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日本國際貿易模式

日本國際貿易模式

發布時間:2020-12-24 06:41:52

① 與日本的外貿問題

裡面會有你要的東西,下面是日本的商務習俗

日本有「第三經濟大國」、「櫻花之國」、「造艙王國」、「貿易之國」、「鋼鐵王國」等美稱,日本與中國一水之隔,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的歷史源遠流長,日本人的許多風俗習慣都可以從中國找到根,日本人對中國的文化表現出一種特有的尊重。那麼與日本人交往,首先得學會日本人的基本禮儀,如互遞名片、握手、打招呼等,如果能夠把其禮儀模仿得維妙維肖,那麼與日本人的會見就會顯得輕松自如。
日本人辦事顯得慢條斯理。對自己的感情常加以掩飾,不易流露,不喜歡傷感的對抗性的和針對性的言行、急躁的風格。所以,在與日本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沒有耐性的人,常常會鬧得不歡而散。
「愛面子」是日本人的共性,它是一個人榮譽的記錄,又是自信的源泉,情面會強烈地影響日本人的一切,一句有傷面子的言語,一個有礙榮譽的動作,都會使事情陷入僵局,「面子」是日本人最重視的東西。因此,與日本人相處,應時時記住給對方面子。日本人講道義,重恩情,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永遠報答不了萬分之一的恩情」。知恩圖報,對他們而言是普通而又相當重要的事情。
送禮,在日本更是習以為常,同事的榮升、結婚、生孩子、生日、過節等都會贈送禮物,這種禮儀既是歷史的遺風,又被賦予了時代新意。送禮之習,在商務交往往中同樣風行。給日本客人送一件禮物,即使是小小的紀念品,他都會銘記心中,因為它不但表明你的誠意,而且也表明彼此之間的交往已超出了商務的界限,說明你對他的友情,重視了他的面子,他就沒法忘記你的「恩情」。日本人不喜歡在禮品包裝上系蝴蝶結,用紅色的綵帶包紮禮品象徵身體健康。不要給日本人送有動物形象的禮品。
接受日本人的邀請,也有一定的講究。例如應邀參加正式的宴會,則應鄭重其事,梳汝打扮,西裝革履。但如果是參加郊遊,或其他的文娛、體育活動,即使是首次見面,只要輕裝打紛……
Tlie Renublic of Singapore
新加坡共和國(Tlie Ren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它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端,是個集國家、首都、城市、島嶼為一體的城市型島國,由53個島嶼7座礁灘組成。北以柔佛海峽(寬1.2公里)的長堤與馬來西亞相連,南臨新加坡海陝,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為世界海運交通中心之一。新加坡面積640平方公里,人口270萬,馬來語為國語,漢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語言。
「華裔之國」——新加坡的華人主要來自廣東、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華人從事的職業無所不包,但一般都繼成了祖先的傳統,經營飲食業、釀酒業的多是廣東籍華人,從事貿易業的多為福建籍華人,而廣東潮州集團和海南省籍華人,則以從事工廠勞務或廚師等職業的居多。
我們了解新加坡華人的性格特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的,海外華人的鄉土意識極強,不少人這邊有父母,那邊有兄弟,心系兩地,他們很樂意回祖國經商。同甘共苦,不畏強暴是他們代代相傳的民族風格,但卻很顧面子,正因為面子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商談中,「面子」對談判的技巧起決定性的作用,常常到磋商行重大的實質性問題時,也輕易簽守立據,似乎有一種讓對手「口說無憑」的意思。但「面子」的另一方面,卻是他們在簽訂合同以後,為了不恥於人,總是格守信譽,認真履約,因而在國外商人的眼中,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奮、誠實、謙虛、可靠的美德。與新加坡人談判,不僅必須以誠相待,更重要的是考慮給對方面子,不妨多說幾句「多多指教」、「多多關照」的謙言。值得一提的是,與海外華人進行貿易,採用方言洽談,有時可以起到一種獨特的作用。碰上說潮州話的商人,首先獻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氣」的潮州鄉音,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其他象粵語、滇語等同樣有助於談判的進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進清真寺要脫鞋。在一些人家裡,進屋也要脫鞋。由於過去受英國的影響,新加坡已經西方化。但當地人仍然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習慣,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們見面時握手,對於東方人可以輕輕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請客人吃午飯或晚飯。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馬來人吃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為禮物。談話時,避免談論政治和宗教。可以談談旅行見聞,你所去過的國家以及新加坡的經濟成就。
