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新农村剪纸

新农村剪纸

发布时间:2020-11-25 14:40:43

A. 剪纸的寓意是什么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年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可能从十几岁一直剪到成为白发苍苍的婆婆,在她们的剪刀下,产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细但无不充满情趣的剪纸作品。

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样的功用与上述的几类不同。它是用作承传临摹的范本、纸样。花样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帐、门帘等上面绣制图样时所依据的范样。每剪成一个图形,把它用线粗粗地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地的空白图形,原来的剪纸图样则可以拿去作为服饰刺绣之用了。农村妇女就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

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高密剪纸细腻精巧,一丝不苟。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形单纯,但它包容 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它是对许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民间剪纸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赏和认识繁杂多样的民间美术的捷径。

B. 中国传统剪纸经历了几个时期

中国传统剪纸经历了4个时期:
先唐时期(早期)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 ,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唐代发展时期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8] 。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具有剪纸特色,如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对羊”,其羊的纹样就是典型的剪纸手工艺术表现手法。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5] 。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过唐代及五代的剪纸,如《双鹿塔》《群塔与鹿》《佛塔》等都属于“功德花纸”一类,主要是用来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其画面构图复杂,有具体的内容,外还有《菩萨立像》《持幡菩萨立像》等水墨画镂空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 。

宋代成熟时期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9] 。
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 。

明清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8] 。而更多的是中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5] 。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北京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按照满族人的风俗,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

近现代继承发扬时期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20世纪40年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剪纸开始出现。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此后,延安鲁艺的艺术家陈叔亮、张仃、力群、古元、夏风等人开始学习当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剪纸,对民间剪纸进行了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人民生产、生活、战斗的新剪纸。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的样式,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的新内容。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还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延安的剪纸开创了中国剪纸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

C. 剪纸的方法有什么

剪纸的方法:折叠、阴阳刻、刺孔。

1、折叠: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

2、阴、阳刻: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阴阳结合是最好的剪纸表现手法。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中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剪纸技巧。

3、刺孔:用小刀或剪子在纸上剪刻出基本轮廓,然后用针在图案上刺孔,主要是让多层纸连接,同时于粗糙中见细致。这种手法常用于刺绣花样,有时花样是对称的,如枕花、鞋花、衣袖花等。

需要2~4个一样的纸样,这时就多用宣纸剪刻、刺孔,完工后揭粘,则同时有多个一样的纸样。使用宣纸就是因其容易粘连而且薄,垫在下面进行刺绣时不会影响美感。用快而简便的订书机、订书钉代替,也同样起到多层纸连接的效果。

(3)新农村剪纸扩展阅读

剪纸的内容意义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

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

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

D. 新中国 剪纸发展情况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二者之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

因此,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民间剪纸最能体现自身本色精神的作品,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这也是本文所重点谈及的内容。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通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剪纸是简单的美丽

E. 剪纸是什么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年来,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一种。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成图形。作者大都是农村妇女,她们可能从十几岁一直剪到成为白发苍苍的婆婆,在她们的剪刀下,产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细但无不充满情趣的剪纸作品。

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样的功用与上述的几类不同。它是用作承传临摹的范本、纸样。花样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帐、门帘等上面绣制图样时所依据的范样。每剪成一个图形,把它用线粗粗地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地的空白图形,原来的剪纸图样则可以拿去作为服饰刺绣之用了。农村妇女就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

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高密剪纸细腻精巧,一丝不苟。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形单纯,但它包容 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它是对许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民间剪纸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赏和认识繁杂多样的民间美术的捷径。

