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談談在涉外商務中禮儀的作用有多大
對商務談判而言,彼此美好的第一印象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因此了解在交際場合中見面時的一些禮儀是十分重要的。
國際貿易的特點之一是多國性、多民族性、談判對象多層次性。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其價值觀、消費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差異極大,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點的談判風格。
這些都是我們進行國際貿易談判時應當了解和掌握的,因勢利導,才能取得談判的成功。
禮節是一個人知識、修養與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世界各國人民雖生活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在交往過程中卻形成了相似的禮儀規范。
尊婦敬老\ 尊重風俗習慣\ 酒席上不談生意 \ 舉止落落大方\
(一)介紹
介紹一般有兩種形式,即自我介紹和通過第三者進行介紹。自我介紹由於其介紹的局限性,使用較少,所以由第三者介紹較為普遍。
介紹時,被介紹的一方應主動站起,面帶微笑,以示尊重。介紹一般按下列禮節進行:
1 .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
2 .先把職位、身份較低的介紹給職位、身份較高的。
3 .先把男性介紹給女性。
4 .先把客人引見給主人。
5 .先把個人介紹給主體
(二)握手
在介紹認識或見面時,握手作為一種最簡單的動作語言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握手雖然簡單,但也有許多地方應加註意:
1 .握手的主動與被動。一般情況下,主動和對方握手,表示友好和尊重。在來賓登門拜訪時,主人應主動握手,用以表示歡迎和感謝;在客人離別時,主人應被動握手,否則是不禮貌的。
2 .握手的時間和力度。握手時間要適中,時間過短顯得沒有誠意,時間太長又會使對方尷尬,一般應把握在 3秒~ 6秒之間;同時間一樣,力度也應適度,過輕或過重都不可取。
3 .握手者的姿態。握手者的面部表情是配合握手行為的一種輔助動作。握手時,應注視對方,面帶微笑,使人有親切、友好的心理感受。切忌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和面部表情冷淡;否則,容易引起對方猜疑和不信任。
4 .女士與人握手時應先脫去右手手套,男士則必須先脫去手套再行握手。
還應指出的是,握手這一禮節,雖說在許多國家都適用,但在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評價標准,而且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這種方式。如瑞典人見面時以有力的握手錶示熱情和誠意。而在我國的香港,人們見面時要輕輕握手,並且握手時伴隨著點頭或稍作鞠躬禮。在馬來西亞,握手只限於男性之間使用,男女之間很少相互握手,男子應該向女子點頭或稍行鞠躬禮,並且主動以口頭問候為宜。
(三)致意
有時談判的雙方或多方之間相距較遠,在不需逐一介紹的情況下,可採用舉右手打招呼或點頭的形式表示敬意;對於不相識或僅有很少接觸的談判人員和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會面的情況下也可採用此種形式。
三、會談中的禮儀與禁忌
會談中的禮儀是指談判者在實際洽談的過程中所應具備的禮儀要求。它對談判過程的順利進行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談判者的舉止
談判者的舉止是指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坐、站、行所持的姿態。在商務談判中,對舉止的要求是舉止適度。那麼,怎樣的坐姿、站姿和行姿才算適度呢?