由於新加坡居民中華僑多,人們對色彩想像力很強,一般對紅、綠、藍色很受歡迎,視紫色、黑色為不吉利,黑、白、黃為禁忌色。在商業上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在標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詞句和象徵性標志。喜歡紅雙喜、大象、蝙蝠圖案。數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市位於全國最大的島——新加坡島甫端,南臨新加坡海陝,距赤道僅136.8公里。面積約98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六分之一。人口200多萬,約佔全國人口83%,其中華人綸佔四分之三。盡管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但並沒有擁擠和雜亂之感。相反,卻給人一種美麗而整潔的印象。其港口為馳名世界的天然良港,從港口儲貯噸位到年吞吐能力均超過菏蘭鹿特丹港,為世界第一大港。新那坡樟宜機場是繁忙的國際航空運輸中轉站。
新加坡獨立前,野草叢生,蚊蠅遍地。26年後的今天,被譽為「美麗的花園城市」。旅遊業十分發達,每年到這里觀光的遊客達四五百萬。在高層建築物之間,都留有較大的空地布置綠化,設有花架、花壇,並廣植花草。因此,市區地面除了柏油馬路和鋪磚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樹木覆蓋,可以說做到了「黃土不見天」。新加坡除了園林綠化舉世矚目外,城市環境衛生也很出色,空氣清新宜人。市內街道非常清潔,馬路上很本看不到垃圾,就連建築物上也極干凈,確是一塵不染。街頭嚴禁亂扔煙頭及雜物,亂扔紙屑、煙頭罰500新加坡元。隨地吐痰的現象根本沒有。新加坡政府規定,市民中凡是種花較好的,可以享受減免房租的優待。因此,新加坡人人愛花,家家養花,不但地上種花,連屋頂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還有「花園之國」、「花園之都」、「公園國家」的美譽。
國會議員民選,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個文明的國家,講究禮貌已成為他們的行動准則。在新加坡進行貿易談判時,不要翹二郎腿,否則將破壞成交機會。假如不知不覺把一月腳顛來顛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對方,這筆買賣就要告吹了。那怕是無意中稍為碰了對方一下,也會被認為是不可忍受的。
為了使人人都講禮貌,新加坡政府對禮貌還做了一些規定:店員禮貌:顧客臨門,笑臉相迎;顧客選購,主動介紹,百挑不厭;顧客提問,留神聽取,認真解答;顧客離去,熱情歡送,禮貌道別。鄰里之間的禮貌,鄰居見面要互相問候。逢年過節要邀鄰作客。幫助鄰居照看房屋。利用公共場所,要時時為別人著想。新加坡待人接物總是笑臉相迎。如用完公用電話,就會笑著對等候的人說:「對不起,讓您久等了」。甚至街頭宣傳文明禮貌的宣傳畫上面也都印著一個笑容可鞠的人物像和一些口號,如:「處世待人,講究禮貌」、「人人講禮貌,生活更美好」、「真誠微笑,處世之道」。夜晚,五顏六色宣傳禮貌的幻燈標請不停地閃動。內閣部長和議員們也經常到人民群眾中去演講文明禮貌的重要性。就連警察對違反交通規則的人處以罰款時,也總是笑咪咪的。因此,新加坡人詼諧地說:「就怕警察微笑」——他一笑就得掏腰包。因為到處都有笑臉,所以外國人到新加坡總有「賓至如歸」之感。
商務活動一般穿白襯衫,著長褲,打領帶即可。訪問政府辦公廳仍應著西裝、穿外套。新加坡大部分人為華僑或華裔,因此他們也很愛飲茶。農歷新年,一盅清茶,佐以檄欖,稱為「無寶茶」,寓意恭榜發財。應邀赴宴宜注意言行,予對方穩重、可倍賴之惑。
新加坡人把一種名叫「卓錦•萬代蘭」的胡姬花(即蘭花)作為國花,有卓越錦綉、萬代不朽之意」。胡姬花就是蘭花,東南亞人民通稱蘭花為胡姬花。「卓錦•萬代蘭」是由一位僑居新加坡的西班牙人,名叫愛尼絲•卓錦女士,於1890年在自己的花園里培植而成的。1893年新加坡植物園為了紀念她,把這種花命名為Vandal Miss Joaguim,意即卓錦女士之蘭花。它兼有意譯和音澤。新加坡每年都有大量蘭花運往西歐、日本、香港、澳大利亞、美國等地,換取大量外匯。
新加坡人非常討厭男子留長發,對蓄鬍子者也不喜歡。在一些公共場所,常常豎有一個標語牌:「長發男子不受歡迎」。新加坡對嬉皮型留長發的男性管制相當嚴格,留著長發,穿著牛仔裝,腳穿拖鞋的男士,可能會被禁止人境。尤其是年輕人,出國時必須穿得清清爽爽,不要把頭發留得長可及肩。
商務旅遊最好選擇3~11月,避免在聖誕節及中國農歷新年前後進行。每年10月至翌年1月份為雨季。飲水不太安會。

