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美德新农村

美德新农村

发布时间:2020-11-25 14:56:24

❶ 中国人的美德哪里去了

不会回来了,人民被社会的进步,生活的富裕给洗了脑子,变得人人都自私自

利,楼主你有没发觉,现在反而是从农村里刚出来的人比城市的人要有美德,要

传统,现在生活在大都市人基本上都忘本了,眼中除了利益,没有其它,只要有

利益他可以做任何事情,他绝对不会管你什么叫道德沦丧,传统美德,慢慢的随

新农村建设,向大都市靠扰,农村人也会变成现在城市人一样,只是时间问题

而已。我站在中间角度来讲,中国人口口声声说人家日本人怎么样怎么样,其实

自己呢,哎,不说了,这不得不说一种莫大的悲哀。所以说曾经的美德不会再回

来了。只会越来越差。

❷ 请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及发展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目标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办的事情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经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等。但笔者以为,下面几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深入持久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习惯势力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也由于改革开放前20多年大集体经济对农民头脑的束缚,农民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思想、等靠要思想、利己主义、大平均主义、嫉妒心理等还比较浓厚,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农民脱贫致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某扶贫工作队驻村期间,为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其中建起了一套喷灌系统,改变了该村长期以来靠肩挑背扛灌溉农作物和不科学用水的落后状况。然而,工作队撤走后,村民们竟拆毁喷灌设施,将机器卖掉,管道被你一根我一截地分割到户。某村因连降暴雨导致一小型水库堤坝严重渗漏,有决堤的危险。扶贫工作队员从县城弄来一批编织袋运至水库坝边,拟作装土堵漏之用。不料一些村民竟明拿暗偷,纷纷将编织袋弄回家,问及拿回家干什么,答曰留作家里装稻谷用。至于水库渗漏抑或决堤,似乎与他们无关。如今农村的山林火灾很频繁,但一旦发火,参加救火的则主要是乡镇干部及火灾山林的户主,其他村民参加灭火的不多。乡村干部去召集村民灭火,不少村民无动于衷,照样打他的麻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类似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例子反映了少数农民胸无大志、安于贫穷、思想狭隘、目光短浅,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任重道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得靠农民自己。农民物质上贫困固然需要扶助,但“思想贫困”则更可怕,更应进行扶助。为此,笔者以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克服自私狭隘、小农经济思想和短期行为,树立全局观念、集体观念、长远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 高度关注和扶持农村弱势群体脱贫致富

毋庸置疑,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从整体上说,农村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国画大师齐白石故乡湖南省湘潭县白石乡为例,“十五”期末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680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比改革开放初期翻了近三番。然而,农村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乡镇村组长期难以致富。即使比较富裕发达的地域,也有少数村民并未脱贫,有的还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小康”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即。湖南省湘潭县茶恩寺镇柏塘村还算比较发达的一个行政村,但也还有约15%的贫困户。村民胡发光至今仍居住在大集体年代所造的4间破旧土坯房,房子摇摇欲坠,屋顶瓦片稀稀疏疏像筛子,晴天太阳光线从屋顶直射屋内,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村民们估算,胡发光的全部家当值不了500元钱。胡发光曾于1984年在执行对越炮火还击任务中荣立过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复员回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就是富不起来。村民周平富同样还是住着50多年前的祖传土坯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由于家里穷,现已年过40还未成亲,与快8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造成这些村民难以脱贫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如历史上家庭就穷得叮当响,生育失控,一家生育儿女七八个,负债累累,难以翻身。多年以来,即便是想搞点最基本最简单的行当赚钱,也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二是因为发生天灾人祸和意外伤病。眼看生活有些转机,却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变故,有的甚至祸不单行,灾难接二连三。三是由于没有文化、无一技之长,致富无门。一般地说,这类人老实巴交,脑子欠灵活,出门打工无目标,只能呆在家里干点死力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部门应重视这些弱势人群的脱贫致富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资金、物资上扶持。弱势人群很难完全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外援或许是他们踏上致富路的一张“门票”,各级政府应筹集一定资金和物资用于扶持弱势人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弱势人群提供一些优惠的低息贷款,并简化贷款手续。二是从技术上帮扶。政府部门要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居家方位、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帮助他们选择比较合适的发家门路。然后通过免费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派出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等形式使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致富本领,提升弱势人群自身的“造血功能”。三是发挥妇女、青年、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采取捐款捐物帮工等形式,对弱势人群进行扶助。

