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园镇的新农村建设
邓岗村位于我镇南1.5公里,紧邻合蚌公路,距离肥东县城约13公里。共有17个村民组,556户,总人口2232人。全村总面积4.06平方公里。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致力于小康社会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能源示范村和肥东县优质水稻示范推广基地。
2006年,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中,被确定为示范村后,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民居住条件,我们按照《合肥市新农村建设“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县《关于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积极在邓岗村开展了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初步框算,已投入建设资金49.7万元,其中镇村投入20万元,群众自筹29.7万元,完成了3个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受益户数达到128户,受益面约占全村的23%。通过整治,切实改善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状。2012年,邓岗村朝南组村前大片良田被出租给私人承包种植莲藕,发展经济。 一是大力改善交通条件。采取村集体出资、群众出工的形式,逐步改善出行条件,完成了合蚌公路至村委会水泥道路的修建,全程长约3公里,宽5米;硬化道路约13公里。二是不断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对村两委活动阵地及公共设施进行完善和整修;多方筹资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桌等村民健身场地,为村民们强身健体提供了场地,对邓岗小学和村卫生室进行重新装修。三、积极开展了以“四清”、“四改”、“一化”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四清、四改”,全村共建有沼气池132户,约占总户数的23.7%。对房屋外墙、门窗进行了粉饰,其中贴外墙磁砖1650平方米,粉刷墙面2806平方米,门窗油漆2100平方米;村内绿化草坪19000平方米,栽香樟等树林2400棵建设花坛80处,绿化覆盖率得到35%。安装路灯30盏,宣传标牌30个。
通过集中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从根本上改变了“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的“脏、乱、差”状况,为农村群众创建了一个便利、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② 农村新农村建设,几万人搬到镇上住一个大社区,到底好不好
农村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居住的意愿的反映了新农村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改善生活条件和探索新农村现在许多农村地区都有一两个试点适合当地情况。农村地区的房屋是统一的。 2.新农村更加卫生干净。
过去,家中的土地就在门口,当农用机械设备用完后,他们回到家中进行存放,在新农村居住非常方便。如果离原镇很远,则植树非常不便。通常,在村和城市中,个人认为优势大于劣势。如果能够实现未来,这是大多数农民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心声也很重要。
③ 泥屯镇的新农村建设
为了更进一步支持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山西醋超市在《2008年中专央一属号文件》关于发展“三农”的精神指引下,按照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成立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新农村发展协会。
协会第一批正式会员已有286户共775人(其中个人会员576人,家庭会员199人)。协会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组织、协调和引导会员,科学与发展,创新与促进,互助与沟通。发展新农村,有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④ 8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有哪些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⑤ 新城镇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十个重点村中,安窝村是示范村,上王村、刘张村、坡底村是治理村,上官村、清源村、关家村、左家湾村、下寺村、赵家岭村是推进村。近年来全镇各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两个规划,发展各具特色。安窝村投资10万余元的气调库建设投入使用,投资百万余元的文化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之中。上王村投资40万元建起了2个文化大院,投资2万元架灯36盏,栽植塔柏300棵,实施了亮化绿化;清源村投20余万元的文化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上官村投资7万余元全部实现了绿化,投资5万余元建垃圾池51个,实现了净化,投资10万余元铺肩石12000米,实施了美化,5个居民组建起了彩门,全村新建沼气池50个。左家湾村投资17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下寺村投资27万余元兴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⑥ 2020年南昌新农村建设有哪些镇
就要看看国家的政政府和哪些乡镇。
⑦ 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什么区别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
着这样的问题。
想进来,因为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远比农村丰沛;想出去,则是因为污染、噪音、拥堵、压力,城里来得比农村更大。
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就现状而言,也许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
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提倡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对现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规划的情况下,众人蜂拥进城,去争取人满为患的平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这一期时事观察”的逻辑起点。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刘彦随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基本问题。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60%,也仍有五六亿农村人口。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难安居乐业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基本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村人口非农转移创造了条件,但也因城市房价飞涨、生存门槛日益提高,让进城农民望楼兴叹”,难以安居乐业。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转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国际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来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认的合理值为1.12,数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国的该数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1.38亿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2.59亿人,农村人口转移进城的比重为53.1%。全国6.22亿城镇人口中农业户籍的农民工约占26.8%。可见,农村人口快速转移进城造成了虚高的城镇化率,也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质量不够高。在大量两栖人口长期存在和农村主体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农村地区以大量宅基地废弃、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敲响了在战略上单纯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的警钟。