② 簡述日本對外貿易特點和中日貿易現狀。

日本是技術和資金的輸出國,而中國是市場和勞動力輸出國.中日之間的貿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相互依賴關繫上的.影響中日正常發展的因素是:
1)政治關系,
2)美國和日本對中國技術封鎖策略,
3)日本本土經濟增長速度(目前的緩慢導致日資投資少),
4)中國國內一些行業的發展迅猛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5)中國一些行業的發展和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的成熟會使日本主動伸手(握手),
6)知識財權保護……
7)中日雙方為保護自己利益而採取的國家策略,
8)利率(包括人民幣\日元)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③ 日本綜合商社請舉例說明,可能會涉及哪些國際貿易方式

三井物產,住友商社,伊藤忠……

④ 根據日本的進出口貨物比說說日本經濟的發展模式

一階段:當時,日本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野村等「十大財閥」,以及其他與支持戰爭有關的壟斷性公司,共83家,改革後,被勒令交出大部分股權(政府沒收性質),然後,或予以解散,或予以分割為多家公司。其交出的股權股票,則由政府轉賣給或該公司內部員工,或進行市場拍賣。制定並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更在法律上使財閥集團不僅不復存在,而且,壟斷企業也不允許再生。
如原提出的賠償計劃是(美元):緬甸 25 億、菲律賓 80 億、印尼 172 億、南越 20 億;而最後實際賠償則只有:緬甸 2 億、菲律賓 5·5 億、印尼 2·23 億、南越 3900萬。總共還只10·1 億。而且,這些賠償,其一,是都需用10—20年慢慢償付;其二,都是以提供勞務與商品的形式支付。這樣,恰好還有利於拉動日本的經濟。
勞動體制的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健全勞動立法制度,組建自由工會,改善工人生產與生活條件,建立合理的勞資關系。
中國方面,則自動放棄了賠償要求。
土地改革使日本真正出現了「耕者有其田」,從而,獲得解放的農業生產力,不僅為保證國民的生活,提供了較為豐富的食品物資,由此,穩定了原本動盪不安的社會。同時,也為工業的復興,提供了強大物資與人力基礎。
在人口素質方面,由於戰前日本的教育就很受重視,四十年代日本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就達近乎100%。在摧毀財閥集團後,大量的人才新人得以進入企業各級管理層,填補財閥體制被摧毀後的空缺,從而成為了復興經濟的強大中堅力量。
二階段:在1952年2月美、日兩國政府簽訂的法律上正式結束戰爭狀態的《和平條約》後,日本就積極地加入一切有利於它發展的國際組織,如1952年8月,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1953年2月加入「(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1955年6月加入「關貿總協定」。這些措施,對促進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2)大力進行公共投資與交通革命。在這十年的前期,投資這些方面的資金額,相當於1955—1960年間總額的4·2倍。由東京至大阪的時速為200公里的超高速鐵路「新干線」、從名古屋到神戶的高速公路、航空運輸的噴氣式化與機體大型化,則是當時日本交通進行革命與飛速發展的重要標志。
(3)經濟走向對外全面開放。六十年代初,日本政府便開始加入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逐漸實行貿易自由化體制,到1963年8月,貿易自由化率已達92%,到1965年10月,小轎車也實行了進口自由化。至此,除武器、麻葯、糧食等39種物資外,日本的貿易自由化便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
(4)日本國民個人及家庭消費的強大需求,也是促使這個時期日本經濟繁榮的有力因素。1961—1970年間,居民消費增長率幾乎與GNP增長同步,達10·3%。耐用高檔消費品支出更是增長迅速,如「新三C」(即小轎車、彩電、家調)消費增長率就為17·5%。1970年家庭汽車擁有量就達到878萬輛,彩電640萬台,空調、音響等則迅速向家庭普及。
三階段: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使日本的教育也同時飛速發展:1955年,進入高中的升學率為5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10%;而到1975年,高中升學率就提高為92%,大學大專升學率為43%。
而再到1980年時,日本的汽車年生產量便已達到1000萬輛,第一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之首。(說明經濟的發展要有主導優勢)