三、 加强农村基层党政建设

从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村一级党政工作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组织、思想、作风都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支部、村民委员会机构不健全,少数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有的村这两套班子仅分别由一名支部书记、一名村主任“组成”,再无支部委员、村委。有的村党支部有名无实,按规定应该由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众多工作都由“一把手”一肩挑,钱、财、物都由“一把手”独揽,哪还谈得上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二是党的组织发展工作停滞不前。当前,农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于是,农村往往很难找到党员发展对象,有的村已经多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现有党员中,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前入党的老党员,年轻党员很少很少,年轻党员也基本上是在部队入的党。三是村一级党组织活动不按党规党章办事。有的村长年不开一次党员会,党员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党员成了“名誉党员”。就连去年进行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的村也没开过一次党员会,活动结束时,村支书花20元工钱找一名退休教师填写好全村党员登记表交差。乡镇召开党代会,不少代表根本不是由党员选举产生,而是由村支书指定的。而一些党员却争着要当代表参加乡镇党代会,就因为与会代表可人手拿到一份纪念品。

与此同时,当前不少村一级共青团的组织也是处于瘫痪状态,有的是名存实亡。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村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有无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直接影响该村的发展,影响村民脱贫致富。如果这两套班子不组建好,或者虽有班子但软弱涣散,党员就会是一盘散沙,村民就会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很多事情都无从谈起,新农村建设必定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村一级党的建设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是乡镇党委要按照党章规定组建配备和整顿好村支部班子,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好村民委员会。其次就要抓住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这个环节,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组织活动,使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每个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应有目标、有任务、有压力,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再次,村党支部一定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吸收新鲜血液,防止党员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使农村党的队伍永远保持活力,充满生机。

四、 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

农村乡镇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相对城市而言,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简陋艰苦,尤其是边远地区更为突出。而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农村乡镇干部的素质高低,工作作风好坏,对新农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从总体上而言,当前农村乡镇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能吃苦耐劳,工作深入,切实为农民群众谋利益。过去那种紧张的干群关系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工作作风上仍然存在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干部虚荣心强,工作不务实,搞假政绩。比如,干部扶贫蹲点“嫌贫爱富”,所选择的“点”不是真正的贫困村组和真正的贫困户,而是比较富裕的村组和农户。因为这样“见效”快、容易出“政绩”。为此,有的乡镇在上报报表资料时,有意识地将那些富裕村组和农户列为“贫困”村组和“贫困”户,以作为日后的扶贫对象。这样一来,真正的贫困村组、贫困户得不到扶持,而那些富裕村组、富裕农户倒是“锦上添花”,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又如,农村在兴办敬老院中,也存在作“秀”。有的敬老院只是个空架子,立了“庙”却没住“和尚”,而上级来检查时,就出工钱租借一些老人来装“门面”;有的敬老院不敬老,甚至出现虐老、伤老事件。笔者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一天,某乡镇敬老院的一位老人外出回来晚了一些,已经过了开餐时间,食堂便不给他饭吃,并恶言相向,双方争执起来后,工作人员竟说出了“打死你这老不死的东西”之类的话语,差点没打起来。一气之下,老人卷起铺盖(铺盖和其他生活用品均系自带)离开了敬老院。

