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美歐日市場准入原則及國內補貼政策,我國在農產品對外貿易中應如何應對
結合歐美的市場准入原則以及國內的政策補貼原則,我國的農產品應該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Ⅱ 加入WTO後,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對策
提供幾篇,供你參考
第一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一、 加入WTO對我國主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對玉米的影響。入世後,國外質優價廉的玉米將對我國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將有所下降。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主要玉米生產國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將有所回升,我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可能進一步提高。
2.對小麥的影響。加入WTO後,我國承諾將降低小麥的進口關稅,增加小麥的進口量。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與此同時,世界小麥麥主生產國也承諾削減小麥的出口補貼,這樣我國小麥的競爭劣勢將有所扭轉。但總的說來,由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對糧食城求的壓力,我國在今後的若干年內仍將是世界小麥主要進口國。
3.對大米的影響。目前,我國大米的競爭力雖然有所下降,但大米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在WTO農業框架下,世界市場大米價格將呈上升趨勢,因而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有所回升。此外,隨著日、韓承諾削減其對大米的支持與保護水平,我國大米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大米出口將進一步擴大。
4.對棉花的影響。加入WTO後,隨著我國減少對棉花貿易的保護,我國棉花的競爭力將被進一步削弱。由於世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我國棉花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未來幾年我國仍交寺加進口棉花的數量。
5.對水果的影響。加入WTO後,適度引進國際競爭,將有利於我國加快提高果品質量,增強我國水果的國際競爭能力,擴大國際市場佔有份額。
6.對水產品的影響。我國水產品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加入WTO後,有利於擴大我國水產品的出口市場,改變出口布局,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關稅下調顯然會削弱對蝦的國際競爭力。
7.對肉類的影響。我國是世界上肉類生產大國。在價格上,除禽肉和牛肉外,我國肉類價格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加入WTO後,我國肉類生產和貿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
二、 WTO框架下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1.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
2.積極主動地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市場化步伐。
3.充分利用WTO的「綠色」政策,加強對我國農業的適度保護。
4.按國際標准經營農產品進出口業務,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
5.改革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管理部門的管理目標和運作機制要重新定位,通過行政機構的精減和重組,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一個有權威的綜合性農業管理部門,協調各方面關系。同時政府管理部門要實現向宏觀管理、信息服務的職能轉變,盡快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貿易的信息資料庫,並與國際信息網路聯接,為農民及時提供准確的國內外農產品生產、供給、需求、價格變動趨勢的市場信息,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經營企業提供有關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政策法規及有關的要求,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爭取主動。
第二篇:加入WTO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和對策中國加入WTO,勢必會影響我國農產品貿易,這種影響小至每個消費者、生產者的切身利益,大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筆者試就此作一分析,並就此提出一些相應對策。
1 《WTO農業協議》的主要內容及我國的承諾
《WTO農業協議》就是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原關貿總協定第8輪談判即烏拉圭回合談判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其主要內容有:
