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国有意成为西方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家什么意思
近日汇丰银行在英国伦敦发行了首批人民币债券。汇丰银行称,由于超额认购,该笔债券最终发行量为20亿元人民币,比原计划翻了一番。
这是在我国主权领土以外发行的首批国际人民币债券,也是汇丰银行继2009年在香港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之后,第二次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债券。业内人士认为,紧随香港之后,伦敦加快了作为第二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步伐。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发展人民币业务成为很多国际金融中心,甚至一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关注和兴趣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这既体现了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看好,也表明随着资本项目逐渐放开,中国的机构、企业和个人有着庞大的海外投资和资产配置需求。
据汇丰银行介绍,此次债券发行在欧洲和亚洲的投资者中均获热烈反响,但汇丰银行会特别加强面向欧洲投资者的营销工作,力争将欧洲投资者占认购额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有关专家认为,投资者愿意持有人民币,应该是出于人民币有投资价值、投资渠道拓宽等考虑,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是由实实在在的需求推动的。
香港是中国内地以外第一个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地方。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开创了内地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先河,在港发行了首只金额为5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获得了3倍的超额认购。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不仅为香港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投资工具,还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提供了一个稳妥的实验场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116笔,总值近1800亿元人民币,市场发行主体增加到近100家,包括跨国企业、内地金融机构及内地非金融企业等,日渐成熟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青睐。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启动之前,香港银行已于2004年2月开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促进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662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了8倍。同时,经香港处理的人民币结算额在2011年达1.9万亿元人民币,是2010年的5倍,香港作为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的作用初步显现。
“人民币‘走出去’自然催生了离岸市场,后者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不断繁荣的同时,伦敦乃至新加坡等地大力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有助于扩大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交易需求,创新人民币业务品种,推动境内市场快速发展。
在汇丰银行此次发行人民币债券当天,伦敦金融城还举行了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计划启动仪式,并发布了题为《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伦敦已拥有全球人民币外汇交易的26%;截至2011年末,伦敦的客户人民币存款和银行同业人民币存款总量超过1090亿元,其中客户人民币存款达到350亿元。
“伦敦的人民币业务初具规模,已成为继香港之后的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傅思途表示,伦敦作为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人民币外汇管制逐渐放松之后,将成为最理想的人民币交易“西方中心”。
有关专家认为,伦敦启动人民币离岸市场,不仅有利于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有利于中英之间的经贸往来,而且还将进一步巩固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英国乃至欧洲多方受益。
近几年来,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迅速发展,人民币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对外贸易中的支付和结算货币。“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伦敦宣布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利好。”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在欧洲发行人民币债券,不仅可以大大加强人民币对欧辐射,还将进一步提振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和认可度。
⑵ 辽大的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详细介绍
你好,我是辽大大四的学生。
辽大经济学院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
本专业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正规的、规范化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具有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分国际金融和证券投资两个专业方向。
2. 专业基本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能利用计量、统计、会计等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和金融政策;(5)了解国际、国内金融理论的发展态势和前沿问题;(6)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具体。
3. 培养目标及个人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国际、国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党的金融领域理论发展态势和前沿问题,了解和掌握当代金融部门的具体业务的操作技能,成为在银行业和证券业胜任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 学制
以四年制为基础,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
5. 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学位
6. 核心课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
7. 主干课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结算(英文)、金融市场、投资银行学、金融理论与实务(英文)、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金融机构管理(英文)。
辽大亚澳商学院 金融学
1. 专业内容及特点
以两年专业核心课在辽宁大学学习为起点,后两年即可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也可在辽宁大学进行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除辽宁大学安排的公共基础课外,专业核心课包括:CEP英语、EAP基础英语、信息系统、商务数学与统计、商务沟通、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经济学、商务原理、管理学共八门课程。
2. 专业基本要求
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进行3、4年级的专业课学习应具备雅思6。0或同等英语水平。具有一定的数学水平。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全部基本内容。
3. 培养目标及个人就业方向
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从事专业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4. 学制
以四年制为基础,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
5. 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学位
6. 核心课
CEP英语、EAP基础英语、信息系统、商务数学与统计、商务沟通、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经济学、商务原理、管理学。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专业的好坏判断不是本人力所能及的。
⑶ 金融危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金融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这也是为何我在这回答你的问题,希望LZ为兴趣学,而非为考试学。以上是题外话,下面是我个人答案:
回答的思路是先介绍书中的概念,在联系实际分析,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由于信用的危机,银行不肯借钱给别人了(主要是同业拆借),怕人家什么时候就倒了,于是钱就不流动了。通俗说,原来因为存款的乘数效应,1块钱相当于10块(假设存款准备金率10%),现在不流动了,1块还是1块,对市场,相当于货币流量从10变为1,于是就是通货紧缩,要采取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给(政府给银行贷款),鼓励货币的流动(降利率),增加乘数效应(降存款准备金率)。
具体如下:
货币政策从广义上说包括政府、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上说,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
一、 一般性政策工具
1.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政策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4.优惠利率
5.预缴进口保证金
三、直接信用控制
1.规定利率最高额
2.信用配额
3.流动性比例要求
四、间接信用指导
