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貿易的問題
1、匯票貼息後的凈值為。
2、本體沒有提出問題,那麼只能假設條件分析——(1)匯票的轉讓一般是持票人收到被背書人的對價後背書轉讓,這里沒有提到持票人收款,那麼,持票人就直接背書給了被背書人?還是通過郵寄的方式移交匯票?這個不合理。(2)轉讓匯票一般都是期票,那麼持票人轉讓給了W,而W公司付款之後未見匯票,不查察?且查察後發現匯票未到不問元持票人?也不到付款行報案查堵?而讓H就這樣輕易得手?
所以,如果僅從該案例的票據流轉來分析,匯票到期得以償付,符合流程。
但是,這種情況會在現實中發生嗎?一般情況下不會吧?!因此,本案應該提出具體問題,否則便是無中生有,毫無意義。
3、A銀行不應該付款——因為匯票金額的大小寫的幣種截然不同,是嚴重的不符點,而信用證是有條件的付款承諾,那麼既然受益人提交的單據與信用證的規定不符,且單據本身自相矛盾,開證行拒付理由充分。
4、在實務中採用後T/T結算方式,出口商可能面臨的風險有款貨兩空的風險、被客戶找理由要求打折而不能全額收款的風險、有客戶經營不善無力支付貨款而被迫退運的風險等等。這種憑商業信譽的後T/T、D/P、D/A、O/A等付款條件,都有這種風險存在。
5、本案例與4案例所不同的客戶有30%的預付款,但是在本案例中只好趕上前案分析的風險中的一種,即客戶因市場變化而要求發貨人打折,而發貨人向降低風險做退運,但卻遭遇進口國的政策限制,所以欲退不能,結果蒙受損失。所以,在實務中採用後T/T結算方式,出口商可能面臨的風險有款貨兩空的風險、被客戶找理由要求打折而不能全額收款的風險、有客戶經營不善無力支付貨款而被迫退運的風險等等。這種憑商業信譽的後T/T、D/P、D/A、O/A等付款條件,都有這種風險存在。
6、7、包括4、5、案例都是為採用信用證結算,部分預付,餘款後付,或全款後T/T等憑商業信譽結算的案例,所不同的是所遇情況不同,但結果相同,即都因客戶不守信譽,未如約付款,並因客戶不同,或情況不同,均有不同的損失,。而沒有損失的案例4,是特殊情況,即有中間人從中做工作,或曉以利害,或用其它手段,或考慮到日後還要合作等等,這才收匯全額貨款——這是特例或僥幸。
所以,這四個案例所潛在的風險相同,只是具體發生的風險不同。因此,做國際貿易選擇付款條件是即為重要的環節,不重視或選擇不當,就可能蒙受損失。
⑵ 簡述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一)抄手工工場時期
(二襲)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之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三)第二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
(二)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產品的地位相對上升。
(三)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發達國家地位相對上升,美國地位相對下降
⑶ 國際貿易理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有
BDE
⑷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 (1)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
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主張分工,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後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麼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
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理論,將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提出了比較成本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的核心是比較優勢原則。這一原則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的經濟力量是強是弱,都能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確定自己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安排生產,進行貿易,使雙方都可以用同樣的勞動消耗,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產品。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被視為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的經典。以後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在李嘉圖比較成本理論的基礎上補充或發展起來的。 (1)要素稟賦論:
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919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經濟學家俄林於
1933年創立的理論,也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或赫—俄模式。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沒有解釋為什麼兩國之間的比較成本會發生差異。赫—俄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的才能)。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把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都換算成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後二者不同。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就是由於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異大於各項運輸費用時,商品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就能帶來利益,國際貿易因而得以發生。
兩國價格為什麼會發生差異呢?俄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於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於: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據此,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產品里投入的、所佔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的種類不同,產品可以范圍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戰後美國經濟學家裡昂惕夫根據赫—俄貿易理論,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驗證,結果卻得出了與赫——俄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了轟動,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驗證的結果卻正好與此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到底是誰錯了呢?看來兩者都沒有錯。這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後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謎」之所以產生,肯市由於美國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好,以及人們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
