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左会公社邮政编码是多少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左会公社邮政编码是:618102
『贰』 中江县龙台镇柏树乡办理个体营业执照需要钱吗
没有钱能办事吗?原则上国家的规定是不需要的,只需要在相关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时交缴一点工本费用,但德阳地区各个地方甚至于各个俱体的个人,收费却千差万别,有的五元十元,有的一百两百,有的五百八百。
『叁』 中江县柏树乡到三台具新建乡多少公里
(1)1小时24分钟67.6公里5个灯
打车约141元 途经:古乐路、S205 收费约8元
柏树乡
进入三专金路,行驶4.2公里属
左转,进入古乐路,行驶17.1公里
右转,从古乐路到成巴高速,行驶21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成巴高速,行驶15.4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成巴高速到S205,行驶990米
三岔路沿中间行驶,进入S205,行驶9.9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灵兴大道,行驶6.8公里
请直行,进入S205,行驶6.3公里
右转,从S205到新建村,行驶6.6公里
新建村
(2)1小时51分钟78.2公里5个灯
打车约163元 途经:芦跃路、S101
柏树乡
进入三金路,行驶4.2公里
左转,进入古乐路,行驶7.4公里
左转,从古乐路到三中路,行驶14.5公里
请直行,进入三中路,行驶3.2公里
右转,进入西蜀大道南段,行驶420米
请直行,进入西蜀大道中段,行驶820米
请直行,进入芦跃路,行驶13.1公里
右转,进入S101,行驶12.7公里
左后方转弯,进入S205,行驶2.0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灵兴大道,行驶6.8公里
请直行,进入S205,行驶6.3公里
右转,从S205到新建村,行驶6.6公里
新建村
『肆』 那个有四川中江县柏树乡中学老师的电话!不管哪个老师的都可以!谢谢了
德阳市中江县柏树乡初级中学校0838-7780133
『伍』 中江县柏树乡的电子邮箱是多少
你是说邮政编码吗?
邮编:618102
『陆』 四川省中江县柏树乡至五堂村的路修建好没有,要什么时候才有公交车
中江县名考一、郪县 汉郪县治所在今三台县郪江乡场,离中江县东南界最近处仅100余米,历汉至晋、梁,曾辖今县大部分地区七百余年,古今史料均涉其名。县名来历,晋、唐、宋时有地理志认为以郪江、郪山而名县。据考证,郪江、郪山之名应产生在郪县之名以后。追溯汉初始建郪县以前的历史,郪江是比较繁荣的郪部族聚居区域,有郪王城、郪王墓(洞)古迹在,郪王是战国时部落酋长。因此,汉高祖六年(前201)置郪县治,当以前代有郪人聚居和原有郪王城而命其县名。汉、晋郪县跟中江有属地关系。至于隋所改昌城而名郏县的治所在今三台县漳川镇,其县与中江县无领属关系。 二、五城 析义有三:一说因五城水、五城山得名。但五城水名源于五城县名之后。北魏《水经注·涪水》:“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五城山,又名宝城山、东帽山,即今魁山,其名亦在五城县名之后,且不见于正史地理志。二说因“五仓”得名。《华阳国志》刘琳校注本说:“(五县)当指雒、绵竹、新都、涪、郪。发此五县民,于五县修建粮仓。”郪县建粮仓“因以为县”指建县由来,并非郪县有五仓。三说因“五山”得名。北宋程建用任县令时撰《与苏东坡书》中说:“观山之状,而详其名。则五城者,取为坛五城之义。今以成为城,误也。程建用认为,山为坛之义,城为成之误,或城为成之引申、通假。史志亦有将五城县写作“五成县”者。古五城县城,紧靠5座平台丘冈,即今魁山、亚松山、玄武山、铜鱼山和金鱼山,从东到西,并排平列在城北面1公里内,俨如坛台一般而名其地县治。此说可信。 三、玄武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玄武山,又名三蜗山。在县东二里,其山六屈三起。”南宋《舆地广记》载:“玄武县,有二山,如龟蛇相交,因以名焉。”明代《蜀中广记》载:“玄武,在邑东,其山周围三里,六屈三起,有龟蛇之象焉,昔之邑名与山皆取于此。”《辞海》玄武词条中说:“玄武,主北方之神,龟蛇合体”。因此,玄武之名,是由郡、县治所山形近似龟蛇相交,引申为北方之玄武神而名郡、县。 四、飞乌 《旧唐书》载:“隋置飞乌镇,又改为县,取飞乌山为名。”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飞乌县因山为名”。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飞乌县有山如飞乌,大飞乌山,高二里,周围二里。又有小飞乌山,高一里,周围二里。”“山在县东,重峦峻削。二山相向,如飞乌之状。”故以名县。山下有坝,为故城遗址,今名飞乌坝、飞蛾坝。山与坝间,有河环绕,古名飞乌江。 五、铜山 因辖境多山且产铜而名县。据《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史志记载,汉唐时该地采铜铸钱,初置铜监署,后废署置县。辖境铜官山、私熔山、可象山、赖应山铜产著名,因以建县并命名铜山县。 六、中江 改名至今973年,以江名县。唐初即有“中江”水名。古玄武县内大河在唐至清历代地图上名“中江”。凯江之名不见于古代正史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近现代地图始有凯江之名。北宋初,避赵玄朗讳改名“中江县”。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梓州“郡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邻居水陆之要。”唐《通典》载:“梓州,左挟涪水,右带中江”。唐《元和郡县图志》《梓州》条目说:“宋(刘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玄武县》条目说:“内江水,本名中江,经县南,去县(指治所)百步。”《明史·地理志》载:“潼川州,……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中江县东南有中江,南有郭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中江》(水名):“源出四川安县,南流经罗江、中江二县。折东流至三台县入涪,今名罗江水,即古五城水也。”《罗江》(水名):“在四川罗江县东,有两派,皆出自安县,流经罗江县,又南入中江(县)界,为中江(水),东入涪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六、七、八册唐、宋、元、明、清各代地图均将今中江县境内之凯江标明为“内江水(中江)”。其他史志,如《蜀水:考》、《四川通志》、《潼川府志》等亦如此认定。宋代文同《梓州中江县新堤记》说:“县为江所环,因名之。”综上可知县以江名。
『柒』 四川德阳中江柏树乡小学要军训吗
答: 四川德阳中江柏树乡小学不需要军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