1 .坐姿。從椅子的左邊入坐,坐下後,身體應盡量保持端正,並把兩腿平行放好。坐在椅子上轉動或將腿向前伸或向後靠,都是違反正常禮儀的表現。
談判中,不同的坐姿傳遞著不同的信息:
( 1)挺著腰筆直的坐姿,表示對對方或對談話有興趣,同時也是一種對人尊敬的表示。
( 2)彎腰曲背的坐姿,是對談話不感興趣或感到厭煩的表示。
( 3)斜著身體坐,表示心情愉快或自感優越。
( 4)雙手放在翹起的腿上,是一種等待、試探的表示。
( 5)一邊坐著一邊雙手擺弄手中的東西,表示一種漫不經心的心理狀態。
2 .站姿。正確的站立姿勢應該是兩腳腳跟著地,兩腳成 45度,腰背挺直,自然挺胸,兩臂自然下垂。
在談判中,不同的站姿會給人不同的感覺:
( 1)背脊筆直給人充滿自信、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感覺。
( 2)彎腰曲背給人缺乏自信、消極悲觀、甘居下游的感覺。
3 .行姿。行走的姿態男女有不同的要求。
男性走路的姿態應當是:昂首、閉口、兩眼平視前方,挺胸、收腹、直腰。行走間上身不動、兩肩不搖、步態穩健,以顯示出剛強、雄健、英武、豪邁的男子漢風度。
女性走路的姿態應當是:頭部端正,但不宜抬得過高,目光平和,直視前方。行走間上身自然挺直、收腹,兩手前後擺動幅度要小,兩腿並攏,小步前進,走成直線,步態要自如、勻稱、輕柔,以顯示出端莊、文靜、溫柔、典雅的女子窈窕美。
2.談判者的談吐
與舉止一樣,談判者的談吐是影響談判的又一重要因素。總的來說,交談時表情要自然、表達要具體。具體如下:
1 .我方發言之後,應留出一定的時間供對方發表意見,切忌喋喋不休,以自我為中心。
2 .對方發言時,應認真聽取,不要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如注視別處、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都是應該避免的。
3 .要善於聆聽對方談話,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發言,即使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也應等對方講完後再表達。打斷別人的談話是不禮貌的行為。
4 .交談時應使用禮貌用語。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
5 .交談中不能出現傷害對方的言詞,否則會激怒對方。應避免的詞語,如:你總是……,你需要明白的是……,冷靜下來!不用說……,顯然……,聽著……,等等。
另外,談判服飾的選擇也很重要,談判者應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年齡、場合的不同,選擇得體的服飾。一般說來,西裝(西裝套裙)已成為談判中普遍認可的服裝。
㈡ 論商務禮儀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的運用
這個 也說不大清 需要自己總結 去看看書 還有 一定要找案例 一般都是有利於談判的進行 起到不能小看的的作用 主要還是要有針對的對象
㈢ 聯系實際談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作為世界各國聯結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尤其是在聯結國內生產與國外消費和國外生產與國內消費方面處於特殊的中方地位。
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
在國際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由於各國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經濟結構、科學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歷史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國家對某些商品的生產條件不利,勞動耗費較多。此外,任何一個國家也不可能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消費自己所生產的一切物品。這些矛盾矛盾只能通過各國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相互間的商品交換,加以解決。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使各國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國的生產力優勢、資金優勢以及資源優勢,發展那些本國條件相對優越的產品部門,從而節約社會勞動時間,促進本國經濟的增長。通過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輸出那些本國可以生產的、多餘的和閑置的物資,購入本國欠缺和急需的不能生產的物資,通過這樣的調劑餘缺,可以解決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需求上的供求矛盾,使本國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本國的各類需求得到滿足,保證本國的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
二、國際貿易是各國間進行新的技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在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其生產力,促進國際經濟的發展,而且依靠技術進步所實現的經濟增長佔全部經濟增長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然而,由於現代科學技術涉及的領域和規模越來越大,科學技術發展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研究設計工作越來越復雜,導致任何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多高都不可能在一切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領域內保持全面的領先地位。如果不吸收別國的先進技術,只埋頭從事自己的科學研究,勢必造成重復的研究,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
此外,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各國研究和設計工作的費用不斷上升,科學技術越向尖端發展,研究開發費用就越高,這些都是促使各國之間需要積極進行國家技術交流和技術貿易。
三、國際貿易是各國增加財政收入和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
國家貿易對於提高一國的財政收入,其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國際分工商品交換可以使各國節約一定的社會勞動耗費,也可以讓各國利用引進的技術、設備發展本國的工農業生產,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節約原材料耗費,創造更多的產值,從而間接地增加一國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是通過對外貿易,通過各國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上交國家各種稅收,以及國家徵收的關稅能直接增加一國的財政收入,尤其是能增加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急需的外匯收入。(有人統計過,在不減免稅收和不退稅的條件下,我國每出口1億人民幣的工業品,國家可得稅利3500萬元左右。)
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是當前困擾著許多國家的一個尖銳問題。為此,許多國家把發展對外貿易當作解決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由於對從事對外貿易業務的人員有較高的素質要求,目前直接解決就業問題尚受一定的限制。但是,一個國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間接提供就業機會是相當多的。(據我國有關方面統計:每出口1億元人民幣的工業品,一年就能提供1.2萬個人的就業機會。可見,對外貿易對解決勞動力就業來說作用是極為顯著的。)
四,國際貿易是各國進行政治、外交斗爭的重要工具。
通過對外貿易來來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及本國統治集團的利益,維護本國的社會經濟制度。
通過對外貿易建立國際或地區間的經濟貿易團體,以增強國際政治斗爭和國際經濟斗爭中的抗衡力量。
通過對外貿易專制裁那些違背國際法規、違背聯合國憲條、實行民族歧視的國家。
通過對外貿易去改善國家見間的政治外交關系,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㈣ 接待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禮儀最直觀的代表著這個人的素質,也代表著給你所在公司的形象,很多人會通過你本人的素質評價你的公司!所以傑羅我就不多說了 你懂得!
