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貿易1消費者剩餘是什麼度量某種商品的消費者剩餘需要哪些信息
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回際市場價格之間的答差額。馬歇爾從邊際效用價值論演繹出所謂「消費者剩餘」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關於消費者剩餘的幾種計算方法。消費者剩餘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被廣泛地作為一種分析工具來應用。產業的社會福利等於消費者剩餘加上生產者剩餘之和,或者等於總消費效用與生產成本之差。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又稱為消費者的凈收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願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
2. 一道經濟學或者說國際貿易的題,很簡單的。。。
1,根據數據得到澳大利亞國內電視機的需求和供給曲線如下圖:
需求QD=50-0.1P,縱截距為500橫截距為50的直線
供給QS=0.1P,從原點出發斜率為0.1的直線
均衡時需求與供給相等,得到均衡價格250,消費量25
消費者剩餘25*(500-250)*1/2=312.5
生產者剩餘25*250*1/2=312.5
2,自由貿易時,根據需求曲線,總需求為40,根據供給曲線生產為10,則進口為40-10=30
消費者剩餘40*(500-100)*1/2=8000
生產者剩餘10*100*1/2=500
3,徵收從量稅後,電視機價格為100+100=200,此時生產20,需求30,進口為10
消費者剩餘變化量為-A-B-C-D
生產者剩餘變化量為+A
政府收入的變化量為+C
社會福利的變化量為(-A-B-C-D)+A+ C=-B-D
A為再分配效應 20*200*1/2-10*100*1/2=1500
B為保護效應(20-10)*(200-100)*1/2=500
C為收入效應(30-20)*(200-100)=1000
D為消費效應(40-30)*(200-100)*1/2=500
澳大利亞的福利凈損失B+D: 500+500=1000
3. 國際貿易對一個國家福利的影響(從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兩方面分析)
國際貿易對國家福利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國的福利水平實際上取決於本國居民可消費的商品和內服容務的量。對於出口國來講,如果只有產品的流出,那國家的福利肯定是減少的:對進口國來講則有利於國家福利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任何國家是單純的出口或者進口國,因為任何國家必然都是兩者都同時進行的(不同國家比較優勢的存在促成了國際分工,即使生產力最落後的國家也有出口的商品)。總體上來講,一國處於貿易逆差時,國際貿易帶來了國家福利水平的提高,貿易順差降低了本國福利,但是卻聚斂了國際貨幣,擴大了外匯儲備的規模
4. 國際貿易為什麼有利於進口國的消費者為什麼不利於進口競爭品的生產者
國際貿易使進口來國的消費者源剩餘增加,生產者剩餘減少,所謂的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願意支付和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生產者剩餘是指生產者願意接受和實際接受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商品的進口提高了進口國的消費者集團的福利水平,同時也降低了進口國進口競爭品的生產者的福利水平,所以,國際貿易有利於進口國的消費者而不利於其生產者
5. 消費者剩餘理論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應用
你好,
消費者剩餘理論(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應用,恐怕只能實行壟斷才行。
壟斷應用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認為,壟斷導致產量減少、資源浪費和技術上的低效率。壟斷不僅使消費者剩餘向生產者剩餘轉移,而且還涉及製造和竭力防止這類轉移的成本。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作為謀求壟斷利潤的組織,必然造成較低產量和較高價格,使消費者剩餘減少,並造成社會性損失。這種福利損失也稱無謂損失,是指實際收入的損失,或由於壟斷、關稅、配額或其他破壞所引起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的損失。產業組織理論給出了壟斷定價導致社會福利凈損失的證明。
政府規制的影響
政府規制一般都有維護公共利益的目標,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往往偏離這一目標。這主要是因為每一項規制措施出台的背後都是多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奧爾森提出了著名的「集團規模」理論。他認為,政府對某個產業的監管從設計到實施都首先從被監管對象的利益出發,並非從全民或公共利益出發。依據集體行動的邏輯理論,規制政策以犧牲大集團的利益為代價而保護小集團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監管市場」理論,認為所有的監管安排同樣由需求和供給決定。政府對產業的監管調控進程往往為少數存在利益相關性的企業所左右。他認為,經濟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對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應,而是行業中的一部分廠商利用政府權力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一種努力。peltzman(1976)認為,產業部門比消費者更有積極性去影響政府決策。私人利益理論認為監管的存在是為了私人團體的利益,監管者本身也是自利的,他們在監管活動中會不斷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規制俘虜理論認為,監管常常遭到被監管者的「捕獲」,意即監管常常為被監管者的利益服務。
