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拉克首都 阿富汗首都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位於該國東部的喀布爾河谷、興都庫什山南麓,海拔1800米,喀布爾河穿城而過,將城市一分為二,南岸為舊城區,北岸是新城區,全市呈現U字形,四周群山環抱,城市開口處面對西面的高山峻嶺,是二座風景異常優美的高原城市,也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山區都城之一。 喀布爾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就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中心。在信德語中,「喀布爾」意為「貿易中樞」,其原因是,長期以來,這里是歐洲、中亞往返南亞次大陸的交通要塞。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紀波斯帝王納第爾沙赫均把這里作為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征服印度的軍事要道。公元16世紀初,來自中亞的莫卧兒王朝創建者巴卑爾佔領喀布爾。公元18世紀中期,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定都於此。 喀布爾市名勝古跡眾多。市內有昔日的皇宮,宮內有古爾罕納宮、迪爾庫沙宮、薩達拉特宮等,是宮內有宮,宮外連宮,古樸典雅,雄偉壯觀。另外還有薔薇宮(現稱人民宮)、達爾阿曼宮(現為議會和政府所在地)等,還有國家博物館、考古博物館以及喀布爾大學。城市西北郊有前國王哈比布拉的宿宮巴格巴拉宮。城南山麓的一座伊斯蘭圓頂式建築物,稱為「扎赫祠」,為伊斯蘭教什葉派創始人阿里的衣冠冢。離扎赫祠40 米左右的地方聳立著一塊巨石,中心部位有一道寬1米、長2米的大裂縫,似刀削斧劈一般,傳說是阿里用利劍劈開的,被視為聖跡,每年元旦前後,阿富汗居民紛紛前來,聚集在扎赫祠前、巨石周圍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 城市四周的山石上,至今仍保留著紀元初期的墓碑、寶塔、城堡的殘垣以及伊斯蘭教的尖塔和清真寺等。城市東南角的小山頂上有巴拉·希薩爾城堡,四周山峰上豎立著當年抵禦外侮的城牆,有「喀布爾的長城」之稱。另外,市內梅旺德大街上聳立著雄偉的梅旺德戰役紀念碑,在查爾曼大街上聳立著高大的獨立紀念碑,表明喀布爾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在這里曾經數次擊敗外敵侵略的光榮歷史的見證。 喀布爾市現有人口150萬左右,是阿富汗全國最大的城市,全國公路和航空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全國大部分工業都集中在這里。喀布爾氣候條件十分良好,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和葡萄、杏、棗等水果,四周郊區也是全國最主要的園藝和蔬菜種植地。喀布爾附近的礦業資源也非常豐富,已經開採的有煤、鐵、錳、銅、石墨等。 喀布爾市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文化古老,山水相映,景色宜人。金碧輝煌的古老皇宮和高聳的清真寺尖塔,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整座城市房屋高低錯落,馬路寬闊,布局嚴謹。 主要街道兩側,都有小溪或小河,從山上引下來的泉水,潺潺流過,清澈見底。天氣炎熱之時,來到溪邊河畔的樹蔭下,喝上幾口清泉,歇息片刻,精神爽快,美不可言。 喀布爾市民熱情好客,每逢朋友到來,賓客臨門,他們都是熱情相迎,以禮相待,請客人進入家中最好的房間,拿出家中最好的食品款待,想方設法地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高興愉快。阿富汗全國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喀布爾居民用牛羊肉來招待客人,時常要做名貴的菜「烤全羊」來招待,飯後還要請客人品嘗各種各樣的點心和水果。他們對待客人,不問對方是否是伊斯蘭信徒,均一視同仁。無論是在市區繁華的大街上,還是在郊區的小路上,喀布爾居民都是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總是右手按在胸口向對方點頭,表示敬意,開口講的第一句話是「沙拉利貢」(即「願真主保佑您」)。 中國人民和阿富汗人民之間存在著悠久的傳統友誼,相互間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 年以前,世界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中國通過阿富汗到達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
[解題過程]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Baghdad)位於伊中部地區,橫跨底格里斯河兩岸,地勢平坦,海拔34米,面積為860平方公里,人口約534.8萬(1997年),是全國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巴格達處於東西方的交通要道,鐵路、公路和航空構成陸地和空中的立體運輸,十分便捷。鐵路向北通往敘利亞和土耳其,向南延伸至海灣,另外還是國際東方快車的必經之地。巴格達夏季(5-10月)乾熱,7、8月份平均白天氣溫在41-43℃,中午可達50℃;冬季平均氣溫13℃,最低氣溫可達0℃,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30毫米。
