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挑起貿易戰,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在美國實施貿易戰的背景下,中美貿易會受到影響,由於中國政府也將採取反制措施,所以進口可能出現同步下降,進出口可能出現被動順差。中國進出口企業會遭遇美國提高關稅徵收,美國限制中國企業在美並購。
參考美國近一月對華制裁措施:
對進口自中國的鋁型材進行反規避立案調查;
對進口自中國等大口徑焊管作出反傾銷和反補貼產業損害肯定性初裁;
對中國等鋼鐵和鋁製品進口來源國實施高關稅;
確認對中國鋁箔進口反傾銷稅和反補貼調查的最終裁決;
宣布對進口鑄鐵污水管道發起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調查;
發布對中國在內進口鋁的「232」調查報告,建議針對中國等提高鋁進口關稅;
發布對進口鋼鐵的「232」調查報告,建議針對中國等提高關稅;
宣布對中國鑄鐵管件進口反傾銷稅調查進行肯定性初裁;
中美貿易戰可能影響中國企業發展的具體方面:
1)從特朗普簽署備忘錄來看首當其沖是針對中國計劃加征25%附加關稅的行業,尤其是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術、機械領域;
2)貿易佔比較高的行業也會受到影響。從當前的中美貿易行業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主要是機械設備儀器(根據分類主要是家電、電子等類別,占出口總量48%)以及雜項製品(12%)、紡織品(10%)、金屬製品(7%)等。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則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儀器(30%,主要是資本品)、運輸設備(20%)、化工產品(10%)、塑料及橡膠製品(5%)等;
3)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未來中國可能為應對中美貿易戰加大對一些領域的開放,包括汽車、醫葯醫療、金融、養老、傳媒產品等;
4)特朗普此次對知識產權的強調,有限制中國高新技術行業發展的考慮。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在高壓輸電、高鐵、可替代能源汽車和超級計算等領域都處於優勢地位。但就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在現階段還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如果此次中美貿易戰進一步發酵,我國的高新技術行業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和影響。
『貳』 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是哪個國家
美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數據,2018年世界各國GDP排名最高的仍為頭號經濟強國美國,中國位居第二,日本排在第三。
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2)特朗普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擴展閱讀
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
2、人口數量: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
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
3、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4、文化教育: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
『叄』 特朗普上任對國際金融有什麼影響
特朗普經濟政策主張
美國總統在貿易方面擁有很大自由度,無需國會批准。「對於違反貿易協定或有其他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國家」,《1974年貿易法》授權總統徵收關稅及採取其他制裁措施。這部法律的另一節則授權總統通過徵收至多150天、至多15%的臨時進口附加稅,來應對「龐大而嚴重的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就憑借貿易法的授權,對自中國進口的輪胎大徵關稅。特朗普也可能讓他的高級貿易官員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起對中國的投訴,雖然過去的案例表明,這一過程或需耗費數年時間
特朗普上任中國怎麼辦
作為總統候選人時,特朗普曾承諾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起訴中國的「不公平補貼行為」,並使用「總統的一切合法權力來解決貿易爭端」,包括徵收關稅。他一度聲稱要對自華進口徵收45%的稅率,之後又否認這么說過。
對於這個世界最大出口國來說,貿易戰可能導致經濟緊縮和通貨緊縮,給其11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造成數千億美元的損失。大和資本市場駐香港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賴志文在美國大選期間稱,按特朗普提出的對中國商品徵收45%關稅來估算,中國對美出口會因此下降87%--即下降4,200億美元,有朝一日,這將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4.8%的沖擊。即使稅率沒那麼高,假設徵收15%,也將導致中國GDP損失1.8%。
『肆』 逆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國該怎麼走
近些年來,受歐美政治和經濟形勢的影響,「逆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席捲全球。特朗普當選後提出的「美國優先」以及英國脫歐等現象都是「逆全球化」的集中表現。
盡管2008年經濟危機後,美歐等國訴諸貿易保護措施的頻率較以往有所上漲,但我認為,逆全球化與全球化並非「二選一」的選項,美國也不可能徹底「閉關鎖國」。在如今資源、人員等要素流動空前繁榮的形勢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無條件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反而,逆全球化也會對全球化產生某些積極的作用。
比如,美國參與全球化就是美國的資本、產業流向世界的各個地方。特朗普上任後,希望兌現競選諾言,重新振興美國工業(即「再工業化」),吸引美國的海外資本迴流本土,我認為這也是全球化。
下一輪美國、中國等大國對國際資本的競爭會加劇,這種競爭也會促進全球化。我們不能說資本流出來是全球化,流回去就不是全球化。歐盟也是一樣。英國脫歐對歐盟是個打擊,英國脫歐後,與歐洲之間的競爭會空前加劇,而這種競爭也會產生全球化。
美國、中國、歐盟等行為體,現在對於全球化均處於一個調整期,而這種調整期是深度的、必須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美國的中產階層佔75%以上,而現在卻不到50%。全球化本身沒有什麼錯,只是全球化與主權國家之間發生了沖突。特朗普並不是不想搞全球化,他只知道如今這樣的全球化進行不下去,因為對美國沒有利益可言。
在調整期內,美國政府能對全球化施加影響的空間有限,只能通過貿易保護措施。特朗普上任後,美國吸引資本迴流本土只能用政策,像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但特朗普主導不了美國的資本。全球化基本就是跨國企業資本主導的現象,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導資本的流動,特朗普也是一樣。
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看來,在過去30多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是顯著的受益者之一。那麼,在逆全球化席捲全球的當下,中國該怎麼走?
去年中國主辦G20峰會,包括今年年初的達沃斯論壇,都表明中國正努力扛起全球化這面大旗,成為全球化的捍衛者與貢獻者,在國際上廣受好評。
接下來,中國還要處理好跟自由秩序、國際經濟秩序的關系。美國、歐洲推動的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飽受詬病,但西方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並沒有那麼多的意識形態因素,我們需把兩者區分開。
中國應先明確如何與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接軌。 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國,完全有能力改革現有的貿易體制,如「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這些不是為了取代世界銀行或者亞行,而只是一個補充。
這幾年,很多人想著去扮演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奧巴馬時期,美國參與制定的TPP等也強調寫規則,結果慘遭折戟。美國以前制定的規則有用,是因為美國經濟繁榮、國內市場大,而美國如果國內市場小了、經濟實力沒那麼強了,制定再多的規則也沒用。
中國下一步要推動的全球化不是規則導向的,是發展導向的。我們現在做的「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樣開放性、包容性的倡議,讓其他國家參與進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商量規則,這才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