⑤ 日本外貿政策

當我們審視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發達大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現,在發達國傢俱樂部里美、英、德、法、意、加等歐美國家都先後與他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或加盟自由貿易區,惟獨日本,既沒有與他國搞自由貿易協定,也沒有加入自由貿易區之類的組織,甚至連與之相關的輿論也很少見諸於媒體。這就好像居於群山之外的一個獨立山頭,以其特有的「日本製造」這塊強力招牌,傲視「群山」。如今世界貿易環境的變化已非往昔所能比,「日本製造」的銳氣已大減,其貿易政策也到了改弦易轍之時。

理念的改變

日本經濟戰後復興,50年代走上增長軌道。1955年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此後,在「貿易立國」戰略指導下,多少年來,一直奉行多邊自由貿易政策,從不搞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決不受制於次區域自由貿易組織。這種狀況是世人皆知的。

大概許多人都知道日本最有名的汽車企業豐田公司提出的一個口號:「世上有路就有豐田車」。日本產品以其強有力的競爭力橫行於世。「日本製造」曾大大紅火於世界市場,人們往往帶著更多的欣賞目光加上憤憤不平的心緒關注著「日本製造」的變化。

90年代,敏銳觀察的人開始覺察到日本貿易政策和產品競爭力開始變化的跡象。從日本國內看,90年代伊始,經濟陷入低迷,以至整個90年代都在毫無生氣的低谷中蹣跚搖擺,昔日經濟「優等生」的氣魄已盪然無存,90年代的10年,出人預料地變成了「失去的10年」。人們從日本經濟和社會的內部去尋找 「失去10年」的原因,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應該從外部去探求原因,也許對看清問題頗有補益。伴隨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科學等新興技術和產業部門的興起,由於長期不重視科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而採取把別國的先進技術拿來加以改造並迅速佔領市場——往昔在這方面盡可發揮聰明才智的成功之路如今已行不通了,以致於當今日本經濟界陷入了尋找「今後日本的支柱產業是什麼」的迷惘之中不能自拔。

在經濟低迷之中苦苦掙扎的日本企業,又面臨著世界貿易市場的新變化,即世界次區域自由貿易機構的紛紛建立和地區合作組織的普遍加強,這種和世界自由貿易並行不悖而著重提高次區域內國家貿易利益的發展趨勢,使日本有識之士深深感到,一向奉行世界自由貿易政策而不參加任何地區貿易組織的日本,其貿易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日本的貿易政策到了不改弦更張不行的重要時期。

90年代後半期日本的官產學界受到世界區域經濟興盛的刺激,開始思考日本面臨世界貿易形勢變化應採取新的對策,特別是進入1999年以後的兩年,在觀念上發生了顯然令人關注的變化。

其一,如今世界經濟進入了地區合作的時代。如著名的大阪學院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池本清在《論地區主義和新世紀世界經濟體制》一文(〔日〕《世界經濟評論》,2001年1月號。)中寫道:「作為地區主義及其體現的以地區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這位教授依據大量資料得出了上述結論。依據日本《2000年通商白書》的資料,全世界范圍內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數字,20世紀50年代有2個,60年代有3個,70年代有18個,80年代有6個,90年代就迅速增加了78個。1998年就產生了歐盟突尼西亞合作協定、智利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1999年簽訂了歐盟斯洛維尼亞合作協定、俄羅斯白俄羅斯建立聯邦條約、墨西哥烏拉圭新經濟合作補充協定、安第斯共同體和巴西特惠關稅協定。2000年又出現了歐洲自由貿易區和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和南非共和國自由貿易協定、以色列和墨西哥自由貿易協定、東非共同體、紐西蘭和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等等。據世貿組織(WTO)通報的統計,世界次地區貿易協定截至1997年已達到163個(同上。),加上1997年至2000年的數字,業已超過170個,其中大部分都是90年代建立起來的。

