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16 17:19:50

A.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什么原则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祝你顺利,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鼓励鼓励热心人~~~~~~~

B. 说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为“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地位: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人口过分向城市集中,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城市贫困阶层,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有些方面还在加剧。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农村却还有一些地方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全国也还有6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众,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城求,接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众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持基础。

C.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 筹什么

经济、文化建设。

D. 辩论:统筹城乡的着力点是 城镇化建设 还是 新农村建设

我认为着力点是城镇化建设,只有把城乡结合部建设好,农民才有近距离发展的操作性,也才能有思想上的进步,统筹城乡才能逐步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的一个支撑点,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E. 重庆农村占地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

F.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是当其时。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统筹城发展的基本途径
1、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2、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3、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具体实践。

三、统筹城发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流动可用新局面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差异是城乡差别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发展模式的直接后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发优势,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着力形成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城乡全面覆盖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乡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同时并存的局面。中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差异较大,村镇建设将会出现多种模型。应该因地制宜,分区进行将是中国村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特点;
3、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关键还是农民本身
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福利,使得农民与城镇居民真正对等,能适应集中生产生活才是村镇建设可以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乡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是中国彻底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与基本走向;
4、完善经营渠道,拓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城镇建设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示范镇投融资体制。在政府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G.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城乡统筹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 )

正确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具体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表现即为:
实行城乡统筹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H. 我国应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要加深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加深理解统筹城乡发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要求和体现,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和条件。
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这次新农村建设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的。在当前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发展必须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尤其是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发展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既包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而且,新农村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资源整合优化,综合配套推进,相对容易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同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不仅中西部地区可以大有作为,而且沿海发达地区也可以继续推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城镇化率43%,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是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进程,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从多方面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保持农村以至全国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环境熏陶人,环境培养人,环境造就人。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全面发展的多种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为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从多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
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整体外部环境已经具备
一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6%,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2.4%。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46%左右,今后仍将呈现下降趋势。中等大中城市建设成就突出,不少城市现代化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的能力。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万亿元,已居于世界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3美元,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收入总量3.1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23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6倍,平均每年增加3647亿元。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的回旋余地增大,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筑了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粮食产量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中得到全面发展,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社会事业在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扩大推动下迈出坚实步伐。四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已经形成共识。五是许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已有不少有益探索。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或者西部欠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西、贵州等,都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由此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促进农村长期持续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根据我国现实状况来说是适时的,从当前我国各方面情况综合来看也是能够做到的。
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奋斗。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条指导原则,做到扎实稳步推进。一是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五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具体说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要认真贯彻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措施:
国家建设资金投放重点切实转向农村。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根据财政预算安排,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其中新增422亿元,增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征用土地转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在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各地区、各部门都掌握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认真落实已有的各项农村政策。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和财政困难县的扶持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持政策,以及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政策等,对于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历史经验表明,要保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原则。我们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真正做到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务求不走弯路。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债务搞建设,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尤其要强调尊重实际、尊重群众,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群众。

I. 如何从统筹城乡视角理解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是当其时。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统筹城发展的基本途径
1、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2、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3、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具体实践。

三、统筹城发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流动可用新局面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差异是城乡差别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发展模式的直接后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发优势,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着力形成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城乡全面覆盖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乡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同时并存的局面。中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差异较大,村镇建设将会出现多种模型。应该因地制宜,分区进行将是中国村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特点;
3、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关键还是农民本身
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福利,使得农民与城镇居民真正对等,能适应集中生产生活才是村镇建设可以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乡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是中国彻底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与基本走向;
4、完善经营渠道,拓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城镇建设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示范镇投融资体制。在政府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J.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回农村的首要任务。答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三要改善农村面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四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政策。

阅读全文

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