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有沒有區別,區別是什麼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
② 國際貿易中書面合同的構成是什麼
書面合同的構成:
1.約首。
是指合同的序言部分,其中包括合同的名版稱、訂約雙權方當事人的名稱和地址(要求寫明全稱)。除此之外,在合同序言部分常常寫明雙方訂立合同的意願和執行合同的保證。該序言對雙方均具約束力。因此,在規定該序言時,應慎加考慮。
2.本文。
這是合同的主體部分,具體列明各項交易的條件或條款,如品名、品質規格、數量、單價、包裝、交貨時間與地點、運輸與保險條件、支付方式以及檢驗、索賠、不可抗力和仲裁條款等。這些條款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3.約尾。
一般列明合同的份數,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訂約的時間和地點及生效的時間。我國的出口合同的訂約地點一般都寫在我國。有時,有的合同將「訂約時間和地點」在約首訂明。
③ 什麼叫優化外貿結構
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版,對外貿易區域結構權。
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於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
多年來中國的外貿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由於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靠行政手段和計劃經濟方法決定外貿經營的現象依然存在,尚未完全形成有效運用匯率、利率、稅率等經濟杠桿的外貿調控體系,外貿宏觀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水平不夠高。
因此,今後幾年中,加快外貿體制「兩個轉變」的進程,推動匯率、利率和關稅稅率的市場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運行機制,仍然是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政府的管理職能應當進行徹底轉換,而且需要加強商業外貿中介機構以及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市場協調機構服務功能,促進管理、經營、服務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協調發展。
④ 我國貿易進出口結構
1980年
據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庫的統計數據,1980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81.4億美元,其中出口181.2億美元,進口200.2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43.8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4.2%(下同);燃料和礦產品出口49.6億美元,佔27.4%;工業製成品出口87.1億美元,佔比48.1%。
在出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出口2.4億美元,佔比1.3%;化工產品出口11.3億美元,佔比6.3%;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8.4億美元,佔比4.7%;紡織品出口25.4億美元,佔比14.0%;服裝出口16.3億美元,佔比9.0%。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佔比達23.0%。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64.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32.3%;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0.3億美元,佔比5.2%;工業製成品進口122.0億美元,佔比61.0%。
在進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進口22.2億美元,佔比11.1%;化工產品進口28.5億美元,佔比14.3%;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52.5億美元,佔比26.2%;紡織品進口11.0億美元,佔比5.5%;服裝進口0.5億美元,佔比0.2%。
1995年
199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808.6億美元,其中出口1487.8億美元,進口1320.8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150.0億美元,佔比10.1%;燃料和礦產品出口84.1億美元,佔比5.6%;工業製成品出口1250.1億美元,佔比84.0%。
在出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出口52.2億美元,佔比3.5%;化工產品出口91.0億美元,佔比6.1%;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314.1億美元,佔比21.1%;紡織品出口139.2億美元,佔比9.4%;服裝出口240.5億美元,佔比16.2%。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佔比為25.6%。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16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2.2%;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09.9億美元,佔比8.3%;工業製成品進口1041.4億美元,佔比78.8%。
在進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進口68.8億美元,佔比5.2%;化工產品進口173.0億美元,佔比13.1%;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526.4億美元,佔比39.9%;紡織品進口109.1億美元,佔比8.3%;服裝進口9.7億美元,佔比0.7%。
2005年
200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4219.1億美元,其中出口7619.5億美元,進口6599.5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287.1億美元,佔比3.8%;燃料和礦產品出口312.7億美元,佔比4.1%;工業製成品出口7003.4億美元,佔比91.9%。
在出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出口192.8億美元,佔比2.5%;化工產品出口357.7億美元,佔比4.7%;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3522.3億美元,佔比46.2%;紡織品出口410.5億美元,佔比5.4%;服裝出口741.6億美元,佔比9.7%。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佔比為15.1%。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451.9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6.8%;燃料和礦產品進口1196.1億美元,佔比18.1%;工業製成品進口4931.4億美元,佔比74.7%。
在進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進口263.4億美元,佔比4.0%;化工產品進口777.3億美元,佔比11.8%;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2904.8億美元,佔比44.0%;紡織品進口155.0億美元,佔比2.3%;服裝進口16.3億美元,佔比0.2%。
2009年
