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农村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发布时间:2021-01-05 05:07:29

A. 运用普遍联系原理分析说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联系的观点。

(1)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事物成为有机整体。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这种联系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造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5)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6)联系是多种多样的。(7)联系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既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也要注意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分析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2、全面理解因果联系

(1)概念(略) (2)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引起的现象。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因果联系具体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3)因果性与时间的顺序性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问题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两者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相续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如改革开放和经济犯罪之间就无必然的因果联系。(4)方法论意义: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5)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概念(略)。(2)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4)错误倾向: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B.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第一,关于现代化。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来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第二,关于社会化。生产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也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力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摆脱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第三,关于市场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第四,关于工业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要用工业化的办法、用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起来。今天,农业不仅要走工业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

第五,关于企业化。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要落实到企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传统自然经济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铁匠房等组织形式都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必须有现代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六,关于城镇化。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大力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当然城镇化要讲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说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但是必须看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解决农村和解决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抓好“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第二,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第三,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五,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做为农民服务的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调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为最高标准;第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4)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5)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8)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概括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D.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实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自们党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经过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实现现代化还有较大的距离,其主要表现是农村在各方面的发展上明显滞后。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人口最多,农村地域最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促进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已经成为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正因如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项任务。也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议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

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2

F. 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华网消息: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最近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深入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文如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不渝地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曾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注意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特别是,他们首先把农民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来,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出发研究工农联盟问题,突出强调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度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还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考虑如何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并且对未来社会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法德农民问题》是比较系统的阐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提出要解决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民问题,要重视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建立工人阶级国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列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发现必须重新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包括在农村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组织自愿结合的合作社。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没有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以剥夺农民的办法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当然采取这个办法,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然而二战以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纠正,这也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建国以后,毛泽东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一条教训就是对农民剥夺太多,过少地考虑农民的利益。当然,毛泽东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后来又恰恰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希望通过“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局取得成功,关键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突破点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第一,关于现代化。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来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第二,关于社会化。生产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也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力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摆脱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第三,关于市场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第四,关于工业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要用工业化的办法、用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起来。今天,农业不仅要走工业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

第五,关于企业化。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要落实到企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传统自然经济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铁匠房等组织形式都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必须有现代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六,关于城镇化。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大力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当然城镇化要讲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说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但是必须看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解决农村和解决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抓好“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第二,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第三,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五,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做为农民服务的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调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为最高标准;第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思想。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上。当然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再有,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还有,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农村的区域差别,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尤为明显。其次,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此外,农村本身社会事业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存在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根本出路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当前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改革措施,保持合理粮价,保护粮农利益,调动粮农积极性。二是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增产增收。三是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四是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问题,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定要逐项加以解决。要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要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六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农民工问题,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要下决心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七是要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基础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总之,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以在农村促进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G.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

(抄1)对
(2)对
(3)错,人民公社制度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错,邓稼先改为袁隆平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