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貿易理論與商務的重點是什麼
第八章
1、What is economic integration? 什麼是經濟一體化?
It involves agreements among countries to establish links through the movements of goods, services, and factors of proction across borders
各國通過協議聯合在一起,建立了以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跨越國界進行自由流動為內容的聯盟。
Leve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經濟一體化的層次
The free trade area 自由貿易區
The customers union 關稅同盟
The common market 共同市場
The economic union 競技聯盟
2、Free Trade Area 自由貿易區
The free trade area is the least restrictive and loosest form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countries 自由貿易區是較為鬆散、歲成員約束力最小的一體化組織。
All barriers to trade among member countries are removed
消除了成員國之間的全部貿易壁壘
No discriminatory taxes, quotas, tariffs, or other trade barriers are allowed
不存在任何歧視性稅收政策、配額、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
Sometimes a free trade area is formed only for certain class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針對特定的商品和服務設立自由貿易區
Each member is free to set any tariffs, quotas, or other restrictions that it chooses on trade with countries outside the free trade area
各成員國對非成員國可以自由設置關稅、配額或其他限制性措施
3、Custom Union 關稅同盟
The customs union is one step further along the spectrum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關稅同盟在經濟一體化程度又前進了一步
Members of a customs union dismantle barriers to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among themselves關稅同盟的成員國取消了各成員國之間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壁壘
Customs Union establishes a common trade policy with respect to nonmembers(e.g., a common external tariff)關稅同盟好需要建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共同貿易政策。
4、The Common Market共同市場
Factors of proction, including labo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re freely mobile among members 共同市場還允許生產要素在各成員國之間的自由流動,這些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和技術
The restrictions on immigration, emigration, and cross-border investment are abolished.
取消了對移民和跨國投資設置的限制政策
Members of a common market must be prepared to cooperate closely in monetary, fiscal,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各成員國必須准備隨時在貨幣、財政和就業政策方面驚醒緊密的合作
5、The Economic Union 經濟聯盟
It requires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policies in addition to the free movement of goods, services and factors of proction across borders.
經濟聯盟不僅需要實現商品、貨物和生產要素的跨國界自由流動,更重要的在於經濟政策的一體化
Members would harmonize monetary policies, taxation,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各成員國在貨幣政策、稅收和政府財政支出方面相互協調
A common currency would be used by all members 要求過成員國採用統一的貨幣
第十章
1、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國際市場調研
New parameter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國際商務環境仲的新參數
Duties 關稅
Foreign currencies 國外的資本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不同的運輸方式
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國際單證
Differing modes of operating internationally 國際化經營的不同模式
New environmental factors 新的環境要素
The culture of the host country 東道國的文化
Political systems and level of stability 政治體系及其穩定性
Legal issues 法律事項
Technological level 技術層次
Broader definition of competition 競爭定義的廣泛性
2、The major reasons for reluctant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不願進行國際市場調研活動的主要原因
Lack of sensitivity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customer needs
他們對文化、消費者的偏好以及市場總需求的差異缺乏敏感性
A limited appreciation for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broad 對國外不同環境認識的有限性
Lack of familiarity wi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ata sources and inability to use
不熟悉本國以及國際數據的來源,或無法正確使用他們獲得的國際市場數據
Use business experience in a country as a substitute for organized research
把一個國家中進行實際商務活動是獲得的經驗作為市場調研的替代物
3、Identifying Sources of Data 確定數據來源
Macro data 宏觀數據
Tariff information 關稅信息
Host country export/import data 東道國進出口數據
Nontariff measures 非關稅措施
Foreign export/import data 國外進出口數據
Data on government trade policy 有關政府貿易政策的資料
Micro data 微觀數據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當地的法律和規定
Size of market 市場規模
Loc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當地的標准規范
Distribution system 分銷體系
Competitive activity 競爭性活動
Secondary data 二手數據
That is information already has been collected by some other organization such as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service organizations, trade associations, directorie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ervices
Selection of secondary data 二手數據挑選
Quality of source 信息來源的質量
Recency 時效性
Relevance to the task at hand 相關性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對二手數據的解釋和分析
It can be used only as proxy information只能作為中間信息
A consistency check must be concted 對一致性進行監督
The results should be cross-checked 結果必須被核對
4、Three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System 建立信息系統是三種機制
Environmental scanning activities provide continues information on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ffairs internationally, on changes of attitudes of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citizens and on possible upcoming alterations.
