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民国四大金融中心

民国四大金融中心

发布时间:2021-01-03 19:39:14

1. 中国啥时候有这名的

古代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及华北地区,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简介: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著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时期。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及火药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逐渐崛起并开始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体制,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夏:约前2071-约前1600
商:约前1600-约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纪-前771
东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汉:西汉:前206-公元23
东汉:25-220
三国: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晋:西晋:265-316
东晋:317-420
十六国: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齐:479-502
梁:502-557
陈: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北齐: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1-960
十国: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5000年华夏文明!

阶梯新世界网络全书简载:
公元前2698年:中国皇帝神农氏著《百草经》超过252种植物的介绍
公元前600年 :中国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
公元前551年 :中国一名哲学系统的创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纪 :中国开始修建万里长城

105年:中国发明造纸技术
606年:中国举行首次科举考试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书《金刚经》在中国出版
1000年:中国完成了火药的发明
1259年: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大汗统治中国,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国干旱,水灾,瘟疫,死亡人数达500万
1421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
1911年: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
1921年:毛泽东与李大钊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34年:毛泽东带领长征并抵达延安建立政府1949年:中国革命,共产党上台执政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21世纪初的中国:
中国暂居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8%-9.5%/年)
中国占据世界人口数目的第一位,土地面积占第三位
全世界10个最高的建筑物有6个位于中国,包括最高的“台北101”(目的建筑高度超过台北101的建筑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国-全世界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
中国拥有全世界士兵数目最多的军队
中国是全世界三个拥有可以生产太空飞船技术的其中一个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

中国省级行政单位:

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
四个直辖市分别为: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简称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时为陪都,称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为都城,先后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称号。1928年始设市。现辖16区、2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36.3万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学、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北京还是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主要名胜古迹有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颐和园、香山等。
上海

上海简称沪。地处中国东部海岸中段、长江入海口处。古为海边渔村,春秋为吴国地,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邑,宋设镇,始称上海,1927年设市。现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辖18区、1县。全市面积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1334.7万人。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还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天津简称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汇合流入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称天津并设卫,清为天津府治,1928年始设市。现辖15区3县,为中央直辖市。全市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2002年末户籍人口919.05万人。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油气、海盐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工业技术基础。天津也是华北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胜古迹主要有市区的宁园、天后宫、大沽口炮台,蓟县独乐寺,黄崖关古长城及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的盘山风景区。
重庆

重庆简称渝。位于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国地。隋唐属渝州。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党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3个地级市和黔江地区行政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市。下辖15区、4县级市、17县、4自治县。全市面积8.23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人。重庆是综合性工业城市,有长江三峡、枇杷山、缙云山等旅游胜地。

同学您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
祝您策马奔腾哦~

2. 请问 为何1928-1937年会是中华民国之黄金十年

1、外交上,开展修订新约运动,废除清末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2、政治体制上,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进行政治体制建设,推行公平、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基层推行自治,大量的县治模式初建;
3、经济上,工商业发展呈现快速、稳定的势头,对外贸易开展也日趋活跃;
4、社会层面,梁漱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局部地区形成风气;

5、教育层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行,国民识字率有明显提升等等

6东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产业。

7文化上涌现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不惟“黄金十年”,整个民国时期,大师辈出

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天朝 30年来何曾有过一个大师!清华北大毕业了不少 却没有一个大师

8没有那十年的现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国没有那么多大师级人物。如,钱钟书、华罗庚等等,太多了。1949年以后的能够称为大师的人,那个不是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

1928年,国民党政府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国际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转到经济建设为主。于是,从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为如此,这十年被称为民国“黄金十年”。

民国时期的这个“黄金十年”,的确来之不易!事实上,这仍是动乱的十年:前五年北伐、中原大战、九一八,后五年剿共、宁粤分裂、闽变,几乎天天都在打仗,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四成左右!此外,需承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又占国家预算的1/3,建国经费只占两成左右。而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如此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