要解决上述干部工作作风问题, 除对干部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外,主要应对干部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完善。干部的业绩不能完全用工作的“绝对量”来衡量,评价一项工作的效果更要注重“基数”和“增幅”指标。上级机关考察干部、考核乡村工作不能光听汇报、看报表,而要将侧重点放在走访村民、倾听民声上;不能光看表面的“轰轰烈烈”场面,而要深入“轰轰烈烈”场面的背后了解其真实面目。对为了追求“政绩”而作“秀”、搞“花架子”的干部,不但不能提拔,不能易地做官,还应给予批评教育直至依规进行纪律处分。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干部就能得到肯定和重用,反之则“交椅”
难保。

五、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要注重实效

1996年开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4部委办联合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为宣传思想工作服务“三农”的名牌项目。这对改变农村闭塞落后面貌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三下乡”活动走了样,远没有达到人们期盼的那种效果,远没有媒体宣传报道的那种效应。据笔者调查,有些地方的“三下乡”活动往往都是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活动”一下,趁着赶集的日子热闹一日半天就完事了。与倡导发起者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相差甚远,活动覆盖面比较窄,惠及的农民并不多。

笔者以为,“三下乡”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活动的方式要有大的改进。

一是文化下乡应全方位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用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当前,农村的文化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单调的。虽然电视基本普及,但在多数地方这却是唯一的文化“设施”。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外,几乎没有其他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正因为如此,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就有了市场。打牌赌博比比皆是,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不少地方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修建寺庙,还美其名曰“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封建迷信充斥了农村丧葬活动,“请水”、扎纸屋、烧纸钱、唱道场、看风水、测吉日等等,五花八门,乌烟瘴气,劳民伤财。农村的巫师道士队伍越来越大,不少十来岁、十多岁的儿童少年就辍学加入了巫师道士学徒行列。一些青少年以至儿童从小就受着这种封建迷信的熏染,对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倒是不那么感兴趣。为改变这种局面,“文化下乡”不能局限于到乡镇演一两场戏、赠送或销售一摞图书,而应全方位地建立起农村文化体育体系。比如说,建立农村图书馆、阅览室,恢复农村电影巡回放映,以农村学校为依托开辟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农村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发掘农村皮影戏、耍龙舞狮等民间文艺,增建农业技术学校,以村为单位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等。通过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使农民告别赌博、远离封建迷信。

二是科技下乡应通俗易懂,现场示范,具体指导。参加科技下乡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农家和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传授每一项新技术、引进每一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每一种农用物资设备新产品,都要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科技下乡不能只在集市上散发一点资料了事。农村金融机构亦应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对农民群众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如发行内容包括怎样计算利息、贷款如何取得、假钞如何识别的金融小册子等。

三是医疗卫生下乡一定要进村入户。目前,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多数农民得了大病不敢往城里就医,迫不得已进城住院的话,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医疗费只得半途而废。而一般小病小痛则硬撑着。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无疑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尤其是大病就医保障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参合率大约只有60%左右,应继续抓紧做好这项惠民工作。上级派出医疗队(组)下乡同样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农民是非常欢迎的。但医疗卫生下乡一定要进村入户,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要去。而且应是一项常年的活动,而不能一年就赶一两次“集”。即便赶“集”也不应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而应赶遍那些边远的集市。

❸ 新农民,新农村,新风尚,毕节作文1000字

近日,纳雍县雍熙街道深化“赶场天赛起来”活动,组成农村思想政版治教育宣传组,走村串寨权开展“赶场天赛起来”活动,向群众传达政策,讲授知识,净化思想。
在雍熙街道高原社区,尽管不是赶场天,但当宣传组到来时,上百位老百姓齐聚,猜谜语、答法规、学礼仪,在宣传队的带动下,活动被一次次推向高潮,老百姓也在娱乐中逐步了解富民政策、法律法规、中华传统美德和艰苦创业精神等正能量。
据了解,雍熙街道是纳雍县城所在地,“赶场天”早就被取缔,但雍熙街道并没有因此取消‘赶场天赛起来’活动,而是把宣传队拉到百姓家门口。截至目前,每个月两次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赶场天赛起来,有序进行,上万群众思想受到洗礼