⑥ 日本對外貿易有什麼特點

1.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
2. 據日本海關統計,2007年1-6月,日本進出口貿易額為629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同)增長6.6%。其中,出口3362.6億美元,增長8.8%;進口2934.2億美元,增長4.3%。實現貿易順差428.3億美元,增長54.7%。同期,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仍然最多,為342.9億美元,但受日本對美國出口下降影響,日對美貿易順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6.0%。從各季度情況看,第二季度日本出口額為1695.0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1.6%;進口額為1486.1億美元,環比增長2.6%。

(一)進出口市場構成

2007年1-6月,日本主要進出口區域為亞洲、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盟15國,這三大區域合計占日本進出口總額的87.8%。其中,日本對亞洲地區和歐盟的出口增長較快,出口增幅分別為11.3%和8.8%%;日本對NAFTA出口下降0.2%,出口額為797.5億美元。其中對NAFTA出口最多的機動車輛和機電產品都有小幅滑落。1-6月,日本從這三大區域進口額分別為1797.6億美元、418億美元和301.9億美元,分別增長2.4%、4.3%和5.4%。

從出口國別來看,美國仍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國。由於房地產市場放緩、次級貸款問題和零售消費下滑等影響了美國經濟增長和進口增加,對日本對美出口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1-6月,日本對美國出口692.4億美元,下降1%;美國占日本出口市場份額繼續下滑至20.6%,比上年同期下降兩個百分點。中國和韓國是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出口市場,1-6月,日本對兩國的出口額分別為501.8億美元和263.4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4.9%和7.8%,分別增長17.2%和7.3%。在機動車輛出口大幅增長帶動下,2007年上半年,日本對俄羅斯出口額達到47.9億美元,大幅增長54.2%。因第二季度日本對荷蘭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速,1-6月日本對荷蘭出口89.1億美元,增長29,2%。在日本前15大出口貿易夥伴中,除美國外,日本對中國台灣省和加拿大的出口也出現小幅下滑,分別下降2.2%和2.6%。

中國和美國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進口市場,1-6月,日本從中、美兩國的進口額分別為609.7億美元和349.5億美元,占其進口總額的20.8%和11.9%。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繼續維持日本第三大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國的地位,但由於日本原油進口的數量和價格均有小幅回落,日本從上述兩國的進口增長大幅下滑,其中,從沙烏地阿拉伯的進口額下降15.7%,而上年同期進口增幅為52.5%;從阿聯酋的進口也僅增長1.0%,與上年同期43.4%的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在日本前15大貿易夥伴中,日本從韓國、中國台灣、德國和伊朗的進口出現小幅下降。

(二)進出口產品構成

車輛及其零附件(HS87)、機械設備(HS84)和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是日本主要出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這三類產品合計占日本出口總額的比重60.9%。

2007年上半年,日本出口車輛及其零附件749.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2.3%,增長11.1%。按HS4位編碼排序,載人機動車輛(HS8703)是其中的第一大出口產品,出口503.8億美元,增長12.9%。美國仍是該產品最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日本該產品出口總額的41.6%,比上年同期下降4.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對俄羅斯市場的開拓成效顯著,1-6月日本對俄羅斯載人機動車輛出口34.2億美元,增長60.9%,俄羅斯已經躍升為日本載人機動車輛的第二大進口國家。

1-6月,日本出口機械設備672.0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20.0%,增長9.1%。其中,印刷機及輔助機器(HS8443)的出口增幅非常明顯,出口額為82.6億美元,大幅增長841.5%。同期,電氣和電子產品(HS85)出口額為626.5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8.6%,增長4.7%。日本該類產品主要出口國家是中國和美國,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一直維持較快的增長,但對美國的出口額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從具體商品來看,半導體;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是日本電氣和電子產品出口最多的產品類別,出口額合計占該類產品出口總額近一半的份額。在半導體產品中,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半導體器件(HS8541)的出口最多,上半年出口額分別為159.2億美元和49.9億美元,分別增長14.4%和2.1%,產品主要都銷往亞洲。1-6月,視頻、音頻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出現較大回落,主要是對美國出口下滑所致。其中,視頻、音頻發送設備(HS8525)、視頻、音頻發送設備的零部件(HS8529)和電視接受機(HS8528)的出口額分別為52.9億美元、43.0億美元和14.3億美元,分別下降9.6%、21.5%和19.8%。