十年建国首重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列强,政府对实用科学人才的培植更有时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遗余力的倡导,所以二十年代可以视为我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扎根与发轫的重要时期。1934年蒋中正发起“新生活运动”(独狼认为跟现在的“先进性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本是百年大计,时值祸在眉睫的存亡之际,当局仍不忘道德深耕,可谓用心良苦。

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在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货币第一次得到统一。

物质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许多大城市里,现代风格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密如织网的大道穿过人口稠密的地区,水电供应系统遍布在许多重要市区,一些中心地区的环境卫生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收音机和卷烟、电影和汽车、卡巴莱餐厅和西式服装的数量不断增长。正如一个美国观察小组在1935年所报道的那样:“中国在所有领域里,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现代化将给中国带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深远影响。”

3.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社会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3)民国四大金融中心扩展阅读:

民国成立的意义

1、政治上: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焚毁刑具,停止刑讯,严禁买卖人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民自由和权利。

2、经济上,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实现了自身的第二次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3、民族关系上,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这样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观念占据了人民的大脑,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公民转变

4. 中国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是那几个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抗战开始以后,四大家族利用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和垄断地位的加强。

是依靠政治特权和经济掠夺来实现的。它掠夺的对象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

(4)民国四大金融中心扩展阅读:

陈家是四大家族中较穷的一个。陈果夫、陈立夫一生没有多少积蓄,死后并没有留下多少财产,再加上“二陈”在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就已被蒋介石赶出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因此陈家子弟一直靠自己的努力生活,并没有多少名门望族的感觉。

陈家子弟在岛内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前不久岛内有人要拆除陈立夫在台北市的故居。陈立夫的儿媳妇林颖曾虽然一再恳求对方“手下留情”,建议将陈立夫的故居改成陈立夫的文物纪念馆,但最终房子还是被拆除。在拆迁现场,独自抗争的林颖曾只好拿出相机,伤感地拍下照片留念。

蒋、宋、孔三大家族的后人因为有宋美龄这个大家长活到一百多岁,所以联系较多。每逢宋美龄过生日,三大家族都有后代前去探望。至于陈家子弟,与三大家族联系就相对少了。

四大家族后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像他们的前人那样踏上政坛。这其中原因很多,蒋家是因为蒋经国表示不希望后代再从政,而孔、宋、陈三大家族,则是因为他们在国民党逃台后名声很差,后人也丧失了从政的基础。

除此之外,四大家族的后人在近几十年中,亲眼见证了自己家族的衰落与凋零,从长辈的沉浮起落中看到了政治的灰暗,尝尽了世态的炎凉,恐怕这也是他们不愿从政的重要原因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5. 上海被称为什么或者是在历史上叫过什么名字

上海:简称“沪”,有“东方巴黎”的美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别 名:申城,魔都,大上海,上海滩,东方巴黎。

6. 谁有南京民国时“首都计划”的规划图啊

首都计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则弃之,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
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思想与观念。《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
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
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
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
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
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
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
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之总站,具有同一之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

