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貿公司確認收入按每個單品確認收入還是怎麼做呢
是的,一般是按每個單品確認收入和與之相匹配的成本。
⑵ 關於對外貿易收入確定的問題
1.外貿企業出口貨物確認銷售收入的時間是以報關單上的「出口日期」為準的;
2.入帳金額為兩種應建雙幣台帳,並註明其與本位幣的匯率。
⑶ 關於對外貿易收入確定的問題
1.外貿企業出口貨物確認銷售收入的時間是以報關單上的「出口日期」為準的;2.入帳金額為兩種應建雙幣台帳,並註明其與本位幣的匯率。
⑷ CIF收入確認時點問題 請教在CIF和FOB貿易條件下收入確認的時點是什麼
出口銷售中FOB和CIF,均應在裝船出海、船舷離港時確認收入,為使其形象化和專具備操作性,以取得提單為收入確屬認時點,以發貨單、報關單、提單等為收入確認依據。
一般商品出口銷售的收入確認時點,本質上與內銷並無太大差異,只是運輸距離更長、運輸風險更大。根據收入准則中關於商品銷售收入的五項確認條件,無論出口還是內銷、無論何種成交方式或運輸方式,均應以買方收到並簽收為准。
(4)貿易公司確認收入擴展閱讀
內銷中無論買方還是賣方委託第三方運輸機構,以及出口中的 FOB 或 CIF,都是以買方或賣方支付運輸費的方式將運輸過程中的風險轉移給第三方運輸機構,如果嚴格匹配准則表述的「將風險和報酬轉移至購貨方」,則並不符合收入確認條件。
但眾所周知托運人與承運人通過運輸合同明確了運輸過程中的責任和風險,損失由承運方或保險機構賠償,如果企業的歷史交易記錄表明並不存在或極少存在因運輸過程中的損失導致交易最終不能達成或跨期達成的,因此認為為了更恰當、靈活的執行權責發生制,應當在發貨時確認收入。
⑸ 商貿公司的外賬成本怎麼結轉
外帳的小技巧等
外帳+未入帳收入-未入帳費用=內帳
一、外帳的手法
1.成本費用互化:將屬於成本項目的支出賬務處理變為費用以達到當期稅前扣除的目的,或將屬於費用項目支出成本化已達到控制稅前扣除比例及當期利潤的目的。
原因:因為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製造費用組成,而直接人工、製造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等容易混淆,所以是應該是該操作的漏洞。另直接材料中包含的運費及人工搬運也與管理費用較容易整合。
2.費用資本(產)互化:將屬於費用項目的賬務處理變為資產,從折舊中遞延稅前扣除;或將屬於資產類科目的支出直接確認費用,當期稅前扣除。 原因:部分資產價值本身就包含費用故將其他費用整合進入資產價值,反之亦然;另資產修理,借款費用等本身確認邊界比較人工虛擬;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確認的依據較容易虛擬。
3.費用名目轉化:將部分稅前扣除有比率限制的費用超額部分轉為其他限制寬松的或沒限制的費用名目入賬,以達到全額稅前扣除的目的或減少相關稅費等。 原因:費用確認以發票為依據,發票容易虛擬。
4.費用預提/遞延/選擇性分攤:為控制當期稅前利潤大小,預提費用,以推遲納稅,或為其他目的(如股權轉讓價,當期業績)誇大當期利潤選擇遞延確認。有選擇性的將費用分攤:在個費用支出項目上分攤比例進行調節,控制因該項目造成的稅費(如調節土地增值稅)。
5.成本名目轉化:將屬於本期可結轉成本的項目轉變為其他不能結轉成本的項目,或反行之。
6.成本提前,推遲確認/選擇性分攤:本期結轉成本時多結轉,或少結轉,下期補齊,或選擇成本分攤法以達到這2個目的。 原因:成本結轉規定較模糊。
7.收入提前,推遲確認/選擇性分攤:將本期的收入多結轉或是少結轉,下期補齊,或選擇收入分攤以達到這2個目的。 原因:收入確認規定較模糊。
8.收入名目轉化:將收入總額在多種收入項目間進行調節,如把主營業務收入轉變為其他業務收入或營業外收入,以達到控制流轉稅或突出主業業績的目的。
9.收入負債化/支出資產化:將收入暫時掛賬為其他應付款,將支出暫時掛為其他應收款,達到推遲納稅或不納稅。
⑹ 關於商貿企業銷售商品後何時確認收入的問題
你可以將11月的銷售做到當月,這種做法對核對庫存有利。但是發票沒開款還沒到往來賬容易亂。如果想這么做就要單獨記一筆已做收入但是還沒開票欠款的明細賬,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
⑺ 請問貿易公司怎樣確認收入的如果賣給個人不開票怎樣確認收入
怎樣確認收入?你將商品交付買家,商品的主要風險轉交給了買家,同時你也獲得取收款版權利,此時權收入形成,你就要確認收入了。
如果不開票怎麼樣確認收入?根據你實際的銷售金額情況確認收入。
貿易公司一般主要交增值稅吧,但也不一定,也可能有消費稅,營業稅等。。。要看公司的經營業務內容有哪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