礦產品(HS25-27)、機電產品(HS84-85)是日本主要的進口產品類別,2007年1-6月上述兩類產品進口合計占日本進口總額的51.6%,進口額分別為887.1億美元和626.7億美元。化學工業及相關製品(HS28-38)和金屬及製品(HS72-83)的進口也較多,1-6月進口額分別為194.7億美元和190.7億美元,占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6%和6.5%。

從具體產品來看,1-6月原油(HS2709)仍是日本第一大進口產品,占日本進口總額的15.3%,但原油進口數量和進口價格均有小幅回落,導致原油進口額下降7.9%。1-6月日本原油進口來源地也發生一些變化,從俄羅斯進口原油10.4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進口額為零,俄羅斯成為日本原油第八大進口來源國。在機電產品中,進口額最多的是集成電路及微電子組件(HS8542)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HS8471),上半年進口額分別為102.8億美元和66.3億美元,分別下降2.1%和30.3%。有線電話、電報設備(HS8517)的進口增長幅度最大,進口額為44.1億美元,增長293.3%。

3.日本對外貿易結構的特殊性和貿易政策的調整

本文認為,日本政府採取的有效應對措施,是日元長期升值條件下日本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方面採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繼續大力推行產業政策以促進出口。從二戰後到70年代,日本經濟處於追趕歐美發達國家階段,與「貿易立國」戰略密不可分的產業政策,是日本經濟追趕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之一。在由外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的過程中,日本沒有放棄一貫實行的產業政策,即使在90年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條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界、科技界、財界以及經濟學界就日本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前景和出路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並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一方面對鋼鐵、有色金屬、造船、石油化學、纖維和造紙等消耗能源較多的產業進行設備更新和產品換代;另一方面將電子、能源、生命科學、新材料、宇宙和海洋開發等作為重點扶持的產業,大力推動這類產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現在看來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車發動機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飛機用碳素纖維、生產用機器人、辦公自動化機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術產業如醫葯、農業、食品、能源;信息產業產品如游戲軟體、半導體和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視聽產品等領域,仍然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出口額也穩步增長。比如,日本多年來一直是生產機器人的最大出口國,日本在這一行業的優勢甚至於超過美國。

2.加速日元國際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響。日元國際化的進程早在60年代就開始了,其主要標志是1964年正式成為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8條款成員國」,開始承擔日元自由兌換的義務。70年代以後,以美元作為國際中心貨幣地位的危機為主要背景,日元國際化進程得到發展。1978年放寬了對外匯的管制,1980年實行了新的外匯管理條例,1981年修訂《新銀行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關於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前景》,所謂金融自由化指開放日本國內金融市場和歐洲日元市場並使利率自由化,日元國際化是指在國際交易中廣泛地使用日元,讓日元成為完全可以自由兌換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為了促進日元國際化,日本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擴大對外提供日元貸款、在貿易中更廣泛地使用日元作為結算和支付貨幣、吸收歐洲日元貸款和放寬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條件等。上述措施使日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比如從1975年到1985年,日元在世界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從0.5%上升到7.6%,日本出口貿易中日元結算比例在1997年達到了36%,這就意味著日本36%的出口貿易不受匯率波動的影響。1998年4月1日,日本實行了新的外匯法和外貿法,公司和個人可以自由在海外日資銀行開設美元賬戶,存儲美元,在國內可以使用美元購物。如今,日元已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日元匯率波動對其對外貿易的影響大大減輕。

3.大力發展互補型對外投資。日元升值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開始不斷增加。197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僅為9億美元,1973年超過了30億美元,此後逐年增加,1981年達到約90億美元,1984年突破100億美元。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更是急劇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時間對外投資累計1028億美元,超過了戰後1951——1985年35年累計對外投資總額的837億美元。1989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為441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 368億美元和英國的352億美元,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25億美元(以平均匯率折算)。從投資結構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集中於製造業,投資額最多的電氣、汽車、化學、鋼鐵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占其對外製造業投資的64%.日本對外投資中服務業一直未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限於金融保險、商業服務和不動產。從投資地區構成看,日本對外投資主要以發達國家為主,依次為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法國。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另外對開曼群島和巴拿馬的投資也比較高。日本對外投資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與對外貿易的互補性強。比如日本向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繞開NAF- TA和EU的貿易壁壘,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換句話說,日本將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轉移到其他東亞國家,通過利用這些國家廉價的工業用地和勞動力而形成生產能力,再向歐美國家出口。所以,從全球的角度看,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超過國際貿易統計的數額。而且,日本對東亞國家的投資主要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使這些國家對日本資本密集性資本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日本出口增長得以保持。