1.1 市場准入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國必須遵守WTO的市場准入規則,開放本國市場。具體地說,第1,實行非關稅措施關稅化。即各成員國的各種非關稅措施都要按照規定的換算方法轉換成「等量關稅」。第2,在非關稅措施關稅化的基礎上實行關稅減讓。減讓要以各國1986-1988年的平均關稅為基數,發達國家在6年內(即1995-2000年)要將平均關稅削減36%;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即1995-2005年)要削減24%。對每一單項稅目,發達國家削減幅度不得少於15%,發展中國家不得少於10%。第3,各國要保證最低市場准入機會。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量不足國內消費量的3%,要在《協議》實施第一年將進口量提高到1986-1988年國內平均消費量的3%,到《協議》實施期結束時擴大到本國消費量的5%。第4,實行關稅配額。即配額准入量內的進口農產品享受低關稅,超過配額准入量的進口農產品要繳納較高的關稅。第5,實行特殊保障措施。如果一國某種農產品進口量猛增或國內價格猛跌,則該國可採取徵收進口附加稅等形式加以限制,但須事先通知WTO農業委員會和受此政策影響的國家。依據以上原則,中國在與美國達成《中美農業合作協議》和《中美關於中國WTO的協議》時還作出如下承諾:到2004年1月1日,農產品簡單平均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22%降低到17.5%,對美國優惠產品的稅率將從目前的31%降至14%。具體承諾是:第1,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棉花進口初始配額為74.3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1%,配額外為76%。進口配額將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89.4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至40%。國有貿易實體和非國有貿易實體各佔33%和67%的進口配額。第2,對奶製品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撤銷與WTO規定不符的一切非關稅措施。第3,降低魚類進口關稅稅率,從目前的25.3%逐步調整到2005年1月1日的10.6%。第4,穀物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中國承諾在配額內進口徵收低關稅(穀物的關稅率為1%,穀物加工品不高於10%),配額外進口徵收76%的關稅,到2004年,配額外進口關稅稅率降至65%。第5,肉類進口實行單一關稅管理制度,同時削減肉類關稅,到2004年完成減讓。第6,油籽和大豆油。首先,我國承諾到2006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在過渡期內,對大豆油的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初始配額為17.18萬t,配額內關稅稅率為9%,配額外為74%,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為50%;到2005年,配額將逐步增加到32.61萬t,配額外關稅稅率降到20%,為私有貿易實體預留份額增加到配額製取消前的90%。從2006年起,取消大豆油關稅配額制和准國家專營制,進口只徵收9%的關稅。其次,對大豆的進口不建立配額制,關稅稅率限定在目前的3%(1998年大豆進口量超過300萬t),同時把大豆粉的關稅稅率限定在5%。再次,中國答應取消棉籽、向日葵籽、紅花籽、花生仁、玉米油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關稅稅率。同時,對這些菜籽和大豆油進口徵收的關稅稅率不高於其他植物油。第7,對專業農作物進口實行單一的關稅管理制度,並逐步降低關稅。第8,我國將削減木材及木材製品的關稅稅率,從目前的10.6%降至2004年1月1日的3.8%。同時,如果中國在加入WTO談判中為其他國家提供更為優惠的關稅減讓方案,則這一更優惠的方案同樣適用於美國。
1.2 國內支持規則
WTO農業協議規定,各締約國都要削減國內支持總量(AMS)。發達國家在6年內要削減AMS20%,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要削減13.37%。但WTO農業協議對國內支持措施作了區分:凡屬「綠箱政策」的補貼是允許的,可不作削減;凡屬「黃箱政策」的補貼則是不允許的,必須要作削減。「綠箱政策」是指那些既不會產生貿易扭曲,又能提高農業效率的政策,具體包括如下主要方面:第1,由公共基金或財政開支提供的一般性農業生產服務,如農業、科研、技術推廣、人員培訓、病蟲害防治、檢疫檢驗、培訓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信息咨詢等服務;第2,為保障糧食安全而提供的貯存補貼;第3,糧食援助補貼;第4,自然災害補貼;第5,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性投資補貼;第6,地區發展補貼。「黃箱政策」是指那些容易產生貿易扭曲的政策,主要包括價格支持、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補貼、某些有補貼的貸款等。
1.3 出口補貼規則
WTO農業協議要求,各締約國必須逐步削減出口補貼,包括削減對農產品出口的直接支付、出口獎勵和為降低營銷成本而提供的補貼等。規定發達國家在6年內將出口補貼的預算開支削減36%,將有補貼的出口量削減21%;發展中國家在10年內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承諾在加入WTO後對所有農產品均不給予補貼。
1.4 動植物檢疫檢驗規則
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個成員國採取正常的以保護人類健康、動植物生命安全及其生長為目的的措施,但這些措施不應構成不公正的岐視,從而造成隱蔽性的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所採用的檢驗措施和依據原則應以國際標准、准則和建議為基礎,並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實施。另外,中國還作出如下承諾。第1,撤消對美國柑橘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7個州的小麥進口禁令。第2,承諾將分3年逐步授予所有貿易實體貿易權,實現所有的貿易實體均有把除特定產品清單中的商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和棉花)外的大多數商品進口到中國各地的權利。同時在3年內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產品的分銷業務,並允許其提供與分銷相關的一系列服務。第3,允許美國在中國「入世」後15年內對中國產品仍適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在中國人世後12年內可以針對中國出口引起或可能引起市場混亂的特定產品實施保障措施。第4,中美同意加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研究機構和農業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合作。