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全球陷入信用危机,导致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大量减少,同业拆借利率大幅上升,从而带来严重的流动性短缺问题,(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乘数效应,自己解释下)。各国中央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增加货币流通量。比如美国的同业拆借利率降到了0.25%的历史最低点,中国人民银行也多次下调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和存款准备金率(有个公式,减小了分母,增大了存款的乘数效应)。这些都是一般的政策工具,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性,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选择在使用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使用更直接的手段——给银行贷款,来增加直接增加流动性,防止通货紧缩。(自己举例,很多国家给银行大额的贷款)。
个人见解,望高人指正。
希望以上回答和思路能帮到你。
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师资情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抄究生老师都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学员可以放心的报考,对于师资情况
还有其他细分,学员了解可以到http://uibe.eour.cn/名师介绍了解。
⑸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名单
政府机关人员:
1.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 陈文辉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3. 范文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财办经济一组巡视员
5 管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6 纪志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7.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8. 李波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
9. 李伏安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局长
10. 刘春航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
11. 廖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12.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
13. 潘功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4. 祁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晓晖 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
16. 魏加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
17. 阎庆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18. 张健华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19. 张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
20. 张育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
研究机构人员:
21.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22. 丁志杰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
23.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4.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25. 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
26. 瞿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27. 魏尚进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剑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31.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业机构人员:
32.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33. 哈继铭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34. 黄海洲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联席主管
35. 黄金老 华夏银行副行长
36.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37. 马骏 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38. 孙明春 上海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39. 徐刚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40. 袁力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论坛特邀成员:
1. 郭濂 国开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2. 黄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3. 黄志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4. 何东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
5. 胡一帆 海通国际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
6. 金中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
7. 李麟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8. 李迅雷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9. 林采宜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1. 马宁 高华证券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总监
12.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3. 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14. 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15. 孙国峰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16. 王志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17. 吴高连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8. 武剑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9. 谢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党委书记
20. 熊志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许宪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22. 徐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23. 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24. 张霄岭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
25. 郑京平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
26.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7. 朱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28. 周道许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贵州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29. 邹加怡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
论坛特邀研究员:
1. 程漫江 中银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3.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4. 张斌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5.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6. 周诚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7. 祝丹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副研究员
⑹ 本人想考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学研究生,但是不知道学校考试招生是否公平,一直不敢定目标
据我所知,最高就是390。有几个导师真的很牛,丁志杰郭敏吴卫星刘园之类的,很难抢。其他版的差不多。外权经贸就业一向还不错但这也要看个人,有进总行中金的也有进不去四大的……初试的专业课非常注重基础和细节,要看专业课的书,如果是借了本校学生的课件笔记的话要注意有些内容他们本科生没讲但是不代表不考。专业英语的话积累点金融和经贸词汇,考试时候不是非常难但是题量大。
另外个人经验到时候最好跟老师沟通一下,没有内幕也给老师提前留点好印象。欢迎追问
如果满意请采纳
⑺ 丁志杰的主要学术成果
《美元趋势性升值的挑战与应对》,丁志杰、田园,《国际贸易》,2015年第2期
《美元过度特权、经济暗物质与全球治理变革》,丁志杰、谢峰,《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巨额外汇储备成为负担的表现与解决之策》,丁志杰、孙小娟,《国际贸易》,2014年第10期
《金融主导的全球化新趋势与我国应对》,丁志杰、李庆,《国际贸易》,2014年第2期
《中国需摆脱外汇储备重荷》,丁志杰,《经济导刊》,2013年第12期
《美联储QE3的溢出效应与应对》,丁志杰、谢峰,《国际贸易》,2012年第10期
《中国对外开放模式亟须转变》,丁志杰,《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中国应积极推动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丁志杰,《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
《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选择:去美元化》,丁志杰、郭凯,《国际贸易》,2010年第4期
《非均衡条件下人民币汇率预期性质研究》,丁志杰、郭凯、 闫瑞明,《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最新10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丁志杰、孙小娟,《国际贸易》,2009年第11期
