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促進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 的論文 2000字左右
加我 原創的 高質高效 一定讓你通過
2.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的基本內容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認為,應賦予生產要素以新的含義,擴展生產要素的范圍,內生產要素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稟容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產要素,這些無形的「軟體」要素越來越成為形成貿易的基礎,它決定著一國比較優勢格局。
主要內容
1、人力技能說
2、R&D學說(研究與發展學說)
3、技術進展論
4、信息貿易理論
3. 什麼是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啊!
從報價資訊到行業動態分析,全方位報到最新、最熱的資訊內容。,中國機械工業行業門戶網站,機械工業行業網路交易平台,全面快速精確客觀的專業機械工業資訊信息,國內最大的機械工業設備求購信息平台。,國際貿易業務下出口商選擇銀行四大要素慧聰網時分信息來源電子電器商貿網銀行是出口商經常往來的服務機構,出口商在選擇銀行辦理業務或作為,選擇國際貿易展五要素在現代的貿易交流中,展覽已被公認為最傑出的市場之一。但是,並不是參加所有的國際貿易展覽會。
二、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的基本內容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概述針對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解釋,但另一些學者針對戰後國際貿易的新情況、新特點,又提出不少比較新穎的理論,直接修正和發展了H-O學說。其中一部分人仍用生產要素差異來論述國際貿易,但同時擴大了要素的范圍,賦予要素新的含義,由此產生了新要素理論。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認為,應賦予生產要素以新的含義,擴展生產要素的范圍,生產要素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產要素,這些無形的軟體要素。
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什麼是里昂易夫之謎?幾方面進行解釋。是里昂剔夫之迷美國經濟學家2.新要素貿易理論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2.新要素貿易理論該理論綜合了技術差距理論、人力資源理論、人力技能理論,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中的商品時,不但要考慮傳統的資本、勞動、自然資源。
4. 要素稟賦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差異國際經濟學(雙語)期末考試一道15分大題,求大神結合書本給一個答案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EndowentTheory),又稱要素比例說(),簡稱赫-俄原理(H-OTheory),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E.F.Heckscher,1879—1959年)和俄林(BeifilGoffhandOhlin,1899—1979年)的學說。赫-俄原理要點如下:1、每個區域或國家用相對豐富的生產諸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用相對稀少的生產要素從事商品生產,就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個國家在國際分工、國際貿易體系中應生產和輸出豐富的商品,輸入稀少的商品。2、國際貿易的直接原因是區域貿易或國際貿易的價格差別,是成本的國際絕對差;比較成本差異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條件,兩國國內各種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不同國家不同的成本比例,源於各國國內生產要素的不同價格比例,而不同生產要素的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生產要素價格的不同之比,是因為兩國生產要素的供求關系存在著不同之比。各國生產要素供給的不同,是因為各國所賦有的各種要素的數量、種類和質量的不同,國際貿易就是建立在各國各種生產要素不同和價格不同的基礎之上的。即使生產要素的供給比例是相同的,由於各國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不同,也會出現生產要素不同的價格比例,從而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條件。3、商品貿易一般趨向於消除工資、地租、利潤等生產要素收入的國際差別。國際分工及國際貿易的利益是各國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在國際分工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的最有效利用將會比在閉關自守的情況下得到的社會總產品。
5.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悖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6. 國際貿易新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區別與聯系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專門分支始於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後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於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並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此後,雷布津斯基、薩繆爾森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嚴密,形式完美。但這也是它的弱點所在。因為現實的世界畢竟不如它想像的完美。事實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嚴峻的挑戰。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過實證研究對它關於國際貿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預測提出了疑問。戰後,尤其是6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發達國家間(即要素稟賦相似國家間)的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即生產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產品之間)的貿易等。對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籌莫展。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於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相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魯格曼、格羅斯曼以及赫爾普曼為主要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創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諸多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理論的新穎、分析方法的獨到和解釋現實的能力逐步為大家所贊同,其地位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格羅斯曼、克魯格曼為此先後獲得了克拉克獎。該理論也被稱為「新貿易理論Neo—tradetheory」。
