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哪里建设了新农村

哪里建设了新农村

发布时间:2020-12-23 07:32:29

『壹』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海南新闻网 http://www.hinews.cn 2006年2月22日 03:4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过这个提法。尽管是同一提法,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更全面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几方面,新在哪里,怎样建设

记者:请问当前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李炳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党和政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多次提及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一系列指导“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出台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举措。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势而为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次提出建设新农村,与以往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具时代性,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具全面性,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更具全局性。
记者: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如何理解这一点?
李炳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三农”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发展必须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尤其是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发展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居于“五个统筹”之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方略,其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多年来,我国在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城乡财政支出和城乡信贷投放等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发展严重滞后,这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让亿万农民公平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将广大农村全面纳入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增强和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
三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3%,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农村。根据我国人口增长的预计,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农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农村落后局面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是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能解决那些现实问题呢?
李炳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民收入较快增加;既包括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又包括公共事业不断进步;既包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而且,新农村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资源整合优化,综合配套推进,相对容易取得较好的整体效果。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不仅中西部地区可以大有作为,而且沿海发达地区也可以继续推进。在所有出台的农村各项重大政策措施中,新农村建设这项战略举措起着集成和发展的作用,具有明显而独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发展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事业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环境熏陶人,环境培养人,环境造就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关键是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较差,不能适应人全面发展的多种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正是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从多方面为促进广大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可以扩大国内需求。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现在,我国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已相当高,国际贸易摩擦日趋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更应重视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又可以直接形成农村投资需求,带动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可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
记者: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我国是否已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
李炳坤:目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外部环境已经具备。从经济条件来看,一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6%,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2.4%;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也下降到46%左右,今后仍将呈现下降趋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的能力。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万亿元,居于世界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3美元,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国家财政收入3.16万亿元,近5年平均每年增长3647亿元。这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筑了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从社会环境上看,一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已经形成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认识趋于一致。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已经开始形成。二是许多地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已有不少有益探索。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或者西部欠发达地区,都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记者:中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怎样理解这“五句话二十个字”?
李炳坤:这“五句话二十个字”是一种通俗表述,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涵义极为深刻,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第一,要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四是发展集约化农业;五是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扩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加强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提高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第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一要保持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努力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相应收益。二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还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三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五要支持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进面向农民工的各项服务。六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第三,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应注重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土地管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做到减少占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二是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状况,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三是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大力推广普及并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搞好农村环境保护,改变村容村貌,健全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是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生产生活。
第四,要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一是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四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五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要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深化农村改革有什么关系呢?
李炳坤: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要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是,农民负担问题并没有也不会自然消失,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成果。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同时,要切实抓好农村金融、征地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等项改革,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村形势的变化,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遵循哪些原则?
李炳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五条指导原则,切实做到扎实稳步推进。一是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四是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五是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叁』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说法从哪一年 哪次会议提出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就是2005年10月11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时提出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概念。建国以来,在党的有关农业农村的文件中、领导同志的讲话中,曾经多次提出过。所以说这是再次提出。和建国50多年以来的历史相比较,比较集中的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历史上有两次,之所以讲比较集中、比较明确,是因为一般性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作为引导农民的一种未来的憧憬,这个提法在文件中是多次出现的。但内容指向比较明确的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法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通过之后,中央明确指出,认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重要法规。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次是在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一部重要的法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开始亲自主持起草的,历时四年多时间。在交人大审议之前,曾经在人民日报也公开发表过,征求党内外各方面的意见。它既然是发展纲要,就有个规划期,是从1956年-1967年,跨越了三个五年计划的阶段。纲要内容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共40条内容,老农业同志也概括为“农业纲要40条”。
2005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这个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少是大的第三次提出。大家都很清楚,这次提出绝对不是简单地对前两次提出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科学内涵。

『肆』 建设新农村国家有什么政策

政策一:三权分置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和促进资本向农村农业集中,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的结构优化,促进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政策二:乡村振兴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亟待解决,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逐年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方面。

