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貿易公司開票時進項發票名稱和銷項發票名稱要一致嗎
進項發票和銷來項發票的貨品名稱不源一致是可以的,原因分析如下:
1、對於生產型企業,進項發票上的貨品是本單位從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輔料、燃料和動力等,銷項發票上的貨品是本企業進行生產加工後完工的產成品,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只有企業多餘的原材料出售時其銷貳發票的貨品才會與進項發票貨品名稱一致;
2、對於從事批發貿易類企業,買進的貨品與出售的貨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同一種貨品,所以進項發票與銷項發票的貨品是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情況,比如從事多種產品經營的貿易批發企業,本期購進a產品未出售,本期未購進b產品但出售了前期庫存的b產品,這樣有a產品的進項發票,有b產品的銷項發票,二者也是不一致的。
⑵ 一般納稅人,進項與銷項一樣,企業虧多少
只會虧一點印花稅,這個很少的,稅率在萬分之五,一百萬也就是500,一買回一賣就是1000元,其他答的稅款只要都開專用發票就會相互抵消,不會增加稅款。但是得注意一買一賣銷售額增加了,會導致公司稅負率降低,容易引起稅務機關注意,這也是一種損失。
⑶ 貿易公司進項與銷項問題
這些在實務中是存在的,也是允許的。稅法、稅務機關是不幹預企業經營的,回只要是真是業務,答就沒有問題的。但有個問題,你既然分開買的,為什麼不直接進零部件,進產品不是還得拆開嗎?量不大沒問題,如果量大那是不符合生產經營常規的。
至於買進多種零部件組裝是很正常的業務,只要通過生產成本核算清楚組裝的成本即可。
購進時,
借:原材料
應繳稅費——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生產領用時,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
發生組裝費用等
借:生產成本
貸:銀行存款、應付工資薪酬等
組裝完成
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
⑷ 商貿企業的進項和銷項如何抵扣,如何報稅
1、只有一抄般納稅人才涉及到進項稅的抵扣問題,前提是你的購入能夠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這時進項稅才准予抵扣銷項稅額,可以參考「應交稅金」的明細賬,那裡的貸方余額就是你應該交納的稅款數,借方余額就是你的期末留抵數,,然後就是填寫增值稅5張報表,拿卡,發票領購簿,金稅卡資料,發票匯總表,明細表去稅務局抄稅,打稅票,再去銀行交稅。
2、如果是小規模企業,自己計算,填寫小規模增值稅報表,將收入換算成不含稅價,乘以4%得出稅額,填在表裡,去稅務局打稅票,去銀行交稅。
⑸ 一般納稅人銷項與進項比例有規定嗎
沒有具體規定,但稅務局會考核公司的增值稅稅負率。增值稅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
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3%,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具體計算:
稅負率=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應稅銷售收入
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銷項稅額-實際抵扣進項稅額
實際抵扣進項稅額=期初留抵進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進項轉出-出口退稅-期末留抵進項稅額
註:1 對實行「免抵退」的生產企業而言。應納增值稅包括了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2 通常情況下,當期應納增值稅=應納增值稅明細賬「轉出未交增值稅」累計數+「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累計數如何評價企業增值稅稅負率的合理性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進行納稅評估,稅負率是重要的評價指標,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都需要分析企業的稅負率是否合理。實行金稅工程以後,稅務機關獲取行業平均數據比較容易,但如何把握不同企業之間的個體差異難度比較大。分析企業稅負率的合理性必須從企業的經營特徵入手,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由於生產經營方式不同,稅負率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具體分析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分析企業的價值鏈
製造企業的價值鏈通過包括了研發設計、采購、生產製造、銷售、運輸、售後服務、行政人力資源等部分。對於一個獨立的企業,往往內部囊括了以上價值鏈的全部,各個部分產生的增加值在同一家公司匯集,企業稅負比較高。對於集團公司,內部價值鏈各個部分可能是分開的,因此,每家企業的增值稅稅負比較低。
我們看一個例子:
如果某企業生產一種產品,最終銷售價為1000元,產品可抵扣的成本是600元。現在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種是生產和銷售在同一家公司,一種是生產和銷售分立。