1.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需求偏好和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決定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導出了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給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決定了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差異則是貿易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了兩國需求偏好與生產技術是相同的,得出兩國間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兩國相對要素報酬的差異,又直接導出了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相對要素報酬差異和相對商品價格三者在解釋貿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兩國間不存在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則兩國間的貿易不存在。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就不能由要素價格差異直接得出,必須加入生產技術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經濟規模的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不同,也就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決定的軌跡為,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相對要素價格差異,相對要素價格的差異和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差異(具體地說是產出水平的差異)共同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因此,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要素價格差異是等價的,但兩者與相對商品價格差異不再等價。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國家大小決定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貿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即使兩國間沒有要素稟賦的差異,由於經濟規模的不同也會出現貿易。這就解釋了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發達國家間存在大量貿易這一難題。
2.貿易的商品模式。傳統的貿易理論根據2×2×2 模型得出:一個國家將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該國相對豐饒和便宜要素的產品,而進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對稀缺和昂貴要素的產品。簡言之,這里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相對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相對密集型商品,另一國則相反。新貿易理論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當貿易商品數量大於要素數目時,兩國商品生產和商品貿易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國在一個生產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種商品,在另一個生產模式下則可能進口該商品。而生產模式卻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歷史原因決定的,如政府計劃等。下面我們假定存在兩個國家(甲、乙),兩種要素(K和L),3種商品(X、Y、Z),解釋這種可能情況。
設全世界總資源為K=7,L=9。X、Y、Z的生產函數分別為:X =1K+3L;Y=2K+2L;Z=3K+1L。考慮:(1)資源集中於一國,則可生產X=2,Y=1,Z=1,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2 )資源分布於兩國甲國為K=3,L=5,乙國為K=4,L=4,則以下兩種生產模式:①甲國(X,Y,Z)=(1,0,1),乙國(X,Y,Z)=(1,0,1);②甲國(X,Y,Z)=(1.5,0,0.5),乙國(X,Y,Z)=(0.5,1,0.5)都能使兩國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即生產模式是不確定的。並且在第一種情況下,甲國出口Y商品到乙國,第二種生產模式下,甲國從乙國進口Y商品。對一國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進口商品。即貿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確定的。
3.貿易的要素模式。傳統貿易理論的貿易要素模式很簡單,貿易中要素的凈流動方向為:一國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要素,進口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即使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一國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凈流入國。原因是:由於規模經濟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邊際成本定價原則。同時,如果由於規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進入受到限制,則規模報酬遞增的行為中存在著壟斷利潤(經濟租),當這些產業的商品出口到國外時,壟斷利潤將從國外獲得。而兩國獲得的壟斷利潤的幅度(即壟斷利潤率)由於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時,一國就可以利用獲得的壟斷利潤購買另一國商品,甚至可能達到進口所有要素的狀況。這部分解釋了當前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生產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產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和壟斷程度,以美國為例,在原鋁、電話電報器材、機動車、合成纖維等行業中,前四大公司的工業產量均佔全行業的90%以上。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銷售額竟超過了挪威、希臘、芬蘭等中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憑借這些強大的壟斷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工業製成品在世界市場上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而從初級產品生產國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間接地佔有了這些國家的資源。隨著這種壟斷趨勢的加強,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4.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必然出口相對豐富要素密集型產品而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型產品。兩國間只存在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產品的貿易)不可能存在。並且在一定范圍內,兩國要素稟賦相對差異越大,貿易量越大。當兩國要素稟賦無相對差異時,不存在相互貿易。現實情況卻不然,不僅許多產業內(如小汽車、機械、電子)等存在著大量貿易;而且戰後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更有甚者,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更快,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的。
