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國際貿易 > 國策貿易公司

國策貿易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13 09:20:37

❶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體現到堅持對外開放的國策

對 外 開 放

開 放 格 局

中國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的廈門,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又陸續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1990年中國政府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又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樣,中國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

經 濟 特 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國相繼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1979年7月至1981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後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4市劃出部分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決議指出:為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3市分別劃出一定區域,設置經濟特區。特區鼓勵國外公民、華僑、港澳同胞及其公司、企業,投資設廠或者與我方合資設廠,興辦企業和其他事業,並依法保護其資產、應得利潤和其他合法權益。此後,1981年10月,國務院批准廈門設置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作出了關於設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中國經濟特區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是:
(1)特區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吸引和利用外資。特區經濟是以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為主,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綜合體。
(2)特區內的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價格完全放開,特區產品主要供出口。
(3)特區對外商投資在稅收、貨物進出口、人員出入境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
(4)經濟特區內實行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如企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廠長、總經理負責制,職工一律實行合同制,工資實行浮動制,企業有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自行招聘、解僱職工等。
根據國務院特區辦公室的材料,199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的工農業總產值達282.5億元,約為建區前1979年的26倍;加上起步晚的海南經濟特區,5個特區共有"三資"企業4000多家,簽訂外商投資項目約9000項,實際利用外資53億多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近30%。與此同時,特區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已佔特區總產值的60%以上。5個特區作為中國新興的出口基地,1990年出口總額達46億多美元,占當年全國出口額的近10%。
據海關統計,1991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的進出口貿易額達196.7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比上年增長25.6%。在5個經濟特區中,深圳居首位,進出口貿易額為114.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總額的58.3%。其次是廈門、珠海、汕頭、海南。
隨著吸收外資的增加,三資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在5個經濟特區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1991年,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為93.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4%,比上年增長34.8%,出口額50.4美元,增長35.7%。在三資企業中,中外合資企業為主體,進出口貿易額達54.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額的27.6%。
在不斷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中,特區進出口貿易中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逐年增加。1991年的出口商品中,工業製成品達85.7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89.2%,比上年增加23.8%,初級產品10.4億美元,佔10.8%,比上年減少8%。
1992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43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7%。其中,出口額124億美元,增長24.2%,佔全國出口總額的14.6%,其增幅超過全國出口增幅6個百發點。進口額119億美元,增長16.6%。5個特區進出口貿易額全面增長,廈門特區為35.3億美元,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5%,增長46.9%,在5個特區中增幅最大;其次是深圳、汕頭、珠海、海南。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16.5億美元,佔全國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的26.6%,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47.9%。其中,出口額52.7億美元,進口額63.8億美元。三資企業中,中外合作企業增長最快,進出口貿易額為15.5億美元,增長43.2%。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仍以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35.4億美元,佔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8.7%,占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5.7%。其中,進料加工98.7億美元,增長22.9%;來料加工36.6億美元,增長了1.1%;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投資進口的設備、物品13.1億美元,增長了15.1%。一般貿易額91.9億美元,增長28.1%。特區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居首位,輕紡產品次之。進口大宗商品有機電設備零部件、紡織原料、成品油、鋼材、塑料。
1994年,中國5個經濟特區進出口貿易總額在3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出口額169.6億美元,增長29.3%,佔全國總出口額的14%;進口額164.4億美元,增長7.6%,佔全國總進口額的14.2%。
經濟特區的三資企業進出口貿易額達169.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76.5億美元,進口額93.2億美元,其在全國三資企業的進出口比重繼續下降。
從特區進出口貿易方式來看,一般貿易出口額7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9%,其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工貿易進口額76.5億美元,增長20.9%。機電產品在特區進出口貿易中繼續保持增長勢頭,達63.7億美元。工業製品的進出口分別佔86.5%和88.1%。

