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0年國際貿易排名前十的國家
出口額 進口額 總額
1 美國 12781 19681 32462
2 中國 15778 13951 29729
3 德國 12681 10664 23345
4 日本內 7698 6926 14625
5 法國 5204 6057 11261
6 荷蘭容 5720 5166 10887
7 英國 4043 5571 9614
8 意 大 利 4474 4838 9313
9 韓國 4664 4252 8916
10 香港 3904 4335 8239
⑵ 2010年對外貿易依存度
2010年中國GDP為397983億。進出口額29727億美元,以匯率6.7計算為199170億。則依存度為進出口總額除以GDP為50%
⑶ 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9727.6
同比的意思是比同期的,這里也就是2009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設09的為X,那麼X乘以(1+0.347)=29727.6,求出X就行,即29727.6除1.347為,22069億美元,選擇B
⑷ 2010年中國進出口主要數據
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這復是商務部網站中國進出口數據制統計情況,歷年的都有。
這是官方主管部門的數據,很權威、公信度高。
⑸ 2010年-2011年我國對外貿易(外貿)行業投資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 在哪裡可以免費下載
對外貿易亦來稱「國外自貿易」 或「進出口貿易」,簡稱「外貿」,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的意義在於:對外貿易不僅把商品生產發展很高的國家互相聯系起來,而且通過對外貿易使生產發展水平低的國家和地區也加入到交換領域中來,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深入到他們的經濟生活中,使這些國家和民族的勞動產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換價值的性質,價值規律逐漸支配了他們的生產。
常用的術語有Ex、FOB、FAS、FCA、C&F、CIF、CPT、CIP、DEQ等等;
中國行業信息研究網發布的《2010年-2011年我國對外貿易(外貿)行業投資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詳細介紹了我國對外貿易市場的發展概況,接著從政策環境、市場供需、市場運行及發展前景幾個方面深入分析,相信能夠解答您的問題,有需要可以去網站看看。
⑹ 我國2010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世界排名第幾
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972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回元答,進口13948億美元,順差1831億美元。
2010年我國進出口位列全球第二,目前全球進出口前三強為美國、中國和德國。
⑺ 2010年的中國進出口的對外貿易現狀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中國政府及時出台一系列符合國際慣例的政策措施,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改善貿易融資環境,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千方百計穩定外需。同時,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貿易促進活動,鼓勵增加進口。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市場逐步回穩,穩外需、擴進口的各項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進出口大幅下滑的態勢得到扭轉。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
主要表現為
1、進出口總體大幅下降,但降幅逐季收窄並在年底轉為增長;
2、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比較平緩,機電產品出口回升相對較快 ;
3、一般貿易總體出口降幅較大,加工貿易出口比重繼續上升;
4、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回升較快,民營企業出口降幅較小 ;
5、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自澳大利亞進口保持增長;
6、能源資源產品進口量繼續增加,擴大內需帶動消費品和資本品進口擴大;
金融危機後中國外貿發展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從目前情況看,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外部市場總體上趨於好轉,企業訂單有所增加。但中國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影響外貿平穩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特別是原材料價格、職工工資持續大幅上漲,將不同程度擠占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預計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將繼續平穩發展,但增長速度比2010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國內需求不斷增加、擴大進口政策支持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進口增長有望繼續快於出口,貿易平衡狀況將進一步改善。
主要表現在:
1.進出口量增價漲,季度出現小額逆差;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長平穩,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大幅上漲;
3.一般貿易增長較快,民營企業進出口增幅繼續領先;
4.對歐美出口份額下降,與部分新興市場貿易快速增長;
5.廣東山東出口貢獻較大,中西部進出口增長快於全國。
⑻ 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總結
《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簡介
為了避免貿易雙方在訂立貿易合同時因對相關貿易規則的理解不同而可能產生的風險,並使國際貨運更為安全、便利和規范,國際商會於2010年9月對《2000通則》作了第六次修訂,形成《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並於2011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與《2000通則》相比,《2010通則》進一步明確了各方承擔貨物風險和費用的責任條款,所有規則的表述也更加簡潔明了。
《2010通則》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慣例生效實施以後,原來的《2000通則》並非自動作廢。買賣雙方既可以自願採用《2010通則》中的相關內容,也可仍然沿用《2000通則》甚至更早版本中的條款。當然,作為貿易雙方以及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則必須了解《2010通則》中新規定的內容。
《2010通則》中新的內容如下:
1.貿易術語數量由原來的13種減少為11種。
刪除了D組術語中的DDU、DAF、DES和DEQ,只保留了DDP;新增加了兩個術語,分別是DAT和DAP。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終點站交貨---指定目的地。
DAP(Delivered at Place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指定地點交貨---指定目的地。
這兩個術語都規定了在指定地點交貨。在DAT的情況下,賣方從運輸工具上卸下貨物交由買方處理)(此同《2000通則》中的DEQ);在DAP的情況下,貨物同樣交由買方處理(此同《2000通則》中的DDU、DAF、DES),但需作好卸貨准備而無需卸貨。
2.貿易術語由原來的E、F、C、D四組分為兩大類。
一類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另一類僅適用於水運。
(1)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包括多式聯運)共7種:
EXW(工廠交貨)
FCA(貨交承運人)
CPT(運費付至目的地)
CIP(運費、保費付至目的地)
DAP(指定地點交貨)
DAT(終點站交貨)
DDP(完稅後交貨)
(2)僅適用於海運、內河運輸共4種:
FAS(裝運港船邊交貨)
FOB(裝運港船上交貨)
CFR(成本加運費)
CIF(成本加保費、運費)
3.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對FOB、CFR、CIF這三個術語的運用,刪除了以往以越過船舷作為風險劃分界限的規定,取消了「船舷」的概念,即賣方必須承擔貨物自裝運港裝上船之前的一切風險,買方則必須承擔貨物自裝運港裝上船之後的一切風險。應該說,這一變化更准確地反映了現代貿易實務。
⑼ 2010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及排名急需!
2010年中國進來出口總額為源2972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3億美元,進口13948億美元,順差1831億美元.
目前全球進出口前三強為美國、中國和德國。美國、德國12月份數據仍未發布,但預計,美國全年為32000億美元,德國24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