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考上海地區的國際貿易專業或經濟類的研究生~急急急!!
問題比較泛,首先回答下專業大學問題吧.
上海這里的大學基本都會開經管類的專業,諸如經濟學,國際金融,金融學等這些碩士研究生專業.
復旦的經濟是不錯,但是相比上海財經大學的更厲害.如果你想保底的話,可以考上海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的經管類專業.
分數線不定,但是英語和政治必須過55分. 經管類的分數意向挺高的, A區分數最好過340 才有希望.
經濟類考研有三門是必考, 英語,政治,數三. 英語和政治分值是100分. 數三分值是150. 另外一個是專業課,看你報考哪個專業就去看該學校所劃定的范圍.
一般性英語65分-70分,政治70左右,這樣140-135分有了, 數三能維持在115分左右, 另一專業課維持在120-115左右, 經管類A區考研就能達到分數線.
考研還有復試,復旦的復試通過率最低,因為是名校. 但是別的復試通過率還是很高的90%左右.
現在復習應該可以. 准備什麼東西......這個太多了, 首先是英語, 因為你六級英語過了500分,但是相對的 新聞英語詞彙肯定還是沒法過關,也就是www.nytimes.com 上面的單詞你能看懂多少. 考研閱讀都是這些的.
英語要去買10年真題,一遍一遍地做,反反復復. 這樣有效果.
數三去買習題,陳文燈的, 也是一遍一遍的做,沒辦法,數學就是靠做.
政治是要弄懂 馬哲,毛概,鄧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所有基礎知識,然後買一本知識點的書一遍一遍的去理解. 政治其實是最穩的.
最後專業課, 這個沒有辦法! 你要在各個學校開始報名的時候去咨詢你所報考專業所需要考的專業課的范圍,一般性會給定你幾本書看的.
就業,經管類一向很好.
補充你的問題: 第一,政治的復習的書本很多,也很穩,政治分為:基礎知識,習題,時政。市面上很多考研政治的書都可以看,但是首先要弄懂基礎知識,然後再做習題,最後看時政。到最後一刻,看任汝芬的猜題。
英語:這個太容易了,我已經說了考研10年考題反復做,還有那個作文反復做,沒有問題。
需要報培訓班的在我看來是政治和數學。培訓班我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同學考數一,他報培訓班是華東理工大學的一個數一培訓班,不錯。
最後,復習都是按照每一個人的習慣的,你應該不小了,也知道哪些東西如何復習,如何全面的去做題。 考研的科目和本科時候學的不太一樣,最好有針對性的去買書做題,很多書店都有專門的考研區域,能放上去的賣的書都是銷量不錯的。你可以去關注下。
建議:考研中,所有最難的普遍認為是英語,英語是靠積累,你10年考題反復做,保證你有不一樣的效果,相信我。
政治,其實是最穩的,因為如同語文一樣,你的概念清楚就沒問題。復習順序是:基礎知識-做習題-背時政-看大題(任汝芬的論述題猜題)
數三數一,很多人都卡在這里,但是數學是需要一個解題思路,如果你覺得一個人復習不行,我強烈建議報培訓班,就我同學的考分來看,我感覺去咨詢下華東理工大學的數學考研培訓班不錯,還有你最好去考研論壇問別人哪個培訓班好點。數三和數一,我建議你最好買陳文燈的習題,做的多了,解題思路也就有了。
專業課,每個學校都會劃分范圍,請你去買他所說的書本自己去看。
最後,每個人復習都不一樣,如果能上研究生,復習的方法都會有自己的套路的,希望你能找到適合你的復習方法。我想你應該可以的。
㈡ 國際貿易 2014年考研,哪些院校有這個專業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排名 學校名稱 等級 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A+ ,2 南開大學 A+ ,3 浙江大學 A+,4 東北財經大學,A+,5 湖南大學 A+, 6 廈門大學 A, 7 武漢大學 A
8 復旦大學 A ,9 中國人民大學 A,10 上海財經大學,1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A ,12 南京大學 A ,
13 遼寧大學 A ,14 西安交通大學 A, 15 中山大學 A , 16 中央財經大學 A ,17 寧波大學 A , 18 南京農業大學 A ,19 西南財經大學 A, 20 華中科技大學 A
B+等(30個):浙江工業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蘇州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東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廣東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湖北大學、江南大學、廣西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黑龍江大學、長春稅務學院、上海海事大學、重慶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江蘇大學、蘭州商學院、山東財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B等(30個):浙江工商大學、深圳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安徽大學、西北大學、貴州財經大學、沈陽工業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東華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天津工業大學、雲南財經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商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長春工業大學、雲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師范大學
㈢ 上海東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招聘信息,上海東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釘釘企典 數據來源:以下信息來自企業徵信機構,更多詳細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回官網,公司簡答介,可在上面進行查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
• 公司簡介:
上海東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08-14,注冊資本null,法定代表人是徐晶驥,公司地址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華申路218號1幢樓第一層全部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10000679325492P,行業是貿易代理,登記機關是自貿試驗區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從事貨物和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轉口貿易、區內企業間的貿易及貿易代理;電子元器件、五金交電、預包裝食品(不含熟食鹵味、冷凍冷藏)的銷售;區內商業性簡單加工;倉儲業務(除危險品);商務咨詢服務(除經紀)。【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上海東煦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10115001084589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㈣ 上海東華國際貿易公司在58同城上發的招聘海員的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
您好,我們要提醒您的是:1、凡收取服裝費、伙食費、押金、報名費等版各種費用的信息均存在權欺詐嫌疑,請保持警惕;2、「無需任何條件、直接預約面試」或要求職者「加qq聯系」的信息均存在欺詐嫌疑 ,請保持警惕;3、謹慎對待聯系電話為手機、或公司信息不規范的企業招聘信息。