《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丁志杰,《国际贸易》,2009年第1期
《境外汇款是热钱吗——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丁志杰、杨伟、黄昊,《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及其经济结构效应》,丁志杰,《国际贸易》,2008年第6期
《我国外汇储备激增的成因与对策》,丁志杰,《国际贸易》,2006年第9期
《回顾与展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路》,丁志杰,《国际贸易》,2006年第4期
《退出钉住美元的时机与路径选择》,丁志杰,《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均衡与稳定的协调——转向钉住一篮子货币难胜其任》,丁志杰,《国际贸易》,2005年第7期
《东亚区域货币联盟实践、前景与对策》,丁志杰,《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1999-2003 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丁志杰,《金融研究》,2004 年第5期
《金融体系重组中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国际经验》,丁志杰、王秀山、白钦先,《国际金融研究》,2002 年第3期
《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丁志杰,《金融论坛》,2002 年第 4期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所面临的挑战》,丁志杰,《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丁志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1月
《金融主导的全球化新特征与我国应对》,丁志杰,《成果要报》,2013年第87期
《以调整存款准备金政策为突破口 理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丁志杰,《成果要报》,2014年第42期
2010年以来发表内部研究报告20余篇
⑻ 请问当前金融学研究有哪些热点问题
下面《金融研究》杂志最新的学术论文,作为国内最顶级的金融学核心期刊,这应该就是你所谓的当前金融学研究热点。
至于国外的,你还是自己去搜期刊把,
journal of finance 美国金融学会会刊blackwell出版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欧洲金融学顶级期刊,爱思维耳出版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稍差一点的是: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纽约大学代为出版
只是这些期刊国内能看懂的人也没几个
1 征文启事 2 <br />
2 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 张健华;张雪春; 1-9 <br />
3 次贷危机与主要金融危机比较 沈建光;肖红; 10-21 <br />
4 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 王泽填;姚洋; 22-36 <br />
5 中国流动性过多与外汇储备累积 李超;周诚君; 37-46 <br />
6 中国转轨时期的货币非超中性和通货膨胀——兼论中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的体制根源 张磊; 47-62 <br />
7 宏观经济因素与经常项目失衡的调整:跨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张天顶;李洁; 63-74 <br />
8 透明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影响 时文朝;张强; 75-86 <br />
9 中国城乡财富分布的比较分析 陈彦斌; 87-100 <br />
10 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 黄桂田;张悦; 101-112 <br />
11 基于MM定理的深化扩展研究——流通权分割影响公司价值吗 李庆峰; 113-125 <br />
12 境外汇款是热钱吗?——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丁志杰;杨伟;黄昊; 126-134 <br />
13 中国基金市场中的现状偏好现象研究 郭杰;洪洁瑛; 135-146 <br />
14 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 杨家才; 147-163 <br />
15 民营控制、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罗党论;甄丽明; 164-178 <br />
16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缺失研究 李毅;向党; 179-192 <br />
17 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 刘降斌;李艳梅; 193-206
⑼ 丁志杰的行业先驱
(本文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对丁志杰教授的专访)
丁志杰教授主要从事于国际金融、发展金融和金融制度比较研究,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中国金融》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两次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优秀论文和著作奖,论文《1999———2003年国际汇率体系变迁的统计分析》于2006年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他又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 从事应用性研究的丁志杰教授,谈到自己的研究旨趣时,恳切地讲,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学者,非常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来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为政府的政策决策起到积极作用。
2002—2004年,丁志杰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生流动站工作期间,直接参与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国际收支问题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丁志杰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优势,同时也使自己的研究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在2005年7月汇率改革前夕,丁志杰发表了《稳定与均衡的协调———盯住一篮子货币难胜其任》一文,首次提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思路,对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丁志杰认为,搞研究一定要有自己特定领域,当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定的深度时,再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空间。学者应该注重将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
谈到今后的研究方向,丁志杰说,作为金融学研究人员,要意识到金融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一定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的金融关系日益复杂,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也需要做出调整。
丁志杰近几年对人民币汇率、中美经济摩擦、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正在整合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以便为中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尽己所能。 从教11年,丁志杰一直认为,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和研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他说,潜心教学,通过教书育人使教师获得成就感,科学研究使教师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只有不断地认真进行学术研究,才能跟踪和掌握理论前沿,才不至于被淘汰,才能有更好的教学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在今后5到10年里,师资队伍质量将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不注重学术研究,就有可能被边缘化;学校和学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点,一定要让老师加强学术研究。
丁志杰还强调,研究经济学,一定要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对经济现实有系统的了解,不能做门外汉,必须要懂经济,否则做出的研究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作为学者,一定要踏踏实实地搞科研,要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使自己的学术道路走得更远更长。 作为金融学院的副院长,除了教学科研外还,丁志杰还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当记者问到他下一步的研究领域时,丁志杰充满信心地说,他最想做三件事:第一是尽快撰写出版一本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学》本科教材,在谈到为何要出这本教材时他说,现有教材缺乏创造性,也存在很多不足,要站在育人的角度有责任编一本教材。第二是东亚汇率稳定机制的设计。随着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入,出现了一个的难题是能否找到一个被各方所接受的可行的汇率稳定机制方案。
丁志杰说他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但由于教学和其他科研任务,耽误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次一定要有一个突破。第三是在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课题上有所突破,出一本对社会有实际作用的著作。丁志杰强调,作为应用经济学学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服务于社会,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实践起作用,被社会所认识和接受。 当问到金融学院学术团队建设时,丁志杰感言道:“百花齐放才是春”。丁志杰感觉到,近些年来学校和金融学院的团队建设在加强,但还不够完善,还要继续努力,应该注重年轻教师的使用和培养的协调,为他们成才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引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培养现有的人才和学术骨干,造就经贸大学自己的名师和大师。
丁志杰教授充满信心地表示,再经过3到5年的努力,国际金融一定会成为经贸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