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對一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版的一權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麽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比較簡單的對策就是拉動國內消費。
㈡ 國際貿易順差和逆差對一國貨幣的升值與貶值是如何產生影響的原理是什麼
一、貨幣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
1.當存在巨額貿易逆差(赤字)時,寬松的貨幣政策能夠降低利率,進而使本幣的國際價值貶值,導致出口增加、進口下降,凈出口的上升有助於恢復貿易平衡;
2.當存在巨額貿易順差(盈餘)時,緊縮的貨幣政策能夠提高利率,進而使本幣升值,導致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凈出口的下降有助於恢復貿易平衡。
二、財政政策對貿易平衡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擴大國內需求,政府為給赤字融資會使利率上升,進而引起本幣升值,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效應相反。
㈢ 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對一國經濟發展和穩定一定是不利的嗎
不一定是不利的,但應該避免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
國際收支逆差也被稱為國際收支赤字,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支出大於收入。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
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提了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但是,如果長時間的國際收支逆差使國外匯儲備減少,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削弱,該國對外貿易處於不利地位。貿易逆差將使國內資源外流加劇,外債增加,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國際收支逆差從長期來看並不利於本國的發展,當國家處於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時,國家將採取相應的政策進行改進,調整的方面主要有資助和調整兩大類。
資助政策由減少外匯儲備和國際借款政策組成。但資助政策有較大的局限性,甚至在外幣資產和本幣資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情況下,會出現國際收支惡化的情況。此外資助政策受人們對政策的信任的影響。
調整政策有三個組成部分:支出下降政策(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支出轉移政策(包括貶值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包括關稅、限額、多重匯率、補貼等措施)。但採用調整政策受一定條件制約。我們需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改變。
㈣ 貿易順差跟逆差對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研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3 .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 ( 地區 ) 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一般就貿易雙方的利益來講,其中得到貿易順差的一方是佔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吃虧的一方。可以這麽看,貿易是為了賺錢。而貿易順差的一方,就是凈賺進了錢;而貿易逆差的一方,則是凈付出了錢。 貿易順差越多並不一定好,過高的貿易順差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巨額的貿易順差也帶來了外匯儲備的膨脹,給人民幣帶來了更大的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是人民幣被低估。這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金融風險,為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難度。
㈤ 貿易差額對國家的經濟影響
影響:
由於美國有發達開放的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強,美元資產收益穩定,加上歷史原因,沒有其他貨幣能夠取代美元的地位,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仍然需要以美元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這就導致流出美國的美元在海外不斷沉積。
對美國來說,1971年以後,美元已不再承擔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責任,因此可以不顧別國利益而根據自身需要濫發美元,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用以彌補美國持續增加的財政赤字。其渠道就是藉助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過美元迴流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大量廉價資金。
外國購買美國10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為3%左右,而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平均收益率比3%高出數倍。大量廉價商品和廉價資金輸入,降低了美國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使美國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也能不受通脹之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都能節省不菲的支出。
(5)國際貿易逆差的積極影響擴展閱讀
國內儲蓄不足、投資大於儲蓄的狀況,也使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逆差具有必然性。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與其投資大於儲蓄呈現正相關關系。
在1971年至2017年的47年中,除了1973年和1975年貨物貿易順差的年份儲蓄率(總儲蓄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略高於投資率(投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餘年份都是投資率高於儲蓄率。投資率與儲蓄率差距越大的年份,貿易逆差也越大。
儲蓄是指收入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投資是指資本存量增加的部分。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恆等式。當總儲蓄與投資總額存在缺口時,就會出現貿易逆差。
㈥ 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對出口的影響
答: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外國的全部經濟交易所引起的收支總額的系內統紀錄,是影響容匯率短期變化的重要因素。
