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时候去开始新湖北省仙洪新农村位于江汉平原
九真山,是江汉平原第一高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永安街境内。九真山主峰海拔高度为276米(这个数字,见《蔡甸史话》一书),其山体东、西长2.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九真山九峰蝉联,蜿蜒起伏,势若浮龙,旧称“汉阳县之镇山”。 【图中左边的山峰,是九真山主峰。】 九真山,原名五藏山,相传有九位真人在此结庐炼丹。公元867年,五藏山改名为仙潜山。后来,因为九峰相向,又改名为九真山。到了宋代,在山顶上建了庙,称为“九真观”(又称为“九真山庙”)。传说这里为大王菩萨所驻之地,历史上成为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的道教胜地,古时香火十分旺盛。公元1958年,由于大办钢铁及食堂化,九真山庙被周围的群众拆毁,把庙里的木料用于修建食堂和队屋。 我国著名的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委、在苏联参与了《俄华辞典》编写工作的陈昌浩同志,就出生于九真山东麓的代家庄屋。 公元1969年,湖北省在九真山主峰的山顶上修建了“821”广播电视塔并且修建了“之”形的盘山公路,汽车可以直达山顶。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省在九真山主峰南麓修建了广播电视学校。现在,这里成为湖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 九真山森林公园,于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B. 汉江平原和汉江平原是一个地方么
是一个地方。
汉江平原
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位于长江中游。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自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介于北纬29°26′~31°10′,东经111°45′~114°16′。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
地貌 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降至25米以下,汉口仅23米。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
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28~38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①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②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3~6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300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气候 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约460~480千焦耳/平方厘米。无霜期约240~260天,10℃以上持续期约230~240天,活动积温5100~5300℃。平原各地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栽种。年均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汉平原首当其冲,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使旱稻烂秧机率及二季晚稻空壳率较高;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
改造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从1644~1949年的300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19次,其中1931年的决口,计有9县33.3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1949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1952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县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100公里的汉北河;四湖地区长126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
经济概况 江汉平原,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个别地区高达80%以上。1949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水田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区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田多劳少,耕作较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而不稳定。近年来,部分实现了退田还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鲤、鲫、桂、鳙、乌鳢等鱼类亦丰。还盛产虾、 蟹、贝类、 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随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
C. 自建房 完工后 下雨时 东面内墙面 会渗漏 如何解决
墙面渗漏。分析原因:一是室外顶棚防水施工是否按标准施工?二是外墙面是否做防潮保温处理,需要做防水的可否做到位。
D. 农村柴火土灶好用吗
很好用的 关键是火力大 然后锅大 很适合菜的翻炒和快炒
E. 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知道的 请告诉我 谢谢啦
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 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F. 江汉平原农村富裕吗
当你看见一位老爹爹大热天的在地里干活时,你去问他,他会告诉你江汉平原富不富裕
G. 江汉平原最适合种什么东西
棉花生复产与相宜的经济行制为
。这也与清代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相似。虽然江汉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并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市场,但如前所述,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进入20世纪之前,江汉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纺自织的原料就地消费,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种在旱地上,且对土壤质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汉川,棉花即主要种在垸中,“棉……垸田多种之,山田种此者十仅二三”(光绪《汉川图记征实》册五页二下)。
H. 汉江平原的经济作物
棉花乃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也与清代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相似。虽然江汉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并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市场,但如前所述,进入长距离运销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进入20世纪之前,江汉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纺自织的原料就地消费,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种在旱地上,且对土壤质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如在清末汉川,棉花即主要种在垸中,“棉……垸田多种之,山田种此者十仅二三”(光绪《汉川图记征实》册五页二下)。
改造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从1644~1949年的300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19次,其中1931年的决口,计有9县33.3万余公顷良田被淹,12万多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1949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1952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县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100公里的汉北河;四湖地区长126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80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