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金融学在校生,你对基准利率的理解是什么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2. 急急急,金融学案例分析题,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什么谢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
1、触动商业银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银行,他们就和我们说,利率千万不能放开,放开我们就会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厅局级官员在上海一个内部讨论会上表示,“过早地放开利率是我最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在配套措施还没有安排好的情况下就放开。”
他补充说,“因为我国的金融机构自律性比较差,一放开就会搞利率战、价格战,如果明的不行就来暗的,给你买米买油,给你送保姆。”
通常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银行自己决定。时至今日,银行仍然没有权限在央行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来,市场资金面日趋紧张,央行通过存准和利率这两大货币工具回收了银行间的资金,以期缓解因为巨额货币存量及乘数效应刺激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客观上使得各家银行的存贷比逼近75%的监管上限。
而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各种“高息揽存”的手段吸纳存款,另一方面通过以信贷证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财产品,成为“影子银行”,规避监管。
上海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相比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吸纳存款的方式方法更多,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工、农、中、建会反对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原因,它们担心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存款份额会被蚕食。”
此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对工、农、中、建四大行测算,结果显示,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可能会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场化几乎确定性的挤压了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
原来因为国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规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将自己的资金借给银行,很多时候连通货膨胀的收益率也达不到。而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完备,国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将自己辛苦挣来的资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给银行,银行吸纳大量低成本资金后又以高于基准利率的水平房贷出去,中间的价差空间非常大,而且关键是银行承担的风险很低。 这几年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开始发展起来。信托公司一方面帮助一些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达10%-15%左右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风险水平(信托公司极少有投资失败的项目),这侧面更说明银行在制度的保护下的日子是多么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场化卖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后,应该说银行业的存贷利差空间几乎确定被挤压了:贷款利率和原来变化不大,而吸纳资金的成本却提升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银行股一直处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场担心银行的美好年代即将逝去,能否维持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存在不确定性。
3、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升级。
银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营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后,银行不会坐视过去告诉的业绩增速下滑,而是试图利用自己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发展和深挖其他业务,比如中间业务,具体的如基金代销等。
4、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之间更大程度的竞争,有利于银行差异化的出现。
现在国内的银行普遍业务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收入还是依赖于存贷差。利率市场化后,这么多银行不天可能还是就靠这一块吃饭,需要拓宽思路,争夺更细分的市场。 当银行逐步走向特色化之路后,对于消费者无疑是好消息,能够获得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3.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的论文要怎么写呢
一、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少,资产负债结构比较单一,存贷款业务占绝大比重。实行利率管制时,利率相对稳定,银行的成本、收益主要受资产负债变动影响,波动相对平稳。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将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变动频繁且可预见性差,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加大利率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
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实践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尽管因期限、种类的不同,可能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不会完全一致,会有升有降,但总体存款利率水平上升、融资成本增加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趋势。[1]因此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更大自主定价权,却使其失去了带来稳定收益的净利差保证,传统的经营模式正日益受到同业竞争加剧、金融脱媒、大企业大客户议价能力增强等因素的严峻挑战。根据麦肯锡金融机构研究中心的预测,未来的3—5年,中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将会较目前下降11%—27%。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提高价格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过剩,存款规模远远大于贷款规模,贷款利率竞争较为激烈,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贷款客户实行竞相让价。商业银行盲目授信、贷款和竞相压低利率将降低优质客户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由于定价能力不足,不敢对风险较高的中、小客户授信和发放贷款。[2]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处于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定价体系,甚至还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拥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必要的应对之策,如果不尽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价体系,商业银行将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