保 稅 區

建立保稅區是中國政府為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外資採取的又一重大措施。中國的保稅區是一個設有隔離設施的小區域,是一種類似國外自由港兼自由貿易區功能的特殊區域,是兼有出口加工和對外貿易綜合功能、實行特殊關稅政策和特殊管理手段的海關監管區。
自1990年以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准建立了15個保稅區,它們是:(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位於長江口南緣,面積5.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開放度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二)天津港保稅區,位於天津港陸域,面積5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保稅區。(三)大連保稅區,位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面積1.25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四)深圳沙頭角保稅區,位於深圳市沙頭角,面積0.2平方公里。(五)深圳福田保稅區,位於深圳中南部與香港連接的皇崗口岸處,面積1.35平方公里。(六)廣州保稅區,位於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北部,面積1.4平方公里。(七)張家港保稅區,位於長江下游張家港區東側,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2平方公里,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內河港保稅區。(八)海口保稅區,位於海口市金盤加工區內,面積1.93平方公里。(九)青島保稅區,位於青島附近的膠州灣西岸,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十)寧波保稅區,位於寧波市北侖港北部,面積2.3平方公里。(十一)福州保稅區,位於福州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面積1.8平方公里。(十二)廈門象嶼保稅區,位於廈門經濟特區內,起步面積0.6平方公里。(十三)汕頭保稅區,位於汕頭經濟特區內,面積2.3平方公里。(十四)珠海保稅區,位於珠海洪灣工業區內,面積3平方公里。(十五)深圳鹽田港保稅區,位於深圳大鵬灣,面積0.85平方公里。

開 放 城 市

中國現代經濟開始發韌並逐漸繁榮於東部的沿海地區。因為這一地區對外港口眾多、農產品資源雄厚,農業集約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較高,一批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基地早在本世紀初葉即已成型,隨之基礎設施、交通建設、市場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條件優於內陸省份。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一地區的城市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1979年1月,交通部駐港機構招商局率先根據中央的精神,於同香港一水之隔的廣東深圳市蛇口公社,劃出一塊土地創辦工業區。同年3月,廣東省向中央提出了積極發揮廣東的優越條件,擴大對外經濟合作活動,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加快經濟發展的建議。同年7月,中央批准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靈活措施,還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5月,中央在總結深圳、珠海兩市試辦經濟特區的基礎上,明確建立汕頭、廈門2個經濟特區。
從此,中國沿海地區的開放格局進入了新的階段。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城市。爾後,又於1985年開放長江、珠江兩個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為經濟開放區。在此期間內,國務院還先後批准一些沿海開放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如:將上海市的閔行、虹橋新區劃為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在營口、溫州、威海等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批准了江蘇的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其目的是為了發揮這些城市的優勢,藉助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用較短的時間,在小范圍內率先創造吸收外商投資的環境條件,提高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對外開放的功能,加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1985年3月,國務院批准營口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某些許可權和政策。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威海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從此,自東北門戶的大連到廣東西部的湛江,由16座開放城市組成的扇形構築了中國沿海黃金地帶的開放陣勢,對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步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❷ 論述宋元時期的對外國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

宋元:對外交往進入頻繁時期,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一些國家,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時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華居住十多年,著有《馬可•波羅游記》。

繁盛的海外貿易

宋朝西北陸路交通受阻,加上政府經營困難,所以對外貿易都較之歷代進取,其可說得上是當時世界外貿最發達的國家。《宋史:食貨志》所謂「東南之利,舶商居其一」。由此看來,當時對外的商業買賣活動在南方較為蓬勃。

《宋會要輯稿:食貨》卷四六之一又記載兩浙路造船最多,南宋時令溫、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又置市舶司於溫州,當中以廣、泉、明三州為主要海貿港口。另外負責處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司管轄杭州(今浙江省杭縣)、明州(今浙江省鄞縣東)、溫州(今浙江省永華縣)、秀州華亭縣(今浙江省嘉興縣)、青龍鎮(今浙江省青龍縣)五處市舶務,與日本、高麗、大食等50多個地區貿易。宋太宗專門派人「各往南海諸番國」,以類似特許通行證的「空名詔書」的發放來招引海外商人來華貿易。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南宋時期「市舶之利,頗助國用。」

點評:朝廷國策、民間氛圍以及國際環境的各種因素,使得兩宋時期的經濟高度發達,對外貿易頻繁。但是,弱小的軍事力量、龐大沉冗的官僚集團以及文弱的風氣,又使得兩宋只能坐守江山,不能將強大的經濟實力轉化為強盛的軍事力量,失去了開疆劈土的激情。於是,宋朝與日本的國際關系用兩個字便可以概括,那就是「貿易」。

