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扬州的风土人情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曲艺之乡,著名的地方曲艺形式,如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特色文化
扬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它不是博物馆橱柜里陈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间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刚劲的山风中有时光华四射,有时暗淡微弱。许多火把被山风吹灭了,而扬州文化这支火把没有熄灭,依旧光彩照人,走过2000多年的历史隧道,走到现代,走到今天。
扬州文化的颂歌,声音极为响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广陵对》。他历数2000年来扬州忠臣烈士的事迹,文学道艺的人才,孝子贞妇的行为,名人学者的著述,如数家珍,总体说是“异人间出,邦家之光”。他叙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在农业、盐铁业以及交通方面对国家贡献之大,又述及在历史转折关头扬州作出的牺牲之巨,是一座无愧于天下的历史名城。汪中此论,时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将闭幕之际,他和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同,无法预见封建大厦行将崩塌,扬州即将衰弱。
今人赞颂扬州文化,当推宋振庭。他说:“扬州文化是综合的中华民族文化,不管爱好什么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爱。”他列举古迹、诗文、绘画、宗教、祠墓、饮食、园林诸方面扬州作出的贡献,他的中心意思是说:“扬州是唤起中华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对扬州文化的优势方面如数家珍,赞美备至。他也写到明天的扬州,语焉不详,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执笔者尚未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也有人批评扬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说扬州人“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康乾以后,盐业衰落,扬州城市被边缘化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是眼光如豆的根子;业已衰落但曾经阔过,则又是喜欢虚张声势的根源。朱自清对于家乡爱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对扬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针见血,而是两针见血。还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讥笑扬州人“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易先生最后打官司打输了。
一座城市从它建立那天起,逐渐具有一种文化精神,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文化精神逐渐变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扬开放,或者由奋发向上走向消极颓废,不会一成不变。经2000多年升沉起落历史命运的扬州,尤其如此。意识形态作用于经济,但又为经济基础,即生产力状况与生产方式所决定。我们土地上挥舞第一锹开挖邗沟的先民和今日在电脑桌前用键盘指挥南水北调的人员,不会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
扬州文化最为奋发、最具强势的时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还有“市桥灯火连霄汉,水郭帆樯近半牛”,扬州的物质文明是扬州人亲手创造的,可以想见当日扬州人走在月明桥上必然高视阔步,一脸的豪迈气象。扬州人写的《春江花月夜》,眼睛里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视通万里的同时,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后代人从唐人的吟哦里,读出了磅礴、恢宏、壮阔和大气,读出了唐代扬州人人与自然的谐和,读出了智慧与灵性,扬州不仅是扬州人的扬州,也是天下人的扬州。书生到了扬州,反思于“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于是意气风发,别有他图;失意人到了扬州,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城市风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当年扬州到处闪耀着希望的火苗,到处擂响着人生奋进的战鼓。后人模仿唐诗,写来写去总是不像,秘密没有别的,因为时代缺少大唐气象,城市缺少唐代扬州的那种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扬州文化,一言难尽。说它辉煌,说它没落,说它昂扬向上,说它颓废消沉,说它博大精深,说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据,就看从什么角度介入,就看评介的是历史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动态的,扬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灭的。庆幸的是,近几十年来,扬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2. 邵伯镇的历史沿革
“邵伯”镇名的由来,邵伯还有一个别称,名叫“甘棠”或者是“邵伯埭”,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唐宋日益兴盛。当年广为植株的古甘棠,现在还有一棵(后人补栽),隐在邵伯老街之中。时值秋季,并不是甘棠开花的季节,只一些零散的叶子,悬挂在枝头。
如此,倒更显得古趣。(但也有人称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即为古召伯听政处原址,有清代河南尹张汉手书“召伯听政处”石碑于此。),据史料记载,邵伯最早称为“步丘”,在史料中记有陈胜、吴广起义时曾经过“步丘”。16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同时又造就了斗野亭,镇水铁牛、谢公祠、条石街、甘棠古树等十多处古迹,也留下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