2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有利影響
2.1 加入WTO是我國加速市場經濟建設、爭取WTO成員資格,享受WTO成員國權利的先決條件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及《WTO農業協議》主張以市場作為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手段。以市場為取向,這與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完全一致。執行《協議》就意味著向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體制靠攏,使中國的經貿體制融合在世界經濟結構的大框架中,這將有利於加快引進國外市場機制,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由於農業一直是中國加入WTO談判中爭議最大的部門之一,作為加入WTO的承諾,《協議》的簽署就為中國「入世」掃清了重大障礙,它有利於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特別是農產品出口創造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通過WTO的多邊談判機制,中國與其他貿易國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可以得到較為公正的解決;通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國的合法利益得到體現,擺脫「別人制定規則,中國被動參與」的不利局面;加入WTO中國可以享受多邊的永久性的最惠國待遇,使主要貿易大國將不得不取消對中國實施的不同程度的貿易歧視政策。
2.2 加入WTO可使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主體多元化多元主體的互動關系,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體制的改革、運作提供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減少在現有農產品貿易體制下的「尋租」行為,保持農產品貿易體制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穩定的法律環境。《WTO農業協議》及《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還通過保證私有貿易實體的貿易份額,結束進口壟斷狀態,極大地激發國有貿易實體的主動性和經營活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提高國有農產品貿易實體的競爭力。
2.3 加入WTO可以擴大農產品貿易的內容
中國加入WTO有一個3年的實施過渡期,在此期間內,中國將逐步批准外國企業參與進口農產品的分銷業務,允許其提供與分銷有關的一系列服務。目前,在中國,這些與農產品分銷相關的服務業務發展較為緩慢。正如中國在80年代初引進加工業促進中國加工業的發展一樣,允許引進農產品貿易的服務內容將為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發展提供一些可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服務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4 加入WTO有利於我國在發揮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同時,以較低的價格取得國內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
隨著人口增長、工業進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對農產品尤其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中國農業資源相對短缺,投資不足,生產方式落後,直接制約著農業的發展和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造成了糧食實際成本的迅速上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尤其糧食價格通過20年的不斷上調,已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市場水平。開放農產品市場,中國就可以按比較優勢的原則,放棄部分產品的生產,盡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利用相對廉價的進口糧,彌補中國日益擴大的糧食供求缺口。
2.5 加入WTO將有利於我國加強對外農業技術合作與科學交流
加強合作與交流有利於提高我國農業生物工程技術運用水平,優化園藝產品、水產品、畜產品質量,增強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這些產品的出口。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具相當優勢。中國園藝產品出口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3%以上,水產品和畜產品居於主要位置。但三者在出口農產品中的比重在1995年到1998年間有所下降,園藝產品在1995年高達40.46%,1998年僅為33.11%;水產品和畜產品在出口中的地位分別由1995年的第2、第3位下降到1998年的第3、第4位。除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的質量問題。因而加強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的農業技術合作,提高中國園藝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水平,改善產品質量,必將推動中國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和擴大農產品的出口。
3 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影響
在簽署《中美農業合作協議》、《中美兩國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中,中國就開放農產品市場做出了一系列承諾,這些承諾可能在中短期內給中國農業和農產品貿易帶來一些挑戰和沖擊。
