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什么区别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
着这样的问题。
想进来,因为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资源,城市远比农村丰沛;想出去,则是因为污染、噪音、拥堵、压力,城里来得比农村更大。
我们究竟该到哪里寻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现代化的城市,还是相对宁静平和的乡村?就现状而言,也许二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国城镇化围城困境”产生的缘由。
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提倡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对现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国的城镇化,既不应是乡村的边缘化,也不应是在缺少科学战略规划的情况下,众人蜂拥进城,去争取人满为患的平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是这一期时事观察”的逻辑起点。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应是一体的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不仅是城镇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刘彦随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业效益低、农村底子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长期面对的基本问题。稳妥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因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未来城镇化率达到60%,也仍有五六亿农村人口。因此,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和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大量农村人口进城难安居乐业
城镇化是农民进城转为城镇居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基本是一条土地资源依赖型的道路。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农村人口非农转移创造了条件,但也因城市房价飞涨、生存门槛日益提高,让进城农民望楼兴叹”,难以安居乐业。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转为市民,致使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国际上通常用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来衡量城市用地合理性,其公认的合理值为1.12,数值越大越不合理。1999―2007年我国的该数值接近1.8。
1995―2008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1.38亿人,同期城镇人口增长2.59亿人,农村人口转移进城的比重为53.1%。全国6.22亿城镇人口中农业户籍的农民工约占26.8%。可见,农村人口快速转移进城造成了虚高的城镇化率,也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质量不够高。在大量两栖人口长期存在和农村主体老弱化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型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农村地区以大量宅基地废弃、土地闲置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敲响了在战略上单纯追求城市化和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的警钟。
城镇化比城市化更符合农村实际
城镇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城镇化重点放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把具备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强调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强调城镇化,是因为农民融入城镇就业与定居门槛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
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在山东、河南问卷调查,80%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大城市打工,但选择回家盖房或城镇买房。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是关键
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自身的建设问题,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大局,以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中心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亟须政府、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改革户籍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进城就业和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就业是民生之本,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无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是因产业转型或年老返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关键是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与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多主体就业联盟,完善促进就业与创业的市场机制,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就业服务社会化和城乡社保一体化。
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土地问题是众多深层矛盾和问题之源。破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和缓解耕地红线保障压力,重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宅基地退出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妥善解决进城农民资源双重占用及其土地权益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把着力点放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实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保障耕地红线和统筹城乡发展三位一体”的中长期战略,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以空心村”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逐步实现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让留村农民也能够以地为生、安居乐业。
2. 新城市,新农村新在哪里,实例说明
两个小家伙不愧是将门虎子
3. 现在搞新农村 我老祖宗是这个村的人 子孙后代是城里的人可以把户口转到自己老祖宗的农村里去吗
就怕村里不接受
4. 我是农村户口嫁城市户口,现在农村新农村改造,我能享受村民福利吗
这要看你的户口有没有从村子里迁走,如果迁走了的话是不能享受村民福利的~
5. 建设新农村就是新型城镇化吗
城镇化是为了帮助已经脱离农业和农村的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让农民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
新农村建设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城镇化:从中国国情出发,城镇化中接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以城市为主,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和主导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镇,而绝不能找错方向——以小城镇为主,这一问题事关重大。有人主张以小城镇为主,并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县城的城关镇增加十万农村劳动力,全国就有二亿多农村劳动力转入小城镇,中国城镇化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是不现实的。
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 农村人在城里买房,是否可以购房户口所在地的新农村房屋
应该可以,在城里买房不影响购买新农村房屋,新农村房屋只针对本村村民可以购买,你户口在农村有购买新农村房屋的权力。
7. 新农村与城市城镇化建设还搞吗
城镇化是前几年提出的,现在有扩展之势。据说城镇化可以拉动内需,还帮助经济转型,听起来似乎很理想。但是对城镇化是否可行,还是有不少疑惑之处,现在提出来,恐怕不一定是杞人忧天。因为城镇化让人想起1958年的大办钢铁,结果诚如后来发生的那样——因粮食严重缺乏,导致大规模饿死人的灾难。
农民不种地,全部进城,粮食谁来生产?中国的地理条件能否实施规模化与集约化农业生产?粮食进口从资金与战略安全的角度考量,是否行得通?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除了中国自己,谁能担当或肯担当?农民进城,他们的社保,谁买单?眼下的社保尚且泥菩萨过河,遑论翻番扩大社保规模!岂不是与虎谋皮?
经济转型早就应当进行,当然现在开始也不晚,但转型的方向别搞错,否则,是要吃苦头的。将拉动内需放在农民进城——提高收入——扩大消费这样一个前提下,当然是无懈可击,但问题仅仅是假设,而假设绝不是现实。城镇化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如果依靠假设的前提而展开,显然是轻率的。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中国具有悠远的农业生产历史,中国的土地条件如果不加以改善,无法适应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靠粮食进口?且不论其他方面用粮之需,仅13亿人的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平均每人每月用粮为15公斤,全年180公斤。仅此一项,全国全年用粮为2340亿公斤,按国内市场最低平均价计算,每公斤为4元,仅此一项,每年光进口粮食需化费近万亿元。还有大量的工业、商业等用粮怎么办?靠农村的留守劳动力生产?现实告诉我们,进城的都是青壮年,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显然无法满足上述需求。还得进口!
这就不是拉动内需,而是扩大进口了。
换个思路思考,利用中国经济转型之机,利有现有资金投资的需求,扩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大幅度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及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在满足本国粮食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中国从世界低端工业产品加工厂转型为世界主要的农业供应国。既是对世界的贡献,同时保障了中国自身的安全,真正达到双赢的目标。
粮食是比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人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坐飞机汽车,但不能十天半个月不吃饭。而且粮食是一种循环资源,不但不污染自然环境,而且在反复生产的过程中,改善自然环境。与其搞城镇化,还不如建设新农村,也许中国真的能在21世纪堀起。
8. 城市化和新农村与美丽幺村有什么区别
城市化指的是工业文明发展模式,通过扩大城市体量和功能,使各种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技术等集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方式。而新农村是相对于旧的破败贫困的农村而言的,美丽乡村则着重表达对优美环境的追求,这两个名词都是国内对农村建设目标的表述。
遗憾的是从目前地方政府的做法看,似乎已经把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同于简单的城镇化,通过城市扩张、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措施,使农民都转变成市民,农村成为城郊。农民生活福利没有多少实际提高,而农村的故乡文化全被刨除。
所以中国应该走城乡二元共生的城市化道路。或者说,应该走城市化和乡村复兴并举的道理。因为西方国家的单一城市化模式,已经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继续走这条不归路,绝对无法实现伟大复兴。未来应该是乡村利用现代便利的高铁、互联网、新能源技术,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发展各种可持续经济,如有机农业、文化旅游、养老休闲等,实现不砍树、不挖山也有好收入,不搬迁、不奔波也有好生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乡土农耕文化,也能继续绵延发展下去。中国乡村将和城市一起成为两翼,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更多资讯可以参看微信公号“生态文明观察者”
9. 农村户口城市有房,新农村建设还可以申请宅基地吗
我是山西农村户口,在北京打工,在天津买了房;现在我可以回山西农村申请宅基地吗?可以继承父母的宅基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