㈤ 適當的禮儀在跨文化商務交流中有什麼重要性
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禮」原是遠古時期宗教祭祀儀式上的一種儀態,人類由於氏族部落社會群居而形成了統一、規范的社會習慣,逐步演化成後來我們說的禮俗——許慎在《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中國最早、最重要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儒家思想精髓和重要支柱——「制禮作樂,以禮治天下」的觀點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經歷歷史更迭,「禮」一直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而不斷變化,且與時俱進,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到了今天我們說的「禮」表達的意思也更為寬泛了,並由此衍生細分出了「商務禮儀」。「商務禮儀」特指商務活動中的禮儀規范和准則,是「禮」在商務活動中的運用和體現。它是經濟社會商務交往中為了互相尊重而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准則和程序,是禮貌、禮節、儀表和儀式的總稱。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務往來變得越來越頻繁,商務禮儀在企業的商務活動和對外交流中顯得尤為重要,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在商務場合當中,禮節、禮貌都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際沖突,使商務場合的人際交往成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滿足人們的社會交往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務禮節能營造良好的商務交往氛圍,為企業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相反,可能會給企業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帶來巨大的損失。那麼商務禮儀在商務活動中到底有多重要呢?其實,商務禮儀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商務禮儀的功能上。
1、商務禮儀可以規范個人商務行為禮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規范各種行為。商務禮儀作為指導、協調商務活動中人際關系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形式,廣泛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並為社會中全體成員調節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為各國家、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以及各階層人士共同遵守。商務禮儀的規范性使禮儀的實施易於落到實處,也便於通過專門訓練達到預期的效果。
2、保持個人形象在商務交往中,商務禮儀規范可以使人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於確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贏得友誼。
比如:1、 握手禮儀我們在商務會面時最常用的握手禮:握手禮來源於最初的摸手禮,傳說,當時人們在路上遇到陌生人時,如果雙方均無惡意會放下手中東西,伸開自己的一隻手(通常是右手),手心朝前,向對方表明自己手中沒有武器,兩人走近再互相撫摸掌心,以示友好,這一習慣沿襲推廣,就成了現在廣泛適用的握手禮。但握手禮也並不簡單,它要講究「尊者為先」的握手順序,即應由主人、女士、長輩、身份或職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輩、身份或職位低者方可與之相握。並要注意握手正確的姿勢與力度:行握手禮時,一般距離約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傾,伸出右手,四指齊並,拇指張開,雙方伸出的手一握即可,不要相互攥著不放,也不要用力使勁。若和女士握手時,不要滿手掌相觸,而是輕握女士手指部位即可。握手禮還可表示向對方進行鼓勵、贊揚、致歉等。正確的握手方法是:時間宜短,要熱情有力,要目視對方。女子同外國人握手時,手指與肩部要自然放鬆,以備男賓可能要行吻手禮。同時,握手的禁忌也是要十分注意的,比如:握手前應摘掉手套,雙目安然注視對方,並示以微笑。切忌握手時以另一手拍打對方身體各部位,也不要一面與對方握手,一面心神不安,目光游移不定。握手一定要求用右手,在阿拉伯國家及少數西方國家,認為左手是「不潔之手」,用左手握手是對對方的一種侮辱。見面除了握手禮,還有合十禮、拱手禮、脫帽禮、舉手禮、吻手禮、親吻禮、擁抱禮、鞠躬禮等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習俗和規范,這些都要因人、因場合、因習俗而異,不可亂行禮,以免造成誤會和緊張情緒。2、著裝禮儀著裝,即指服裝的穿著。嚴格地說,它既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站在禮儀的角度上來看,著裝是一門系統工程,它不僅僅單指穿衣戴帽,更是指的由此而折射出的人們的教養與品位。