3.1 大幅度削減農產品關稅,取消某些產品配額制,有可能造成短期內農產品(尤其是穀物)進口的增加,從而使農產品自給率相對降低。同時,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我國農民的收入將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如《協議》撤消了對美國牛肉、柑橘和東北部7個州小麥的進口禁令。據估計,禁令的撤消、關稅的降低將使我國對美國小麥的進口從1998年的200萬t增加到500萬t,進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麥農損失54.6億美元。此外,美國的玉米、柑橘、肉類的大量進口將進一步擠掉中國農產品一部分市場,使原本就存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更加突出,農民增收更加困難。這對啟動和發育農村市場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3.2 中國加入WTO後將不對農產品進口進行補貼,停止增加並減少扭曲貿易的國內支持。這將使農產品特別是玉米、大米和棉花等因失去獲得補貼的機會而處於不利的地位中國從&拻*年開始取消了出口補貼,並曾承諾不再恢復採取出口補貼措施。但近些年來,農產品成本迅猛上升,價格迅速提高,農產品低價的優勢已漸消失,在發達國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出口補貼來提高其農產品出口競爭能力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挑戰。
3.3 《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的協議》規定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運用「非市場經濟國家」傾銷標准和「特殊」的特定產品保障措施。這將使中國農產品在規定的相應年限內(分別為15年和12年)易受美國反傾銷措施和保障措施的影響
美國《199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規定,「非市場經濟國家」主要指計劃經濟及一些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對來自這類國家的傾銷產品的「正常價格」的確定,美國採取替代計演算法,即由美國商務部選定一個與該非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相似的市場經濟國家作為替代國,以該替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作為確定「正常價格」的基礎。由於替代國事先不確定,中國某些農產品特別是魚類、蔬菜、堅果等對美國的出口是否構成傾銷及傾銷的幅度如何,事先都無從預料,因而該制度帶有明顯的歧視性。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成為美國農業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協議》規定,美國可以對中國出口造成或可能造成市場混亂的特定農產品實施保障措施,這是一種「選擇性保障條款」。據烏拉圭回合談判《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2款規定:「各項保障措施應對正在進口的產品適用而不問其來源(imespective of its Source)」。「不問其來源」實際上就是非歧視性原則或最惠國待遇原則在保障措施方面的具體化。因而相對於烏拉圭回合談判精神而言,這種選擇性條款帶有一定的歧視性,違反了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據《保障措施協定》第11條第1款(乙)規定,保障措施主要有自願出口限制、有秩序銷售安排、出口節制、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調控機制、出口或進口監督等等。由於這些措施不受WTO的法律約束,其實施前後無需通知WTO或其他成員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因而,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加入WTO12年內可能受這些「灰色區域措施」的影響。
3.4 加入WTO還可能影響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結構,使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為北美地區,1995-1998年占農產品進口的30.5%以上,但有下降的趨勢,1998年比1995年的38.8%下降4個百分點。其次是亞洲地區,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20%以上,由於受金融危機、貨幣貶值的影響,該地區對中國出口份額由1995年的21.5%上升到1998年22.6%。拉美和大洋洲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也較為強勁,拉美一般佔中國農產品進口的14%以上,大洋洲佔10.5%以上。歐洲對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較大,其比重1996年比1995年的12.8%下降了6個百分點,但近年又表現出一定的上升趨勢,1998年比1996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因而,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市場有多元化的趨勢。《協議》實施後,由於中國承諾對美國許多大宗農產品撤消進口禁令或大幅度降低關稅(而這些在中國進口農產品中佔有重要比重),中國從該地區的進口將增加,使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農產品進口市場多元化趨勢有所「收斂」,而中國農產品進口對北美市場的依賴程度重新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進口市場的集中將使糧食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4 對策與建議
