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一、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的相同點
都是商品和服務的交換
2.交易過程大同小異
3.經營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潤或者經濟效益
二、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異
(一)對外貿易難度大
語言、法律及風俗習慣、貿易政策與措施、市場調查、交易爭端解決
(二)對外貿易比國內貿易復雜
貨幣和度量衡差別、商業習慣、海關制度及其他貿易法規、國際匯兌、貨物的運輸與保險
(三)國際貿易風險大
信用風險、商業風險、匯兌風險、運輸風險、價格風險、政治風險
對外貿易與國際貿易都是指越過國界所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
但是它們也有明顯的區別,前者是著眼於某個國家,即一個國家(地區)同其他國家( 地區 )之間的商品交換;後者是著眼於世界范圍,即世界上所有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交換。
對外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區別在於:對外貿易是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角度來進行的貿易活動,而國際貿易是從世界的角度進行的。國際貿易可以說是各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總和。
(1)國際貿易的社會地位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亦稱「世界貿易」,泛指國際間的商品和勞務(或貨物、知識和服務)的交換。它由各國(地區)的對外貿易構成,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總和。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已發生,並隨生產的發展而逐漸擴大。到資本主義社會,其規模空前擴大,具有世界性。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
貿易依存度亦稱「外貿依存率」「外貿系數」。一國對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用對外貿易額進出口總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來表示。即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
貿易依存度還可以用貿易總額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來表示。貿易依存度=貿易總額/國民收入總額。外貿依存度分為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進口依存度=進口總額/國民生產總值。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並無不同,但由於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的多。
參考資料:網路—貿易
⑵ 做外貿的在社會上什麼地位
這有什麼地位不地位的,不就是一份工作。如果你自己開外貿公司,不就是一個老闆。如果你手上訂單多,不拖款,別人就當你是金主
⑶ 發展中國家如何改變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造成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是多種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單就國際「游戲」制度不回公而言我覺得發展中國答家應該團結起來創造一種自己的「游戲」制度 以制度對抗制度 以規則對抗規則 但是不要說讓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就僅僅只是一小部分聯合都是非常困難的 各國競相自己的短期利益 發達國家也不會坐視對自己有利的規則被改變
總的來說非常困難 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不過通過努力使可以逐漸改善的 不要喪失信心
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到底怎麼樣啊
你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說是沒錯的,貿大相對更突出實用性,這是一個非常注重就業的高校,學校在抓就業方面氣氛要更濃。
至於財經類院校比較,客觀說每個學校各有所長。尤其目前一些人所劃的「兩財一貿」,即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各有自己的擅長領域或特點,它們相互之間的差距,根本無法用分來衡量。但如果用研究指標為主評價,的確央財和上財要表現更好一些。如在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應用經濟學央財略突出一些,處於A+檔次,在國內與北大、人大並列第一;理論經濟學方面,央財和上財均處於B+檔次,貿大則處於B檔次。
但就業方面,在這類高校之間,的確學校學術水平與個人就業關系不太大。進入兩財一貿,找工作時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忽略掉學校間的差異的,主要看個人了。之所以說是一般情況下,是因為每個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取向有所不同,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影響力也有些微差異。比如央財、貿大在北京,上財在上海;央財畢業生更注重國企央企,研究生有60%以上進入體制內就業;上財、貿大畢業生這種傾向並不明顯,在各類企業就業比例相對均衡一些。
至於進入貿大對英語的要求,並沒有特別要求的地方。事實上,央財的國際金融發展研究院等三個院以及中澳班對英語要求也非常高。但能夠考專業英語,是貿大的一個「福利」,英語突出的話也是求職的一個利器。
⑸ 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來是指全球聯系自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引發大規模的研究熱潮。
(5)國際貿易的社會地位擴展閱讀:
全球化指數涵蓋60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分別計量其本地生產總值各個環節的全球化程度,計算方法基於5大驅動全球化因素:貿易的開放程度,資本流動,科技和意念交流,勞動力流動和文化整合性。
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2013年2月25日發表的年度全球化報告,香港連續3年在全球60個最大經濟體中的全球化指數排名最高。
