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變化迅速,體現出的特點是:
1、國際金融體系和貿易體系的形成。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3、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發展更為迅速。
二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共同特性 :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
2、各國推行壟斷資本主義,加強政府對經濟的領導。
3、注意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
(1)二戰後國際貿易的變化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
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在不同的階段里,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戰後國際貿易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間,國際貿易從600 億美元增加到5740億美元,增長了8.5倍,年平均增長率為10.3%,這一增長速度超過了國際貿易歷史上增長最迅速時期的水平。戰後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是國際貿易迅速增長的基本原因。
(2)國際貿易緩慢發展階段(1973年以後——1900年)
1973年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明顯減緩。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高通貨膨脹率所致。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首先,世界經濟的低速增長
其次,能源危機的爆發
再次,貨幣制度危機的爆發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
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
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二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是:
第一,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比重顛倒過來;
第二,在初級產品中,燃料所佔比重急劇上升;
第三,機械運輸設備和化工產品在工業製成品中佔了絕大比重;
第四,技術貿易增長很快;
第五,軍火貿易不斷增加。
從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我們可否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工業製成品日益占重要地位,初級產品比重日益下降,乃是世界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國際化加深的必然結果。
第二,世界經濟結構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結構的改變,是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基礎。再次說明生產決定交換這個原理的正確。一個國家要想改變出口商品結構,必須建立在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第三,科技革命對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影響重要。它推動了工業的現代化和農業的工業化,使新產品大量出現,代用品大量增加;促進國際分工的擴大和深化,為技術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四,原油在世界貿易中作用日益顯著,它不僅成為初級產品的重要項目,而且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原料和動力基礎。而且也是促使軍火貿易增長,走向商業化的重要因素。
第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中,高精尖工業產品、技術貿易和軍火出口日益佔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國家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它們經濟腐朽性增長的反映。
第六、戰後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有了提高,一方面說明這些國家經濟上有所發展,但這種改變是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制約的、有著從屬的性質。
③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那些變化急求
(3)1900年以後國際貿易發生了許多新變化(放在12章中介紹)戰後初期,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的變化趨勢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社會主義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從個別國家來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始終是佔世界第一位的進出口國家但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50年代起,德國、日本所佔的比重迅速提高。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變化,是戰後世界經濟變化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的反映。與此同時,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明顯地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大量新產品涌現並投入世界市場。第二,科技的進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為經濟有效,節約了原材料的使用,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增加了製成品的出口量,減少了初級產品的出口量。第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農業保護政策和鼓勵國內農業發展的政策,提高了農產品的自給率,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要。第六,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行工業化,大量進口資本貨物,也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第七,隨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尤其是對工業製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業製成品的國際貿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下降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上升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下降,而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不斷上升,從而出現了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日益下降的趨勢。戰後,製成品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機器設備在世界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業結構變化巨大,重工業不止不斷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2)國際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機器設備專業化生產協作日益加強,使這些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國際貿易中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機器設備產品。(4)居民對汽車、家電等的需求增長。戰後在初級產品貿易方面的一個特點是燃料的重要性明顯增長。這主要是由於:第一,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場原油價格兩次大幅度上漲,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初級產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發達國家所佔比重則明顯上升。軍火貿易的不斷擴大,是戰後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中的一個突出現象。80年代以來,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興起,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有:(1)世界製成品貿易呈進一步上升趨勢,深加工、高附加價值產品的貿易增長更快。(2)技術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尖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發展迅速,日益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下降。