7. 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都是谁

在网络找是最全面的:
四大家族:
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是指旧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封建买办统治集团。即蒋介石 、宋子文 、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组成部分。
抗战开始以后,四大家族利用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和垄断地位的加强。是依靠政治特权和经济掠夺来实现的。它掠夺的对象不只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有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
四大家族掠夺全国人民膨胀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以下的手段:
(一)发行公债。1938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18种,有的按法币和关金计算,有的按英镑、美元计算。总计法币15,192,000,000万元,关金100,000,000单位,英镑20,000,000,美元210,000,000。此外还有谷麦粮食债券。除1937年的救国公债在民间“劝募”外,其余都不公开发行,而以总预约券的方式向银行抵押,再由银行垫款给国民政府。银行则利用它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发行不兑现的钞票。官僚资本既发了公债财,又发了法币财。
(二)增加捐税。由于工业、商业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统税三税收入大为减少。国民政府便通过扩大征税范围和增加税率的办法,来弥补减少的税收。国民政府将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1943年十月开征食盐附加税,开始每斤征3元,到1945年1月增至60元。由于通货膨胀,从1941年下半年起,实行田赋征实,按田赋的正税和附加税的税额,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1942年增至4市斗。从1942年起普遍实行粮食随赋征购,征购价格远低于市价,而且多数不付现款,只付粮食库券或法币储蓄券。1943年普遍实行粮食征借,既不付利息,还本也只是空话。从1941年到1945年6月,国民政府通过“三征”,共实收稻谷和小麦240,000,000多万石。这是对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厉害的掠夺。
(三)通货膨胀。抗战开始后四个月,国民政府决定用增发纸币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法币发行额,据官方公布的数字,1937年底为十六亿1,600,000,000元。1945年底为10,319亿元。八年中增加了738倍。实际上还不止此数。滥发钞票的结果,使四大家族的财富迅速集中,而广大人民则越来越贫困。
(四)外汇管制和买卖黄金。国民政府从1938年3月起实行外汇管制。从此官价外汇被垄断,黑市交易随之而起。伴随法币的贬值,官价与黑市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大。抗战期间,外汇中美元与法币的对换率一直是1:20,而黑市1943年12月为1:85.4,1944年12月为一比五四二点二1:542.2。四大家族利用特权,以官价买进大量外汇和黄金,以黑市价格抛出,转手之间,牟取暴利。
(五)实行专卖制。1941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专卖事业管理局。从次年初开始,先后对食盐、糖、卷烟、火柴、茶叶、酒等六类物品实行专卖。这一制度,使国民政府收入大增。增收数额,1942年为47,800万元,1943年为174,700万元,1944年为18亿元左右。这一制度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国民党官员和有关机构乘机营私舞弊,套取专卖品转投黑市,从中牟取暴利。
(六)统购统销。1937年9月,在国民政府之下成立贸易委员会,该会下设复兴公司、富华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三大公司,对国统区的丝、茶、桐油、猪鬃等主要出口物资,实行统购统销。钨、锑、锡、汞等主要出口矿产品,则由资源委员会统购统销。1942年2月,成立物资局,对棉纱实行统购。在统购统销政策下,国民政府实行低价强购,利用买卖之间的差价获取重利。以桐油为例,1942年收购价比内销市场价每担差100元,1943年差1100元。
总之,国民政府用种种手段对人民实行公开的掠夺,使官僚资本在抗战期间迅速膨胀起来。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在抗战前即已开始,抗战中不但金融垄断更为加强,而且将垄断扩展到工商业的各个部门。
在金融方面,抗战初期设立了中央银行(蒋介石)、中国银行(宋子文)、交通银行(孔祥熙)、农民银行(陈果夫,陈立夫)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做为国民政府集中的金融机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孔祥熙任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直接控制了四大银行,设立了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形成了四行两局的格局,打着孔氏家族的旗号先后创办、接收了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四明银行、山西裕华银行、祥记商行、庆记商行等等,虽然说是有四大家族,但是银行是掌握在财政部手中的,中国银行原有的董事长叫张嘉敖。孔祥熙任中央银行总裁。1942年7月,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从而一步一步地加强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在全国金融业中的垄断地位。在抗战期间四行存款数额在四年中增加6桔,是各银行中增长最快的。在全部银行存款中,四行的存款占到了%80至%90,而战前的1936年只占%59。
抗战期间,官僚资本在商业方面形成了正式的公开的垄断。前述专卖事业管理局、贸易委员会、物资局等机构的成立及专卖、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是官僚资本实现商业垄断的重大步骤。此外,原属孔家系统的农本局福生庄,后改组为花纱布管制局,统制着花纱布的贸易。以上这些宫式机构,作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组成部分,假借抗战的名义,垄断了国统区的国内外贸易。抗战期间,四大家族以私人名义设立了不少商业公司。著名的有:孔家的庆记纱号、强华公司、大元公司,宋家的中国棉业贸易公司、重庆中国国货公司、西宁兴业公司;陈家的华华绸缎公司、棉花运输公司等等。这类公司既有政治特权,又有极大的金融势力,具有操纵市场的垄断地位。