宋日貿易

在有宋一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來日兩國貿易始終繼續不衰。首先是宋朝需要對日貿易。宋朝經濟通過一段恢復時期後,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煤的廣泛應用,促進冶鐵技術、質量和產量的提高;銅精煉法的出現促進銅產量和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鑄銅錢技術也相應地得到改善。自古以來就是傳統出口商品的絲織品和刺綉,不僅恢復而且有所發展。此外,造船業發展較快,在內河出現「百石船」,遠洋航行的「客船」可載二千斜粟。政府使用的海船,長寬都比客船高出三倍。因此,宋船在海上航行,不僅有豐富的航海經驗,而且船身堅固,經得起風浪。由於宋朝注意對外貿易,因此,宋商船赴日貿易從未中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其次,日本國內狀況要求發展對宋貿易。但是,日本禁止對宋貿易或者禁止宋商入日,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日本貴族生活對宋商品的需求日甚一日,朝廷下令禁止,但執行禁令的官吏本身就是宋貨的需求者。唐代貴族的糜爛生活方式感染了日本的上層社會,到北宋初期,一般官吏已不再穿日本出產的絲織品,甚至連其婢女亦皆穿戴進口衣服。紫式部的日記中,記載當時大納言在正月初十到初三宴會上的衣著。每天一套唐式衣褲,濃淡相配;顏色樣式不相重復。連內傍跑穿唐武衣服,在這個時期日本文人撰寫的小說、評話、傳奇等,如《榮華物語》、《源氏物語》等書里人物的衣著樣式、質地,全是唐式的和從唐進口的。

另外,寺院生活在這個時期也趨於奢侈;最後,日本朝廷和大宰府官吏從貿易中獲得極大益處,也是對宋貿易難以禁止的重要原因。

點評:由於宋朝軍力的先天不足以及重文輕武的風氣影響,無法像後來的元朝或者西方列強那樣開展海上霸業,因此,宋朝與海外諸國的貿易是純粹的以謀取商業利益為目標的。即使如此,與同時代世界各國相比,宋朝的經濟強得太多,只用正常貿易手段也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沖擊。因為日本需要的是絲綢、茶、陶瓷等等奢侈品,出口的是稻米、木材等原料,據日本史料記載,日本寶治元年(公元1247年)十一月,幕府因九州大米出口過量,競不得不發出命令,禁止出口。

另方面,北宋和南宋商人至日貿易時,常要求日方以砂金付款,因而日商至南宋貿易也多帶砂金以換取銅錢。日商攜帶黃金最多的年代,總額近四、五千兩之多。加上貿易中所得的銅錢,每次日商赴南宋總會帶回大量銅錢。因此,南宋銅錢外流十分嚴重。銅錢外流,自北宋時期就曾三令五申,一再禁止。但那時主要是以來商攜帶的形式流到日本,現在,日商直接偷運,遂使南宋出現銅錢嚴重短缺。

元日貿易

元帝國與歐亞兩大洲的許多國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對日貿易在元朝對外貿易中所佔比重很小。元世祖准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軍事手段,以達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所以,在元世祖時期,對日商入元無任何限制,甚至還有意創造一些有利條件,以利日商的往來。只是由於幕府堅持不通和好,兩國才沒有發展成為正式的外交關系。第二,由於日本國內的各種原因,要求對元貿易。

點評:除去元朝政府的政治外交因素,元日貿易可以說是宋日貿易的延續,在此不再詳細陳述。
http://bbs.tiexue.net/post_1342519_1.html

宋元時期:中國海洋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機遇
http://www.cxa.cn/moles/article/reader.php?aid=3444&cid=425862

海絲」泉州「不能忘卻的歷史

中國古港口眾多,像廣州、寧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對外通航的重鎮。泉州雖然在宋元時期輝煌一時,但之後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際「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興起,泉州以其歷史地位備受世人關注,並且在國際上占盡無限風光。在眾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先生向記者講述了泉州「成名」背後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歷史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分別走訪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過積極努力,成為本次考察活動的代表性港口,並從此成為國際上「海絲」研究的領跑者。