㈤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上的再思考
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主張上海要建成包含貿易中心在內的「四個國際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去年末、今年初,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可見推進此項工作之迫切性及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從最根本的含義看,「中心」就是一個較小的空間,但是它往往又對一個較大空間具有某種集聚和輻射的能力。比如,北京之於中國,成都之於四川。所謂國際貿易中心,也就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在貿易方面有集聚力和輻射力的一個城市或地區——無論在貨物和服務的買入還是賣出上,在一個區域內(一國、一洲甚至全球)都做得很大或是最大。比如,2007年,香港的貨物貿易出口額、進口額、服務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佔全球總額的2.5%、2.6%、2.5%和1.3%。相應地,新加坡分別佔2.2%、1.9%、2.0%和2.3%。若以城市為計量單位,以上兩個城市在世界上皆名列前茅,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而在這些方面,紐約和東京更是毫無疑問地居於鰲頭。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課題。藉此論壇,我與大家分享幾點自己的思考。 從貿易數據看,上海一直保持著作為我國的一個貿易中心的地位,並已初步具備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規模。但是,如果將上海的貿易業同東京、香港、新加坡、紐約這四個國際城市的同業相比較,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歷史經驗,但凡希望成為貿易強國的國家,都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實力:產品和勞務遍及全球;需要的資源可采自世界各地;貿易效率較高。若以以上「標准」來衡量我國,可以看到,目前前兩項的發展趨勢相當明朗,且勢頭不錯。但客觀而言,我們的貿易效率仍相對較低。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主品牌的缺乏,高級貿易專才的稀缺,貿易通路、貿易信息的缺少,貿易法規的相對謹慎,低俗貿易文化的侵蝕,等等。同時,這也同中國市場的三個特點不無關系,即國土遼闊,本土需求分散;產品眾多,海外需求分散;企業眾多,國內供應分散。隨著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三分散」的特點還有繼續強化的趨勢,也意味著提高中國貿易效率的艱巨性。
當然,提高中國的貿易效率,是一個歷史性課題,並非可以一蹴而就。但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就從國家角度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應選擇幾個具有相對貿易優勢、可能較快提高貿易效率的城市,建設成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實現中國貿易強國願景的橋頭堡和重點基地。上海,就是具有這種可能性的主要城市之一,應該擔當起責任。而且,可以同時肯定的是,上海貿易產業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不僅將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強大的貨幣流基礎,也將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可靠的實物流基礎。更何況,上海人多地少,商務成本高企,一般的加工製造業已無優勢,著力發展服務業是上海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上海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主要載體是貿易業,而貿易業作為主要的服務業,不僅人均經營佔地較少,能容納大量的勞動力,還能催生和帶動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所以,大力發展貿易業,並向國際貿易中心挺進,也是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性需要。
實際上,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牢固確立。盡管在20世紀下半葉幾經曲折,但到2007年,上海的商品購銷總額已達36929億元,佔全國的10.01%,居中國各城市之首;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209億美元,佔全國的23.9%、全球的1.85%。從貿易數據看,上海一直保持著作為我國的一個貿易中心的地位,並已初步具備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規模。但是,如果將上海的貿易業同東京、香港、新加坡、紐約這四個國際城市的同業相比較,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可獲得的四個國際城市的貿易數據,可供比較的有6大指標(即商品銷售額占本國比例、口岸進出口占本國比例、商貿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外貿總額相當於本地GDP增加值的倍數、商貿業增加值)、覆蓋10項數據。若把這10項數據的差距量化並從小到大排列,可得3%、13%、18%、19%、26%、27%、41%、54%、61%、76%,中位數為26.5%。而這個中位數粗略地、綜合地反映了上海同當代其他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間的差距。如果再考慮到,26.5%以上還有5個差距更大的數據,則證明了上海貿易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還任重道遠。 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之所以強調是「國際的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
那麼,上海到底能不能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呢?一般認為,上海具有較為優越的條件,比如,有地理之便,有歷史積累,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優越的金融條件、門類齊備的服務業、豐富的人才來源、現存的貿易基礎,更有廣闊的腹地,等等。但是,也有人提出疑問。
比如,疑問之一,上海已經不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製造業中心了,能不能成為貿易中心呢?對此,我認為,製造業優勢的確有助於貿易優勢,但並非絕對。例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但香港和新加坡都不是製造業中心。這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主要條件,是它的腹地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務功能,包括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和生活服務等。以此來看,上海的綜合條件不僅使它能避開某些製造業弱勢發展貿易,而且,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光是上海的製造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這一點,也為上海建設成為貿易中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疑問之二,現代電子商務突破了交易的時空限制,導致交易分散化,如此背景下,上海是否還可能建成相對集中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電子商務本身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兩者並不相悖。其次,無論是B2B還是B2C電子商務的順利運轉,都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商品相對簡單,無需當面辨認或確認;二是交易條件(尤其是價格及其條件)是明確的或統一的,無需當面磋商。總之,電子商務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
