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試述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試述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1 10:54:18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影響

在第三次抄科技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二戰後的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戰後的國際分工由各國不同工業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成為各國間的部門內部的分工。同時,促使一些高科技產品走國際分工和國際協作的道路。
國際分工的深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表現:
(1)國際分工的深化是戰後國際貿易發展速度快於世界生產增長速度的主要原因
(2)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二戰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趨勢不斷加強
(3)國際分工的深化使二戰後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國際分工的深化業制約著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

⑵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是什麼關系

一、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是國際分工。國際專業化版分工能從各方面提高勞動力權的生產效率,從而導致單位時間內產成品的增加,間接的導致了國際間交換的必要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細致化程度決定了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並且能從側面決定國際褒義的結構和內容。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化,國際分工也進一步的向深度和廣度發展,使得國際貿易中工業製成品的比重不斷升高,技術貿易得到迅速發展。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也產生重要影響

各國的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及在國際分工中所處位置密切相關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發達國家工業部門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形式,從而導致發達國家相互間的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而與發展中國家問的貿易呈現出下降趨勢。

四、國際分工還對國際貿易政策產生重要影響

國際分工的地位如果,是指定國際貿易政策的依據,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入與細致,誰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就更大。

⑶ 現階段我國如何參與國際分工,並如何通過國際分工來影響國際貿易

我國現在主要從事製造,研發設計在歐美,我國進口大量原料,包括石油回,金屬礦,答木材,我們從原料一直加工到各種工業製成品,
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就是:進出口商品大量增加。我們從世界各地進口原料,又向世界各地出口各種商品。

⑷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轉]國際分工的定義

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國際分工的產生及發展

國際分工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取決於兩上條件:一是社會經濟條件,包括各國的科技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會經濟結構;一是自然條件,包括資源、氣候、土壤、國土面積的大小等等。這里,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國際分工發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的進步是國際分工得以發生和發展的直接原因。

國際分工發展的三個階段

(1)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生產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國進行,它們發展為工業國,而其他廣大國家則處於農業國、原料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

(2)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特別是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生產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細。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國進行的,其他國家在引進技術與機器設備的推動下,某些基礎設施與某些輕工業和采礦業有一定發展,但仍不同程度處於初級產品供應國的地位。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

(3)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導致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宇航工業等。對國際加工的型號深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和趨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國際加工的形式從過去的部門間專業分工向部門內專業化分工方向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不同型號規格的產品專業化;零配件和部件的專業化;工藝過程的專業化。任何一個專業發達技術進步的國家也不可能生產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業產品。當今世界,少數經濟發達國家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廣大發展中國家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它們各自內部以及相互之間又形成更細致的分工。這是資本主義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階段。今後,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進展,國際分工更要向前發展。

⑸ 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哪些

一、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

二、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地區布

三、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

⑹ 影響國際貿易利益分配的因素都有哪一些啊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世貿組織作用的加強,關稅逐漸降低,進出口數量配額,許可證制度,外匯管制等非關稅壁壘日益受到約束和限制。新的以技術性壁壘為核心的,包括技術壁壘、環境壁壘、社會責任壁壘、動物福利壁壘在內的貿易壁壘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它們表現出不平衡性、隱蔽性、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成為各國規避多邊貿易制約、維護本國就業、保護產業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尺度。 文章在對前人研究成果借鑒的基礎上,重點從國際分工和貿易利益分配的角度闡述新貿易壁壘對貿易模式的影響。新貿易壁壘影響了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國際分工的層次化將更加明顯,發達國家繼續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的前端,而發展中國家則繼續遊走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的邊緣,同時國際分工的地位決定了各國在貿易利益分配中的多寡,選取多個層面對新貿易壁壘影響利益分配進行具體闡述並結合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各個行業面對新貿易壁壘產生的經濟效應進行分析,積極尋求原因,找出應對之策。全文從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1)新貿易壁壘的產生機理及發展態勢。分析了新貿易壁壘產生的背景、存在的原因、表現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等問題。通過不同類別新貿易壁壘的比較,肯定相同點,找出相異點,為論題的進一步展開奠定理論基礎。 (2)新貿易壁壘對國際分工模式的影響研究。在前人總結國際分工理論的相關成果的基礎上,指出其在解釋新的經濟現象時可能出現的謬誤,在新的形式下若按傳統的國際分工理論確定國與國的分工模式,發展中國家將會加速形成「比較優勢陷阱」,新貿易壁壘的存在將會使整個國際分工呈現「製造中心一創造中心」格局。 (3)新貿易壁壘影響貿易利益的分配。從靜態與動態利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生產者與消費者,貿易條件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認為新貿易壁壘對貿易利益分配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一方面它會使全球利益分配差異化趨勢繼續增大,但是另一方面又對全球人類健康、環境保護、職工勞動保護、動物福利均有促進作用,而且若貿易受阻一方提高自身跨越標準的能力,突破新貿易壁壘,實際上也就是零壁壘,大家都能享受自由貿易的福利。 (4)新貿易壁壘對我國參與分工及獲得貿易利益的影響。新貿易壁壘削弱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且對我國產品的市場准入實行限制,通過橫向比較新貿易壁壘對我國各個行業及產業的影響,指出我國在參與分工及貿易利益分配上處於弱勢地位。最後,從政府和企業的層面找出我國的應對之策,以供決策參考。 本文吸收並借鑒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學理論的基本研究成果,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理論分析和實際案例相結合,以新貿易壁壘的產生機理與發展趨勢為起點,把對分工模式及利益分配的影響分析為主線,不僅在理論上梳理並界定了新貿易壁壘的概念、種類及產生的積極效應,在實踐意義上,從政府和企業兩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如何在參與國際分工及獲得更多貿易利益上提供參考。www.jcthesis.com 代寫碩士論文 本文的創新之處:盡管國內對新貿易壁壘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局限於對新貿易壁壘的某一具體種類的單個研究,從研究范圍上看也多局限於對新貿易壁壘概念、特點、對國際貿易產生的消極影響等層面的分析,能以貿易模式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文獻卻並不多見。因此,本文的創新之處表現在: (1)在選題上力求以一個新的視角來探討問題,從國際分工模式和貿易利益分配的角度闡述新貿易壁壘對貿易參與國的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研究角度和深度有所創新; (2)從內容上看,從多個不同層面來分析新貿易壁壘對國際分工和利益分配的影響,重點介紹了新貿易壁壘給各國帶來福利分配的差異化以及國民福利凈損失的影響,同時肯定了其積極作用。 (3)在對新貿易壁壘對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及利益分配的具體影響的分析及具體建議的提出有一定的創新。