4.推行戰略性進口保護政策。從統計資料看,日本關稅和直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並不高於同類發達國家,但日本市場的保護程度卻非常高,主要體現在間接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和產業政策、商品標准、政府采購等方面。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進口。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統計,從80年代初期到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前,日本向GATT通報的,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是508件,同期美國為500件,歐盟國家為226件,澳大利亞為54件。1995年到2001年,日本通報要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為265件,同期美國為215件,歐盟為191件,澳大利亞為106件。所以,日本是世界上採取技術貿易壁壘最多的國家,這些措施對減少進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保護的領域看,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葯品、生物技術產品、紡織品和服裝、皮革等。就農業領域看,日本二戰以來一直對農業採取高保護政策,為此已經與美國發生了數次貿易摩擦,和中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爭端也開始出現。另外,日本還在進口通關手續、政府采購、動植物的檢驗和檢疫及產品標准方面以及服務貿易領域為進口設置了重重障礙。由於日本的戰略性進口貿易保護政策實施已久,美國與其進行了數次談判但收效並不明顯,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和借鑒的。

⑦ 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

日本的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京、橫濱、大阪 、名古內屋等,都是優良海港,海上交容通便利,利於發展對外貿易。日本進口原材料多,出口工業產品多。

(7)日本國際貿易模式擴展閱讀

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⑧ 我有一個經濟項目關於國際貿易的,我被分配的是日本

出口:主要就來是工業,電子,精密源儀器等附加價值高的東西.
比如汽車,工業用機械,各種家電等等。

進口:日本是自然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如原油,煤,各種金屬或礦石(銅鐵等),稀有金屬非金屬(俗稱稀土)等等。這是95%以上都是要進口的。

日本有沒有禁止或限制貿易?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有!

1989年,美 日 加 澳 紐西蘭 韓和東盟等的12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部長級會議」,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問世。中國1991參加。
日本的國際貿易中肯定是過剩,同中國類似。
How involved is the Government in Japan with trade?在日本如何參與與政府之間的貿易?
Where is Japan ranke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名列日本的國際貿易有哪些?

⑨ 日本對外貿易類型

從貿易形式的角度,可以將日本對外貿易分為8大類: 1、輸出貿易、輸入貿易和通過貿易 (輸出內貿易、輸入貿易及び容通過貿易) 2、直接貿易和間接貿易 (直接貿易と間接貿易) 3、仲介貿易和中繼貿易 (仲介貿易と中継貿易) 4、三角貿易和多角貿易 (三角貿易と多角貿易) 5、委託加工貿易和中繼加工貿易 (委託加工貿易と中継加工貿易) 6、主動貿易和被動貿易 (主動貿易と受動貿易) 7、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 (有形貿易と無形貿易) 8、沿岸貿易和遠洋貿易 (沿岸貿易と遠洋貿易)