4.1 以市場為導向,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所有農產品都應按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即適當讓出部分產品的國內市場,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如糧食)的生產減少到最低安全水準,同時將用這些產品生產的資源轉向適銷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生產上來,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國內有限農業資源的最佳合理配置,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4.2 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優化農產品質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農產品質量不高。提高農業技術水平,發展「高產、高效、高質」的「三高」農業,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4.3 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小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其市場交易效率低,信息成本高,農業資本利用率低,最終造成農產品成本居高不下。因而,適當改變經營方式,降低成本,成為必然的需要。這就必須建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以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節約資本投入,擴大規模,取得規模報酬,達到降低農產品總成本,提高競爭力的目的。
4.4 進一步增加「綠箱」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
《WTO農業協議》對於不引起貿易扭曲的國內農業政策,即「綠箱政策」不加限制。在諸多「綠箱政策」中,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和環境規則支持對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尤為有益。加強一般性政府服務有利於農業科研水平及農業抗災害能力的提高;增加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支持,給農產品生產者適度的生活保障,有利於保護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環境規劃支持,有利於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源泉。
4.5 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和保險體系
農業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大。為增強農業的風險承受能力,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在發達國家,農業保險已受廣泛重視,成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美國為例,政府為參加保險的所有農作物提供30%的保險費補貼,投保農民的作物減產35%以上,可以取得聯邦保險公司很高的賠償金額。這種通過農作物保險保證生產者收入的穩定,取代災害救濟和價格補貼的做法,即不違背WTO規則,又能起到保護農業的作用,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Ⅲ 加入WTO後對我國農業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
1.加入WTO後,我國可以享受40多年來關貿總協定各締約國在開放貿易、尤其是降低關稅方面所取得的進展成果,〖HT〗並可取得大多數成員方無條件貿易最惠國待遇,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為我國農業國際化創造了非常有利的環境,有利於我國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與市場。
2.有利於我國參照國際規范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對實現農業兩個轉變,提高農業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能力,以及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可靈活運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使之免受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的沖擊。而且,加入WTO後,我國也可以成員方身份,全面參加國際農業多邊貿易談判,維護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遏制少數發達國家的單邊貿易行動和農業貿易保護主義。如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日本、韓國在各方面壓力下,終於有限度地開放了其大米市場,我國大米本來在日、韓市場上是有競爭力的,但美國等大米出口國則向WTO提出,日、韓開放大米市場是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成果,只有WTO成員方才能有權享受。因我國目前不是WTO的成員方,所以我國不能向日、韓市場出口大米。加入WTO後,上述問題將不復存在,相反,我國可動用WTO有關條款及爭端解決機制來保護本國利益。
4.有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非關稅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進我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HT〗烏拉圭回合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取消了非關稅措施,均以關稅及關稅配額的形式來管理農產品貿易,這樣就大大改善了農產品出口環境。目前,我國出口到歐洲的土豆,遭到歐盟歧視性的數量限制,這本不符合WTO農業框架的規定,但由於我國不是WTO的成員,因此,歐盟對我國採取的這一歧視性措施,不能被WTO紀律約束。加入WTO後,這一問題將不復存在。
5.擴大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烏拉圭回合後,由於發達國家削減農業保護水平和增加市場准入量,因此,有利於我國抓住機會擴大農產品出口。
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的不利影響