④ 簡答題與二戰前相比,戰後國際貿易發展有何特點
.競爭日益綜合化。第一,把貨物、服務與知識產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二,把貿易自由化與允許的保護結合起來。第三,把關稅措施與非關稅措施綜合使用。第四,把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第五,國內市場競爭與國外市場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六,把價格競爭與非價格競爭有機地結合起來。
2.競爭日益集團化。第一,加強經貿集團的組建,使地區經貿集團數目急劇增加。第二,地區經貿集團的類型更加多樣化。第三,地區經貿集團形成的基礎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相鄰國家組成經貿集團走向跨州和地區的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從社會制度相同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社會制度不同國家融於一個經貿集團;從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國家組成經貿集團到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國家之間組成經貿集團。第四,經貿集團內部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的自由化,統一市場,使內部貿易不斷擴大,經貿集團內部貿易占其整個對外貿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競爭向有序化方向發展。第一,積極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基礎上進行「開放、公平和無扭曲的競爭」。第二,國際貿易法律、規則和標准日益趨同化,它們與各國國內的相關法規的相融性在加強。
⑤ 二戰後,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徵:
1,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趨勢。版
2,出口依然以初級產權品為主,進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但工業製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貿易對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在上升。
4,製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餓地區。
(5)二戰後國際貿易的變化擴展閱讀:
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
1、國際貿易步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愈加明顯。
2、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的貿易格局保持不變,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新生力量。
3、多邊貿易體制面臨新的挑戰,全球范圍的區域經濟合作勢頭高漲。
4、國際貿易結構走向高級化,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發展方興未艾。
5、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明顯,跨國公司對全球貿易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
6、貿易自由化和保護主義的斗爭愈演愈烈,各種貿易壁壘花樣迭出。
⑥ 我二戰之後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二戰之後國際貿易的特點是:
1、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趨內勢。
2、出口依然以初級容產品為主,進口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但工業製成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貿易對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發展中國家的比重在上升。
4、製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數國家餓地區。
國際貿易在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在商品和勞務等方面進行的交換活動。它是各國(或地區)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國(或地區)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是由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構成的。
(6)二戰後國際貿易的變化擴展閱讀:
雙邊貿易在兩國之間通過協議在雙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貿易。這種貿易,雙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從另一方的進口,這種方式多實行於外匯管制國家。另外,雙邊貿易也泛指兩國間的貿易往來。
多邊貿易也稱多角貿易,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國家通過協議在多邊結算的基礎上進行互有買賣的貿易。很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多邊貿易表現的更為普遍。
⑦ 二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二戰後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
(1)不同階段,國際貿易增長速度呈現出重大差異。
(2)製成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導。
(3)服務貿易迅速發展,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4)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貿易的主體,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流向。
(5)區域性貿易迅速發展。
(7)二戰後國際貿易的變化擴展閱讀:
相關歷史:
1、從形式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以直接出口貨物為主,而二戰後直接在外國投資成主流;
2、從內容上,工業革命時期的國際貿易具有偶爾、單純、片面的勞務輸出或商品輸出,貿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業成品和初級原料。二戰後,國際貿易形式多樣、商品層次豐富,涵蓋三大產業;
3、從組織上,工業革命時期缺乏國際貿易組織,出口大都業余偶然,很少有專門從事貿易轉換的公司,分工不細。二戰後,成立了WTO等協調各國貿易,制定貿易原則,而且跨國公司基本壟斷國際貿易,分工很細;
4、從范圍上,工業革命時期國際貿易往往局限於殖民地和宗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而且牽涉面窄(指民眾)。二戰後,全世界均受波及,沒有哪個國家置身國際貿易之外;
