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貿付款方式中的術語TT是什麼意思
TT(telegraphic transfer in advance):電匯,買家將貨款直接轉至賣家指定銀行賬號。
1、分前TT,後TT。對賣家最有利的是收訂金30%,貨好後再付70%付款。故要據情況而定,如果是特殊規格貨物,則最好要收訂金,一般貨值小的也有採用的是100%前TT。
2、TT付款方式是以外匯現金方式結算,由您的客戶將款項匯至貴公司指定的外匯銀行賬號內,可以要求貨到後一定期限內匯款
3、TT屬於商業信用,也就是說付款的最終決定權在於客戶。T/T分預付,即期和遠期。現在用的最多的是30%預付和70%即期。這一種對第一次做且貨量不大時可以用此種付款方式。在貨物准備好後,如果客戶將全部貨款付清,你就可以把單證直接寄到客戶,無需經過銀行。
(1)國際貿易術語付款條件擴展閱讀:
電匯的優缺點
優點:速度快,賣方能很快得到錢,安全性高。
缺點:費用高,一般是SWIFT之間的流動。
外貿中其他常用的付款方式還有:
L/C(letter of credit): 信用證。100% L/C at sight,對於稍微大額一點的訂單,客戶為了防止風險一般不會同意全額前TT,做L/C對於買家和賣家都是相對比較保險的付款方式。但是對於買家的風險是:L/C是見單付款,即是只要單據完全符合信用證,則即使賣家發貨有很大的質量問題,買家也只有付款,不能拒付。
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也是通過銀行交單,客戶付款後取單,只是沒有信用證約束,只有見匯票付款,按匯票金額付款。
對於買家:不用如開信用證一般需要壓金,手續費也較低。沒有信用證約束,如果客戶不想要貨,可能會拒付,不付款贖單。
對於賣家:優點是不用如信用證一般要做到單據相符,只要開據匯票和應用的單據,即可交單,簡單方便,手續費也極低。風險是沒有信用證約束買家,如果買家不付款贖單,則另無它法;再者如果銀行與買家勾結,則可能單貨全失而收不到貨款。
CAD(Cash against document):通過銀行交單,直接交單,不用匯票。這種付款方式對雙方的約束力就更小,相對來說保險力度就更小。
參考資料:TT(電匯)-網路
Ⅱ 付款方式的國際慣例術語是什麼
匯付、信用證、托收。
不過我猜你問的可能是國際貿易術語,你可以在網上查詢Incoterms 2010
Ⅲ 國際貿易中,付款方式(即先付款後發貨或先付首款餘款另付)與貿易條款(如CIF、CIP等)是否有關系
國際貿易術語,又來叫「價格術語」、「自交貨條件」,是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用以確定買賣標的物的價格、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費用、風險、責任范圍的以英文縮寫表示的專門術語。
因此,付款方式與國貿術語沒有直接關系,付款方式與貿易術語一同規定在雙方之間的貿易合同里,付款方式主要有有托收、信用證等
Ⅳ 請問對外貿易中,付款方式跟貿易術語,是直接掛鉤嗎那種貿易術語就會決定哪種付款方式
付款方式包抄括電匯、信用證,是如襲何結算的問題
貿易術語是指
貿易術語(價格術語或貿易條件)的涵義 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中習慣採用的、用簡明的語言來概括說明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其主要內容是規定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方面的責任、風險和費用的劃分。貿易條件是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形成的。
貿易術語的作用
使用貿易術語,有利於買賣雙方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有利於買賣雙方洽商交易和訂立合同;有利於買賣雙方核算價格和成本。 國際貿易術語的形成對國際貿易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使國際貿易中復雜的價格構成條理化、規范化、標准化,使買賣雙方就復雜的價格問題有了共同語言,簡化了交易手續,節省磋商的時間和費用,明確了買賣雙方的責任。
Ⅳ 國際貿易主要付款方式有哪些
電匯(T/T)。T/T分為前T/T和後T/T,都是商業信用,過程簡單,沒有其他費用!T/T就像國內的銀行匯款一樣,手機上輸入賬號和金額,點擊轉賬就完成了!只不過國內手機轉賬是即時到賬,國際貿易中基本上全球三天到帳!