從本質上講,著裝與穿衣並非是一回事。穿衣,往往所看重的是服裝的實用性。它僅僅是馬馬虎虎地將服裝穿在身上遮羞、蔽體、禦寒或防暑而已,而無須考慮其他。著裝則大不相同,著裝實際上是一個人基於自身的閱歷、修養或審美品位,在對服裝搭配技巧、流行時尚、所處場合、自身特點進行綜合考慮的基礎上,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對服裝所進行的精心選擇、搭配和組合。在各種正式場合,不注意個人著裝者往往會遭人非議,而注意個人著裝的人則會給他人以良好的印象。
依照社交禮儀,著裝要贏得成功,進而做到品位超群,就必須兼顧其個體性、整體性、整潔性、文明性等。對這幾個方面,一點都不能偏廢。3、個體性
正如世間每一片樹葉都不會完全相同一樣,每一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在著裝時,既要認同共性,又絕不能因此而泯滅自己的個性。著裝要堅持個體性,具體來講有兩層含義:第一,是著裝應當照顧自身的特點,要作到「量體裁衣」,使之適應自身,並揚長避短。第二,是著裝應創造並保持自己所獨有的風格,在允許的前提下,著裝在某些方面應當與眾不同。切勿窮追時髦,隨波逐流,使個人著裝千人一面,毫無特色可言。4、整體性
正確的著裝,應當基於統籌的考慮和精心的搭配。其各個部分不僅要「自成一體」,而且要相互呼應、配合,在整體上盡可能地顯得完美、和諧。若是著裝的各個部分之間缺乏聯系,「各自為政」,它哪怕再完美也毫無意義。著裝要堅持整體性,重點是要注意兩個方面。其一,是要恪守服裝本身約定俗成的搭配。例如,穿西裝時,應配皮鞋,而不能穿布鞋、涼鞋、拖鞋、運動鞋。其二,是要使服裝各個部分相互適應,局部服從於整體,力求展現著裝的整體之美,全局之美。5、整潔性
在任何情況之下,人們的著裝都要力求整潔,避免骯臟或邋遢。著裝要堅持整潔性,應體現於下述四個方面:首先,著裝應當整齊。不允許它又折又皺,不熨不燙。其次,著裝應當完好。不應又殘又破,亂打補丁。至於成心自殘的「乞丐裝」,在正式場合亦應禁穿。再次,著裝應當干凈,不應當又臟又臭,令人生厭。以任何理由搪塞應付而穿臟衣,都沒有道理。最後,著裝應當衛生、對於各類服裝,都要勤於換洗,不應允許其存在明顯的污漬、油跡、汗味與體臭。6、文明性
穿著服裝,是人與獸的一大區別。在日常生活里,不僅要做到會穿衣戴帽,而且要努力做到文明著裝。著裝的文明性,主要是要求著裝文明大方,符合社會的道德傳統和常規做法。它的具體要求,一是要忌穿過露的服裝。在正式場合,袒胸露背,暴露大腿、腳部和腋窩的服裝,切應忌穿。在大庭廣眾之前打赤膊,則更在禁止之列。二是要忌穿過透的服裝。倘若使內衣、內褲「透視」在外,令人一目瞭然,昭然若揭,當然有失檢點。若不穿內衣、內褲,則更要禁止。三是要忌穿過短的服裝。不要為了標新立異,而穿著小一號的服裝。7、遵循行業規則在商務交往中,人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規范,雙方就缺乏協作的基礎。其實,這些行業規則很多,比如說小到各類合同的簽訂、交接等都有具體的樣本和規范,大家在商務合作中都要遵循統一的原則和模式來行為,這樣才能協調一致,不至於節外生枝。這些行業規則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更新。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進化使商務禮儀不斷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的滲透,商務禮儀被賦予的新內容增加,禮儀的改革受到重視,但簡潔、實用、文明的禮儀活動形式是發展的總趨勢。
㈥ 談談商務禮儀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地位與作用!!! 跪求
商務談判,不僅僅是基於經濟利益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各方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溝通。國際商務談判受到各自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最難以把握的就是文化因素。文化是一個民族或群體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行為准則、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區別於另一民族或群體的顯著特徵。隨著人們對文化因素理性認識的加深,越來越感受到文化因素對商務談判活動的影響已經超越了其它因素對它的影響。
商務禮儀是文化因素的作用載體和表現形式。商務禮儀是每個參與者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由於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一國商人得體的禮儀,對另一國商人則可能就是不得體或者失禮。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為了在商務談判中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范行為