⑺ 簡述國際分工和貿易,其直接利益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的影響
從國際貿易發展來看,在國際分工發展快的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緩慢發展時期,國際貿易也發展較慢或處於停滯狀態。因此,國際分工是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由於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對外貿易出現高漲,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從1820年的18%,提高到1870年的22%,而且貿易的增長還超過了生產的增長。相反,在]913—1938年間,世界生產發展緩慢,國際分工處於停滯狀態,國際貿易量在這個時期年平均增長率極低,只有0.7%。二次戰後,國際分工又有了飛速的發展,國際貿易量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並快於以前各個時期。1948—1973年,年平均增長率為7.8%。
二、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區分布的影響
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是指—一國或地區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國際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由此確定—國或地區在國際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國際分工對於國際貿易地區分布有直接的影響。國際分工發展的過程表明,在國際分工處於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從18世紀到19世紀末,英國—直處於國際分工中心國家的地位,它在資本主義世界對外貿易中一直獨占鰲頭。英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總額中所佔比重1820年為18%,1870年上升到22%。隨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英國地位在逐步下降,但直到1925年它在國際貿易中仍佔15%。從19世紀末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國際分工的中心國家,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一直居於支配地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出口中所佔比重1950年為60.8%,1980年為62.5%,1985年又上升到69.9%。
三、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影響
各國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與各國相互分工的程度成正方向變化。19世紀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國同殖民地等落後國家之間的分工,即前者出口工業品,後者出口農礦產品,我們叫它垂直型分工。這種分工形式決定了當時國際貿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國這兩類國家間進行。
二次大戰後,國際分工發生了變化,從出口製成品、進口原料為主變為工業部門生產專業化協作為主了,即從垂直型分工變為水平型分工。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變為以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居主導地位,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變為次要。從1913—1984年,前者在整個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43%上升到52%,而後者從52%下降到17.1%。
四、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的影響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國際商品結構與各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發生變化。二次大戰後,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所佔的比重次大戰前.由於殖民主義宗主國與殖民地落後國家的國際分工以垂直型分工為主,故初級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一直高於製成品。從1953年起,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超過初級產品貿易所佔比重。
(二)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增長
隨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工形式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製成品不斷增加,所佔比重從1970年的16.3%提高到1987年的49.6%。發展中國家出口製成品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也從1970年的5.5%提高到1987年的14.5%。
(三)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提高
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加強,工業內部、公司內部貿易增加,中間性機械產品在整個機械工業製成品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各主要發達國家製成品貿易中占據很高比例。例如1972年,英國佔81.9%,聯邦德國佔76.0%,加拿大佔3.5%,美國佔57.3%。
(四)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服務貿易在近年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有了迅速的發展。服務貿易在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中都占很大比例。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67年的700——900億美元劇增到1987年的9600億美元。
五、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利益的影響
國際分工可以擴大整個國際社會勞動的范圍,發展社會勞動的種類,使貿易參加國可以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有利於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節約全世界的勞動時間,從而提高國際社會的生產力。因此,國際分工的發展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但是,由於國際分工的產生與發展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它代表了生產力發展的進步過程;同時,也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因此,國際分工也成為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是比較平等或平等的關系。但是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分工卻是中心和外圍的關系,兩者之間具有控制與被控制、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在這種不平等的分工關系中,發達國家享有國際貿易的大部分利益。
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市場上的獨佔地位,在國際貿易中高價賣出,低價買進,進行不平等交換;通過對外貿易,轉嫁經濟危機,把國際貿易中的利益大部分,有時甚至是全部占為已有,使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大大影響了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民族工業的不斷發展,隨著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不斷斗爭,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貿易利益隨之增多,但是還未發生根本性、實質性的變化。
六、國際分工對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影響
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叫對外貿易系數。它是—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
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首先,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尤其是二次戰後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整個世界貿易依存度都在不斷地提高。世界出口依存度已從1950年的8.5%提高到1980年的17.1%。它表明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世界經濟生活在不斷地國際化。其次,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國際分工已成為各國國民經濟運轉的一個必需條件,國際貿易的重要性有了顯著的增加。不同類型的國、家的出口依存度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口依存度從7.7%增到26.8%,原蘇聯及東歐國家從4.6%增長到9.3%。此外,隨著國際分:正的深化發展,也使貿易方式向著多樣化發展。