農業是傳統產業,一般來說,由於發展中國家二、三產業不發達,多數人口集中在農業領域。農業不僅是這些國家發展的根據地,也成為社會穩定的保護地。現在的問題是,相當多的發達國家不僅二、三產業發達,農業也很發達,擁有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極力要把自己的農產品推向世界,特別是推向發展中國家。農產品與工業品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工業品在進入一個國家時,它總能帶進去一部分技術,而農產品往往就是產品,它所包含的技術和知識很難被進口國所利用。因此,所有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入世"談判時,都是把農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保護。在比較早的烏拉圭談判,就把農業問題作為一個特殊問題來對待,給發展中國家一些優惠政策。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的70%在農村,有50%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生產,因此,我國在一系列入世多邊談判中,盡了最大努力保持農業的穩定。
我國農業與國際發達農產品生產國相比,有兩個很難改變的不利因素。第一,我們的自然生產條件,比歐美主要國家差得很多。我國主要農業區受季風氣候影響,旱澇災害頻繁,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使農業生產成本大大提高。而歐美國家氣候溫暖,雨量豐沛,是農業生產的極好地區。第二,我國資源結構嚴重不合理,人多地少,生產規模小,是我國農業一個重要特徵。美國一個農戶一般要種幾百公頃地,歐洲小一點也要幾十公頃到100公頃左右,而我國農戶生產規模,平均只有0.4公頃左右。我們知道,技術狀況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自然條件差和生產規模小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
自然條件差,降低了競爭力,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理解。那麼,生產規模小又是如何影響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呢?第一,農業生產規模小,使得勞動生產率很低,採用程度更高的機械化生產並不經濟,因為由機械替代下來的勞動力,在沒有穩定就業出路的情況下,仍要分享農業收入,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勞動為主的情況下,農民的勞動強度很大,農民必然會與其他生產領域的勞動辛苦程度作比較,結果不是粗放經營,減少糧食生產,就是設法提高價格。第二,與小規模生產相聯系的低商品率也促使價格上漲。以糧食為例,發達國家家庭農場的產品商品率幾乎為100%,但我國生產規模小,糧食生產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農民生產口糧中使用的化肥等價值投入,也要在商品糧銷售中收回,這樣就使商品糧的成本提高。商品率越低,這種影響就越大。第三,小規模生產的交易成本高,流通費用占糧食銷售價的比重很大。
農戶生產規模小使農產品生產的絕對收入很少,假設農戶以種植糧食為主,那麼生產僅夠維持非常低的生活水平。1998年,按高於市場價的國家收購價計算,全國平均每畝生產糧食及其副產物的純收益只有134.47元,再加上用工作價135元,共有269.47元。若戶均種100畝地,收入尚可觀,但若戶均只有7畝地,收入僅1886.29元,按戶均4人計算,人均只有471.57元,屬極貧困人口。農業生產規模如此細小,決定了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弱質地位。
在這樣一種資源結構下,如果過量進口糧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僅從國內經濟看:第一,國外低價糧大量進入我國,會造成農民破產。我國特有的農民破產,不是指資不抵債而無法經營,而是指農業向自然經濟倒退,糧食生產商品率明顯下降。農民破產的直接後果是,大量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湧入,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第二,農民收入會明顯下降。糧食商品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全國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幾十億元,其中純收入也會明顯下降。更突出的是,如果農民以種糧為主,由於糧食的商品率只有30%,商品率每下降10%,種糧農民的現金收入就會減少30%,這無疑會迅速拉大城鄉收入差距,加劇城鄉矛盾。第三,對工業生產也會構成嚴重打擊。現在,我國農民每年要購買大約2000億元的農用生產資料,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農業向自然經濟倒退,那麼農民勢必大量減少農用生產資料的購置,加上農民收入下降所引起的消費品市場萎縮,工業生產會出現嚴重危機。如果在農村的工業品銷售減少500億元,那麼由於相關產業的連鎖反應,整個社會就會出現上千億元工業產品的滯銷。
因此說,加入WTO對於我國經濟來說,是一種歷史性轉折,它雖會促使我國經濟體制,尤其是外貿體制在較短時間內發生變化,促進我國農業的國際化進程,但是,在生產條件明顯不利的情況下,農業國際化條件尚不具備的背景下,加入WTO會使我國農業部門不可避免地受到較大的挑戰。在入世談判中,農業問題成為我國加入WTO談判的難點之一,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加入WTO對我國農業雖有有利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很大不利的影響。
具體而言,由於在加入WTO的談判中,我國應根據WTO規則,在一定程度上讓出一部分國內市場,減少貿易保護,因而對我國農業直接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農產品市場面臨對外開放的壓力。過去,由於我國糧食等部分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因而沒有進口關稅,對農產品的進口限制,主要採取如進口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措施,並通過國有進出口公司進行壟斷經營。但根據WTO農業協議的規定,今後各成員方只能通過關稅措施對農產品進口進行限制,不能再使用非關稅措施。進口保護方式的轉變,意味著我國將按國際規則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因此,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農產品市場對外開放已不可避免,國內農產品將面臨世界市場的沖擊和挑戰。