四大家族对于工矿业的垄断在抗战前还较小,1935年底全国官营、民营工厂资本总额中,官营部分只占%11。抗战开始后,1937年9月设立工矿调整委员会,扩张官营工业,吞并民营工业,实行国家垄断工矿业的机构。四大家族官营工业主要有隶属于资源委员会和军政部兵工署的两大直属系统。1944年,资源委员会下面有105个单位,兵工署下面有数十个单位。此外还有各省所办的官营工业,如贵州企业公司、四川川康兴业公司、湖南实业公司等,单位也不少。1943年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报告,说明了官营工业的垄断地位。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四大家族除官营工业外,还有所谓商办形式的私营工业,这类工业著名的有:以孔家为主的中国兴业公司,1939年7月成立时的资本额力1200万元,到1943年增为12亿元,为后方资本额最大的公司,它共有13个厂,经营的中心是钢铁。在宋家控制下的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40年成立,1942年5月己完成及未完成的有18个单位,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陕西、甘肃两省,主要经营纺织业。除了资源委员会主办的各厂外,它是西北最大的垄断企业。1942年,它的已开工纱锭占大后方全部纱锭的1/4。陈家的有大华企业公司、华西建设公司、中国工矿建设公司等,也是规模很大的垄断企业。
在农村,四大家族是最大的高利贷主。根据15个省的调查,在农民借款来源中,受四大家族直接间接操纵的银行、合作社、合作金库所占比重,1938年为%26,1940年为%38,1942年为%59,1944年为%25。1937年9月,国民政府设置了农产调整委员会,作为控制和垄断农业生产的机构。抗战时期棉花、蚕丝、茶叶、猪鬃、桐油等由国民政府统购统销。在征购征借的措施下,大量的粮食纳入四大家族直接掌握之中。四大家族还直接占有大量农村土地,陈家的华西垦殖公司、蒋经国的新赣南国民经济建设公司,都是这类机构。
四大家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劳动人民的最大剥削者,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极大障碍。由于官僚资本残酷剥削所激起的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是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官僚资本正式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宋子文(1894年~1971年)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财政部长。原籍广东省文昌县(今属海南省)。1894年12月 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八)生于上海。父宋嘉树早年留学美国,一度在上海当传教士,后改营工商业,同情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宋子文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继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1917年回国后受盛宣怀之聘,任汉冶萍公司驻上海总办事处秘书等职。1923年10月赴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英文秘书兼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1924年 8月任中央银行行长。其后调任广东省政府商务厅长。后又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兼任广东省财政厅长,整理财务颇有成绩。1926年 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商务部长等职,负责筹措北伐军经费。蒋介石夺取国民党党、政、军大权时,他积极从财政上予以支持。1926年12月前往武昌。次年初先后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常委等职。
1927年4月,宋子文乘武汉政府派他往上海考察形势之机,与吴稚晖、白崇禧等策划反共清党,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力促蒋、汪合流。蒋介石8月下野,12月同其妹宋美龄结婚。他竭力争取美国当权人物和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重新上台。1928年2月蒋介石再次上台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宋被任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随之任中央银行总裁。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以后又连任三届。1931年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九‧一八”事变后,曾多次发表演说,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12月与蒋介石同时下野。1932年宋子文再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一度代理行政院长。1933年10月后,辞去政府职务,专门从事财政金融活动。次年4月兼任中国银行董事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宋赞成和平解决,与宋美龄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进行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联合抗日作出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民政府到重庆,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拥有巨大经济实力,操纵著国民党的经济实权。1940~1942年充当蒋介石常驻美国代表,为蒋争取美援,第一次获一亿美元借款,第二次签订租借协定,获五亿美元借款。1942年10月返国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45年 4月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等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旧金山会议。6月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1946年 1月任国民党最高经济委员会委员长。10月再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竭力劝说美国杜鲁门政府出钱出枪,多方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1947年9月为蒋介石谋取退路,宋改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11月兼任蒋介石广州行营主任等职。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宋子文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是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货币、公债以及通货膨胀等手段掠夺财富,后以开设棉业公司、垅断对外贸易等手段聚集钱财。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发国难财和战后接收敌伪产业等办法积聚起巨额财富,同蒋介石、孔祥熙和陈立夫、陈果夫合称为“四大家族”,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949年1月去法国,随后侨居美国纽约。1971年4月25日病逝于美国旧金山。