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2075.4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6.1億美元,進口10059.2億美元。
按出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出口408.8億美元,佔比3.4%;燃料和礦產品出口343.3億美元,佔比2.9%;工業製成品出口11247.1億美元,佔比93.6%。
在出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出口236.6億美元,佔比2.0%;化工產品出口620.1億美元,佔比5.2%;機械和運輸設備出口5911.1億美元,佔比49.2%;紡織品出口598.2億美元,佔比5.0%;服裝出口1072.6億美元,佔比8.9%。紡織和服裝類出口額佔比為13.9%。
按進口產品類型分,農產品進口766.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7.6%;燃料和礦產品進口2504.6億美元,佔比24.9%;工業製成品進口6751.7億美元,佔比61.7%。
在進口工業製成品中,鋼鐵進口264.8億美元,佔比2.6%;化工產品進口1119.7億美元,佔比11.1%;機械和運輸設備進口4082.6億美元,佔比40.6%;紡織品進口149.4億美元,佔比1.5%;服裝進口18.4億美元,佔比0.2%。
⑤ 我國現行的貿易結構是什麼
你去看看下面的內容應該知道
《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
前言
第一章 對外貿易結構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有關貿易結構的理論及其評析
一、傳統貿易理論
二、國際貿易新理論
三、貿易保護理論
第二節 對外貿易結構概念的辨析與界定
一、對外貿易
二、對外貿易結構
三、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四、對外貿易方式結構
五、對外貿易模式結構
六、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第三節 對外貿易結構的特性及其諸結構之間的關系
一、對外貿易結構的特性
二、對外貿易諸結構之間的關系
第四節 影響對外貿易結構演變的條件與因素
一、通道系統
二、區位條件
三、地緣政治因素
四、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
五、經濟地域的層次與類型
第五節 對外貿易結構優化的目標取向
一、外貿結構與產業結構在層次上超前錯位
二、有形貿易與無形貿易並重
三、實現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對外貿易格局
四、實現外貿市場結構多元化
五、增加經濟增長源國家和地區的比重與數目
六、提高投資偏好國在外貿區域構成中的比例
第二章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研究
第一節 有形商品結構研究
一、有形商品進出口的一般分析
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與現狀分析
三、對出口商品結構中幾個關系的理性思考
四、資本品進口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理論說明
第二節 無形商品結構研究
一、服務貿易
二、技術貿易
第三章 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研究
第一節 中國對外貿易方式概述
一、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定義
二、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的區別及聯系
三、對外貿易方式結構的變化
第二節 中國加工貿易的發展與趨勢
一、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
二、加工貿易發展的特點
三、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四、加工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中國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背景
一、生產國際化的推動
二、市場國際化的推動
三、資本國際化的推動
四、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
第四節 中國發展加工貿易的內在優勢
一、比較成本優勢
二、地理優勢
三、政策優勢
四、環境優勢
第四章 中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研究
第一節 貿易模式的劃分與發展變化
一、貿易模式的劃分
二、貿易模式的發展變化
第二節 貿易模式指導理論的演進
一、傳統貿易理論
二、新貿易理論
第三節 產業內貿易與中國對外貿易模式取向
一、產業內貿易的含義和評價指標
二、產業內貿易水平與對外貿易競爭力
三、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機制
四、中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的演變
五、產業內貿易指標對於中國的局限性
六、中國對外貿易模式取向
第五章 中國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研究
第一節 外部區域結構的演變與現狀
一、外部區域結構分析
二、出口市場的基本特徵與發展趨勢
第二節 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貿易關系
一、中日貿易關系
二、中美貿易關系
三、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關系
四、中國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貿易關系
第三節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
一、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貿易關系的發展與現狀
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貿易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貿易關系的發展前景
第四節 中韓貿易關系
一、中韓貿易的發展與現狀
二、中韓貿易發展的特點
三、中韓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四、中韓貿易關系迅速發展的原因與前景
第五節 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的貿易關系
一、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的貿易關系
二、中國內地與澳門地區的貿易關系
三、中國內地與台灣省的貿易關系
第六節 中國與獨聯體、波羅的海和東歐國家的貿易關系
一、中國與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的貿易關系
二、中國與東歐國家的貿易關系
第七節 外部區域結構的不平衡性及其原因與作用分析
一、外部區域結構不平衡的原因
二、外部區域結構不平衡的作用
第六章 中國對外貿易內部區域結構研究
第一節 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貿易發展規模
一、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商品貿易
二、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服務貿易
三、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技術貿易
第二節 東、中、西三大地區進出口商品結構
一、出口商品結構
二、進口商品結構
第三節 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貿易依存度
一、對外貿易依存度呈現出明顯的東部高、中西部低的態勢
二、出口依存度最高和最低的省區分布極不平衡
三、出口額佔全國GDP比重最高和最低的省區分布更加不平衡
第四節 內部區域結構不平衡的原因與作用
一、內部區域結構不平衡的原因
二、內部區域結構不平衡的作用
第五節 東、中、西三大地區對外貿易發展趨勢
第七章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與對策