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例如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也會使得本土文化的內涵與自我更新能力逐漸模糊與喪失。
⑹ 對外貿易在社會再生產中處於什麼地位
對外貿易在社會再生產中處於(C )
A.調劑餘缺的輔助地位 B.重要地位 C.特定的中介地位 D.一般的流通地位
⑺ 外貿易在社會再生產中於什麼地位
外貿易在社會再生產中於特定的中介地位。外貿易是通過整合會員信內息容,將供應信息發布到國內外的主要外貿電子商務平台上,平台多達近2000個,相對於某些單一平台來講其信息散布度非常廣。外貿易做宣傳擁有4大功能:自助海外辦事處,海外B2B平台發布及社區,海外搜索引擎優化和自主詢盤信息反饋,投入成本也很低。
⑻ 當代國際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其特點。急,謝謝~~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及信息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當前世界各專國金融業發展已明顯呈屬現以下十大特徵和趨勢:一是金融管制放鬆化;二是金融創新化;三是金融市場全球化;四是融資證券化;五是銀行經營國際化;六是銀行業務全能化;七是銀行資本集中化;八是金融業電子網路化;九是國際貨幣結構多元化;十是金融監管國際化。
⑼ 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並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與5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國際角色,和半個世紀前不可同日而語。 五十多年前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陣營一員,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聯合國,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啟動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使得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兩年前,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過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產業的壯大推動了貿易的擴張。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專家拉迪預言,「2004年,中國將成為在美國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貿易經濟。」 他指出,中國的貿易迅速增長,對亞洲造成尤其重大的影響。 拉迪說:「其他亞洲國家認識到中國是它們的頭號出口市場,又因為中國的進口增長也很快,所以中國對亞洲國家,包括最大的經濟體日本的經濟增長,起了重大作用。」 正因為近十年中國在區域和國際經濟、貿易和外交層面的角色日益顯赫,打破了國際間原有的勢力均衡,由此引起各方的不同反應,中國威脅論是其中最明確的一種。 未知數 但是,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室的東北亞事務專家季北慈認為,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到底是不是一種威脅,現在下定論為時過早,因為還有不少未知數,其中最大的一個是,隨著中國日益強大,國際社會和中國是否能互相容納和適應對方。 他說:「世界歷史經驗表明,每當國際間出現一個新的力量時,有時會造成破壞,因為現有體系中的力量需要接納和適應新的力量,而新的力量,現在是中國,顯然要尋求更大的影響力,要扮演更大的角色。至少歷史表明這個過程不會一直順順當當。所以這是個最大的問號。」 另一個未知數與歷史有關。季北慈指出,在中國,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揚眉吐氣感或民族自豪感有可能向極端方向演變而成民族主義情緒,而中國人同時也有受害者心態,這兩種情緒如果結合在一起,很可能具有爆炸性。 「直到最近,中國一直認為在歷史上自己是國際力量的受害者。它在強國圈子裡應有的位置,被強行、無理地剝奪了,尤其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這種帶著怨氣的強大力量,這種自己覺得是歷史的受害者的心態,是可能帶來問題的,因為如果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試圖討回公道,這就值得擔憂了。」
⑽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什麼時候
在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經過三十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2010年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中國還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07年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中國經濟規模何時能超越日本一直是近些年來國內外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10)國際貿易的社會地位擴展閱讀:
有這樣幾個事實反映了中國地位的凸顯:
第一,在金融危機條件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保持了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二,2010年10月,G20財長會議決定IMF將向中國等新興大國轉讓6%的投票權,其中,中國的份額將由3.72%躍升至6.39%,投票權也將從目前的3.65%升至6.07%,一舉超過英、法、德成為IMF第三大股東。
中國投票權的上升並沒有動搖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擁有的否決權,也沒有動搖發達經濟體的主導權。
第三,中國研製成功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其速度比原本位居世界首位的美國「美洲虎號」快47%,被認為是走向科技大國的重要表現。
第四,中國海軍艦隊多次遠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
第五,在全球治理層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發揮重要作用,作為G20和「金磚四國」成員參與制定和協調國際經濟規則,作為基礎四國的成員參與氣候變化談判,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