F.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G. 中国剪纸最有特色的地方有哪几个

甘肃省的民间剪纸,幅面都不大,题材和风格均较为古拙。最常见的样式有窗花、灯花、喜花、窑顶花、绣样等。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生产生活场景、动植物和器具等。平凉、庆阳等地流传的剪纸在造型上尤具特色,有的适合器物的造型,内饰以表现爱情故事或戏曲的纹样;有的在动物或果品的外形内饰以动物、植物等的纹样,以表现多方面的寓义。在兰州附近的新屯川一带,还流传着一种样式古朴的挂笺,是在春节时悬挂的,根据其幅面大小又可以分为“大门笺”、“屋门笺”和“窗笺”三种。悬挂时,无论是三幅、五幅、七幅,中间的一幅总要大出一些,并且是用黄色纸刻成的。两边的虽然可以有其他颜色,但都要求用一种颜色来制作;而在一些老年农户的大门上,有时还悬挂浅紫色制作的挂笺。
陕西省的民间剪纸流传较广,在陕北、渭河平原和陕西等地尤为丰富多彩。陕北的民间剪纸主要出自定边、靖边、吴堡、榆林、绥德、米脂、延安、安塞、志丹、甘泉、延川、延长、子长、吴旗、黄陵、洛川、宜川、富县等地,多为窗花,造型夸张,画面简洁,风格古拙厚重。早在40年代便有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过一定规模的收集和整理。陕西中部的剪纸主要流传于渭河平原一带的凤翔、岐山、富平、三原、朝邑等地。作品的幅面不大,内容多为戏曲故事,造型多受当地流传的皮影的影响,画面结构紧凑,线条与块面的构成较为均衡。而旬邑县库淑兰老人创作的大幅彩色剪纸,则与周围地区的剪纸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陕南的汉中等地的剪纸幅面较大,样式较为丰富,其题材多为植物纹,造型以线为主,且多用曲线,因而显得细致。
山西省的民间剪纸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省内各地均有流传,以祈县、浮山、新绛、孝义、忻州、石楼、广灵、灵邱等地的剪纸最为丰富多彩。在这些地方,都有一批群众公认的剪纸能手,如祈县的畅庵贞,浮山的赵俊杰、郑洪娥,新绛县北苏村的苏兰花,孝义县杜村乡的石桂英、郭秀芬,广灵县的张民锦和石兰县东石羊乡吴家山村的张玉兰等,他们的作品普遍受到欢迎,并成为周围群众的范本,有的还被国内外专门机构收藏。山西的民间剪纸常见的样式有窗花、挂笺、团花、绣样、鞋花、帽花、礼品花、喜花、寿花等,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和现实生活,所用表现手法有阳刻剪纸、阴刻剪纸、折叠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等。各地方的剪纸所表现的风格各有异同,有的刚健有力,有的秀丽圆润,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新颖朴实,有的憨厚纯朴,有的精细玲珑。
在河北省的诸多民间剪纸中,蔚县出品的点彩剪纸是最有特色的。在当地,原先的窗户装饰是一种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的“天皮亮”。而“点彩”式的剪纸,相传起源于清代末期,是蔚县的民间剪纸艺人在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本地民间刺绣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早期的作品色彩较为简单,刀工也比较粗,有着浓厚的年画痕迹。至本世纪30年代,蔚县的点彩剪纸逐渐地成熟起来,南张庄的老艺人王老赏(1890—1951年)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戏曲人物为主,共创造了600多个人物形象和100多个戏曲片断。他创作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构图优美。蔚县的点彩剪纸取材广泛,除戏曲人物外,花鸟、虫鱼、动物、植物应有尽有,因而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其创作方法也逐渐地传播开来。40年代时,省内的张家口、怀来、涞源、龙关、延庆、涿鹿等地都有了点彩剪纸,并还流传到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在蔚县,剪纸的生产是农民的一种副业,从事窗花业者多时达五六十家之多。主要是在春节前生产和销售,销售范围很广,除河北、山西、内蒙外,还远销到河地东北。另在沧州等地流传的单色剪纸亦以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见长。
近代以来,北京民间剪纸的主要样式有窗花、绣样、挂笺、顶棚花、喜花、寿花、礼品花等。题材较为丰富,除戏曲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外,以吉祥寓意的内容最为普遍。有许多是随着满族的风俗习惯从关外传来的,经多年发展融合,已形成了富丽雅致的风格。作品的画面多为对称结构,线条刚劲挺拔,并有多种尺幅,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天津的剪纸有多种样式,以绣样最为出色。绣样的制作在当地是有传统的。清末时,西关外专门生产绣样的剪纸作坊便有10多家,其产品行销津浦线两边的村镇,然而多为大路货。进宝斋的王进福(字宝堂)为了加强其剪纸产品的竞争力,创作了一些刻工较细的新样,既有绣样,也有窗花和挂笺等,并亲自走街串户,听取意见,按客户的要求不断地进行修改,逐渐形成了疏密相间、虚实得当、工艺精细的风格,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他还培养了徒弟多人,以李仑、伊德元最为有名,李仑善刻人物;伊德元则以花卉草虫、飞禽走兽见长。
河南省地处中原,人口稠密,民俗发达,全省剪纸较为普遍,几乎是各县、各乡均有。其作者多为妇女。剪纸花样的好坏是妇女手之巧拙的表现。过去,姑娘出嫁时的陪嫁中,都要备上剪刀和红纸。在四时八节和婚寿喜庆的民俗活动中,剪纸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物。洛阳的民间剪纸大都是刺绣花样,以鞋花、枕头花居多。5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了些主题性的剪纸艺术作品,著名艺人有王文玉、于凤等。洛宁县的剪纸古朴纯厚,取材多富于乡情。安阳县的民间剪纸以白璧乡的崇义村较为集中,样式以窗花、门笺为多,有红纸和点彩两种,造型较为有趣。汤阴县的剪纸以道福乡、山磨湾村和小屯村的最为活跃,每年都有两次剪纸的高潮。一是入秋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更换窗户纸,二是春节前要打扫卫生,此时也要更换窗花。淮阴县除流行单色窗花外,还有点彩窗花,多用黄、绿、玫红等色,善于表现小动物。尉氏县的剪纸以鞋花、绣花样、枕头花等为多。卢氏县地处豫西,各乡各村都有剪纸能手,多用薰样法过稿,风格稚朴浑厚。灵宝县与陕、晋交界,其剪纸的风格亦受两省影响,有着较为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东省是剪纸较为普遍的省份这一,样式品类较为丰富,以窗花最为多见,又以胶东地区和鲁北惠民地区的最具特色。胶东的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较为柔媚细致,有的有边框,有的则依其本体来造型,画面结构紧凑,线条挺拔流畅。蓬莱、长岛、黄县等地的剪纸,采用阴刻、阳刻相间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掖县周围的剪纸线条纤细,小巧玲珑;荣龙、文登等地的剪纸多用粗线条来构成,显得浑厚朴实,所表现的题材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高密的剪纸多采用简洁的线条来造型,以表现民间故事和吉祥寓意图案见长;昌邑的剪纸造型概括朴实,有着浓厚的装饰趣味味。惠民地区的窗花风格较为粗犷,除单色的窗花外,也有拼色的。滨州的剪纸主要分布在滨州中南部和黄河、徒骇河沿岸的村庄里,样式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肚兜花、围涎花等。另在节日和喜庆的装饰中,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莱阳有种窗花,在剪后用笔勾画,当地称为“窗染花”;招远有种窗花,是先木印而后再剪,均表现出不同的情趣。
过去,民间剪纸在湖北省相当普及,有喜花、礼花、灯彩花、挂笺、窗花和刺绣花样等,当地将其统称为“雕花”,多出自农村妇女和以此为副业的民间艺人之手。剪纸的幅面较大,构图均衡,造型生动,黑白对比强烈,装饰趣味浓厚。沔阳县的剪纸以刻为主,是当地农村的一种副业,雕花艺人在农闲时刻出花样,然后背着花箱,摇着小鼓,到各村去卖。鄂城的剪纸花样达千种以上,主要用于刺绣,有鞋花,肚兜花、方枕巾和围涎等。本世纪初,艺人们用钟表的发条制作刻刀,故刻工一般比较精细。至30年代,艺人们自发组织了“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有会员150人左右,每年还举行例会研讨技艺。房县的剪纸以“带字的花样”为特色,表现内容以吉祥纹样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风格较为纯朴。