❹ 新农村建设的三农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02月13日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 叶兴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确保今年的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问题重要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世纪之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发展理念。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使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在理论上得到升华。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多予少取放活”明确为要坚持的方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两大方针使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取向发生重大调整。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从这一系列重大步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从“摆正位置”到“转变理念”,再到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到“明确方针”,最后到部署“建设任务”,逻辑上一脉相承,层层相扣,层层递进。
(二)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客观判断,也是着眼未来作出的重要判断。
只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异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就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之重大和艰巨。
例如农田水利问题。农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灾害特别是旱灾对农业发展构成威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有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02个,虽然这几年利用国债资金进行节水改造,但仍有114个没有上项目,按水利部规划,还需要投资400亿元。1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5000多个,尚缺乏资金来源。针对这种情况,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两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仍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再如农村饮水问题。自2000年提出分阶段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目标,至2004年的5年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约200多亿元,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尽管如此,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比较严峻。特别是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表明,到2004年底,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饮用水质不达标人口22500万人,包括饮用高氟水的54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的3800多万人、饮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的8900多万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有9500多万人。
除有关水的问题以外,农村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解决农村目前正面临着的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从现实出发,把农村建设好,是一项重大和艰巨的任务。
从今后15年来看,建设好新农村也是一项重大的、紧迫的任务。再过15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能否同步实现这个目标、农村的发展能否跟得上这个进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都是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应该说,这个思路与过去那种城乡分割的发展思路相比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并不矛盾,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九五”开始,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96年以来,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连续10年每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后15年即使继续保持这一势头,城镇化继续大步向前推进,15年后留在农村的仍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2005年年底,我国城镇化比率为43%。到2020年,有的预计城镇化比率为60%,有的预计为57%。无论按哪个预计数字,届时留在农村的仍将有40%左右、5亿至6亿人口。留在农村的这些人口,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国家现代化建设成果。另外,城镇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县城和建制镇,这部分人口也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把包括县城和建制镇在内的整个农村建设好。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当部分人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城镇或乡村,因为乡村或小城镇基础设施很完善,不必都涌到大中城市。所以说,从未来看,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来看,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城镇化,转移农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使留在农村的人生活更加美好。这两手都要硬。把建设好新农村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是非常正确的。
(三)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究竟怎样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从一些地方的实践和一些专家的研究来看,有很多概括。如有的地方概括为“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有的专家概括为“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新精神风貌”。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应当实现以下“八新”: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农村的农业,应当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应当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是形成县域经济的新格局。新农村的经济,应当是繁荣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应当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和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
三是培育农村市场的新主体。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强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科学种田水平。应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服务组织。
四是完善乡村治理的新机制。应当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对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五是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完备配套的新农村。应当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农村饮用水、道路、电网、沼气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搞好垃圾处理,治理乡村污染,美化乡村环境。
六是树立乡风民俗的新风尚。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民风淳朴、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应当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七是促进公益事业的新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新农村。应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营造农村和谐的新局面。我们所要建设的新农村,是干群关系良好、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应当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四)
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刀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讲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抓新农村建设,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如果所选的示范村群众没有积极性,就暂缓实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选点。现阶段开展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必须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工作方法也要得当,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
(二)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起新农村建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是一排排崭新的农舍。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抓村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起步阶段抓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建设新村镇,才有条件过上新生活。把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地抓下去,而不是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
(三)各地区各部门应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必要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同时,也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除了建设内容新外,一个重要特征应当是财政有投入。应很好地处理农民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在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应筹集一定资金,通过发放水泥、电动水泵等实物的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自来水、村内道路和新式厕所。韩国在开展“新乡村运动”的初期,也曾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国家投入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把水泥、钢材等物资用于农村道路、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围绕新农村建设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按一个规划统筹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分散、行不成合力等突出问题。
(四)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村镇建设要严格遵循规划。在不少地方,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两年农民资金积累增加较多,农村即将出现新一轮的建房高峰,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十分必要。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要遍地开花。欠发达地区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朗,编制规划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旧,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是具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四是以人为本。要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
(五)注意与现行政策相衔接。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目标、任务和思路的创新发展,又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延伸;既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又必须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出资投劳、土地利用等政策性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防止加重农民负担、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防止乱占耕地、防止强行推进规模经营等有关政策规定,不能强行集资摊派、不能举新债、不能乱占耕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政策界限,着力解决浪费土地的现象,用政府补助等机制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点建议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1) 2007-04-17 15: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是我县爬坡过坎,走出拐点,迅速转型,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县这样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搞新农村建设,我认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基本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统一;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不搞齐步走;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解决问题,发挥优势,转变劣势,稳步推进这么几个原则。
一、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大部分是普通砖瓦房,还有的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村巷卫生很差,人畜杂居,人畜混居,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3、劳动力素质低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种状况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思想观念落后,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比较差。对一些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如修路、植树、救灾、抢险等也是斤斤计较,很不情愿,不给好处,就不干,还有些农民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很淡薄,如在一些乡村农民在往外出售的棉花内渗沙子和其它杂质。给牛羊肉注水,给蔬菜乱打药等等。而且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淡化,赌博、非法宗教、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特别是在传统习俗和传统生活习惯方面,婚丧消费中的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乡镇男女订婚彩礼都在万元以上,结婚时更是全家举债,大摆酒席,奢侈浪费严重,致使一些刚刚富裕起来的家庭,又因昂贵的结婚费用而导致再次返贫,还有一些乡镇封建迷信活动有所蔓延,宗教狂热、赌博的恶习也死灰复燃,特别是到了冬季不少农民整天沉迷于赌桌之中,根本没有心思从事生产劳动,有的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还来了很大的社会隐患。
5、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度还不高,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二是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县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大部分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6、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7、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