孔祥熙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 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陈果夫
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CC系首脑。原名祖焘。浙江吴兴人。1892年10月27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七)生。陈其美之侄。幼年在长沙明德学堂读书。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参加革命军,后随陈其美参加讨袁斗争。1918年起在上海经商,与蒋介石等从事交易所投机买卖。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后,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兼采购物资。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掌管国民党党务,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927年春积极参与蒋介石“清党”反共。他曾几度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是第三、四、五、六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长期掌管国民党党务。他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控制各级党部,竭力把国民党变成蒋介石进行独裁统治的工具。与其弟陈立夫组织“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后来形成为一个很有权势的CC系。他们把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扩充成为一个庞大的特务系统,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从事反对共产党、迫害进步人士的活动,并对付国民党内反蒋派系的抗争。
陈果夫在国民党政府中历任要职:1928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副院长,1932年任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1939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三处主任。
陈果夫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先于 1935年控制中国农民银行。抗日战争期间在川、云、桂等省兴办和投资许多企业;抗战胜利后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接管大批敌伪资产,开办公司、银行等,还将文化、新闻、电影、广播单位改为“党营”。他先后担任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土地开发公司理事长、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称中国四大家族。1949年去台湾,1951年8月25日病逝于台北。一生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字一百九十余万字,台湾当局将其编成“全集”十册。
陈立夫(1900年—2001年)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人,名祖燕,号立夫。陈果夫之弟。其二叔陈英士(陈其美)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与蒋介石关系密切。陈果夫及陈立夫是国民党重要人物。陈立夫曾任蒋介石私人秘书,长时间主持人事及组织工作,亦是国民党党内安全特务机构: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的始创人。在国民党内部,陈立夫和陈果夫的派系被称为“二陈”或者CC系。1948年陈立夫曾到美国为杜威助选,结果杜威落选,而国民党亦因而开罪上台之杜鲁门。1949年到台湾后,蒋介石为整顿在台势力,陈立夫难以在台立足,离开政坛去美国新泽西州定居,以经营农场养鸡、卖皮蛋、粽子等食品为生。晚年回台湾后也多做文化上的工作,不在政坛上有决定性影响。但因是国民党元老,仍很受尊敬。

8.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

关于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其形成问题。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

它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1937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反对政权的经济基础。

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

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的原因。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取消不平等条约、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获得较大的政治发言权等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四大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故称“法币”;二是宣布实行白银国有化,不再成为流通的货币。

法币政策的作用有:一是客观上对中国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三是使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完成了对国家金融的垄断。

9. 重庆城区几个区。是当年将介石划分的吗

重庆主城区,即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中所称的都市区,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版、南岸区、沙坪坝区权、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72.68k㎡。都市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重庆直辖市政府所在地。沙坪坝区是重庆的文教区。北碚区在民国时期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曾是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和总统府所在地。巴南区与渝北区原为巴县和江北县,是重庆的母县,其地位类似上海的闵行区、宝山区或北京的丰台区、通州区。

阅读全文

与民国四大金融中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