⑩ 做外貿如何與日本人打交道

在日本,做生意的基礎是面對面的交往。所以,如果你是進口商,那你首先要去日本接觸你產品的潛在銷售商和買家。現在日本到處在講國際化,所以建立業務關系比幾年前容易多了,但很多外貿商人還是難免犯錯。在日本,行商的方式和習慣有所不同,諳熟商業交往之道,對生意的成敗尤為重要。要建立並保持維系長久的業務關系需要耐心及毅力,但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的確,因為這是生意的成功關鍵,並有助你在日本市場站穩腳跟。1、稱呼
稱呼日本人時,必須稱姓,後面跟san,絕不要只用名。跟中國一樣,日本人的姓是在前面的。2、職稱中國商人所能遇到的最低級的職員是科長,它是一種最普通的職稱。科長,在日本公司里既是一個決定者或管理者,又是一個吃勞耐勞的工作者,處於管理的第一線。比科長高一級的叫部長,相當於中國公司的部門經理。部長上面是董事,它很少單獨用一個基本職稱,通常也是部長。接下來是常務董事,他掌握著整個管理部門的執行權力,如市場經營、金融、產品和行政等方面的執行權力。常務董事上面是專務,又稱執行副董事長,他在公司中坐第三把交椅,一般的公司通常設12個專務。專務的上面是副總裁。然後是總裁。總裁上面是主席。3、話題在與日本人交談時,要注意,有些人不願討論東西的價錢、薪水和任何其他錢財事務等。為了避免使對方感到窘迫,可以選擇一些中性話題進行交談,如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經歷等等。4、交流日本人十分喜歡面對面地談話。中國商人除非萬不得已,要盡量限制使用書面交流或電話交流,特別是不要用電話來討論重要問題。5、面子日本人非常顧全面子,可以說,面子是日本人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如果一個中國人不太注意而做了有損日本人面子的事或說了不該說的話,那他就給自己樹了一個終身的宿敵。同日本人交往時應注意的問題:
1、永遠不要直截了當地拒絕日本人。如果真要拒絕的話,要說你還得進一步考慮考慮;如果以後你要否定某個建議,要以明確、連貫但不是威脅的態度來陳述你的理由。日本人總是不直截了當地說不。因此,對中國人來說,要想弄清日本人確實是在否定某項建議,就必須學會辨別那些微妙的暗示。
2、千萬不要當面指責日本人。這只能起到消極的作用,弄不好會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關系。正確的做法是:把你的建議間接地提出來,或想辦法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或用某種方法讓日本人自己主動談起這個棘手的話題。
3、永遠不要當著日本人的面贊揚日本政府而貶低本國政府。因為在日本人心目中,連自己的政府都不尊重的人是最不可交的。
4、在與日本商人交往時,千萬不能用你將與別人或別的公司談同一筆生意來對他們施加壓力。日本商業界的激烈競爭使得日本人十分敏感,中國人提及日本人競爭對手的名字可能成為冒犯對方的失禮行為。
5、不管錯誤在哪一方,要找一位中間人去交涉令人不愉快或不幸的的事情。一般說來,中間人是你最初的介紹人或跟雙方都熟悉的人。
6、當你作為主人招待日本人時,要充分表現出你對日本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當你的日本客人離開你的辦公室時,你要陪他到門前或電梯旁。最後的友好姿態是替客人按下電梯鍵。當日本客人上電梯時,你要再次向他告別。
7、與日本人交往時,要注意別亂說話。一個聰明的中國人總是讓日本人說,而他只是耐心傾聽,從不打斷對方。否則,日本人就會停止講話,有禮貌地聽著,而且很可能在以後的談話中一言不發。因此,與日本人交往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別抓麥克風。
對日本人來說,當他與一個中國商人第一次見面時,建立起一種長期的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關系,要比談手頭上的生意重要得多。對於已經建立起聯系的日本和中國公司,情況更是如此。因此,在和日本人交往時,要有一種長遠觀點,既要抓住今天,又要把握明天。
1、耐心:日本商人喜歡在正式談判之前,先與談判對手進行接觸以了解對手、增進感情、促進成交,而這種接觸往往通過朋友或適當的人作介紹。日本人在談判中通常不能坦率、明確地表態。有時報價中的水分極大,常使談判對手產生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印象甚至產生誤會,令談判對手感到焦躁不安。
2、謹慎:日本人在簽訂合同前一般格外謹慎,習慣於對合同作詳細審查並且在內部做好協調工作,這就需要一個較漫長的過程。但一旦做出決定,日本商人都能重視合同的履行,履約率很高。因此,同日本商人談判要有耐心,事先要有人介紹,在合同簽訂之前必須仔細審查合同,含糊不清的地方必須明確,以免日後造成糾紛。
3、要有策略、智慧和雄辯 :日本人談判會安排多一些人員參加談判,這樣既體現了團體精神,又可以輪番上陣,保持充沛的精力。 日本商人在作一番寒暄和介紹之後,便往往開始施展拖延戰術。他們或是提出諸多的提案長時間討論,或是一直保持沉默而不肯拿出第一個方案,一副慢條斯理的樣子,以待時機。當對方對這長時間的沉默感到困惑時,他們則首先提出方案。所以和日本人談判之前要想好以何種方式對付他們,否則會很被動。談判也不易成功。
4、要有質量:日本人是很看重產品質量的。如果你的產品質量過硬,你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和日本人談判。否則,說的再好他都會有一大堆疑問,都會對你採取否認態度。

閱讀全文

與日本國際貿易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