新貿易理論則引入了相異產品的概念來建立貿易模型。所謂相異產品是:我們確定了商品部門結構後,屬於這一商品部門的不同種類的產品。譬如說,我們確定「石英錶」為一商品部門,則精工牌、北極星牌、海達牌等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種品牌的石英錶均為「石英錶」這一商品的相異產品(也稱「變體」),不僅如此,有更多的變體可以潛在地生產出來,例如,一年後可能會出現「夢想牌」、「虛構牌」石英錶,這些都屬於新貿易理論相異產品的范疇。尤其重要的是,各種相異產品都能因其自身有價值(市場上總有一些人喜好這種變體)而存在,並且,相異產品各類越多,消費者可選擇餘地越大,社會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國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由於規模的限制。變體的種類不可能很多,因為變體的數目越多,則生產規模越小,規模越小,規模經濟效益受到限制。變體種類將保持在與規模經濟權衡的水平上。開展貿易後,兩國市場合一,兩國分別生產幾種變體,互不重合,但總數目大於貿易前任一國的數目。在需求方面,由於可消費變體數目的增加將提高福利,兩國互相進口對方的變體。於是,產業內貿易產生。並且,就貿易量而言,存在相異產品的世界經濟與傳統的貿易理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此時,國家相對規模對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大小越相似,產業內貿易量越大。就總的貿易量而言,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產業間貿易量)和國家相對規模(決定產業內貿易量)共同決定了貿易量。
5.貿易利益。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不考慮貿易產生的動態利益,當存在著要素稟賦相對差異的兩國分別進行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然後進行貿易,則雙方都能獲利。這種靜態的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經濟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只能在一種次優狀態下運行。但相比於各國自給自足的情況,開展貿易後,全世界的總體福利水平提高。這不僅得自於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且由於存在以下的潛在得益:(1)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由於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生產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於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國家生產,使商品價格下降。(3)生產的合理化。貿易的開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優化。(4)產品多樣性。貿易使世界市場遠大於國內市場, 可選擇的變體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貿易理論也指出,對一國而言,也存在著貿易受損的可能性。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這是因為本國生產效率低於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敗),而貿易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補償這種收縮帶來的規模經濟損失和壟斷利潤損失(此時壟斷利潤由外國獲得)時,貿易使本國受損,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視的是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7. 國際貿易理論的新古典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並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並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裡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後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8.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對生產要素的內容做了哪些擴展其意義何在
內容的擴展: 說明了生產要素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而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產要素,這些無形的「軟體」要素越來越成為形成貿易的基礎,它決定著一國比較優勢格局且, 具體如下: 1、人力技能說 該學說是從里昂惕夫的勞動熟練說發展來的。所謂人力技能是指人的勞動技術熟練程度,是通過儲蓄和投資形成的,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資。人們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如教育、職業培訓、保健等),可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從而對一國參加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產生作用與影響。該學說認為新時代,一個國家應該重視人力投資以提高人力技能,才可能產生新的比較優勢。 2、R&D學說(研究與發展學說) 該理論強調的是研究與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對於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重要作用。研究與發展要素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用於研究和開發各種新項目、新技術、新產品的投資。在實際衡量中多用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來計算。研究與發展的多少,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而豐裕的資金、豐富的自然資源、高質量的人才是從事研究開發的條件,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是研究開發產業化的基礎,研究與發展密集度高的產品就是知識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其變化可以產生新的比較利益。