2.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將產生沖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在貿易保護相對減少的同時,我國農產品的低價優勢也隨著日益增高的農產品成本而逐漸消失,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已接近或超過國際市場價格,國內農產品市場將面臨國際市場低價農產品的沖擊。
第二,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控空間和力度將受到影響。盡管目前我國所實施的農業政策大多符合農業協議的"綠箱政策"規定,不須作減讓承諾,但今後我國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將受到限制。
3.有可能增加我國進口糧油的外匯負擔。由於我們的糧食品種結構還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還要進口我們缺的糧食品種,例如從美國進口硬粒小麥等。但是,過去我們還能出口一些糧食,實現進出口的平衡,現在我們的糧食出不去了,將成為凈進口國,情況就會有新的變化。據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預測,由於發達國家在烏拉圭回合農業談判中削弱了農業補貼,過去被壓低的世界農產品市場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將呈上漲趨勢。這樣,如果今後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過度,使外國農產品大量湧入國內市場,也將增加我國進口糧油的外匯支出,加大外匯儲備壓力。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說加入WTO後,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就會完全被外國農產品所擠占,對我國農業形成很大沖擊。因為國家已經在入世談判中做了最大努力,減少對農業的消極影響,但是,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我們在畜牧、水果、水產等方面潛在的比較優勢,最大程度抵消入世帶來的沖擊。
Ⅳ 我是多年在韓國跑業務的,接觸很多關於國內農產品銷售出口渠道。現在想創辦進出口貿易公司,求投資人
最佳答案由提問者推薦
匿名用戶
如果你有什麼新發現,有什麼好的創意項目,感覺自己的項目很有市場發展潛力,那麼你就先寫出一套方案出來,在去尋找風險投資公司,企業或有錢的個人為你投這個項目,不寫方案空口說白話沒有具體實施方案,沒有人會相信你,從現在開始寫方案吧,我先給我開個頭吧
1。創業計劃
2。項目可行性分析
3。為什麼我們能在市場取得成功,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4。公司戰略
5。實現利潤點
6。公司前期遭遇失敗有以下原因
7。公司後期遭遇失敗有以下原因
8。為什麼你能把傳統市場運作成功
9。團隊內部明確分工授權方案
朋友錢到什麼時侯都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要看你的項目,你項目能為投資人實現什麼樣的價值,能為投資人賺多少錢,當初我就是一個一分錢沒有的人飯都吃不上了為了自己的項目,人前人後對我的譴責,但我沒有放棄因為我相信自己相信我的項目,所以我找到了投資人,那時在網上給中國所有的風險投資公司發郵件,把方案發過去由如石沉大海,在無下文,總是在為自己想進一切辦法找投資人,那時為了找投資可以說自己很瘋狂,親自找企業老闆。這家不行到那家,那家不行就在網上啊里吧吧上親自與他們聊天交流,反正一點機會都不放過,最後還是找到投資人了,朋友我們在找投資時侯,人與人的性格不一樣,有時人家拒絕我們,不要生他們的氣,換位思考你就能理解他為什麼不投你的項目,一定要找對人,創業路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朋友如果你感覺自己項目真的很不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熬下去!!!祝你好運朋友!!!
Ⅳ 怎樣做農產品外貿。
農產品自己不能直接做外貿的,因為涉及很多資格和檢疫等等,所以回要找專業的農產品進答出口公司幫忙。
農產品的外貿市場還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你做農產品的規模夠大的,可以自己做一些國際權威認證。藉助相關國際性的農產品展銷會,和電子商務平台做外貿,例如廣交會,阿里的國際電子商務平台等等
我國的農產品是指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如高粱、花生、玉米、小麥等。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
中國首次成為其整個財年排名第一的出口市場。美國農業部預測,當前財年對中國和加拿大的農產品出口額將各為190億美元。過去一年,中國大量購買美國棉花引起關注。中國在10月中旬時曾購買90萬噸美國棉花,據信在3月購買了125萬噸棉花的未具名買家也是中國。中國是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棉花出產國,美國是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國。整體看,美國2011財年農產品出口創紀錄,出口額達1,374億美元,預計始於10月1日的2012財年出口額將為1,370億美元。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歐盟和韓國。
Ⅵ 在哪裡可以下載到近幾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數據,主要進出口的農產品種類,數量等等。
貿易公司,海關、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外經貿委。他們在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監管進出關境的物品,徵收關稅,國際匯率的分析等各個方面。
Ⅶ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Ⅷ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2—2010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速達11.7%。據世貿組織統計
小題1:AB 小題2:BD 與2020年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行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