卡恩(kahn,1988)以美國交通規制為例,論證了規制機構越多導致規制效率越低的問題。據波斯納估計,政府用於民航業的管製成本一年大約佔到該行業營業額的20%。
尋租的影響
尋租與消費者剩餘之間有內在的聯系。馮(fung)分析了「對人為剩餘的尋求」,這部分剩餘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消費者剩餘,其二是生產者剩餘(fung,1987)。parente和prescott研究發現,如果要素提供者合作成為下游廠商的壟斷供給者,使均衡產出是應用較差的技術以較低的效率實現,將使窮國相對更窮,而消除壟斷權力會使相關行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提高2倍以上。在轉型時期,中國國有企業存在政企合一的特殊現象,政府、廠商和消費者三方滿意的均衡點是找不到的,而幾乎所有的成本都由消費者承擔。
稅收的影響
不合理的稅制會導致消費者剩餘的減少。超額負擔問題是西方財政理論中最古老的問題之一,杜標特(j. puit)在1844年的著作中已經進行了論述。
國際貿易和關稅的影響
一個國家不一定能真正從貿易中受益。一般認為,國際貿易可以促進競爭,增加商品和服務的可選性,從而使消費者受益。如果消費者從國外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中得到的利益大於國內生產者所遭受的損失,即國內消費者剩餘的增加大於國內生產者剩餘的減少,那麼進行貿易就是有利的(國內消費者剩餘與國內生產者剩餘是一對,國內消費者剩餘與國外生產者剩餘分屬兩個不同社會系統,根據前面的集群行動邏輯:子系統總是分割母系統,實現局部最優,排斥整體最優。所以「進行貿易就是有利的」,實際上是有利於國際貿易多方中生產力水平最高的那一國家,對生產力低的國家只會造成市場的逐步萎縮。)。通過貿易自由化,一個國家可以獲得本國由於資源或技術限制而無法生產的產品,從而可以提高國內福利水平。進口稅變化對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和社會福利的損益均有影響。brander和spencer開創了戰略性進口貿易政策的研究。他們假設生產完全替代品的一本國企業與一個外國企業在本國市場上進行競爭,則關稅一般會提高本國福利。但在配額下,政府把進口特許權發放給某些廠商,使其獲取高額利潤。由於進口數量下降,商品價格提高,消費者剩餘的減少大於廠商超額利潤與政府收入之和,從而出現凈福利損失。還有學者認為,在貿易政策中,關稅設置本質上是損人利己的,它違背了帕累托標准,從而導致國際貿易整體上的效率損失。
產權制度的影響
產權制度對消費者剩餘是有影響的。諾思認為,國家是一個帶有歧視性的壟斷者組織,它不可能超越各種社會利益集團而追求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和始終為社會提供有效的產權,「即使對歷史和當代世界作一般的考察,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無效率』的產權是常態而非偶然。」在中國,企業產權扭曲度變動的福利效應與它是否會導致惡性競爭定價有關。由於國有企業產權結構扭曲,使消費者行為約束弱化,消費者行為約束是「軟約束」。有人認為,沒有理由認為,與私有產權相比,公有產權在資源配置方面一定是無效的。一般情況下,私有產權的高效性主要表現為所有者剩餘的最大化,但它往往會侵蝕資源的其他剩餘,比如勞動者剩餘或消費者剩餘。
6. 分析自由貿易環境條件下該經濟體的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分別是多少
總剩餘也就是總經濟抄福利。總剩餘最大時,價格等於邊際成本(P=MC)。此時,經濟利潤也就是生產者剩餘為0,故而此時的總剩餘等於消費者剩餘並且取得最大值。P=MC也是局部均衡下市場是否有效率的評價標准。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就滿足此條件,所以我們在對完全競爭市場進行效率評價的時候,認為完全競爭市場是有效率的。在價格趨向邊際成本的過程中,市場朝著有效率的方向發展,總剩餘越來越大(純損三角形越來越小),直到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時總剩餘取得最大值。有效率和總經濟福利最大是可以互相推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效率和總剩餘是正相關的。我是這么想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7. 國際貿易學
盧吞拿魚太卡阿魯KKK旅途圖特得得
8. 用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分析徵收關稅帶來的影響
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主
保護關稅(Protective tariff)
為保護國內經濟行業而徵收
徵收關稅是一國政府增加其財政收入方式之一,但隨著世界貿易的不斷發展,關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在不斷下降。每個國家都會對進出口的商品根據其種類和價值徵收一定的稅款。其作用在於通過收稅抬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降低其市場競爭力,減少在市場上對本國產品的不良影響。關稅有著保護本國生產業的作用,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其不利的影響也在逐步顯現。主要是對就業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