如今的邵伯,是全国1887家重点镇之一,镇域面积为98.61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辖2个国营场圃,2个居民社区,2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499公顷。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东临京沪高速公路,南卧扬粟高速和宁启铁路,西傍京杭大运河,北与高邮市接壤,淮江公路中贯全境,是江都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是镶嵌在长江运河边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座融入沿江、沿运开放、开发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交通要镇,经济强镇。 改革开放以来,邵伯镇凭借优越的区域优势,抢抓大开放、大发展先机,坚持以“工业强镇、建筑富镇、旅游美镇、科教兴镇”总揽全局,倾力打造“三区一业(即工业集中区、邵伯渌洋湖区、商贸集镇区、建筑安装业)”,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截止2009年,全镇拥有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列统企业58家,亿元企业21家。实现经济总量176.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65.2亿元,财政收入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68元,被评为十佳争先进位乡镇,工业集中区被评为扬州市十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渌洋湖村被确定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201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大干三五年,建设新邵伯”的宏伟战略目标,着力在工业转型升级、高效农业发展、旅游开发建设、城乡环境改善、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致力打造实力邵伯、人文邵伯、生态邵伯、精致邵伯、幸福邵伯,努力把邵伯建设成为沿运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领头雁。 明清时期设邵伯巡检司,辖24坊8辅;
民国元年(1912)至23年,设邵伯市,辖15庄5镇;
民国34年(1945年)12月至次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邵伯建立政权,初置区政府,后建市政府,领辖邵伯、青云、蟾宫3镇及昭关、永桥、两渡、孙桥、水西5乡;
民国38年(1949年),邵伯再次解放,初设邵伯市政府,后设镇政府;
1952年9月邵伯镇政府升格为邵伯区政府,辖原邵伯镇及公路村;
1954年6月恢复邵伯镇机构,改称为邵伯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建立江都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邵伯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的行政机构,基层设8个工区;
1959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划出丁伙地区;
1961年再次调整,辖5个居委会,2个大队,另建艾菱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1964年11月改邵伯镇人民公社为邵伯镇人民政府;
1968年9月,建邵伯镇革命委员会;
1973年4月,乡镇合并,艾菱、邵伯并为邵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复名邵伯镇人民政府;
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昭关、邵伯镇合并新建邵伯镇。
3. 邵伯新农村哪个试点
应该不用吧。。只能回答这么多了,更多的我也不知道了,你再问问其他人看他们知不知道。
4. 扬州必去的景点
NO.1: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 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二十四桥、荷花池、钓鱼台等。
NO.2:扬州个园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
NO.3:扬州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是扬州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学术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闲中心、青少年文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放后的扬州博物馆已经成为扬州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扬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场馆由广陵潮、国宝厅、书画厅、临时展厅、古代雕刻艺术展厅五部分组成。
NO.4: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朝末年抗清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广储门外街24号,扬州梅花岭畔、南临古城河、史可法路南端,内建明代史可法的衣冠墓,占地6000多平方米。墓分地面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墓周围绕以短墙,墓前立“史忠正公墓”石碑,墓之左右各辟圆门,上嵌“梅花岭”石额。
NO.5:扬州茱萸湾
萸湾公园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湾头镇因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村、茱萸湾。茱萸湾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 、 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茱萸湾公园千顷绿地由诸多绿色植物自身作围合元素,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令人心醉的植物美景。
NO.6:扬州月城花堂
扬州月城花堂客栈位于邗江区玉器街广储17号,周边环境良好,从每天清晨开始,就可以体验到实实在在的慢生活,品淮扬早点,享口腹之乐;游园林湖景,品人文变迁;走古街深巷,观市井人情。到了夜晩,沿着瘦西湖漫步,从煕煕攘攘看至灯火阑珊。
关于扬州美丽的还有很多,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无数的时光焕发它的神采,今天的它风采依旧,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如果你也心动了,那就赶快行动吧,这里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5. 江都邵伯2020年哪些地方会拆迁
江都邵伯2020年哪些地方会拆迁还没有公布
如有疑问
请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