Ⅵ 國際貿易術語的使用
貿易術語(價格術語或貿易條件)的涵義
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中習慣採用的、用簡明的語言來概括說明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其主要內容是規定買賣雙方在貨物交接方面的責任、風險和費用的劃分。貿易條件是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形成的。
十三種貿易術語(貿易條件)
《199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共列出十三種貿易術語,其要點如下:
(一)工廠交貨(EXW)本術語英文為「EXW orks (…named place)」,即「工廠交貨(……指定地點)」。它指賣方負有在其所在地即車間、工廠、倉庫等把備妥的貨物交付給買方的責任,但通常不負責將貨物裝上買方准備的車輛上或辦理貨物結關。買方承擔自賣方的所在地將貨物運至預期的目的地的全部費用和風險。
(二)貨交承運人(FCA)
本術語英文為「Free Carrier (…named place )」,即「貨物交承運人(……指定地點)」。它指賣方應負責將其移交的貨物,辦理出關後,在指定的地點交付給買方指定的承運入照管。根據商業慣例,當賣方被要求與承運人通過簽訂合同進行協作時,在買方承擔風險和費用的情況下,賣方可以照此辦理。本術語適用於任何運輸方式。
(三)船邊交貨(FAS)
本術語英文為「Free Alongside ship(…named port of shipment)」即「船邊交貨(……指定裝運港)」。它指賣方在指定的裝運港碼頭或駁船上把貨物交至船邊,從這時起買方須承擔貨物滅失或損壞的全部費用和風險,另外買方須辦理出口結關手續。本術語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四)船上交貨(FOB)
本術語英文為「Free on Board(…named port of shipment )」,即「船上交貨(……指定裝運港)」。它指賣方在指定的裝運港把貨物送過船舷後交付,貨過船舷後買方須承擔貨物的全部費用、風險、滅失或損壞,另外要求賣方辦理貨物的出口結關手續。本術語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五)成本加運費(CFR或c&F)
本術語英文為「Cost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shipment )」,即「成本加運費(……指定目的港)」。它指賣方必須支付把貨物運至指定目的港所需的開支和運費,但從貨物交至船上甲板後,貨物的風險、滅失或損壞以及發生事故後造成的額外開支,在貨物越過指定港的船舷後,就由賣方轉向買方負擔.另外要求賣方辦理貨物的出口結關手續。本術語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六)成本、保險費加運費(CIF)
本術語英文為「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named port of shipment )」,即「成本、保險費加運費(……指定目的港)」。它指賣方除負有與「成本加運費」術語相同的義務外,賣方還須辦理貨物在運輸途中應由買方承擔購貨物滅失或損壞的海運保險並支付保險費。本術語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七)運費付至 (CPT)
本術語英文為「Carriage Paid to):t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即「運費付至(……指定目的地)」。本術語系指賣方支付貨物運至指定目的地的運費。關於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以及貨物交至承運人後發生事件所產生的任何額外費用,自貨物已交付給承運人照管之時起,從賣方轉由買方承擔。另外,賣方須辦理貨物出口的結關手續。本術語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包括多式聯運。
(八)運費及保險費付至(CIP)
本術語英文為「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即「運費及保險費付至(……指定目的地)。」它指賣方除負有與「運費付至(……指定目的地)」術語相同的義務外,賣方還須辦理貨物在運輸途中應由買方承擔的貨物滅失或損壞風險的海運保險並支付保險費。本術語適用於任何運輸方式。
(九)邊境交貨(DAF)
本術語的英文為「Delivered at Frontier (…named place )」,即「邊境交貨(……指定地點)」。它指賣方承擔如下義務,將備妥的貨物運至邊境上的指定地點,辦理貨物出口結關手續,在毗鄰國家海關關境前交貨,本術語主要適用於通過鐵路或公路運輸的貨物,也可用於其他運輸方式。
(十)目的港船上交貨(DES)
本術語的英文為「Delivered Ex Ship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即「目的港船上交貨(……指定目的港)」。它系指賣方履行如下義務,把備妥的貨物,在指定目的港的船甲板上不辦理貨物進口結關手續的情況下,交給買方,故賣方須承擔包括貨物運至指定目的港的所有費用與風險。本術語只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十一)目的港碼頭交貨(DEQ)
本術語的英文為:「Delivered Ex Quay (Duty Paid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即「目的港碼頭交貨(關稅已付)(……指定目的港)」。本術語指賣方履行如下義務,將其備好的貨物,在指定目的港的碼頭,辦理進口結關後,交付給買方,而且賣方須承擔所有風險和費用,包括關銳、捐稅和其他交貨中出現的費用。本術語適用於海運或內河運輸。