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外匯供過於求,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的比值就會下降。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本國應付貨幣債務大於應收貨幣債權,外匯求過與供,外國貨幣與本國貨幣的比值就會上升,本國貨幣就會貶值。
在國際收支中,國際貿易的數據更為重要。如果貿易盈餘不斷增長,本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心以及需求都會增加,從而導致匯率上升;相反,龐大的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市場對貨幣的信心和需求就會下降,最終導致貨幣貶值。外貿數字連續逆差或逆差大幅增加,對市場心理的影響最強烈。
㈦ 貿易逆差和順差是什麼意思
貿易逆差在對外貿易中,一定時期內(一般是一年)若一國的出口額大於進口額,則稱為出超,即貿易順差,表明一國外匯有凈收入,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強,在國際市場上處於有利的地位;若進口額大於出口額,稱為入超,即貿易逆差,或叫貿易赤字。表明一國的外匯儲備減少,該國商品國際競爭力弱,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利的地位。
貿易順差究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主要藉助於政府定期公布的對外貿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較系統地載有表明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統計,大體可反映一國在特定時期內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一國對外貿易按出口大於、小於或等於進口等情況,分別構成貿易順差、貿易逆差或貿易平衡。
1 .貿易順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順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國出口貿易總額大於進口貿易總額,又稱 「 出超 」.表示該國當年對外貿易處於有利地位。貿易順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國在特定年份對外貿易活動狀況。通常情況下,一國不宜長期大量出現對外貿易順差,因為此舉很容易引起與有關貿易夥伴國的摩擦。例如,美、日兩國雙邊關系市場發生波動,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長期處於巨額順差狀況。與此同時,大量外匯盈餘通常會致使一國市場上本幣投放量隨之增長,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壓力,不利於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 .貿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3 .貿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貿易平衡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外貿進、出口總額基本上趨於平衡。縱觀世界各國 ( 地區 ) 政府的外貿政策實踐,這種現象並不多。一般來說,一國政府在對外貿易中應設法保持進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結余,此舉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貿易順差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㈧ 國際貿易逆差的美國貿易逆差的成因
美國貿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國會貿易赤字調查委員會於2000年11月發表了一個關於貿易逆差成因的調查報告。在他們看來,其成因主要在於美國與其它國家不平等的貿易關系,諸如:其他國家非關稅壁壘;外國商品對美國的傾銷;外國政府對本國公司的補貼;發展中國家較低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條件以及美國本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消失等。不過,報告更多地是強調外部因素。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Feldstein,1993)強調財政赤字對美國貿易逆差的決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孿生赤字假說」:在巨額財政赤字背景下,貨幣當局為了防止通貨膨脹,不會為財政赤字融資,因此財政赤字會導致利率升高、外資流入、美元升值,從而產生了貿易逆差。
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很有說服力,小布希上台以來,美國財政赤字又與貿易赤字一樣逐年擴大,2003財年達3750億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億美元,而2005年預計將達到5210億美元的最高記錄。但是,這難以完全解釋美國巨額逆差,因為1989-1992年財政赤字在大幅度擴大,但貿易赤字卻在縮小;1993-2000年財政赤字逐年縮小,1998年開始出現「扭虧為盈」,2000年更是出現2370億美元的高額盈餘,但貿易赤字卻在逐年擴大。即便考慮「時滯」因素,亦不能完全解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巨額逆差。
也有一些學者強調中國因素在美國當前巨額貿易逆差中的作用,但更多的學者從經濟繁榮與旺盛的社會總需求來分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成因。這一觀點亦得到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的肯定。
在宏觀經濟體系之中,一國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逆差,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國際收支表現為順差。故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皆因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總需求過於旺盛。或者說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的症結是總支出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
當前,美國總消費約佔GDP的82%,而總儲蓄率又非常之低,經濟系統中內生出強大的進口需求。從美國進口商品的類別來看,美國進口增長的也主要表現為消費品進口的快速增長。2002年消費品的進口比1994年增長了107.3%。從實證研究來看,美國學者斯特芬和克穆一通過對1996-1999年貿易逆差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經濟繁榮至少能解釋32%的貿易逆差。
以上觀點,均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美國貿易逆差的成因。在我們看來,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在於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和旺盛的社會總需求,從而巨額貿易逆差伴隨經濟增長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