⑻ 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意義

1、對外貿公司和生產企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電子商務對於外貿公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是廣告功能,Internet上有介紹產品的網頁、公司和廠家的網頁、國際貿易信息資料庫和徵求產品代理的廣告等,展現公司和企業的實力,擴大知名度,尋找最佳的國際分工合作夥伴,便於國際名牌效應的產生,海外市場的開拓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其次是情報功能,通過Internet的各項網上服務,外貿公司可以了解客戶的各項最新信息,其他公司動向,跟蹤國際市場和國內外產業政策的變化,掌握最新市場動態,明晰國際經濟發展趨勢,收集顧客的需求信息和對產品的意見反饋,完善售後服務體系;第三是業務功能。新興的電子商務系統從中提供信息服務的商情信息傳遞機構,向著既提供商務與信息服務,又組織多功能交易的綜合機構方面發展。如中國商品交易中心的CCEC信息網,就由信息發布子系統和交易交割子系統組成。它可以提供諸如保稅展示、產品促銷、網上商機撮合、進出口代理等綜合貿易及服務功能。通過這一遍布世界各地的銷售網路和用戶資源,為貿易商尋找買主,得到訂單,產品,降低成本、交易環節和交易費用,獲取更大的商業利潤。 2、促進國際分工擴大、深化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增長。 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型的國際分工。在Internet上可以進行原材料、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調度控制,使跨國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間通過網路盡展所長,充分發揮其生產能力、資源和人才的優勢,促進跨國公司內部國際分工的發展。網上「虛擬現實」的技術能夠讓世界各地公司、企業之間進行直觀的生產和協調,使得生產力的發展日益超過國家的界限,形成生產的國際化。國際分工擴大深化導致了產品和半成品在國家和地區間迅速流動,從而帶動了國際貿易額的增長。 3、促進世界服務貿易的擴大。 現代信息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服務貿易的提供者不必跨出國門就能為其他國家的客戶提供國際服務。同時,公司足不出戶就可以同時承接來自不同國家的業務,而不必擔心國際旅費和日程安排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咨詢人才培訓、新產品開發、工業設計、醫療診斷等領域,這種服務需求的擴大導致了國際服務貿易的飛速發展,促進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高級化、軟化。 4、推動世界技術貿易的發展。 現代工業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製成品中的科技含量增高,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對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任何科技新成果一出現馬上「家喻戶曉」,成為同行業趕超的目標。信息技術大量應用於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提高了產品的相關的貿易,國際貿易總額也隨之增加。

⑼ 垂直型國際直接投資怎樣影響國際貿易

關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性質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1 )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回均有著兩面性答:從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本身看,有自然和社會兩重性;從經濟發展看,有互補和依附兩重性;從經濟利益看,有互利和剝削兩重性。(2 )國際分工的類型主要有垂直型國際分工、水平型國際分工、混合型國際分工等三種。

⑽ 國際分工如何影響對外貿易依存度和世界貿易依存度

國際分工使得本來在一國國內生產的商品轉移到國外生產後再進口,對世界整體來專說就是各國分屬別生產其可以專業化生產的商品再互相進口、出口。在總體消費量不變的情況下,該國進口數量是增加了,而本身作為出口國其出口量也上升了,所以對外貿易總量增加了。也就是說對外貿易依存度上升了,因為對外貿易依存度=外貿總額/GDP.
所謂世界貿易依存度=世界進口或出口的總額/世界生產總值,所以在國際分工不斷專業化下,世界進口或出口總額相對上升,即有世界貿易依存度上升

閱讀全文

與試述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