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份农村信用社基层社的调研报告范例,要以领导的角度去写,谢谢!!!跪求!!!!!
一、企业文化对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植于全体员工思想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理念、宗旨、规范等。它决定着农村信用社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征和企业特色。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信用社持久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己做大、做强,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自己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构成
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大致由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企业信誉。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和声誉是极为重要的。二是服务质量。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出发点是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花大力气搞好“优质文明服务建设”。三是企业道德。农村信用社企业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四是企业精神。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和员工意识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五是企业目标。农村信用社的目标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六是企业规范。如果说前五项内容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硬件”部份。农村信用社规范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时间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七是企业环境。在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在外部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内部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种企业环境的创造也体现出农村信用社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三、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文化理念不够明确。文化理念是员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规范,一般包括信合精神、形象标语、座右铭、员工手册、社歌、宣传册等内容,可以用凝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进行准确表达。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行政分割,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在文化理念的表达上含糊不清,不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问到文化理念,信合员工也一时难以回答。
(二)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源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大多数信用社的领导、员工对这种辩证关系认识不深,造成只重视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当前信用社的一些干部缺乏现代金融管理知识,缺乏管理现代企业理念,求于安稳,满足现状,缺乏把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做优的意识。
(三)缺乏共同参与意识。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因此,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内在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影响,员工队伍管理松散,工作主动性不强,集体意识淡化,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加上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四、提高信用社企业文化途径的思考
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各方面进行认真的统一和规划,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意识,认真抓好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精神的建设要纳入农村信用社发展规划目标之中,列为企业经营管理非抓不可的一件大事,同时要借助各种宣传媒体,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宣传,使管理者和员工明白什么是企业文化,明确企业文化的作用,努力培育强化自己的企业精神。其次制订创建企业文化规划,引起广大职工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
(二)各级农村信用社领导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领导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农村信用社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指导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职工的道德教育,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用社职工职业道德的形成要经过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再上升至职业道德信念,从而养成讲职业道德的习惯,这样会使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更显闪光点,文明服务更扎实,企业文化内含更丰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要全体员工来关心,要自上而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奋斗,这就要求员工必须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能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对信用社漠不关心。
(四)增强“客户观念”,提高服务质量。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树立起“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观念,真正树立起“高效地、最优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寻求新的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服务上,甚至体现在组织结构上。真正把“客户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尺。
(五)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让职工人尽其才。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是关系到企业文化能否被员工认同并自觉接受的关键。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要培养起职工自觉献身于农村信合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被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造成一种内部的动力机制。因此,在企业文化设计中,必须以人为本,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吸引并积极融入这种文化。
(六)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认同和接纳。农村信用社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企业精神和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孤立地进行的,是要通过社会服务来实施完善。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重视做好自身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宣传,增强自身环境文化气氛。通过宣传,让社会、企业和客户了解、关心,并参与评议,不断改进、充实、提高,让社会不断认同和接纳信用社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⑵ 关于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成就调研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57年。合作制阶段这一时期正是建国初期,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第二阶段:1958年至1978年。人民公社所有制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国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当时“左”的思想路线和错误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被三次下发地方基层政权,也就是先后下放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第三阶段, 1979-1996年,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务院提出“农村信用社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第四阶段,1996至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托管阶段 1996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五阶段,2003至今。银监会监管阶段从2003年开始,农村信用社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这一年的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改革要求,由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实行间接、宏观管理,银监会依法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省联社做为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部门。2008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还在进行。未来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一个方向,一个平台。 一个方向,就是股份制的改革方向;一个平台,就是建立建立农村信用社全国性服务平台。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近期在赴浙江宁夏调研时,透露出了信用社将要最终实行股份制的改革方向。他表示,“要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造。”,要“加快提高股权集中度。”,按照“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城市、后农村,先符合条件机构、后不符合条件机构”的原则,争取用2-3年时间,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对具备商业银行组建条件的,引导组建商业银行;对计划组建统一法人社的,鼓励其组建股份制的统一法人社;对不符合统一法人社组建条件的,要加强政策引导,督促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协助引入境内外其他投资者,尽快达标改制。过去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一直是围绕恢复信用社的合作性质进行的。1984年,国务院提出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2003年,国务院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也是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并存。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定性为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这是写进社章的。 股份制和合作制,有三点相同,又有三点不同。三点相同,都采取: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民主的方式经营决策;分红的方式成果分配。 三点不同:联合的主体不同。合作制是劳动者的联合,股份制是资本的联合。经营的目的不同。合作制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而股份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的方式不同。合作制社员具有平等的权力,不管入股数额大小,合作社均实行一人一票表决权制度。股份制讲究的是资本的平等权力,实行按股授权表决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程度化的提高,我们信用社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经营,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信用社搞活经营。按照股份制方向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和要求,是解决农信社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出路和路径,也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们抢过抢不过其他的同行?通过对辖区内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在金融服务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一是非传统业务不到位。调查的10户贷户中,持有农、工、中行的银行卡取款、结算的占到了100%,使用网上银行的100%,而农村信用社目前还没有自己的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业务。普遍存在企业客户在信用社贷款,在其他银行存款、结算的现象。现在各企业跨省交易、结算的现实十分普遍。我们仅限于省内的通存通兑,已不能适合企业的需要。二是服务不到位。信用社内外形象、职工素质、业务效率偏低;三是宣传公关不到位。今年以来,我们农村信用社全省通存通兑业务、全国电子汇兑业务、“农民工银行卡”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相继开通。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对这些业务的开办不甚知晓和了解,更不用说到信用社具体经办。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力去改变。实际上,我们的网点最多。全国各地,哪儿也有信用社。如果连起一张大网,就会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网到更多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