據介紹,當年,聯合國在選擇考察地點時,廣州是中國惟一的港口,且被定為國際研討活動的主辦地。正是由於當時中國駐阿曼大使的熱心推薦,改變了考察團原來的計劃,使泉州一躍取代廣州成為此次重點考察的中國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動中,阿曼是重要的組織國,阿曼國王還借給聯合國一艘萬噸級豪華游輪,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國慶節,原中國駐阿曼大使袁魯林先生應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遺產部舉行的宴會,阿部長告訴袁大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准備考察海上絲綢之路,行程是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國的考察點定在廣州。

袁大使聽了,隨口便問阿部長:「你們怎麼沒有想到泉州呢?那裡有你們阿拉伯民族的清凈寺、聖墓,還有阿拉伯後裔……」

阿部長十分驚訝:「中國沿海還有這樣的地方?我們還沒聽說過呢!能不能給我們一些材料看看?」

這次看似無意的談話,袁大使一直記在心裡,回國後,他立即給當時的泉州市市委書記和海交館王館長寫了一封信。接到信後,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館在1個月內組織好相關材料,以便呈送給中央有關部門。

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歷史的呢?原來,袁大使與泉州還有一段不解的緣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傳部任職,因為工作關系常來泉州,對泉州的「海絲」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後不久,袁大使便調離福建,沒想到幾十年後,袁大使遠在異國他鄉還情牽泉州。正是袁大使的這份熱情和細心,成就了今天的「海絲」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還一直被掩蓋在歷史的長河裡,不為世人所知。

毛遂自薦,泉州感動國內外官員

袁大使的來信,對於泉州來說,無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喜訊。海交館立即組織了一批歷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內趕出了一本介紹「海絲」文化研究的書籍,對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詳細的介紹。

當年,王館長全程組織和參與了此事。他說趕寫的那本書書名很長、很特別,叫做《為了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圓滿成功》。研究者們在書中明確提出:聯合國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如果沒有泉州參與,就等於陸上絲綢之路沒有西安一樣,是令人遺憾的。書中大量介紹了泉州豐富的海交文物,還附送了世界各國海交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資料。整理成冊的書及錄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國際考察活動的「中國委員會」,即中國教科文組織手裡。

王館長說,不論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西安、蘭州,還是海上的廣州,沒有一個是「自己找上門的」。泉州的「毛遂自薦」,引起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極大興趣,也感動了許多專家。時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的陳高華先生,恰好是這次考察活動的咨詢委員會委員,他也被泉州人的熱情所感動,為把泉州列為考察點積極奔走。

1989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再次召開會議,確定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點,陳高華先生在會上提出中國政府要求增加一個考察點———泉州。結果之好出乎人們的預料,不但所有與會委員一致通過,而且還表示將所有活動及學術研討會放在泉州舉行。

1991年,泉州古港揚名國際

在確定了世界各國主要考察港口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的人民大會堂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當時泉州由分管文教的副市長薛祖亮帶隊前往,搶盡了風頭。

1991年,由世界各國參加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由義大利威尼斯起航,在泉州整整停留了6天,而本來作為主要考察點的廣州只取得了2天的考察時間,寧波則完全失去了這個極好的機會。這年的考察,讓泉州在國際上聲名大振,說到海上絲綢之路,就讓人想起泉州。

在離開泉州赴韓國考察的途中,所有聯合國官員一致認為,在泉州的考察將是本次活動的最高峰。泉州市政府、海交館、華僑大學都分別收到了考察團全體成員親筆簽名的答謝函,這是在此次考察活動中絕無僅有的。之後的1994年、1997年,泉州又相繼舉辦了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綜合學術研討會。作為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在國際上影響越來越大。

建館設會,泉州扛起「海絲」大旗

1989年10月,為迎接聯合國考察船的到來,泉州有關部門初步決定建一座專業的海上交通史博物館。在向上級部門匯報建館的必要性時,王連茂館長慷慨陳詞:「這次考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作為中國的代表港口,泉州形象不好,就是中國不好!」

王館長回憶說,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隨船帶有大批展覽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伊斯蘭教等宗教文物。考察沿途各國都是將最好的展廳用來陳列這些稀世珍品,而泉州連個像樣的陳列館都沒有,而且當時泉州海交館還位於開元寺內,將非佛教文物放在開元寺里,從宗教感情上來考慮也非常不妥。所以,建一個專業海交館已成必要。

