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三届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模范事迹人物,详情
由中国东北亚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促进会、环球智库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内届全国社会主义容新农村建设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征集活动表彰大会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北京、河北、山东的蒋模华、王井义等长年工作在基层的“三农”干部获得新农村建设十大先进人物奖。何俊峰、刘文涛、何国庭、彭清慧、抱雪等作者获得优秀作品奖。
Ⅱ 国内新农村(新农企)建设典范有哪些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是中国目前最富有的村子)
华西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100万元。
Ⅲ 新农村的容貌是什么样子
美丽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容貌是宽敞的柏油路马路,现代化的广场公园社区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有安全的景观护栏装饰,家家户户住上了新的房子,大部人有四轮代步车,学校美丽整洁电脑教学设施联网,山清水秀,环境整洁,人人讲文明,机械化农耕!总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Ⅳ 改革开放后有哪些引人注目的新农村
根据我国目前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已走向小康生活的农村居民社区现状和世界发达国家农村的情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确立以下九个标志:
——农民居住集约化。中国农民居住的分散性、随意性,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显著特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人类群体居住的集约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凡现在保存下来的农村千年文化古镇,当代经济发达地区的强镇、名村,无不是农民高度集约化的居住地。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只有实现农民居住集约化,才能提高住房质量,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农民集约化居住、加强了农户之间的紧密性联系,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乡村文化,创造了条件;便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大大降低通电、通信、通气、通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公共设施的管理成本;便于集中环境污染治理,便于发展循环经济;便于农民生产专业化分工,便于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
——生产方式合作化。农民生产方式从一家一户转向专业合作化,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代的农民合作化,主要建立在产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产业化生产以规模化、商品化为特征,面向市场。实现商品规模化的产业化生产,必须靠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才能提高生产率,实现效益最大化。专业分工的产业化生产组织者,要靠面向市场的农业企业平台或农业专业协作组织进行市场运作,而不是靠传统的自然村、行政村自治组织集体领导行为来进行,这是当代新农村生产方式区别于过去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最大不同点。
——生产工具机械化。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前提和依据。
——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新农村要重点加强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根据现代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制度所应承担的义务,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教育、托幼、托老等公共产品设施的政府投入。同时,制定鼓励政策,在贷款、税收、财政上,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开拓公共产品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公共产品管理机制和制度,全面构建农村公共产品服务保障体系。
——农民素质知识化。重点包括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农民流动市场化。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城镇化建设,让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配置上趋于合理,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和农民工受歧视现象,让农民在城乡流动中能安居乐业。国家应颁布《农民迁徙法》,从法律上保证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合法权益,明确农民工就业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劳保政策、医疗工伤、养老保险政策、户籍政策、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同等教育待遇政策等等。通过法律政策的保护引导,逐步使进城农民成为城市安居乐业的产业工人和永久性居民。
——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医疗、卫生、教育保障制度,使农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降低非正常死亡率,提高平均寿命指数;让农民人人都享受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平等条件。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疗、教育网点布局的规划和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教育设施的规模和档次。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实施全民教育制度,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农民扫盲不出村;农民子女幼教、小教不出村,中教不出乡,职教不出县。
——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实现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稳定农村、繁荣农村、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根本保证,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追求的最终归宿。
——城乡服务一体化。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服务一体化,使农民转为市民成为现实。
Ⅳ 新农村,新社区
唯一的办法就是防止拆迁。一个类似的情况,民政部局不关心,新农村建设应仅是一个自愿性的项目,所以不仅要防止拆迁。
Ⅵ 怎么做一个新农村的新村民
引进现代化机械、
科学生产、尽量不撒农药
带领大伙一起致富
Ⅶ 新农村“新”在哪里
“新”在思路上。《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新农村。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和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格局。
“新”在要求上。新农村20字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新”在高度上。“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上,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为此,今后5年国家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20字要求的内在联系很紧密:“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互为推动。那么,具体讲,新农村主要应当具备五个“新”:
一是新村镇。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是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建好新村镇,新农村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是新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需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个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有保障。
三是新风尚。除陋习、树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及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四是新产业。县有支柱产业、乡有富民产业、村有板块产业是支撑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新农村的建设才有产业支撑。
五是新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