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國際貿易政策目前有哪些類型的國際貿易政策試說明
國際貿易政策
1 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概念
2 保護貿易專政策
3 自由貿易政策
4 我國對外貿易政策
關稅政屬策
1 關稅的概念和特點
2 關稅的種類
3 關稅的徵收方法及稅率
4 我國關稅收管理的規定
5 出口退稅
非關稅壁壘政策
1 非關稅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點
2 非關稅壁的主要措施
鼓勵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1 鼓勵出口的措施
2 建立經濟特區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
國際貿易政策就是各國對進出口貿易出台的相關規定
2. 國際貿易政策都有哪些C
p好好說兩句Oj
3. 目前我國進出口方面的貿易政策是什麼是不是重商主義
不是, 重商主義是十八世紀在歐洲受歡迎的政治經濟體制。它建立專在這樣的信念上:即一國的國屬力基於通過貿易的順差--即出口額大於進口額--所能獲得的財富。是封建主義解體之後的16~17世紀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反映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它認為一國積累的金銀越多,就越富強。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禁止金銀輸出,增加金銀輸入。重商主義者認為,要得到這種財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製造業;發展對外貿易壟斷;通過高關稅率及其它貿易限制來保護國內市場;並利用殖民地為母國的製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該名稱最初是由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來的。但一七七六年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擊了重商主義,他提倡自由貿易和開明的經濟政策。但是,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才廢棄以重商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經濟政策。
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趨向應該是依據wto的基本原則以及例外條款,以國內經濟發展要求為基礎,在兼顧區域經濟發展的利益上進行完善,傾向於採取開放型的公平與保護並存的貿易政策。
4. 中國目前的貿易政策
調整對外貿易政策 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2006-05-09 08:43 文章類型:轉載
文章來源:經濟信息網 內容分類:工作隨筆
源自博客專欄:趙麗專欄
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處理好規模與效益的關系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建立新的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意味著中國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自然和環境資源投入的擴張實現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進步來獲取經濟增長。
今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將達到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模式將對世界產生極重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實現了科學發展,才可能實現對內的「和諧發展」和對外的「和平發展」。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一系列挑戰,我們只有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到將外貿增長方式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還要做到充分發揮我國固有的靜態比較優勢和發掘動態的競爭優勢。
加快出口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應該繼續深入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全面提升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擴大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創新;支持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發展以技術外包為代表的服務貿易。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質量效益型增長模式。
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優化產業和貿易結構
目前我國出口產品在總體上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外貿增長速度都將高於GDP增長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切實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高科技自主品牌是實現中國貿易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環節。要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實現我國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供明確的政策導向。重視技術創新投入,提高研發水平、積累技術專利,鼓勵企業創造知名品牌,扶持自主品牌產品的出口,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延伸加工貿易上游研發和零部件、下游服務業的產業鏈,將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適度增長、梯度合理、經濟效益好、可持續發展的商品和服務貿易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遲緩,外貿的迅速增長主要是靠數量擴張實現。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其意義不僅在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又在於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將帶動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果我們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和質量的提高,與發展中國家形成錯位競爭,我國的發展空間就會更為廣闊。既能避免低層次競爭,減少摩擦,又能夠有效實現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三、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加快創新體系建設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後發優勢和經濟趕超戰略,缺乏科技創新能力是無法實現的,而沒有政府堅強而有效的引導,也是無法實現的。我國已經進入經濟起飛階段,正朝技術創新階段前進,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是加快我國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主要措施應包括以下方面: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引導和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創新意識;加強貿易政策、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相互協調,形成協調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鼓勵企業成為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主體;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的主動性和緊迫感,打造知名品牌,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重視和加強基礎研究;建立軍民結合的科技體制,將軍工技術向民用技術轉移;完善專利制度,保護知識產權,堅決打擊制假售假、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對外貿易的發展要能夠推動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將科技創新作為改善我國外貿進出口結構的主要內在力量,推動我國對外貿易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四、完善制度建設,加快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雖然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許多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我們要加快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改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特別是要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強化對市場主體的服務,改善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煥發企業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轉變政府職能應解決和處理好三個關系: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政府與管理經濟的關系。減少政府對企業微觀活動的干預,充分發揮企業競爭主體的作用;加大政府對市場環境的治理,維護企業的正當權利,創造一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依法行政,規范和界定政府的權力和義務,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完善法律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有效競爭機制的形成,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制度上保障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五、從保護轉向鼓勵競爭,並進一步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根據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重點應該是制定具體政策措施,鼓勵競爭機制的發育和完善,把企業和市場納入國際國內競爭體系當中,通過有效競爭逐步提高其競爭力。
長期以來,通過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對國內市場提供保護是我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本措施。其結果是國內企業和市場嚴重缺乏競爭機制,整個國民經濟處於低效率的運行狀態。隨著關稅的降低和各種行政性壟斷的逐步減少,國內外企業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我國的外貿政策應從保護企業轉為鼓勵競爭,以實現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和社會有限資源向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轉移,嚴厲制止和打擊各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