雖然建館請求一路綠燈,但此時,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泉只剩下一年的時間。經過一年沒日沒夜地趕工,在考察團到來的前4天,海交館的一期工程終於完成了。當客人下船時,關於中國海上交通史的64萬字的論文集也已准備妥當,聯合國官員人手一本,賓主盡歡。在此之後,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成立,主會址就設在泉州海交館內。

就這樣,中國的海上交通史研究,以海交館為大本營,在泉州豎起了一面旗幟,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其他港口對此進行研究。廣州、寧波等地的學術界談及「海絲」,必稱泉州,總會將宋代古船、海交研究及海交館列為其他港口所無法企及的事情。

宋代古船,不能忘卻一位老人

現陳列於泉州開元寺的宋代古船是泉州宋元時期繁榮的見證,名揚海內外。在發掘與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忘記一位學識淵博的老人,他就是在2000年9月去世的陳允敦教授。

陳教授1902年出生於泉州,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歷任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顧問。在1974年至1977年間,陳教授帶著自己的小兒子參與了古船的挖掘、鑒定、防腐保護、修復和考古工作。

在挖掘過程中,正是細心的陳教授發現船艙里有一枚「小黑子」,學化學、地質專業出生的陳教授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發現。經鑒定,這枚「小黑子」就是宋元時期產於南洋的「龍涎香」,共提取出1.1克。另外,在船艙內還發現了南洋胡椒等物。這些宋元時期實物的發掘,為泉州「海絲」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證。

文化遺產,

人類共同的財富

作為泉州「海絲」研究的參與者,王館長回憶起這段往事,感慨萬千。

他說,2000年不曾衰落的廣州,在1991年聯合國考察活動中黯然失色,在這之後又無所作為,而寧波則一直不為人所知,關鍵就在於相關部門不重視,組織不積極。直到最近,廣州、寧波等港口的有關部門才猛然醒悟,並積極採取亡羊補牢的措施,重新開發其「海上絲綢之路」的品牌,但這些城市在海上交通史研究方面,比起泉州晚了許多。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海外交通史最為燦爛的一章,正如王連茂館長所說,泉州、廣州、寧波等古港口在不同歷史時期擔負起了對外海上交往的重任。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稱號,不僅是對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價值的最高評價,也是對中國的對外交通史所達到的地位的極高評價,無論這一稱號最終花落誰家,它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http://..com/question/73140859.html?si=1

❸ 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這一舉措體現了國家在堅持什麼國策堅持這個國策必須把什麼作為自己發展的

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這一舉措體現了國家在堅持 對外開放 國策。堅持這個國策必須把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❹ 我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大國得益於哪一基本國策

中國抄已成為「全球貨物襲貿易第一大國」,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發展進程當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個帶有標志性的歷史事件。大家知道,中國近幾年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了,但是作為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仍然是一個標志,因為這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表現

❺ 為什麼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仍堅持對外開放政策

因為貿易戰本身並非閉關,而是雙方博弈的籌碼。
美國挑起貿易戰,就是為了讓中國同回意開放更多領答域和雙方關稅對等,而非讓中國閉關據守。
而在中國自身開來,閉關據守也非明智之舉,開放更多領域反而對中國有利。
所以中美貿易雙方分歧的說大也大,說小也小。說大是雙方矛盾點集中在整個結構上,改動起來並非一蹴而就。說小是雙方訴求並非相距千里,而是開放的速度與質量的各自認知差距。

❻ (17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歐洲是很重視商業的,在古希臘時候就是重商業的,羅馬也是。那


(1)原因:歐洲有重視商業的傳統;「地理大發現」促進商業發展。(2分)
影響:英國政府積極推動海外殖民和貿易,加速英國資本原始積累(或:為工業革命創造了資金和市場條件)。(2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2)成就:牛頓建立經典力學體系;瓦特發明改良蒸汽機;亞當·斯密提出自由主義經濟理論。(3分)
背景:19世紀中葉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獲得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2分)
目的:建立英國主導的世界市場。(2分)
(3)實施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或:奉行凱恩斯主義)。(2分)
(4)國家利益;生產力發展水平:在全球經濟地位;經濟學理論發展。(4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

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7)國策貿易公司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

與國策貿易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