:
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经过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金融市场中的众生亦是如此,所以大家才会经常见到各种奇葩的结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确实是需要经过训练才会具备一定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虽然无法将投资与逻辑学之间的细致关系通过一篇短文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再怎么强调逻辑学在投资过程中的地位都是不为过的。因此建议大家找来一本经典的逻辑学教材好好研究学习,相信定能增长投资的功力。
『伍』 金融学考研要考逻辑学吗
只有小部分学校考经济类联考的才要考哦,大部分都不要考,复习好公司理财和货币金融学就好了,再就是数学和英语一定要好好准备,还有政治,很容易被忽视的!
『陆』 是金融难还是理工科难
你要讲难度的话,可能是理工科要难一点,因为金融比较已经偏向文科类了
『柒』 金融学是不是逻辑思维强的人比较适合
金融属于理科范畴内,当然是逻辑思维坚强的学起来更省劲些,但是凡事没有绝对,只要你努力学,都能成功的~~~
『捌』 逻辑学推理题:有甲乙丙三个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城市B,S,W.他们所学的专业分别为金融,管理,外语
乙不学外语,不再W市,因为学外语的不在B市,丙不出生在B市,所以乙在B市
学外语的在S市,不学金融,是丙
学金融的不在S市,在W市,是甲
所以:
甲:W市,金融
乙:B市,管理
丙:S市,外语
『玖』 金融的逻辑的书籍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时刻关注社会转型问题,并籍此审视中国社会的传统与未来。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
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图书。 序言:
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流动性过剩”,“钱太多”,这是时下时髦的话题。社会上的确到处是钱!
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为什么许多人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却并不一定感到更富有,原因在于市场化发展后“什么都要钱了”。
第三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国家持久繁荣靠制度,不靠掠夺。
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政府总是缺钱”是否成了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而给掌权者以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
第八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56
不管你的财富有多少,理财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在未来和今天的钱之间做合理配置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59
除了使民间金融合法化之外,中国目前也有必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的分布机制。
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67
在缺乏宪政的社会里,遍及全国的现代银行体系、现代证券市场只会为当权者个人和有权力关系的机构方便地提供近似无限的金融资源,最后酝酿成危害全社会的金融危机。
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71
没有民间金融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现代法治,就难有现代金融。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75
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81
我们不怕看到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因为其与市场的边界发生变化而频频介入市场,但我们怕只看到政府权力的扩张,而见不到对权力制约和问责的出现。
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85
美国自19世纪末演变而来的、靠借贷消费带动的增长模式不会改变,其金融资本主义模式也不会终结,在质上不会变,只是在度上会有收缩。
第十五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89
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
第十六章中国股市怎么了? 91
一旦股票跟其上市公司的实际脱离了关系,股市真的只是换了个说法的赌场。
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9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95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广泛存在操纵业绩的现象。这意味着投资者被系统性地欺骗了。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十九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114
“中庸之道”扼杀的不只是物质文明上的创新能力,而且也激发人们不要在精神资源上有“出众”的创新突破。
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123
以“孝道”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将逐渐终结,这一趋势不会因我们个人的偏好而改变,而是由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所决定。
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128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138
没有金融市场,中国人就无法从名分等级秩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个人无法自由。
最后的话:
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12
由政府来花别人的钱和老百姓自己花自己的钱,其效果是两码事。花自己的钱才心痛,才知道怎么花,才会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政府替老百姓花钱存在很多的问题。
金融的逻辑 网络贴吧《金融的逻辑》豆瓣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豆瓣小组
陈志武新浪博客 2007年7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成十足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失业大增、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时候,我们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