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與歐洲幾十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火車到達幾個國家
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站,捷克斯洛伐克,烏茲別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家,合計10個以上
❷ 中國和哪些歐洲國家有著密切經濟貿易交往
西歐對華最大的進出口國是德國,文化交流密切是英國,法國現在政府是右派政府對華保持一定距離,這是歐洲三大國的狀況
❸ 中國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通道是什麼
你問目前的嗎?那麼主要有三條:
1. 海運:東部沿海-東南亞-印度洋-紅海-蘇伊回士運河-地中海各港-直布答羅陀海峽-大西洋東岸各港
2. 陸運:第二亞歐大陸橋(連雲港-荷蘭鹿特丹),或者集運到滿洲里,走西伯利亞大鐵路到達歐洲
3. 空運(就不用詳細說了吧)
❹ 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 歐洲貿易與交往的大門,其中,我國出口的技術有什麼;
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貿易和交往的大門,內其中,容我國出口的技術有養蠶、繅絲、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
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藝術有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
國外進口的植物有葡萄、核桃、石榴、蠶豆、蘿瓜、芝麻、無花果等。
國外進口的動物有獅子、犀牛、良馬等。
❺ 我國與歐洲國家陸上貿易通道有哪些城市
亞歐大陸橋中國段為隴海蘭--新線.東起連雲港,經徐州、商丘、鄭州、洛陽、西安、蘭州、嘉峪關、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到阿拉山口出境
❻ 如何在歐洲建立貿易公司,求一些步驟和要求(從歐洲出口中國商品)
費用較高,一般都是2w歐元左右。所以建議考慮香港公司。
❼ 為什麼荷蘭是歐洲國家中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原因:
荷蘭和中國建立良好的互聯互通關系,在建立起聯系後,逐步發展為回長期的合作夥伴。答
荷蘭地理位置優越,物流業高度發達,轉口貿易是荷蘭對外貿易的主要支撐。中國大量出口需要通過荷蘭轉運至世界其他國家。
兩國政府主管部門交流亦十分頻繁。雙方在政策層面進行了深入交流,達成多項共識並簽署了相關協議、議定書或備忘錄,有效提升了兩國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
當中國產品進入歐洲時,荷蘭可提供最經濟、最快速的物流解決方案;荷蘭友好的財政環境能大大降低稅收負擔和經營成本。此外,與荷蘭領先的公司合作,能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因此,作為開拓歐洲甚至全球業務的基地,中國企業對荷蘭總是青睞有加。
❽ 現有一家香港貿易公司,日常資金以美元形式持有,即以美元為本位幣,由於經營需要,每年需要在歐洲國家選
第一該公司面臨的風險為美元貶值風險,如果美元下跌,歐元升值,你是從歐洲購版買商品,貨幣權購買力明顯下降。其次你購買後的商品進入國內市場,貨物的銷售競爭和利潤水平下降。而銷售後獲得的人民幣需要兌換成美元,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這個中間可以給你產生一定的匯率差讓你彌補歐元升值的虧損。如遇見人民幣貶值那就造成人民幣換成美元虧損。
第二如果要防範,那就需要開外匯期貨賬戶了,去買賣匯率來套期保值。或者自己公司組合持有貨幣,按比例配置。
第三最大的風險是歐元區和國內的貨幣政策出現異常。如歐元區讓貨幣升值,而國內保持匯率穩定不變或者貶值,這就造成了雙邊匯率風險。
第四公司業務循環的周期120天,不短不長,這4個月產生的匯率風險足夠你虧5%了。好比從今年5月份人民幣6.9到現在8月底的6.63匯率風險已經差不多達到了5%。建議你最好是縮短循環天數,減少庫存,才能降低匯率風險。
對於資金組合配置進多貨買多少歐元放著,出貨期也出歐元換成美元。有多少貨物算好銷售後的總貨款換算成人民幣,就持有多少人民幣,貨物賣完人民幣兌美元就全部兌換掉。其他留作美元。基本上可以完全對沖掉單次風險。
❾ 明朝中國與歐洲貿易
http://forum.xilu.com/msg/wqh550816/m/8638.html
東西方貿易的發展14—16世紀,亞洲的東西方貿易十分興旺。東西方貿易發展的標志:一是改變了進出口商品結構。15世紀中葉以前,東西方在貿易中主要是供應貴族所需的奢侈品和特產。自15世紀末以後,西方國家除從東方進口奢侈品外,還進口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印度的紡織品、地毯、葯材、藍靛、珠寶,東南亞的香料、胡椒、丁香、肉桂等商品。西方國家向東方國家輸出的商品有羊毛、呢絨、金屬製品等。亞洲各國的外貿都處於順差地位,取得了大量的金銀。二是開辟了新商路。地理大發現前,東西方貿易的商路有三條:一條是古「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地中海商路;再一條是印度航線。這三條貿易商路跨越亞、非、歐三大洲,將東西方貿易聯系起來。地理大發現後,歐洲殖民者開辟了從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從而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和對外貿易額成倍的增長。印度莫卧兒王朝初期,計有30種棉織品、23種絲織品、10種織棉、毛毯等產品遠銷各國。
進入20世紀後,歐洲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中國與之關系更加復雜,回顧中國與歐洲的交往史,總結經驗教訓,成為中國史學界面臨的任務之一;加上這時中歐人士之間來往互訪比以前增加,存於歐洲的有關歷史資料被中國史學家發現者越來越多,為研究中歐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明代的中歐關系也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一個熱點。一方面研究明朝與歐洲國家間的各種交往,另一方面特別著重研究天主教的傳入和耶穌會士來華的問題。關於前者,出版有張維華《明史佛郎機呂宋和蘭意大里亞四傳注釋》(哈佛燕京學社,1934年)等論著。關於後者,出版的成果可分五類:其一為天主教傳入研究。包括陳垣《從教外典籍見明末清初之天主教》(《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2期,1934年)、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聖教雜志社,1938年)、方豪《中國天主教史論叢(甲集)》(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青年協會書局,1940年)等論文和專書。其二為來華耶穌會士生平研究。包括國安《利瑪竇東來之前後》(《清華周刊》32卷1期,1929年)等論文。其三為來華耶穌會士著述研究。 包括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中華書局,1949年)等論著。其四為以耶穌會士為主的來華歐洲人傳入歐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明清之交西學東漸考》(《學燈》,1924年8月)、 方豪《明季西書七千部流入中國考》(《文史雜志》3卷1、2期,1944年)以及張蔭麟、李儼、 陳垣、向達、鄭鶴聲等所寫的有關論文,這類論文數量極多,而且對耶穌會士在這一方面的貢獻,基本上給予肯定的評價。
❿ 請問:中國跟歐盟哪些國家簽訂過貿易協定還有美國
5月份,中國與瑞士達成自貿協定,這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達成的第一個內自貿協定。
現有容貿易體系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人家想的是佔領你的市場,而不是你來搶奪人家的地盤。為加入WTO,中國吞下若干苦果,試圖融入這個貿易體系,人家早防備好了,拒絕承認你的市場經濟地位!你還有國有企業,還有一黨專政,還需要深化改革,話語權在人家手裡。
兔子慢慢就看明白了,武器禁運,自己山寨+自主創新;拉上東盟、黑非洲一班小兄弟,搞起小范圍的貿易權。市場經濟地位,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