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城镇化重点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强调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在山东、河南问卷调查,80%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大城市打工,但选择回家盖房或城镇买房。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是关键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自身的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中心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亟须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进城就业和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无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是因产业转型或年老返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关键是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多主体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就业服务社会化和城乡社保一体化。
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土地问题是众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之源。破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缓解耕地红线保障压力,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妥善解决进城农民资源双重占用及其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把着力点放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实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让留村农民也能够以地为生、安居乐业。
⑧ 新农村建设请示乡镇
四川信鑫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⑨ 界头镇的新农村建设
近日,腾冲县界头乡圆满完成了2010年烤烟收购任务,全镇共收购烟叶719.24万公斤,超任务专数3.38万公斤,实现烟属农总收入1.1亿元。为此,全镇烤烟收入连续三年突破了亿元大关。
烤烟是界头乡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是全镇群众收入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界头乡紧紧抓住烟草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思路,突出大连片,抓好各环节科技措施落实,全力实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全镇烤烟产业从过去的数量型、粗放型逐步向今天的品牌化、效益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烟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交售烟叶673.5万公斤,烟农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2009年交售烟叶631.6万公斤,实现烟农总收入1.03亿元。
⑩ 城关镇的新农村建设
一是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2008年,全镇落实粮食直补资金353万元,补贴面积5万余亩;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购置补贴80余万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扶贫搬迁46户,改造农村草房、土窑房和危土坯房17户。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合农民达到3.8万人,参合率达到97%以上。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件实事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件实事。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1130万元,完成了孟桐路改建工程;投资800万元,硬化通村通组通户道路28公里,全镇60%的生产组、25%的农户实现了道路畅通。投资260万元,改建了孙沟、牛步河、九泉、王庄、丁庄等8个社区服务中心。投资80万元,在孙沟、杨庄等村更换饮水管道12.3公里,新建蓄水池6座。投资24万元,在马步、城东等村铺设污水管道4公里。投资45万元,完成了雷庄、王庄、保障、寺河南等9个村的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技术,新建户用沼气1300座,300立方的大型沼气2座,建成村级沼气技术服务站14个。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地位。城关镇以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畜牧养殖、推广特色种植、搞好劳务输出为主要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小麦种植技术,发展优质小麦3.2万亩,占全镇麦播面积的65%以上,全镇粮食总产达到2.74万吨。在畜牧养殖上,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养殖协会作用,科学防控,严格免疫,成效明显。2008年,全镇新上千只以上养鸡户100家、30头以上养猪户185家,全镇商品猪存栏达到4.4万头,牛存栏达到4450头,肉蛋鸡存栏达到15万只。在特色种植上,重点抓了烟叶、花椒、蔬菜、瓜果及小杂果种植,落实烟叶种植面积1000亩,实现农民收入180万元;大力推广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新上蔬菜大棚6个,稳定蔬菜面积1500亩,全镇蔬菜产量达到4000吨;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新增花椒、薄皮核桃等小杂果种植300余亩;落实瓜果面积2900亩,瓜果产量达到3700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2008年,全镇共培训农民工2800余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2000余人次,技能性培训800余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500万元。
四是以“四清七集中”为重点,深入开展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公路沿线村的集中整治中,沿路各村共出动劳动力1.9万人次,车辆1560台次,清运垃圾杂物2.6万方,拆除违章建筑490处,新建垃圾池145个,花池260座,刷新立面墙体2.8万平方米,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同时,组建了保洁队伍,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有效巩固了集中整治成果。通过集中整治,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由外向内,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