政策三:粮改饲

粮改饲,是农业村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4)哪里建设了新农村扩展阅读:

土地权属分为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及其居住生活的空间承载地,包括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村办及乡镇企业用地等。

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平等权益,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建立与城镇地价体系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促进土地在竞争性使用中实现更合理的配置。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确定了依法依规、便民高效、因地制宜、急需优先和全面覆盖原则,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推进;坚持将便民、利民、护民要求贯穿全过程,同时尽可能提高效率。

『伍』 新农村建设都有哪个省

新农村建设来这个话题中央已经提了源若干年了,而且一发现农村会出大事时,就又会提一下的,其实,现在还没建新农村就已不流行说新农村了,就说三农。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或听到哪里建设了新农村,顶多是当地政府搬几桶石灰水把靠马路边的老房子的那扇老墙涂白了一些!
建设新农村只是一个执政者的口号。就相当于西方国家竞选总统时对民众说的一种承诺,但不一定会去实现。所以,你也不必期望过高,否则,你的失望也很高!!!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陆』 新农村建设什么时候开始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版"生山东省权巨野县龙堌镇新农村风光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柒』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7)哪里建设了新农村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捌』 河南新农村试点都是哪里

每个市,地区都定了新农村试点,比如许昌的鄢陵县的姚家村、常寨村、东明义村,许昌县的禄马村,禹州市的大涧村5个行政村被省质监局确定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村,2010年底前完成试点任务。 根据《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河南省科技厅已确定了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其中,洛阳市洛龙区李楼乡、平顶山市叶县遵化店镇、安阳市汤阴县白营乡等6个乡镇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试点),郑州市二七区侯寨镇樱桃沟社区、开封市通许县冯庄乡七里湾村、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邗邰村等14个村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

『玖』 怎样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这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然而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的恶化,给新农村建设大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农村消费环境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民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农民消费者戏称为农民“消废”者,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消废”市场之严重。因此,新农村要建设好,首先就要“消除”农村的“废品”,开展一场农村消“废”运动。

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经荡漾在农民脸上的绿色优势已经不在,更多的是:痛苦、呻吟。如今的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从理论上讲,这是典型的现代商业伦理的扭曲和畸形消费心理的变异而导致商业活动中的欺诈和倾销心理上的侥幸行为。一方面是农村市场准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不完善和消费心理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商业道德、商业伦理的或缺,有的甚至以身试法,把农民当作废品消费的载体,也暴露出一些为富不仁的商贩人性的泯灭;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的攀比心理、摆阔心理、求贱心理给“消废”市场提供了土壤。“消废”品在农村市场上的恶性循环,也反映出我们的工商、技监、药监、教育、文化等部门在农村市场管理上的疏漏。

消“废”运动,政府应首当其责。就是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政府部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那么,在当前构建农村消费安全环境中,我们的政府部门应着重做哪些工作呢?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准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商贩的处罚力度,要让其在难以赔付的成本中束手就擒。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凡是向消费者倾销假冒伪劣商品者将其罚得倾家荡产。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物流配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从源头抓起,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再次要加强对农民“预防、识别、消法维权等”方面的宣讲和培训工作。(可组织一批优秀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去宣讲)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把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点。第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和意识形态的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跟踪服务管理制,实行层层负责,并且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尤其是监督机制。

如今该是向农民吹响“自我预防、自我维权、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号角的时候了。要还农村“消废”者为消费者的本来面目,还乡村消费市场一片净土。

『拾』 新农村“新”在哪里

“新”在思路上。《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新农村。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和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格局。
“新”在要求上。新农村20字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新”在高度上。“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上,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20字要求的内在联系很紧密:“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推动。那么,具体讲,新农村主要应当具备五个“新”:
一是新村镇。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是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建好新村镇,新农村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是新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需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个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有保障。
三是新风尚。除陋习、树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及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四是新产业。县有支柱产业、乡有富民产业、村有板块产业是支撑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
五是新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

阅读全文

与哪里建设了新农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