作為中世紀世界三大名城之一的巴格達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成為都城以前,巴格達只是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村落。在阿拉伯語中,「巴格達」一詞意為「神明所賜的恩物」。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曼蘇爾在此建立都城。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強盛時期,曼蘇爾為了炫耀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功勛,決定在這個氣候宜人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一座世界帝國大都。曼蘇爾動用了約10萬名工匠,歷時四年,把巴格達建成了一座嶄新的城市。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巴格達城呈圓形,故又稱為「團城」。城的中央是曼蘇爾的「金宮」。金宮四周是皇家及顯赫人物的殿台樓閣。相傳,城內建有地道直通城外。
㈡ 阿富汗國際貿易公司
還是比較正規的公司。因為國際貿易還是相對正規的。
㈢ 喀布爾相當於中國第幾大城市
喀布爾是阿富汗共和國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人口和面積來看,喀布爾人口400萬,面積4583平方公里,綜合而言相當於中國三四線城市水平(長年的戰爭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經濟發展比較落後)
喀布爾,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位於該國東部的喀布爾河谷、興都庫什山南麓,北緯34度,東經69度,海拔1800米。喀布爾為喀布爾省省會,也是阿富汗的最大城市。
喀布爾是一座有3500多年歷史的名城,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連接中亞和南亞的貿易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喀布爾」在信德語中是「貿易中樞」的意思。1773年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喀布爾成為阿富汗首都。
在阿富汗戰爭期間,這個城市繼續成為一個經濟中心,而且相對安全。1992至1996年間,一場內戰使喀布爾的軍事組織破壞,造成數千名平民死亡,嚴重破壞了基礎設施,以及大批難民外流。2001年11月塔利班政權垮台後,盡管塔利班反叛分子已經減緩了重建工作,並對北約領導的軍隊、外交人員和阿富汗平民發動了大規模襲擊,但阿富汗政府和其他國家都試圖重建這一城市。據2016年統計,喀布爾的城市人口約452萬,有22個區,城區面積達1030.49平方公里,住宅總數396095套。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喀布爾在世界城市規模中排名第64位,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喀布爾是著名的東西方通商要道「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2000多年前就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在信德語中,喀布爾意為貿易中樞。古代馬其頓亞歷山大皇帝和公元18世紀波斯阿夫沙爾王朝皇帝納迪爾沙赫均把這里作為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征服印度的軍事要道。公元16世紀初,來自中亞的莫卧兒王朝創建者巴布爾佔領喀布爾。1773年杜蘭尼王朝統一阿富汗後定都於此。
在現代,因為人口大量湧入,加之城市規劃和配套法規不健全,城市設施與急劇增加的人口不相適應,非法建房成了喀布爾一景。據城市發展部長介紹,70%的新建房是違規的。盡管如此,喀布爾仍是阿富汗最大的城市,全國公路和航空交通樞紐,也是全國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
㈣ 阿富汗首都是哪裡
喀布爾(Kabul)是阿富復汗制伊斯蘭共和國的首都,位於喀布爾河谷、興都庫什山南麓,北緯34度,東經69度,海拔1800米。喀布爾為喀布爾省省會,也是阿富汗的最大城市。喀布爾在信德語中是貿易中樞的意思。 它是一座有3000多年歷史的名城,1773年以後成為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地勢險要,周圍群山峻嶺呈U字形環抱,喀布爾河從市中心流過,將喀布爾市一分為二,南岸為舊城,北岸為新城。主產鮮果、乾果、飲料、羊毛製品、傢具等。
中文名
喀布爾
面積
4583平方公里
外文名
Kabul
行政區類別
首都
國家/地區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下轄地區
瓦茲爾·阿克巴·汗區、卡德察區、卡德帕灣區等
政府駐地
達爾阿曼宮
主要民族
普什圖人、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
著名景點
古爾汗納宮,沙希杜沙姆希拉清真寺,帖木兒陵墓,巴布爾陵墓等
地理位置
北緯34度,東經69度
機場
喀布爾國際機場
氣候類型
沙漠半乾旱氣候
方言
波斯語,普什圖語
人口
約452萬(阿富汗中央統計局,2016)
㈤ 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
China一詞起源問題,學界曾經討論,眾說紛紜,未定一是。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來指中華。
「China」一詞的出現,不晚於遼金宋、不早於先秦;大致出現在隋唐時期。學界基本認定其作為瓷器的雙關含義遠遠晚於「China」作為中國的本意,所以China最初的意思就是指中國。
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
(5)阿富汗貿易公司擴展閱讀:
中華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歷史上和周邊各國均有貿易、文化、政治往來,甚至軍事沖突。所以名稱肯定是不拘一格各種各樣,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
北邊的沙俄、西南的天竺對於中華的稱呼反差明顯。直到今日,俄語仍然稱呼中華為:Китай(契丹),可見中華各民族都分別把自己的文化灌輸給周邊國家,但周邊國家把中華各民族都視為中國人。
所以各種中華的詞語來源各不相同也就不奇怪了;如認為這些國家的詞源都是一樣的,那就大錯特錯了。China一詞的來源還需就事論事,不必拘泥於周邊天竺、沙俄、波斯等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