環境掃描活動可以隨時提供有關政治、社會和經濟事務方面的信息,公共機構和個人的態度方面的裱花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和調整
Delphi studies are a means for aggregating the judgments of a number of experts who cannot come together physically. This type of research clearly aims at qualitative measures by seeking a consensus from those who know rather than average responses from many people with only limited knowledge
德爾菲研究是把眾多判斷集中在一起,而不需要把這些專家真正集中到一起,它屬於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在眾多專家的意見中尋找一致性結論,而不是早眾多一般性被調查對象中尋找一般性結論。
Scenario building 腳本設計
第十一章
1、Motivations to Go Abroad 關於動機的探討
Proactive Motivation 主動性動機
Profit advantage 利潤優勢
Unique procts 獨特的商品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技術優勢
Exclusive information 專有信息
Managerial commitment 管理的投入
Tax benefit 稅務的優惠
Economies of scale 規模經濟
Reactive Motivation 反應性動機(被動性動機)
Competitive pressures 競爭壓力
Overproction 生產過度
Declining domestic sales 國內銷售量下降
Excess capacity 生產能力過剩
Saturated domestic markets 國內市場飽和
Proximity to customers and ports 接近消費者和港口
2、Alternative Entry Strategies 國際市場的進入戰略
Import and Export 進口和出口
Licensing 許可經營
FDI 特許加盟
Management Contract 管理合同(經營合同)
Turnkey Operations 交鑰匙工程
Import
❷ 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特徵是什麼
一)手工工場時期
(二)第一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產業革命之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三版)第二權次產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
(一)二戰後的國際貿易增長速度
(二)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原材料、初級產品的地位相對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產品的地位相對上升。
(三)二戰後的國際貿易的地理分布
發達國家地位相對上升,美國地位相對下降
❸ 國際貿易的優缺點
優點:國際貿易給我來國的發展帶來了機源遇,使我國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友好關系,是使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條件!使我們學習其他技能,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
缺點: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發達國家常常把一些高污染低能耗的企業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破壞了當地的環境,也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答案不太合理,也不知道是否對您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❹ 國際貿易有哪些特點如何針對這些特點開展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這里,主要是將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進行一些對比。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既存在共同性,又有很大區別,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復雜。 寄售:是一種委託代售的貿易方式,也是國際貿易中習慣採用的做法之一寄售方式運用並不普遍,但在某些商品的交易中,為促進成交,擴大出口的需要,也可靈活適當運用寄售方式。「寄售」是一種有別於代理銷售的貿易方式。它是指委託的(貨主)先將貨物運往寄售地,委託國外一個代銷人(受委託人),按照寄售協議規定的條件,由代銷人代替貨主進行,貨物出售後,由代銷人向貨主結算貨款的一種貿易做法。 獨家經銷:又稱為「包銷」,指我出口企業與國外一個客戶或幾個客戶組成的集團即獨家經銷商達成書面協議,由前者把某一種或某一類商品給予後者在約定地區和一定期限內獨家經營的權利。 獨家代理:獨家代理是指在指定地區和一定的期限內,由該獨家代理人單獨代表委託人從事有關的商業活動,委託人在該地區內不得再委派第二個代理人。在進出口業務中,採用獨家代理方式時,作為委託人的出口商即給予國外的代理人在規定的地區和期限內推銷指定商品的專營權。按照慣例,委託人在代理區域內達成的交易,凡屬獨家代理人專營的商品,不論其是否通過該獨家代理人,委託人都要向他支付約定比例的傭金。 舉例我真有點舉不出啊 但是 你應該注意這些:由於海運成本低,適貨性強,是國際物流的主要方式。但是 由於海上貨物運輸具有風險高,復雜性強,涉及當事人多的特點,發生在海運環節的問題或糾紛也很多。正確區分國際貿易責任和海運環節承運人、托運人、收貨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對規避風險,保障貿易安全交易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國與國之間的政治 文化 經濟 諸多因素的不同 而採取有利與你的醒目開展貿易 舉例:越南 農業是越南的支柱產業,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但是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總產值30% 這就是農業生產設施和肥料的缺乏阻礙了進一步發展 你就可以像越南出售農業生產設施和肥料 而且 國家的政策一會給予你一定的支持 因為中國想推動RMB成為國際的硬貨幣 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邊境貿易 來擴大RMB的影響力 其實 國內貿易與國外貿易 並無太多差異 只不過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而附帶出更多的因素 做生意 你不要總是針對某些特點 應該活靈活用
❺ 當代國際貿易特點及發展趨勢(要求具體實例)
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發展趨勢是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1、服務貿易的重要性持續增長
隨著全球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和服務型經濟的到來,服務貿易開始加速增長,它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從3650億美元上升至43450億美元,佔全球出口的份額也從1980年的15.7%上升至2012年的19.2%。
2、能源貿易變局影響深遠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各種新型綠色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都被列入大國國家戰略,新能源的開發被看作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走向復甦與繁榮的重要引擎。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全球市場疲弱的狀態下,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呈現出新態——以低碳名義實施新保護主義措施。
碳標簽是其重要代表。所謂碳標簽,即把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量)在產品標簽上量化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標簽正在成為全球性潮流。