鼓勵我國具備到海外投資的實力的企業 「走出去」,是新形勢下我國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大舉措。要想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就必須走向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經受磨練,以提高我國商品國際化、企業國際化和產業國際化的程度,逐步建立我國的國際經營體系和國際生產體系,形成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和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發展格局,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明確政策導向,改善政府服務環境,在政策上鼓勵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培育中國的跨國企業,實現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六、結束語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是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按照這個部署,我國將用100年左右的時間,走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多年走完的路程。從中國現在所取得的成就和發展趨勢看,這個任務是完全能夠提前實現的。2004年,我國人均國民產值達到1000美元,西方國家用了100多年的時間達到的水平,我國僅用了二十多年。世界銀行專家說:「中國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就取得了其他國家用了幾個世紀才能取得的成就。」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胡錦濤主席在2005年10月15日第七屆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開幕式上表示,我國將用15年時間,把GDP提高到40000億美元左右,人均GDP提高到3000美元左右。在這一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將加速變化,高新技術產業和對外貿易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我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融合度將顯著提升,對世界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力大幅增強,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經濟發展將日趨向國際規則靠攏,貿易管理方式將進一步規范。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外貿易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歷程。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崛起的世紀,這一過程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提高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的發展目標,「和平崛起」是我國的國家戰略,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平、發展、合作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中國在發展自己的同時,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區域合作的主要推動力量。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還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以一個繁榮的、和平的、倍受尊重的大國的形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5. 國際貿易政策的選擇與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
在當前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貿易組織,都與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其發展必然要受到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世界貿易組織(WTO)堅持以市場經濟為體制要求、以貿易自由化為原則,任何一個國家的貿易保護都會帶來雙重傷害:不僅傷害了出口國的利益,也會傷害那些本想保護自己的進口國的利益。美國國會通過的新經濟刺激方案,被世人認為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不僅難解當前美國的就業困境,而且對外貿易必受嚴重打擊,並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危機的全球蔓延。美國如果放棄貿易保護主義,低價的進口產品不僅使國民大受其益維持旺盛內需,而且大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可以彌補國內儲蓄率低下之不足。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中,抵制貿易保護主義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迫切
對我國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於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總體來說,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市場份額、貿易機會、企業和商品信譽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導致國外消費者對我國部分產品尤其是農產品食品信心下降,對我國出口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具體地說,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從產品出口的市場范圍來看,我國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國、東南亞、歐盟、韓國等國家,對它們的出口份額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80%,而這些國家(或地區)多數是環保主義倡導者和擁護者,也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發源地。我國出口商品的市場銷路極易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從產品的出口增長速度來看,由於我國的出口市場相對單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場銷路受到影響,出口的增長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的某些商品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的情況下,該商品的出口會立即出現停滯,如不及時採取對策,就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從企業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來看,由於綠色貿易壁壘多數是以環境標准和標志的形式出現,要想實現其環境標准、獲取其環境標志,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進行技術改造,改善環境質量;同時還將增加有關的檢驗、測試、認證和公關等手續以及相關的費用,從而使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價格優勢大大削弱,喪失了國際市場競爭力,企業的出口效益日漸下降。從我國的對外貿易關系來看,由於遭遇了越來越多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稍有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到雙邊或多邊貿易關系,因此,必須恰當處理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對外貿易產生的沖擊
6. 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及中國目前的關稅政策,希望看見的達人給點資料或者見解
國際貿易政策的演變:
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准備時期的國際貿易政策
突出特點是:強制性的保護貿易政策
二、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國際貿易政策
特點是:英國推行自由貿易主義政策,法國、德國推行保護貿易主義政策。
三、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國際貿易政策
特點是: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壟斷國內市場和爭奪國外市場,紛紛要求推行超保護貿易主義政策。
我國現階段的關稅政策
2005年是我國履行入世關稅減讓承諾,大幅度降低關稅的最後一年。從2005年1月1日開始,我們再次降低了900多個稅目的關稅稅率,關稅總水平從2004年的10.4%下降到9.9%。
就不同的進口商品來說,2005年的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5.6%降低到15.3%,工業品平均稅率由9.5%降低到9.0%。其中,水產品平均稅率為10.5%,木材、紙及製品平均稅率為4.6%,紡織品和服裝為11.4%,化工產品為6.9%,交通工具為13.3%,機械產品為8.0%,電子產品為9.1%,信息技術產品等部分產品將降至零關稅。同時,還將對200多種商品實行最惠國暫定稅率,繼續對小麥、豆油等10種農產品和磷酸二銨等3種化肥實行配額管理,對凍雞、啤酒、攝像機等商品繼續實行從量稅、復合稅。
就不同的進口產地來說,2005年將對原產於東盟、巴基斯坦、泰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實行比最惠國稅率更優惠的協定關稅稅率,同時,還將對原產於寮國、柬埔寨、緬甸、孟加拉國、非洲部分最不發達國家的部分商品實行特惠稅率。
就出口產品來說,我國從2005年開始對外衣、裙子等六類紡織品從量徵收出口關稅,對尿素從量徵收3個月的出口關稅,對電解鋁、銅、鎳等部分高耗能產品和資源性產品恢復徵收出口關稅。
7. 目前我國採取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麼
對於大多數工農業產品 嚴進寬出,對於戰略資源類或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寬進 嚴出/禁出
8. 目前國家對國際貿易的政策是什麼樣的
鼓勵進口,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
9. 國際貿易政策有哪些
國際貿易政策是各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口和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政策,是各國政府為了某種目的而制定的對外貿易活動進行管理的方針和原則。從一國或地區的角度看,國際貿易政策就是對外貿易政策。自由貿易政策和保護貿易政策是兩種最基本的國際貿易政策類型;又根據各國貿易政策對外銷生產和內銷生產的保護程度,將其分為外向型貿易政策和內向型貿易政策
10. 什麼是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政策有哪些基本類型
國際貿易政策
1 國際貿易政策基本概念
2 保護貿易政策
3 自由貿易政策
4 我國對外貿版易政策
關稅政權策
1 關稅的概念和特點
2 關稅的種類
3 關稅的徵收方法及稅率
4 我國關稅收管理的規定
5 出口退稅
非關稅壁壘政策
1 非關稅壁的概念及其主要特點
2 非關稅壁的主要措施
鼓勵出口和出口管制政策
1 鼓勵出口的措施
2 建立經濟特區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
國際貿易政策就是各國對進出口貿易出台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