❻ 新农村新风尚主题作文

随着我县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稳步、顺利实施,我县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革。
亮点之一:村村通公路
农村原离城镇,环境相对来说较为闭塞。其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便利。
春天一消冻,夏天一下雨。路上全是烂泥,让人无法下脚,踩下去就抬不脚,鞋子就不在脚上了。
随着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稳步,顺利实施,平整、光洁的柏油路铺遍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农产品可以卖到城里,城里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也可以传到农村。“走出去,引进来”的口号,终于成为现实。
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坐在街上晒太阳的老年人脸上溢出的笑意是那样甜,那样深,那样的回味无穷。
亮点之二:家家都有楼房住
瓦房低矮破旧、住户参差不齐。雨雪天放顶漏水,刮风时漏气。有的房屋早已被不能住人。
随着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稳步,顺利实施,部分小二楼与单元楼犹如雨后春笋,竞相拔地而起。农民告别破旧低矮的瓦房,带着久违的笑容般进了新居。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迁入新居时,从村长到村民一概杜绝往日搬家是的大吃二请。更多的是在搬家时的相互帮助。
在楼房环绕的中间,是小巧玲珑的花园。是孩子们那边嬉戏,时而有他们的笑声传来。
崭新的住宅,高耸的楼房,硬化的街道。新农村里已实现着小有教,老有养,病有医,邻里之间和睦,敬老爱幼蔚然成风。
新农村正以和谐,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紧随时代的脉搏,跨入新的里程。这道风景线会将更加亮丽。