該學說強調了科技在國際貿易優勢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3、技術進展論 這種理論認為技術是過去對研究與開發進行投資的結果,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技術進展同人力技能、研究與發展等要素一樣,也決定著一國生產要素稟賦狀況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利益。由於該理論是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強調技術進展對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決定作用,實際上也是強調研究與發展要素的作用。 在次基礎上,後來又有人進一步提出了技術差距論,認為由於各國技術投資和技術革新的進展不一致,因而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差距。這樣就使得技術資源相對豐裕或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較強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的能力,從而有可能暫時享有生產和出口某類高技術產品的比較優勢。該理論補充了要素稟賦論,並根據創新活動的連續性使要素稟賦論動態化。 4、信息貿易理論 信息是能夠創造價值並進行交換的一種無形資源,是現代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信息本身同時又是可以交換的商品,是一種軟體要素,而且是一種無限的資源,占據信息意味著比較優勢的改變,可以促進一國貿易格局的變化。目前該理論並不很完善,但它卻代表著重要的發展方向。
9. 什麼是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概述
針對里昂惕夫之謎,西方經濟學界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解釋,但另一些學者針對戰後國際貿易的新情況、新特點,又提出不少比較新穎的理論,直接修正和發展了H-O學說。其中一部分人仍用生產要素差異來論述國際貿易,但同時擴大了要素的范圍,賦予要素新的含義,由此產生了新要素理論。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認為,應賦予生產要素以新的含義,擴展生產要素的范圍,生產要素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所說的勞動、資本和土地,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產要素,這些無形的軟體要素越來越成為形成貿易的基礎,它決定著一國比較優勢格局。
新要素理論當然是對要素稟賦理論的發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論與傳統要素貿易理論並無本質的不同。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的主要內容
1、人力技能說
該學說是從里昂惕夫的勞動熟練說發展來的。所謂人力技能是指人的勞動技術熟練程度,是通過儲蓄和投資形成的,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資。人們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如教育、職業培訓、保健等),可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從而對一國參加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產生作用與影響。該學說認為新時代,一個國家應該重視人力投資以提高人力技能,才可能產生新的比較優勢。
2、R&D學說(研究與發展學說)
該理論強調的是研究與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對於國際貿易比較利益的重要作用。研究與發展要素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用於研究和開發各種新項目、新技術、新產品的投資。在實際衡量中多用開發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來計算。研究與發展的多少,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而豐裕的資金、豐富的自然資源、高質量的人才是從事研究開發的條件,市場對新產品的需求是研究開發產業化的基礎,研究與發展密集度高的產品就是知識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其變化可以產生新的比較利益。該學說強調了科技在國際貿易優勢形成中的作用,符合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
3、技術進展論
這種理論認為技術是過去對研究與開發進行投資的結果,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技術進展同人力技能、研究與發展等要素一樣,也決定著一國生產要素稟賦狀況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利益。由於該理論是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強調技術進展對國際貿易比較優勢的決定作用,實際上也是強調研究與發展要素的作用。
在次基礎上,後來又有人進一步提出了技術差距論,認為由於各國技術投資和技術革新的進展不一致,因而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差距。這樣就使得技術資源相對豐裕或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較強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的能力,從而有可能暫時享有生產和出口某類高技術產品的比較優勢。該理論補充了要素稟賦論,並根據創新活動的連續性使要素稟賦論動態化。
4、信息貿易理論
信息是能夠創造價值並進行交換的一種無形資源,是現代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信息本身同時又是可以交換的商品,是一種軟體要素,而且是一種無限的資源,占據信息意味著比較優勢的改變,可以促進一國貿易格局的變化。目前該理論並不很完善,但它卻代表著重要的發展方向。
10. 傳統貿易理論與新貿易理論的異同點
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之比較:
主流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理論的專門分支始於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後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
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於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並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10)國際貿易新要素貿易理論擴展閱讀:
新生產要素理論:
新生產要素理論賦予了生產要素除了土地、勞動和資本以外更豐富的內涵,認為它還包括自然資源、技術、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從新要素的角度說明國際貿易的基礎和貿易格局的變化。
1、自然資源理論
1959年,美國學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資源的稀缺解釋里昂惕夫悖論的觀點,認為美國進口自然資源的開發或提煉是耗費大量資本的,會使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資源的影響,美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就會小於其出口。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以基辛(D. B. Keesing)、凱南(P. B. Kenen)、舒爾茨(T. W. Schultz)為代表,對H-O理論作了進一步擴展,將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