國際標准組織正積極制定產品碳足跡標准ISO14067,已經完成草案的擬定。碳標簽的推行實施,將凸顯遠洋運輸導致的巨額碳排放,顯著削弱中國和東南亞等遠離歐美市場的國家和地區的低成本優勢;
導致歐美投資轉向墨西哥、東歐等靠近歐美市場的地區,一些投資和加工製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歐美本土,全球貿易和投資布局將深受影響。
面對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格局動盪與變幻,歐美發達國家加速了區域自貿區的商簽,建立區域自貿區網路成為它們構建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爭奪全球經貿發展空間的國家戰略。
2009年,美國高調加入並力推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2013年,美歐開始TTIP(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系協定)談判。
TPP和TTIP的共同特點就是廣覆蓋、高標准,其主要內容包括:消除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消除服務貿易和投資的限制性措施;在知識產權、競爭政策、勞工標准、環境標准、政府采購和技術創新等領域制定高於世貿組織現行標準的規則。
通過TPP和TTIP的構建,歐美國家不僅能夠在未來全球貿易發展中有效地控制全球主要的經貿市場空間,而且能夠繼續牢牢地佔據著國際經濟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高標準的全球經貿規則新體系將強化發達國家的競爭優勢,遏制新興國家的趕超態勢,並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置於邊緣化狀態。
在這樣一場新的全球競爭中,如果中國被排斥在外,貿易轉移效應與新貿易壁壘將讓中國蒙受巨額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TPP和TTIP將可能阻滯中國的東亞區域合作步伐,壓制中國在東亞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並削弱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
因而,需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發展中國主導的高標准自貿區網路,並將推進與大國的自貿區建設作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❻ 國際貿易的優缺點
一、國際生產網路研究的文獻回顧和評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經濟學家認識到產業內貿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稟賦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大量存在,而這種貿易模式是傳統貿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因而激發了經濟學家對貿易理論的重新探索,並最終產生了以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差別產品為基礎的新貿易理論。國際生產網路是與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國際生產網路則有如下3個特點:一是幾個國家參與同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二是在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按工序在國家之間流轉,中間品的貿易成為這種分工模式的一大特點;三是跨國生產活動,有時候由一個廠商在不同國家投資設廠完成,有時候由不同的廠商共同參與完成。
現在國際生產網路這一新的生產、分工與貿易模式又已經激發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熱潮。不僅許多在國際貿易理論領域享有盛譽的經濟學者在進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剛剛加入研究隊伍的新生力量。這是目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最活躍的主題。我國是國際生產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和研究還太少。姚枝仲的《國際生產與分工網路:理論與問題》總結了已有的對於國際生產網路這種新的分工模式進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獻;介紹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結果,以及各種度量方法的優缺點;著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並指出要理解這一新的分工模式需要解釋的主要問題;還對已有的理論進展和與理論有關的經驗研究進行評述;同時探討了需要進一步理解的問題,以及這個領域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從國際分工和生產網路的角度分析中國在其中的地位,以及這種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本學科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宋泓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了國際生產網路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所提供的機遇與挑戰。
二、國際收支失衡及其影響、中國貿易不平衡的性質、內涵以及特點
姚枝仲、齊俊研的《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及其變化趨勢》以及姚枝仲的《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兩篇論文重點討論了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內在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失衡的變動趨勢和可能的調整方向,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文章認為,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以改善國內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調整對外經濟政策,是我國應對國際壓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最佳選擇。姚枝仲、劉仕國的《中國的國民對外貿易差額》,從所有權角度分析了國民貿易的含義,提出了國民貿易統計的一個嚴格的核算方法,並粗略估算了中國的國民對外貿易額,揭示了現有的海關統計難以顯示的許多事實。
宋泓的《美國的霸權地位與中美經貿關系》,從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經濟體系出發,指出,歷史地看,美國實際上從70年代開始在推行一種有意識的擴大和維持國際貿易逆差的戰略,並逐步建立起美元—美國政府債券等為主導的國際經濟體制。因此,「對本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和赤字」作為分析國際失衡以及中國貿易不平衡的一個預設的前提是不存在的。李向陽的《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則從規范的宏觀經濟框架出發系統分析了全球經濟失衡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三、加入WTO後,尤其是「入世」過渡期結束以後的進口管理體制以及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研究
隨著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原有國際貿易利益格局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部分國家濫用「特保調查」等針對中國的歧視性做法,導致我出口商品遭遇各類摩擦和壁壘不斷增多。當前我可採取的反制措施較少,反制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規則的進口管理體系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議題。
