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宁中小农村的基本情况[急~在线等]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东区农村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东区“三农”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情况。东区下辖银江镇1个镇,共9个村,6个村紧邻城区,3个村地处近郊,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小农村,被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目前,银江镇基本实现了水(自来水)、电、路以及电视、电话、互联网“村村通”。
(二)农民情况。2005年末东区共有农民2873户9168人,占辖区总人口的3%,其中劳动年龄内5573人。大部分农民主要通过务工、运输、出租房屋等非农途径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62元。
(三)农业情况。东区的农业经济总量很小,2005年东区GDP达到133.7亿元,农业增加值只有2689万元,在经济总量中不足0.2%。耕地面积3144亩,人均耕地仅有0.35亩,主要发展特色农业,有4家较大的农业企业。农村经济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2005年,银江镇财政收入实现 1484万元。
二、近年来农村工作主要情况
近年来,东区区委、政府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了农村工作。
(一)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农村三年发展规划,并成立区农村三年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小组,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大农村资金投入。近年来,区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每年都在300万元以上。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了银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成了沙坝、倮果莲花街等农民集中居住点。投资近500余万元对倮果一条街进行了全面改造。
(四)做好失地农民安置。认真落实农村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鼓励新办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失地农民,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
(五)推进劳动力转移。2005年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就业培训补助,制定落实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奖励政策,全年资助1000多人次参与各类就业培训,获证571人,就业52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778人(外出993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70余万元。
(六)实施富民工程。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制定了《东区加快推进富民工作实施细则》,落实了促进农民就业和帮扶贫困农民致富的政策措施,着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体系,农村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三、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东区农村人口少,纯农业比重小,有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相对较好,市委、市政府也对东区提出了较高的工作要求。近段时间,区委、政府多次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相关人员去外地学习考察。2月10日区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总体思路是“规划先行、项目带动,突出重点、示范引路,政府牵头、农民建设”,把农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逐年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贫富差距,五年内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把东区建成为以近郊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一)生产发展。立足近郊实际,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华西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城市近郊休闲观光农业。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能培训,发展银江镇的二、三产业,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逐步在二三产业领域就业,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二)生活富裕。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富民政策,加强对农民的致富帮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十一五期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生活比较富裕。
(三)乡风文明。全面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提高农村的科教文卫,制定农村村规民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基本与城区同等。
(四)村容整洁。积极推进银江小城镇和各个农民新村的建设,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居住,统一管理,保持村容整洁,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加强近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末实现市区视野区荒山全部绿化。
(五)管理民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减镇机关职能,推进区级部门直接服务村社,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深化镇、村、社干部的公推直选和“三务”公开,加强村社干部培训,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四、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
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在近期做好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上半年启动一至两个示范点的建设,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我们将具体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完成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9个村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5 月前制定出台《东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总体安排;三是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明确今后五年各年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任务。四是根据各村的实际,初步对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定位。我们的设想是,阿署达村和沙坝村初步定位为近郊休闲渡假和生态观光农业型,倮果村、攀枝花村定位为村民集中居住型,密地村定位为农村廉租房开发建设型,华山村定位为城乡文明结合型,弄弄沟村、双龙滩村定位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型,五道河村定位为工业城市开发建设搬迁型。
(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我区确定把沙坝村和阿署达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目前已完成两个新农村示范点的规划工作,定位为近郊休闲渡假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村,下一步将发挥政府、社会和村民的积极性,三位一体进行重点建设,确保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通过示范点带动全区的新农村建设。近期将具体抓好八项工作:一是完成两个示范点的农民集中住房的设计工作。二是启动阿署达村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三是启动沙坝五社的佛教寺庙建设的前期工作(该项工作已得到省宗教管理部门的支持);四是启动阿署达、沙坝村村级公路、电网的改造;五是开发包装阿署达村的彝族文化,组建一支民族舞蹈队、开发“火把节”和彝族特色餐饮,修建阿署达村的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和活动广场;六是按照总体规划全面推进两个示范点的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七是加强两个示范点的绿化工作,完成沙坝五社300亩攀枝花林、村级公路两侧行道树的种植和阿署达沿机场路边坡绿化。八是在两个示范点分别推出党员示范户和群众示范户,发挥好示范户的带动影响作用。
(三)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我区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了10个重点建设项目(阿署达民俗风情旅游区基础设施、木棉新村、银江寄宿制学校、银江现代化小城镇建设世行贷款项目、双龙滩水库、村社水网电网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市区视野区林地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3月份前完成所有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积极争取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确保年内能够启动5-6个项目的建设(阿署达民俗风情旅游区基础设施、木棉新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社水网电网改造、市区视野区林地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
(四)抓好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按照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统一转医院的要求,加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完善各村卫生站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让农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二是建立银江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三是与辖区医疗机构合作,为农民提供相对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目前,我们正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论证和优选,争取年内较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五)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我们将具体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从今年开始逐步收缩农村小学,创造必要条件,安排农村学生就近在城区学校就学,使农村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二是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选派优秀教师到村小讲学,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三是在年内完成银江寄宿制学校的项目论证工作,通过整合开发现有的教学资源,力争在明年改扩建一所条件好、设备设施完善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六)抓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我们将具体做好三项工作:一是5月底前研究、拟定《东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二是做好失地失业农民的养老保险,将所有失地失业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三是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并逐年提高标准,最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接轨。
(七)抓好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工作。我们将具体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与区属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今年计划免费培训800 人;二是继续实行对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奖励政策,促进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三是面向辖区企业用工需要,开展“定向培训”,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银江镇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800人。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搞好政策宣传引导。成立新农村建设宣讲团,通过形势宣传、政策宣传和文艺演出等形式到各村进行宣讲,让每一名村民都了解、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适度组织镇、村、社干部和农民代表外出学习参观,增强农民群众提高生活条件水平的愿望,自愿、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行项目扶持政策。逐步加大财政投入,财政资金要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2006年,我区支农支出将超过500万元。积极采取以奖代补、实物扶持、配套投入、贷款贴息等措施,加大对项目的扶持。
(三)实行项目责任制。实行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分管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责任制,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实行工作例会制。建立新农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建立对口帮扶制度。一是建立区级部门、各街道对各村社的“对口”帮扶,指导和帮助各村社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和银江镇机关干部对口帮扶两个示范点农户的联系制度,促进示范点的建设。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把农村致富能手、农村适用人才选进村支两委班子。积极探索机关干部到村社挂职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建设,有关农村的重大问题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决策。逐步提高村支两委干部津贴,激发干部工作热情。
关于东区的三农工作,我就汇报到这里。今年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和谐东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