第一節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競爭態勢
二、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戰略選擇
第二節 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戰略與對策
一、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戰略
二、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調整對策
⑥ 什麼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截至2018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一是進出口更趨平衡。進口增速快於出口4.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收窄21.8%,中國市場向世界進一步開放、共享。
二是貿易夥伴多元化積極推進。對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3.7%、14%和12.4%,共同拉動同期外貿增長3.1個百分點,我國外貿多元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三是市場主體表現更加活躍。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4.5%,對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達到56.5%。其他各類型企業進出口也實現增長,市場主體參與外貿發展的動力更趨強勁。
(6)什麼叫國際貿易什麼叫貿易結構擴展閱讀: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措施:
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兩難或多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克服這些困難需要企業、政府共同採取措施來努力。從出口來講,決定性因素還是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也有我們自身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在外貿出口當中中小微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或者是私營企業,國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再加上這些小微企業適應市場快、船小好調頭,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映更加靈敏,所以他們的出口所佔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這也是我們國家對外貿易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成果。
過去外商投資企業占我們國家外貿出口50%以上的情況在逐步改變,國內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在快速發展,這應該是一個好的勢頭。就此來講,我們國家已經確定對外貿易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商品結構一系列措施。
(6)什麼叫國際貿易什麼叫貿易結構擴展閱讀:鳳凰網-海關總署:進出口產品結構更為優化 國際競爭新優勢逐漸顯現
⑦ 中國對外貿易近五年的貿易結構和規模是什麼樣的
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和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1.加快對外貿易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外貿調控體系。
2.按照統一政策和競爭條件的一致性原則,促進外貿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發展,逐步實現外貿經營權制度向外貿登記制度的轉變。
3.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提高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4.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促進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5.加快加工貿易向能夠有效提高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含量的貿易方式轉化,促進上游工業發展和中西部地區開發。
6.深化進口體制改革,有序開放國內商品和服務貿易市場,建立規范化的市場運行機制。
⑧ 「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與「我國對外貿易結構」有沒有區別,區別是什麼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版中各種商品權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貿易區域結構。
狹義和廣義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⑨ 對外貿易結構的概述
多年來,經過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調整,中國已經初步回奠定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答和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新型外貿調控體系。外貿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財政、金融和產業政策等已經上升為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單一、封閉的外貿經營格局已經改變,經營主體多元化為外貿發展帶來了活力,成為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這些已經是正在構成中國未來對外貿易長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另一方面,正如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的那樣,中國的對外貿易還存在發展不穩定、結構調整緩慢、缺乏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等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以進出口貿易質量等外在形式表現出的不足,有著外貿調控和經營機制不夠完善等體制性原因,其根源在於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的影響。
⑩ 對外貿易結構是什麼具體含義
廣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包括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對外貿易方式結構,對外貿易模式結構,對外專貿易區域結屬構。
狹義的對外貿易結構即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指一個國一定時期內,各種類別的進出口商品占整個進出口貿易額的份額。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主要是由該國的經濟發水平,產業結構狀況、自然資源狀況和貿易政策決定的。發達國家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以進口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工業製成品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商品結構的特徵則是以出口初級品為主,進口工業成品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