2006年,社科院世經政所承擔「中國進口風險防範管理體系」課題,旨在深入研究WTO後過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間我國的進口管理體系。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情況下,根據WTO一般例外條款和外貿法第十六條等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可能對環境保護、消費者健康、幼稚產業發展、農牧漁業發展等造成不利影響的進口風險,建立公開、透明、有效的防範和管理制度,充實、完善現有進口管理體系,該課題的實施和完成將對我國新型進口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導和參考作用。
社科院世經政所科承擔的「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和「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課題,為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指導和參考作用,其研究報告是我國國內第一份系統研究國際服務貿易管理體制的報告。該研究報告對WTO、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際組織、主要服務貿易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製做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填補了該項研究的空白。該課題不僅研究了上述國家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還對這些國家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方法以及採用的服務貿易統計方法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這對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完善我國的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新一輪談判進展、影響和前景的分析
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田豐的《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從對WTO成員違反協定行為的預防作用、WTO成員使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成本、爭端的早期解決情況、專家小組/上訴機構裁決的公正性和爭端的政策效果等5個方面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運行效率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結果顯示,與關貿總協定(GATT)時期相比,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總體上有所提高,但是並沒有改變缺乏實施能力的舊有缺陷;在實際操作中,改革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改革帶來的收益也沒有被所有WTO成員平等分享。
田豐的《從WTO爭端解決機制角度分析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則從WTO爭端解決機制這一視角出發,對多邊貿易體系和區域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分析。該文認為,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缺乏直接實施能力這一特性導致小國試圖通過組成或進入區域經濟組織來提高解決爭端時的討價還價能力。而區域經濟組織的發展以及其內部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造成了與多邊貿易機構的司法管轄權重疊問題,為GATT/WTO成員解決相互間的貿易摩擦提供了選擇法庭以獲得最有利裁決的機會。
李向陽《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專門分析了國際規則的形成機制。作者從國際經濟規則的外部性與非中性出發,分析了規則制定權的收益來源、一國對規則制定過程影響力的決定因素以及規則形成的具體機制,從而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作為全球化時代的霸主,美國仍然主導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過程,並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❼ 國際貿易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7)國際貿易的重要的點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的作用:
一、國際貿易對國民的作用
1、增加國民福利。
2、滿足國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國際貿易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4、國際貿易影響國民的文化和價值觀。
5、提供就業崗位
二、國際貿易對企業的作用
1、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在產品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4、有利於企業自我改進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三、國際貿易對單一國家的作用
1、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求關系。
2、延續社會再生產。
3、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
4、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5、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6、增加財政收入。
7、加強各國經濟聯系,促進經濟發展 。
四、國際貿易對世界的作用
1、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2、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間進行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3、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4、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
5、國際貿易是國際經濟中「傳遞」的重要渠道。
❽ 國際貿易對哪些國家更重要
中國、德國、英、法、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
❾ 國際貿易的分類與特點是什麼
國際貿易專業屬於經濟學學科範疇,主要以經濟學理論為依託,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學概論、政治經濟學等。但是在學習這些經濟學之前,要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比如,會計學原理、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經濟法、國際商法、證券投資、財務管理、管理學原理等課程。在學習完上述課程之後,就要接觸到國際貿易最核心的知識了,就是國際貿易各個方面的專業知識,即: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結算、外貿英語函電、外貿口語、外貿寫作、外貿談判技巧、國際經濟合作、跨國公司理論與實務等,當然最重要的課程為——國際貿易實務,也稱作進出口貿易實務,或對外貿易實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既然是經濟學類的,自然離不開對數學的學習了,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必不可少的,學習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必須要有比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從事國際貿易,英語應當是相當好的,不僅僅是書面英語,比如外貿英語函電,口語也是相當重要。學習完上述全部內容之後,還要學習譬如工科類的知識,即行業知識,作為對專業知識的補充,為日後進入工作崗位提供便利。雖然各行各業有各自的專業知識,但掌握了國際貿易理論知識之後,就可以比較方便的學習行業知識了,從事專職工作也得心應手。綜上所述,想要在國際貿易領域取得較好的成績和長遠發展,必須學好英語和經濟學知識,了解國內外相應的法律法規。國貿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