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加强党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作者:罗亚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抓教育,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保障。因而,必须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这对贫困地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显得尤其重要。这一工程,首要的是把乡村党员干部作为骨干进行培训,使这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首先成为新型农民,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好培训基地问题。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完整的现代教育网络,不断扩大教育的辐射面。就保靖而言,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基地,进一步完善党校的各项设施和功能,建成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党的干部培训中心。尽快完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建设,逐步建成县、乡、村三级现代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B级站点76个,其中村级74个,社区2个。从去年的培训来看,效果很好,开办了培训班362期,培训党员干部2万多人次,培训的内容有“网箱养鱼”、“致富领头人”等,很受农村党员干部欢迎。区划调整后,我县为16个乡镇195个行政村,要用最短时间在县乡(镇)村三级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新型农民奠定基础。
二是解决好培训内容问题。培训要重点突出,方法灵活,注重实效,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焕发农民的热情,是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可以通过宣讲、报告、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讲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真正了解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使党的农民政策与农民的所思、所欲“上下同欲”,从而众志成城。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乡村干部和党员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随时宣讲党的新举措新决议决定,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紧跟党走。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产业调整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经济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面向劳务经济对农民进行法律培训,结合技能技术培训对农民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三是解决好提高能力问题。以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按照“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要求,作为农村党员干部,首先要成为模范的劳动者和致富带头人;按照“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作为农村党员干部,首先要成为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明白人,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按照“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作为农村党员干部,首先要成为凡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好党员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按照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作的要求,继续深化包扶农村的“一帮一”、“多帮一”工作,通过开展“帮带”活动,帮助农村解决发展规划问题、发展机制问题和发展途径问题。
二、抓机制,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
农村要致富,关键要有好支部。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各类村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执行者。当前要重点解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建立与新形势相适的三大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村级工作机制。随着并村工作的完成,村支部领导的区域比原来更大,任务更多,责任更重。要鼓励村“两委”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乡党委要充分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强化村“两委”的职能,为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村级工作机制。
二是要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不断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让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三是要建立村“两委”分工负责制、“两委”联席会议、民主评议“两委”干部等制度。明确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实行政治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引导的职能,做到坚持领导不包办、把握方向不旁观、保障自治不违法、支持工作不拆台,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形成“两委”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村两委班子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不断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特色农业”,鼓励更多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从事不同的劳动而达到致富的目标。
三、抓载体,确保农村党员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员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农村党员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发挥模范作用。
一是做到“三个带头”,争当“三个先锋”。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农村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要广泛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带头当先锋”活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做到“三个带头”,争当“三个先锋”,即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和采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做致富和科技推广先锋;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带头崇尚科学、弘扬美德,做树立农村文明新风的先锋;着眼于管理民主,带头履行应尽义务和解决矛盾纠纷,做遵纪守法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先锋。
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员联系制度。建立党员分工联系一户或几户群众或分片联系群众制度,引导和帮助群众出谋划策,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建立农村党员为群众办实事登记和考核制度,通过活动、管理、教育,使党员不仅成为勤劳致富的能手,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带头人,促进“三个带头”、“三个先锋”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确保农村党员心在群众,身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形成敬业、爱岗、奉献的良好风尚,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三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组织联创活动,坚持县级党员领导联系乡镇、县直局党组织联系乡镇包村抓党建制度,按照“五个好”标准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实现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建党为发展服务“三服务”目的,不断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培训、管理、创建等各项职能和各种功能,健全各项制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❽ 新农村建设指的是什么

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农民生活宽裕是检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乡风文明建设要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为重点,制定规划,逐步推进。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和光大,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男女平等、科学健康、遵纪守法等现代风尚得到倡导和培养,封建迷信、偷盗抢劫、打架斗殴、黄赌毒骗、违法乱纪等丑恶现象基本摈弃和消除。
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目前,我国农村有3万多个乡镇,68万多个村,2.5亿多农户。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任务艰巨,潜力很大,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实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房舍排列有序,道路硬化清洁,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整洁,人畜合理分离,绿树环绕,空气清新。
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坚持党对农村的领导,坚持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出发点,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要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❾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5)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7)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

(8)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9)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10)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1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要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2006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的支持保护制度。

(1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加大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切实做好贫困缺粮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8)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持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2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2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24)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6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对乡村债务进行清理核实,2006年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方式,确保农民直接受益。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将农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农场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国有农场要逐步剥离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

(25)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26)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7)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8)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9)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国家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0)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

阅读全文

与美德新农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