5、從意識形態上,工業革命時期重商主義較為盛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圈佔殖民地;二戰後,雖然一度出現冷戰兩大陣營的貿易互不往來,但基本實現自由貿易。
⑧ 二戰之後國際貿易飛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國際環境,戰後國際環境相對穩定,和平與發展思路為主導。
2,美國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支持,美國對日本的支持。
3,科技發展因數。
⑨ 有個問題:為什麼二戰後蘇聯糧食進出口量變化這么大
先正面回答一下問題,蘇聯是否真的缺糧? 答案是——是的,蘇聯在建國後一直面臨糧食供給短缺的問題,即使是在大豐收時期,也不得不從外國大量進口糧食。
先說說蘇聯的糧食供給情況:
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是一個穀物凈出口國。當時全國人口為1,5000萬,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
在1923--1925年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然而如何讓日益增多的人吃上飯,還不是唯一使俄國人操心的事。一些重耍的農業區變窮了,可供應市場的剩餘穀物又大部分來自烏克蘭、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西部—來自經常遭受早炎威脅的地區。
1917年,高產的大型私營農場被收歸國有,耕地被分給小農戶,使得「可供應市場的」糧食銳減。
每年在國內市場出售的糧食只剩下約1000 萬噸,早已滿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長的城市的需求, 更沒有多少糧食可供出口。
早在1928 年和1929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 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這就是隱藏在1930年和1931年實行強迫集體化背後的「穀物問題」;盡管農業集體化並沒有直接提高糧盒的產量,但卻有助於把收割下來的糧食由鄉村運往城市。
在1937--1940年期間, 穀物年產量達8500~9000萬噸,其中提供給市場的部分大約為3000~3500萬噸。這在當時雖然足以使迅逮增長的工業人口吃飽,但是卻已滿足不了農村人口的需求。
結果是:農民越來越窮。
戰事結束後,情況更趨惡化。到斯大林去世時,:糧食年產量降到了6300--6500萬噸——比沙皇俄國時還低。在這期間,人口總數上升至2 億,其中大約8500萬人生活在城市。
這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繼承下來的農業危機, 並且被他發展成為一種個人的瘋狂症。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是擴大了耕地面積( 赫魯曉夫被人嘲笑的「處女地計劃」) ,使得政府在1959--1962年期間得以把穀物年產量提高了1倍,達到12000~13000萬噸。 然而,1963年的歉收使產量下降到只有10500萬噸,以致不得不從國外(部分從加拿大)購糧1500萬噸。
盡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從這里可以找出原因,說明為什麼蘇聯在1972、1975和1977三個歉收年度不得不向國外買進大批糧食。1978年蘇聯創下了產糧23800萬噸的豐收新紀錄,1979年和1980年又歉收。1981年的收成,據預測還差強人意。到1981年底時,蘇聯人口已達2.7億, 其中1.8億人住在城市。即使按照最謹慎的估算,要滿足蘇聯全國食品和飼料的需求,糧食的年產量就必須達到大約25000萬噸。然而在1976--1980年期間,糧食年產量卻始終只有2 億噸左右。
再說說原因:
1.蘇聯經濟機構畸形。經濟問題當然首先看經濟基本面。蘇聯經濟結構長年偏重重工業,對農業很重視,但支持度很不夠。(即使到今天,主要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面臨類似的問題,比如最近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表現就是如此。經濟過度依賴軍工、能源等重工業,因此一旦能源價格下跌,必然導致財政狀況惡化。)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在農業研發科研體繫上、農業人才培養機制上、農業經濟政策上,蘇聯都表現出了各種不足。所以蘇聯雖然人才濟濟,但是在農業這一塊上蘇聯的人才優勢發揮得並不充分。更何況農業還承擔了大量支持工業發展的額外任務,不僅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有限,農業還需要對工業快速發展提供額外的支持。最突出的體現是集體化農場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並不利於提高農民的工作積極性,並且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但是在蘇聯卻被長期保留,原因很簡單:方便管理貧窮而受高壓的農民;方便將大量的農產品直接輸送給城市供應工人。因此,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這個模式是導致農業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
2.蘇聯的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農業壓力不斷增大。蘇聯的城市化水平,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速度都是數一數二的,隨著二戰後嬰兒潮的出現,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進程迅速推進。然而這個時候農業上的問題就凸顯了。人口壓力是蘇聯農業的魔咒,其實蘇聯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狀態中,只是人口的增速遠超過糧食產量增速,所以人口的膨脹將蘇聯的糧食增產消耗得一干二凈。
3.蘇聯緯度過高,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很多高產作物。世界上的飲食結構,長期以來都是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刺激性較強的輔食的模式,數千年來鮮有例外。而世界上的高產作物中,澱粉類的主要是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甘薯和木薯。其中水稻和玉米都對熱量光照要求極高,所以在高緯度地區並不適合大規模生長,這也是赫魯曉夫農業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增產方面,其實蘇聯的選擇比起中國、美國、印度這些國家來說要少很多。
4.政治體制原因。終於戳到一些人的G點了。現在很多人只要談到蘇聯的問題言必稱政治,覺得政治體制是萬惡之源。這個只能說,在農業問題上,政治體制(高壓的政策環境、運動式的生產模式、政治目標的優先序列等)確實對農業增產造成了消極影響,但影響有多少,沒研究,不好說。
但是,對於蘇聯進口糧食也沒必要看得太死,並不是進口糧食就代表飢荒,蘇聯進口的糧食中,很大一部分是飼料用糧。要知道蘇聯人民生活在天寒地凍的北國,肉類食品特別是牛肉在其飲食結構中佔有很大比例,因此需要大量的飼料用糧,進口的糧食中飼料糧的比例往往占據了一半甚至一大半,因此雖然蘇聯年年進糧,不代表蘇聯人民會像衛國戰爭時候一樣為了吃塊黑麵包各種解褲帶賣手錶,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雖然糟糕,但基本溫飽還是能夠保證。
此外,毛子喜歡喝酒這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要知道釀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的,特別是伏特加這種高酒精度的酒那就更費了,所以雖然政府不斷發布禁酒令,但也阻擋不了饞酒的戰斗民族將吃飯的糧食拿來化成水喝。
最後就是需要注意,雖然蘇聯每年進口糧食,但人家也出口糧食呀!對你沒看錯,蘇聯每年都會糧食出口。這裡面的原因就很多了,援助、個別多餘的糧食品種用不了拿去賣、外交需要等等,考慮到幅員廣大,所以與其花大力氣把產糧區的糧食運到國內市場,不如直接就近賣瞭然後用外匯買周邊的或海外更便宜的糧食進口。這個和我國一邊進口中東石油一邊把西非鑽出來的石油直接出口到西歐的道理是一樣的。
⑩ 簡述二戰後英國對外貿易發生的變化
1、英國是以貿易立國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二戰後,隨著 英國經回濟和國力的下降,英國答對外貿易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也不斷下滑。 2、但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英國對外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出口商品中 製成品所佔比重下降,而初級產品上升。英國對外貿易的對象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