人力技能理論。以勞動的異質性為前提,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則主要取決於熟練勞動、人力技能的稟賦狀況。各國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於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理論認為熟練勞動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之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是對人才投資、進行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它和實物資本一樣可以重復取得收益。 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別愈大,發生貿易的機會就愈多,貿易量也就愈大。因此,發達國家以工業製成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相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實際並非如此,戰後發達國家的出口約佔世界貿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是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工業品貿易的形式進行的,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或家之間以工業品較好初級產品的貿易,只佔世界貿易的不到1/5。對此稟賦理論無法加以解釋。於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圖在理論上解釋戰後出現的這一新現象。
(1)需求相似理論
該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向。特別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但是什麼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理論認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貿易的潛在障礙。用此理論結實為什麼戰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佔了國際貿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對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准產品三個階段。首先研製新產品的國家技術領先、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成熟階段,生產技術的傳播,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量和銷量急劇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同時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差距成為貿易發生的原因。
標准產品階段,產品已成為一般產品不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非技術勞動的工資差距成為發生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術當作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
(3)產業內貿易理論
是指兩個以上國家同一產業部門的某一項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地位。理論的主要觀點:
產品差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別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型產品,另一類是水平型產品。
·差別產品貿易的規模和價格取決於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垂直型產品的需求變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廠商的規模經濟和壟斷利潤。
同一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國際貿易新理論,它解釋了同業產業部門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和規模。
⑸ 求助!國際貿易理論.
自由貿易:
自由貿易理論的要點主要是:
(1)自由貿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按照自然條件,比較利益和要素豐缺狀況,專門生產其有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可帶來很多利益,如專業化的好處、要素的最優配置、社會資源的節約以及技術創新等等。
(2)擴大真實國民收入。各國根據自己的稟賦條件發展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要素就會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更多的東西,從而增加國民財富。
(3)自由貿易下,由於進口廉價商品,國民開支減少。
(4)自由貿易可加強競爭,減少壟斷,提高經濟效益。企業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與外國同行進行競爭,這樣就會消除或削弱壟斷勢力,從長遠看,能促進一國經濟增長。
(5)自由貿易有利於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對外貿易可阻止國內利潤率下降的趨勢,通過商品進出口的調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資本積累,使經濟得以不斷發展。
貿易保護:
貿易保護,是規模經濟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概念。
由於國際市場上的現代企業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這種貿易保護著眼於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稱為「戰略性貿易保護」。
實施「戰略性貿易保護」的主要方式是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形象地說,傳統貿易理論將國際貿易看作小麥之類典型商品的貿易,而規模經濟下的新貿易理論則在很大程度上將國際貿易視為飛機之類的典型商品貿易。因此,我國必須抓緊提升出口產業層次,迎合規模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當前,在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輕紡工業的同時,應重點發展重化工業,包括鋼鐵、機電、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車、鐵路、飛機)和各類化學工業,明確其出口導向的戰略目標。對於高科技產業,我國在某些領域已有一定基礎,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距離。目前階段以吸收消化改進為主,國家在財政許可的條件下應多方面資助其發展。以期將來走高科技出口強國之路,從而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根本轉變。
希望採納
⑹ 國際貿易理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
這是多選題,答案應該是:C.國際貿易的原因 D.國際貿易的的利益分配
⑺ 李嘉圖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是兩個國家之間存在絕對成本差異( )
當然不是,亞當斯密的才是絕對成本差異理論,也就是說,兩個國家要有貿易往來,只能是兩個國家的生產成本絕對差別
他的這個理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你想想,如果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可以說,很多產品,他們的成本應該說大部份都會比很多國家要低,而且是低得多,那為什麼實際中,還存在著美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呢,對吧.
而李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提出的是相對成本差異.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電子科技方面和手工業兩個方面都比我們強,但是,電子方面他更存在優勢,這時候.他就會選擇生產電子,而讓我們生產手工業產品.這樣,對雙方都有利,也就是現在生活中很多貿易往來得以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