(十二)未完稅交貨(DDU)
本術語的英文為「Delivered Duty Unpaid (…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即「未完稅交貨(……指定目的地)」。它指賣方將備好的貨物,在進口國指定的地點交付,而且須承擔貨物運至指定地點的一切費用和風險(不包括關稅、捐稅及進口時應支付的其他官方費用),另外須承擔辦理海關手續的費用和風險。買方須承擔因未能及時辦理貨物進口結關而引起的額外費用和風險。本術語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
(十三)完稅後交貨(DDP)
本術語的英文為「Delivered Duty Paid(…named place of destination )」,即「完稅後交貨(……指定目的地)」。它是指賣方將備好的貨物在進口國指定地點交付,而且承擔將貨物運至指定地點的一切費用和風險,並辦理進口結關。本術語可適用於各種運輸方式。
Ⅶ 做外貿時候的付款方式有哪些啊
一、做外貿時候的付款方式有信用證L/C(Letter of Credit),電匯 T/T(Telegraphic Transfer),付款交單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三種。其中L/C用的最多,T/T其次,D/P較少。
二、名詞解釋
1、L/C信用證是目前國際貿易付款方式最常用的一種付款方式,是一份由銀行擔保付款的S/C。只要你照著這份合同的事項一一遵照著去做,提供相應的單據給銀行就必須把錢付給你。所以應該說信用證從理論上來說是非常保險的付款方式。,一份可靠的信用證甚至可以作為擔保物,拿到銀行去貸款,為賣方資金周轉提供便利,也就是「信用證打包貸款」。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信用證有的時候也不是那麼保險。原因是信用證中可能會存在很難然你做到的軟條款,造成人為的不符點。
2、電匯T/T這種方式操作非常簡單,可以分為前T/T,和後T/T,前T/T就是,合同簽訂後,先付一部分訂金,一般都是30%,生產完畢,通知付款,付清餘款,然後發貨,交付全套單證。
3 D/P 付款交單是跟單托收方式下的一種交付單據的辦法,指出口方的交單是以進口方的付款為條件,即進口方付款後才能向代收銀行領取單據。 分為即期交單(D/P at
Sight)指出口方開具即期匯票,由代收行向進口方提示,進口方見票後即須付款,貨款付清時,進口方取得貨運單據。
三、T/T與L/C比較
1、T/T與L/C比較,就是操作非常簡單,靈活性比較大,比如交期吃緊,更改包裝,等等,只要客戶同意,沒有什麼關系。如果是信用證,必須的修改信用證,否則造成不符點,客戶就可以拒付。
2、T/T的成本比L/C要低。銀行扣費比較少,一般都是幾十美金。而信用證有時會多達幾百美金。所以有的工廠做T/T報價比L/C要低一點。不過一般而言,信用證如果單證做得好,比T/T要可靠,收款有銀行擔保,憑著信用證,就可以去銀行打包貸款,資金壓力很小。但是銀行信用不好,或者外匯管制很嚴格的國家,信用證風險很大。
3、T/T和L/C各有優缺點,T/T和L/C如果結合起來做,那就相當保險,30%T/T, The balance L/C.
(7)國際貿易術語付款條件擴展閱讀
外貿結算,或者叫收款,顧名思義就是對外貿易收款,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
1,網上支付類,可以直接在網上完成付款,快捷、方便,第三方支付公司保障,可拒付,消費者利益得到保障。從另一方面來說,相對的風險增大,主要以小額收款為主。主要用於網賺、外貿零售小額收款。
①電子賬戶類別:主要付款是電子賬戶對電子賬戶模式(類似於支付寶與支付寶交易,雙方均需要注冊、有賬戶),主要有Paypal、MoneyBookers、Ap、Google checkout、LR 等等。
②國際信用卡支付:主要是以一個第三方信用卡支付公司提供一個支付通道達到收款的目的,是支付網關對支付網關模式(類似於網銀支付),主要有ChronoPay
,環迅支付(IPS)、首信易(PayEase)、雙乾支付(95epay)、E匯通(ECPSS)Gspay、網銀在線、Motopay、2checkout等等。
2,銀行匯款模式,主要是通過銀行轉賬和匯款公司進行匯款。方便大金額付款,安全,不適合小額收款,費用高,資金一旦發出即不可撤回,對消費者沒保障。主要用於批發類外貿收款。主要有電匯(TT,Telegraphic
Transfer)、信用證(L/C)、西聯(WU,Western
Union,國際特快匯款公司)、速匯金(MG,MoneyGram,環球快速匯款業務)等。
Ⅷ 國際貿易術語具有兩重性,分別是() A.表示付款條件 B.表示交貨條件 C.表示運輸條件 D.表示成交價格的構成
國際貿易術語(Trade Terms,of International trade),在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所承擔的義務,會影響到商品的價格。 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把某些和價格密切相關的貿易條件與價格直接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若干種報價的模式。每一模式都規定了買賣雙方在某些貿易條件中所承擔的義務。用來說明這種義務的術語,稱之為貿易術語。
貿易術語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表示交貨條件;另一方面表示成交價格的構成因素。所以選B和D。
Ⅸ 簡述FOB貿易術語,電匯支付方式的國際貿易流程
合同簽訂後,根據合同要求組織貨源,報檢
,將貨物運送到裝運口岸,報關
這時候賣方的義務就履行完了,等待買家付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