疑問之三,如今全國已經對外開放,各地皆可直接對外貿易,上海是否還需要、還可能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對此,我想說的是,正如過分集中會降低市場效率一樣,過分分散也會降低貿易效率。因此,一方面,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貿易效率,我們需要包括上海在內的若干個服務發達、經營商品層級高、品種覆蓋廣、交易流量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心當然首先但並非僅為中國自身服務,它的服務功能應擴展到世界貿易的角度來看,為世界服務。所以,即使各地已具備直接對外的條件和能力,也不能否定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且綜合上述分析,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就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
於是,一定有人會問,「國際的貿易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僅一字之差,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吧?當然不是。前者,強調的是國際的、世界的一個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是把國家的要求充分考慮進去了;而後者,容易被誤解為僅僅是一個進出口貿易的中心,其規模是相當有限的。顯而易見,應該把上海定位於國際的一個貿易中心,而不是一個僅僅服務於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貿易中心。
根據上述定位,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功能,應該包括下述三個層面。
首先,上海應成為中國國內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綜觀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貿易中心城市,無不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上海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時候,也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其中的道理是,國際貿易是比國內貿易層級更高的階段,只有在國內貿易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才能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上海歷來是國內貿易的平台,為了夯實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同時,也為了向兄弟省市產品提供國內市場服務,上海必須成為國內貿易的大平台。在以往關於國際貿易中心問題的討論中,國內貿易的基礎性作用歷來受到忽視,這種思路應該改變。
其次,上海應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主線。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差別,在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前者是從國家或地區的角度出發的,後者是從全球角度出發的。從中國的角度和需要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當然要為全國的進出口貿易服務,而且要成為一條主線,這也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目的和國家的大戰略所決定的。離開了中國進出口貿易這一條主線,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本意義就不存在了。
最後,上海應成為世界各國間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副線。中國以外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沒有必要一定要在中國實現。但是,只要上海成為一個大的貿易中心,集聚了各國眾多的貿易主體、貿易企業及其代表,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為各國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成全他們的交易。盡管各國在上海開展貿易,其交易對象大部分未必是中國貨物,但是,將大量使用中國的勞務資源,這同樣也是含有中國利益的重要領域,需要我們用心開掘。比如,新加坡就在自己的領土上推動各國間的離岸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圍繞著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上海應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這不僅需要政府細致的工作,也需要上海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
而今,針對如何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各種研究已經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以後還將有更多、更好新的想法。在這里,我先圍繞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提出三項主要策略措施。
首先,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大貨幣流量或較大的貨幣流量作為貿易的重點,不僅是貿易中心提高能級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
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全球既有的格局之外,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爭,國內也在爭。上海現在已經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與肯定,但不等於必然成功,走什麼道路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走實體金融優先的道路。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兩個必備的組成部分,但虛擬金融是要建立在實體金融基礎上的,離開實體金融的基礎片面發展虛擬金融的教訓,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已暴露無遺。同時,坦白地說,中國和上海大力發展虛擬金融的法規、知識、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備也還未完善。所以,在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的雙軌道路中,優先發展實體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然選擇。如果上海能在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中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則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會堅實和順利得多。
