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专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属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期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动量投资策略的主要论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研究认为动量交易策略能够获利,存在着许多解释:一种解释是,“收益动量”,即当股票收益的增长超过预期,或者当投资者一致预测股票未来收益的增长时,股票的收益会趋于升高。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另一种解释是,基于价格动量和收益动量的策略因为利用了市场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对公司短期前景的反应不足一一最终体现在短期收益中;价格动量策略利用了对公司价值有关信息反应迟缓和在短期收益中未被近期收益和历史收益增长充分反应的公司长期前景。
B. 行为金融学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 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C. 请简述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是西方主流金融市场理论,又称为有效市场假设,该理论是预期学说在金融学或证券定价中的应用,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期权定价模型(OPT)都是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起来的。 有效市场理论始于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尤金·法玛在《商业学刊》( Journal of Business)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的论文。并于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这个假说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的法国数学家,他把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发现其波动的数学期望值总是为零。 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休止的、无秩序的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1970年法玛也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 这个结论不免使许多在做股价分析的人有点沮丧,他们全力研究各家公司的会计报表与未来前景以决定其价值,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难道股价真的是如此随机,金融市场就没有经济学的规律可循吗? 萨缪尔森的看法是,金融市场并非不按经济规律运作,恰恰相反,这正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根据法玛的论述,在资本市场上,如果证券价格能够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便称其为有效率。也就是说,如果证券价格不会因为向所有的证券市场参加者公开了有关信息而受到影响,那么,就说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有效率的。对信息反映有效率意味着以该信息为基础的证券交易不可能获取超常利润。 有效市场理论实际上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信息和证券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信息的变化会如何影响价格的变动;二是不同的信息(种类)会对证券价格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 有效市场的假设前提 有效市场理论有四个假设前提: 1、市场信息是被充分披露的,每个市场参与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信息的发布在时间上不存在前后相关性。 2、信息的获取是没有成本或几乎是没有成本的。 3、存在大量的理性投资者,他们为了追逐最大的利润,积极参与到市场中来,理性的对证券进行分析、定价和交易。这其中有包括三点: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因此投资者可以理性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随机产生,交易相互抵消,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4、投资者对新信息会做出全面的、迅速的反应,从而导致股价发生相应变化。 效应似乎在最近十五年中消失了。 b、市盈率效应:是指具有低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率往往能超过具有高市盈率的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表现要好于市场平均水平。 经验证据: 巴苏(Basu,1983)为了单独考察市盈率效应,采用如下去掉小公司效应的方法:按公司市场价值的大小将25个公司分成五组,在每组中按市盈率的大小对公司进行排列,构造了五个投资组合。经过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具有最低市盈率的投资组合获得了最高的风险收益率,显示市盈率指标对未来收益率具有预测能力,与中强态有效性假设相矛盾。 c、市净率效应:市净率是具有预测公司股票未来收益率的价值。 b、专业投资者效应 弗兰德、布朗和克兰科特(Friend, Blume and Crockett,1970)检验了共同基金的收益率,结果发现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加权指数有一个2.98%的α值,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等权重指数也有一个正的α值,尽管相对较小,但是统计显著的。康和简(Kon and Jen,1979)对共同基金的绩效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同专业投资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某些专业投资者具有一定获取超额受益的投资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风险等因素之后,不同专业投资者差别很小,他们的收益率之差只是运气而已 有效市场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的重要基石,理论与实证检验结合得也比较完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占据了金融学研究的中心地位。随着实证检验中上述一些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的出现,对有效市场理论的争论一直不断。主要的争论集中在理性人的假设上。因此,针对有效市场假设前提的不切实际,出现了行为金融学,解释了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但一个理论或假说正确与否不在于其假设是不是符合实际,而在于它是不是经受住实证的检验,能不能正确地作出预测。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的出现还不能完全否定其正确性,而且在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发现之后,很多“异常现象”也随之消失了。因此,虽然不能把有效市场理论当作真理并以此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所有现象,但是,有效市场理论仍是金融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出发点。
D. 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挑战有哪些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信息不完全的限制、时间不足的限制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