如果選擇方式一:交納增值稅(1000-600)×17%=68元,稅負為6.8%
如果選擇方式二:假設銷售給銷售公司850元,交納增值稅(850-600)×17%=42.5,對應的稅負為5%。企業雖然稅負下降,但並沒有異常,因為一部分稅負轉移到了銷售公司。除了把銷售分離出來,企業還可以把研發設計、采購、人力資源等部分分離出來,一家企業的價值鏈越短,相應的稅負越低。可以看出,價值鏈分割將會導致各個部分的稅負下降,但整個價值鏈的稅負是相同的,因此,在比較不同企業的稅負時,需要對兩家公司的價值鏈進行比較,價值鏈不同稅負不同屬於正常現象。
2、分析企業的生產方式
企業的加工費用包括了折舊、人工、輔助生產的費用,這些費用都沒有對應的進項可以抵扣。但如果企業將部分產品發外加工,對方開具專用發票,這些加工費就產生了進項,企業銷售額相同的情況下,交納的增值稅減少,稅負下降。企業高速成長過程中,選擇發外加工模式的情況很普遍,所以分析稅負率時,要分析企業是否存在發外加工的情況。
看一個假設的例子:
某公司年銷售額1000萬元,其中加工費用佔30%。全部自己生產的稅負為5%。現在一半產品發外加工,新增進項1000×30%×50%×17%=25.5萬元,應交納的增值稅為1000×5%-25.5=24.5萬元,計算出的稅負為24.5/1000=2.45%。稅負下降的原因在於接受委託加工一方承擔了增值稅。
3、分析企業的運輸方式
現在企業銷售產品往往是送貨到對方的倉庫,運輸成本比較高。運輸費用的處理有不同的方式,我們比較兩種常見方式的稅負差異:
一是買方承擔,運輸公司直接開具發票給買方;一是賣方承擔,運輸公司直接開具發票給賣方。
假設第一種方式產品售價1000元,第二種方式的售價就會加上運費,假設運費為100元。如果第一種情況交納增值稅5%,即50元;第二種情況需要多繳(100×17%-100×7%),即10元,第二種情況的稅負是(50+10)/(1000+100)=5.5%。可以看出,對運輸費用的處理方式不同,企業稅負也就會不一樣。
4、分析企業產品的市場定位
現在分析稅負時比較強調同行業比較。其實,同一行業的企業在市場中的定位往往不同。有些企業樹立品牌形象,走高端路線,產品品質好,銷售價格貴。有些產品重視低成本運作,重視大眾市場,市場容量大,贏在薄利多銷。由於市場地位不同,產品的毛利不一樣,利潤是增值額的一部分,利潤越高,稅負越高。因此同一行業中,做高端產品的企業稅負比較高,做低端產品的企業稅負比較低。
5、分析企業的銷售策略
影響增值稅稅負的因素還包括企業的銷售策略。基本的營銷策略有兩種:一種是推動式。方式的特點是給予經銷商大的折扣、優惠、返點、獎勵,靠經銷商來推動市場。另一種是拉動式。方式特點是通過品牌運作、廣告投入、營銷活動使最終消費者對產品認同、產生好感,拉動市場,對經銷商沒有特別的獎勵和優惠。
假設一家企業生產某種產品,市場零售價是1000元,可以抵扣進項的原材料和其他成本是500元。我們可以比較不同銷售模式的稅負:
第一種推動式:產品按市場價的7.5折批發給經銷商。企業應交納的增值稅為(1000×75%-500)×17%=42.5元,對應的稅負為42.5/750=5.67%;
第二種拉動式:產品按市場價的8.5折批發給經銷商,另行投入100元的廣告宣傳費。企業應交納的增值稅為(1000×85%-500)×17%=59.5元,對應的稅負為59.5/850=7%。
6、分析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
企業與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一個理想、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據成本的經驗曲線,產品剛開始生產的時候,產品的成本比較高,隨著生產管理、設備運行、員工操作的熟練,產品的成本開始下降。因此,新產品投入市場時增值額比較低,增值稅稅負比較低,產品生產成熟以後,增值額上升,稅負也會上升。所以,判斷稅負的合理性要考慮企業目前生產的產品屬於哪一階段。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企業增值稅稅負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特徵密切相關,分析企業稅負,除了參考行業統計的結果,還必須了解、分析企業的經營特徵,拋開企業的經營特徵分析,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納稅評估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⑹ 商貿企業銷項與進項的數量要一致嗎
一定得索要發票才可以正式入帳,確認入庫。如果只是由於時間問題回暫時未取得發票,可以先答暫估入庫。建議按以後等發票到了再付款。如果對方無理由拒開發票,你可以到稅務機關舉報他偷稅漏稅。
發票未到可暫估入賬
借:庫存商品
(含稅價)
貸:銀行存款或現金
銷售時
借:銀行存款或現金
貸:商品銷售收入
應交稅金-銷項稅
開來發票時先用紅字沖銷之前做的估價入賬憑證再做以下憑證
借:庫存商品
應交稅金-進項稅
貸:銀行存款或現金
⑺ 請問貿易公司進項與銷項的問題
這個只要你們的庫存數(A+B)=A商品的入庫數+B商品的入庫數- 以A商品的名專稱的出庫數即可。換屬句話說就是,進/銷和庫存數平衡,並在稅務局核查時能夠解釋清楚即可。
或者在出庫單上區分A和B,並在其上註明B將以A的名稱開具發票,這樣也是向稅務局解釋的旁證。
最好再咨詢一下你們當地的稅務局。
⑻ 貿易公司,進項票和銷項票貨名一致,但單位不一致,抵扣和會計上有問題嗎
本月進項認證本月抵扣銷項會計分錄
不需要編制會計分錄;
銷項大於進項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