當然,在以上前提下,還要辯證地處理好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關系。就幾個被公認的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心城市來看,其在發展上呈現出同一趨勢,即貨物貿易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務貿易的比重逐步上升。須知,這是由這些城市所依託的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和人才結構所決定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未來長遠發展的方向。但是,根據中國的發展現狀,在中期以內,我們恐怕還不能過分地強調服務貿易,還是要以貨物貿易為主,還是應當在發展貨物貿易的同時,抓住機會積極地發展服務貿易。尤其要注重發展對人力資源要求並不高的服務貿易,如服務外包、勞務外派、來華旅遊等。
其次,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集聚」同「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幾乎是同義語,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同樣要講究集聚。其中,貿易主體的空間集聚,尤其是以專業屬性來進行空間密集集聚,是將國內貿易、進出口貿易、國際間貿易融於一爐,大幅提高貿易效率的一項重大措施。
具體而言,上海在以專業屬性密集集聚貿易主體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始終注意貨幣大流量貿易的要求,選擇大宗貨物和中高端貨物,尤其是中高端貨物。其次,講究縱向集聚與橫向集聚的結合,形成十字形產業鏈條。即以產品為核心將產品(含中間產品)製造商、批發商、代理商或零售商集聚在一起,形成行業的縱向集聚;將各種服務商集聚在周圍,實行橫向集聚。圍繞批發貿易這一核心功能,向前、後、左、右延伸。第三,要注意集聚的三個來源,即不僅要集聚本市的貿易主體,還要集聚國內的,更要集聚海外的。第四,要創立能包容以上兩大方向、三個來源的集聚的一種綜合載體———專業性國際商務園區。即在上海或毗鄰蘇浙地區,設立一批以中高端貨物批發貿易(包括訂單貿易、進出口貿易、離岸貿易)為核心功能的國際商務園。第五,充分發揮上海的產業和地區優勢,規劃布局專業性國際商務園。把上海製造業、貿易業的既有優勢,結合各區經濟「一業特強」的發展戰略,建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各具特色的國際商務園區。其中,世博會館區和虹橋交通樞紐區,可以是兩個重點布局的區域。第六,要適當降低空間集聚對於貿易主體成本支出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提高集聚的吸引力和空間效率。
再則,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關鍵措施。
用信息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是集聚更多貿易主體的一種良好方式,也是提高空間集聚效率、廣泛集聚交易信息的必要工具。上海的地域和土地畢竟有限,不可能集聚海內外所有可能被集聚的貿易主體。但如果能以信息形式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成本會降低很多,還具有無限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能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安排,讓零星但又可能是海量的電子商務貨幣流經過上海,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對於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而言,無論以空間集聚更多貿易主體能否成功,但是,以信息集聚貿易主體,是必須要抓早、必須要成功的一項工作,是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過程中應當花大力氣籌劃和實施的一項工作。
在此進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全國各地、各部門、各企業已經有大量的貿易類電子網站。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需要以雙贏為原則,加以藝術地合作和整合。二是,現有的大量貿易類電子網站,基本上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相分離的。如何使這些網站適應三大平台功能的共同要求,不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需要分門別類地仔細考慮。
當然,以上關於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戰略定位和策略設想的實現,也有待於政府細致的工作,這可能包括:同各界共商建設貿易中心的諸多問題,除了需要大概念和大思路之外,還需要可操作的措施;採取適當的優惠措施,鼓勵貿易主體集聚和投資(包括設施投資);爭取中央相關管理部門的全面支持,並有針對性地放鬆對外資貿易主體在上海集聚的限制;同兄弟省市尤其是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省市積極商洽,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同全國級的產業、行業協會協調,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向國際相關產業、行業協會甚至著名企業進行推廣,爭取國際間的廣泛參與;完善以貿易便利化為核心要求的法規環境;塑造有利於貿易往來興旺發達的人文環境等。
其中,同兄弟省市真誠合作,在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進程中爭取共建共贏,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的指導思想。這不僅因為,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國家的整體需要才可能得到滿足。還因為,也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才能順利建成。要知道,所謂「國際貿易中心」若是離開了其在本國范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那麼,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也就失去了基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沒有各地的支持,上海拿什麼去集聚?沒有各地的需要,上海的輻射又何以為繼?這道理是簡單明了的。而在明白道理且明晰策略設想之後,上海要做的,就是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
㈥ 薇合(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薇秀網是全球時尚品牌B2B跨境交易平台,直接和品牌商ERP系統對接,訂單、收付版款、國權際物流、分銷閉環服務,整合中國及歐美時尚資源,孵化設計師及集合店,生態鏈衍生。隸屬於薇合(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WEI PENG HUNTER
成立時間:2014-02-26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4140000427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華申路198號1幢陸層C-04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