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 有这个组织吗
你要是说中国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会那还真有。不过这不是政府职能部门,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
㈡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徽章由什么组成 其寓意又是什么
此为民政部公布的山寨社团。
㈢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建设宗旨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的宗旨:通过发动各界人士参与中国最贫困地内区以人为中心容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支持一些最贫困乡村的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推广不伤害环境的适当技术以及小型的经济项目,并开展与此有关的调查研究活动,支持这些乡村的民众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的支持对象是中国偏远贫困农村的人民和在城市中艰难谋生的打工者。
我们支持的内容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我们尤其注重妇女和女童平等受教育。
工作指导原则:以社区为本、以需求为本、以人为本
㈣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是谁发起的
党金国-----中国著名的农民社会活动家、藏头诗人、中国深度传播机构资深记者、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现任会长
㈤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三农建设委员会是什么行政级别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如果单独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如果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一、农村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农村土地问题: (1)土地承包问题。土地承包如何合理,承包到户的土地究竟如何处置使用,土地承包如何与人口等因素的变动相适应,等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2)宅基地问题。宅基地不同于耕地,一直是农民的私产,现在似乎不明不白。宅基地究竟属于谁,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处置使用权究竟与承包地有什么不同,宅基地的管理分配怎样才合理,面临若干问题; (3)土地权属问题。在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角色和权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才刚刚受到重视。 2、基层政权问题:目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以及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问题。 二、农业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粮食安全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农业政策问题:二十一世纪初,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转变。新世纪之初,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改革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在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之际,我国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启动,其显著标志是中央明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2004年开始至今,中央连续8个1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逐步启动“多予少取”政策。 三、农民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1、农民素质问题: (1)科技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科技素质不适应,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技推广难度较大; (2)卫生健康素质:卫生健康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生活常识,发病率高,健康状况比较差,农民预期寿命比城镇居民低2岁左右。医疗方面:国家在农村虽然说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标准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思想道德素质:一是精神空虚。二是诚信缺失。三是道德滑坡。四是农民的小农意识蔓延。五是农民拜金主义严重。六是部分农民心理失衡; (4)民主法制素质:一是法律制度不完善。二是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较低。 2、农民增收问题: (1)持续增收缓慢。一是资及涉农服务价格过高削弱了农民增收效果。二是农业内部增收乏力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步伐。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2)城乡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农民人均收入134元,相对差距为2.56:1,绝对额差距为209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速为8.4%,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增速为11.4%,二者的相对差距为3.13:1,绝对额差距为14933元。与改革之初相比,城乡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㈥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发起人是谁
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长党金国,男,45岁,河南伊川人。1964年3月12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聪明机智,讨人喜欢。小学和中学都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心中的好朋友。艰难困苦的家庭生活,使他从小就懂得了基层民众生活的艰难。成功的不易。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伊川一中。1980年以全县文科应届生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可命运却偏偏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至今尚不明原因,他没能踏入大学校门。从此为他的命运埋下了坎坷曲折的种子。于是在以后的发月里,他流浪、教书、煤矿打工、自办职业技术培训班、经商、当老板等。靠自己的坚强、奋斗和挚着,终于摆脱了贫困。可是“天生我才必有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坚定信念,却始终置根于他的心灵深处,于是于1996年他放弃了能成为富有老板的大好时机。弃商从文,受聘于新闻媒体当起了一名记者。以后近10年里,先后受聘于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任驻豫记者、特约记者、站长等职.。工作中克尽职守,没有做过一点违背良心和职业道德的事,从事了大量社会公益工作。2007年中共十七大的春风吹开了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工作的心扉。他潜心研究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扎根基层寻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金钥匙。 2008年初,党金国连续在相关媒体发表了《百年沧桑话三农,农改大潮悄然成》、《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有方、新农村建设金钥匙生成》等大量研究文章。不仅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得到中央、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同和重视。通过相关手续申报,被中央机构编办服务局主管的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简称“农发会”)。任命为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简称“中国农建促进会”的会长。立足河南农业大省,面向全国进行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运作,建立和指导着伊川县伊赛专业合作社等为样板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6个。几个基地的运作成功将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2008年6月党金国亲自著写了《中国农建促进会宣告成立、华夏农业的春天彻底来临》的纪实报道。2008年11月河南省经济技术研究院《经济技术新视窗》以《奋力推进现代农村体制改革》报道了党金国同志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金钥匙。2008年12月《河南经济新闻周刊》以《我为是农民的儿子而骄傲》报道了党金国同志的动人事迹。2008年9月28日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党金国发表了《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农业发展之我见》,2009年初党金国相继策划了《中国农建百万返乡农村青年创业行动计划》、《中国农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巡讲万里行》等活动。 2009年3月党金国亲自回到伊川县家乡和伊川县劳动人事局联合举办了《伊川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知识培训》,并亲自著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郭东亮》等相继在人民网强国社区发表,已彰显出其才华横溢,心存报国大志、为国分忧、为民呐喊,高举旗帜、面向未来的民族气节与豪迈气概。 2007年12月9日,在由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七套共同举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讨会上党金国作为省级唯一代表发言,并被评为突出贡献奖。 2008年底由党金国主持工作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简称),被农发会评为2008年度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6月党金国同志被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和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授予突出贡献人物奖,并被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宾馆举办的《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盛典。 2009年12月30日,党金国同志著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一文被作为优秀文章收录到《科学发展观》一书。 2009年12月8日党金国同志为发起人,重组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2010年1月1日起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以正式合法名义开展工作。 2010年1月10日,党金国同志和他主持工作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再次被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评为2009年度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 2010年1月31日,党金国同志被中国社会调查所通过行业调查被评选为2009年全国百名突出贡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