H. 剪纸的形式

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等。剪纸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它的产生和流传同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在北方的农村,过年时,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纸,上面贴上红红绿绿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把新年的气氛造得浓浓的。喜花是结婚时作为对新房的布置,张贴在室内,家具和器物上。同样,寿花和丧花也是在过生日和办丧事时张贴的。墙花和顶棚花是布置房间时分别贴在墙上和屋顶上的。总之,它们大都是用作布置环境,增强节庆气氛,贴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样的功用与上述的几类不同。它是用作承传临摹的范本、纸样。花样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床帐、门帘等上面绣制图样时所依据的范样。每剪成一个图形,把它用线粗粗地缝在另一张纸上,拿到灯烛上用烟薰烤,烤黑,把剪纸图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个以烟黑为地的空白图形,原来的剪纸图样则可以拿去作为服饰刺绣之用了。农村妇女就是靠了这样的方法,一代代传承着上辈珍存下来的图样。
剪纸的内容是很有讲究的。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是农民熟悉的对象,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风格。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单纯简练,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剪纸加染色彩,浓厚中透着秀美艳丽。其戏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苏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广东佛山剪纸色彩富丽、手法多变、装饰性强。山东高密剪纸细腻精巧,一丝不苟。

I. 中国剪纸

你可以去看中国剪纸艺术网,上面有很多关于剪纸的知识,你如果想学习剪剪纸,可以和当地的剪纸学会联系,

阅读全文

与新农村剪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