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为金融学案例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O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人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⑵ 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
Zuchel认为处置效应描绘了过去的业绩和投资决策共同影响着目前的投资决策,因此评价上述理论能否解释处置效应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些理论能否真正抓住处置效应的核心问题,比如是否能将目前的投资决策同过去的收益(即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联系起来,以及同过去的投资决策(即是否持有)联系起来;二是实证分析能否支持这种解释。Zuchel认为上述理论关于处置效应的解释并不能满足这两条标准,他们指出处置效应实际上可以用心理学文献中自我辩解假设来说明。自我辩解是基于认知不和谐(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一个假设。认知不和谐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亏损后会产生“我的投资失败了”这样一个认识,相比“我获利了,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认识有一定的差异。而人们总是试图证明过去的决策是正确的,以避免决策错误产生的结果不利于其形象。在自我辩解假设下,人们持有亏损股票的原因在于如果出售亏损股票或者说实现亏损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决策是错误的,所以投资者会进一步产生一个认识:“损失是暂时的”,从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形成处置效应现象。
Goetzmann和Peles发现投资者高估所持有共同基金的收益,这与自我辩解假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前提下,股票收益预期必然会被高估,投资亏损信号必然会被扭曲,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⑶ 什么是处置效应其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回股票,也就答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乌申斯基以惟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心理学史上各个派别的心理学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一门以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信仰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观点比赫尔巴特把抽象的观念作为心理活动基础的观点更具有惟物特性。
(3)行为金融学中处置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扩展阅读: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这种持有亏损股票而过早卖出赢利股票的“售盈持亏”的心态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中同样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处置效应的极端情况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甚至“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针对处置效应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止住亏损,让赢利充分增长。
⑷ 行为金融学作业 投资者为什么会产生过度交易,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交易的原因是投机思想所致,
没有养成价值投资的思维,只想博取短线价差收益。
如果您的问题得到解决,请给与采纳,谢谢!
⑸ 如何理解过度自信与归隐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
2.谈谈你对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
的理解专。
①人们有属高估自己能力和对成功过分乐观的倾向,并称这种倾向为“过度
自信”。投市场上交易越频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而且,投资者通常更倾
向于提高交易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说,会表现得更加自信。
②归因偏差是指投资者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坏的结果
归结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这种纠偏的过程大大减缓。现实中许多投
资者将失败归因于中国投资市场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而不是从自身找
原因。
③证实偏差是投资者寻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倾向。其产生原因是利益
使然,使我们不愿意相信和接受与我们对立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很可
能是正确的。
④处置效应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
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赢保亏”。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卖出上涨动力较小
的股票,保留上涨动力充沛的股票,而不应以是否盈利作为卖出的标准。
⑤羊群效应就是投资市场中得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
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私
人信息,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
⑹ 如何理解处置效应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回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答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的赌徒心理,即一个人在赢、顺境的时候小心谨慎、贪图小利;而他在输、逆境的时候却不服输,不计代价的希望可以挽回损失。
⑺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⑻ 处置效应的验证推论
奥登(Odean)的结论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况是吻合的,我们周围的投资者大都如此。国内研究者对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而且,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均存在着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这种持有亏损股票而过早卖出赢利股票的“售盈持亏”的心态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中同样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处置效应的极端情况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甚至“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针对处置效应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止住亏损,让赢利充分增长。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
(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
(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
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
⑼ 1、依据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产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过度反应
overreaction是行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领域,由De 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在Jornal of finance发表的Does the sotoc market overact一文中提出。这篇文章对你的问题2即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本假设,主要从投资者理性与心理如羊群效应等角度来描述的,你需要去关注个领域的文献。这篇文章之后,国内外有一系列文献来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对这个现象做实证研究,就是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来研究这个现象到底在实际市场表现中存在与否。
在实证研究中一般是与underaction一起进行研究的,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放在一起研究。
我个人觉得行为金融的很多做法实证更有意思,你把实证结果做出来之后,总是可以找到理论上的、心理上的解释。
如何分析这个命题:一般是某个事件之后的市场表现的不同阶段来做实证分析,你划分的阶段,你选取的指标都关乎你实证的意义性与有效性。建议你读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reactions to public annoucements这个文献,这篇文章是1991年的实证研究。里面的方法你可以用,后面的文献你可以继续跟踪,具体的方法是你可以把我提到的这两篇文章在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业资源电子文献数据库(EBSCO) 中搜索,看后面的文章哪些引用了这两篇文章,然后在大致的看是否发表在JF等名刊上,以及引用率等,综合判断是否有让你读的价值,你大概读个4篇左右就成了。据我了解在2000年以后,对这个命题就没有什么顶尖的实证研究了,也就是说1985-2000年之间十多年时间把这个命题都炒熟了。国内对这个命题也研究过很多,有很多文献。张人骥等《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是在1998年做的实证研究,如果你看不了英文的,你可以看这篇文献。
做行为金融6个字送给你:磨文献、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