在商務談判中,雙方的行為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規范,雙方就缺乏協作的基礎。禮儀規范可以使人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同時有利於確定自我形象、尊重對方、贏得友誼,最終取得談判的成功。
2、傳遞信息
禮儀是一種信息,通過這種信息可以表達出尊敬、友善、真誠等感情,使對方感到溫暖。在商務談判中,恰當的禮儀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信任,進而有助於談判協議的達成。
3、增進感情
在商務談判中,隨著交往的深人,雙方可能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體驗。它表現為兩種情感狀態:一是感情共鳴,另一種是情感排斥。禮儀容易使雙方互相吸引,增進感情,導致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反之,如果不講禮儀、粗俗不堪,那麼就容易產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印象,最終導致談判的破裂。
4、樹立形象
一個人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已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對方的贊賞和好感。現代市場競爭更是形象的競爭。一個具有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公司或企業,就容易獲得社會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也更有利於商務談判的進行。所以,商務談判人員時刻注重禮儀,既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更好地開展商務談判的的需要。
總之,個人或群體的商務禮儀水平決定著商務談判的成敗,它可以誇大分歧和差異,也可以將雙方的溝通障礙降低到最低點。人們在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時,如果能知己知彼,入鄉隨俗,有效利用商務禮儀促進雙方的了解,就能夠共同努力創造一個適應雙方的談判溝通環境,使商務談判走向成功。
㈦ 商務禮儀對外貿有什麼作用嗎
給你中國來人民大學國際關自系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金正昆的教課內容,去http://www.globrand.com/2006/42624.shtml這里看一下。
㈧ 求「商務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重要性」開題報告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及溝通技巧(供你參考)
[摘要]由於商業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樣化程度在商務活動中與日俱增。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要跨越文化界溝進行團隊合作。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其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因此文化差異不僅會影響到談判雙方對各種言行舉止的運用和解釋,而且會影響談判者的思考方式和各自的價值觀念,並且會下意識地把這些概念帶到談判桌面上來,致使談判復雜化。由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應該採取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技巧。
[關鍵詞]國際商務談判跨文化問題溝通技巧
一、引言
國際商務談判活動是人際間直接的溝通形式,其成效與談判者的綜合素質和信息解讀的保真程度有關。談判者很可能來自非常不同的文化,亞文化的環境,面對陌生人自然會保持高度的戒心。由於文化方面的差異,容易造成並加深誤解,增加談判的難度。溝通中的誤解和曲解是難以避免的,問題是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文化觀念來判斷對方的利益和行為,則難以達到平息紛爭,實現合作的目標。文化是多元性的,交融的,超越了國界。談判者個人可能受
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並且在談判風格中體現出來。
二、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問題
不同的國家存在著文化的不同點,國際商務談判中存在的跨文化問題主要通過語言、禮儀、禁忌與宗教信仰、談判風格體現出來。
1.語言
國際商務談判大多用英語進行,而談判雙方的母語往往又不都是英語,這就增加了交流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盡量用簡單、清楚、明確的英語,不要用易引起誤會的多義詞、雙關語、俚語、成語。也不要用易引起對方反感的詞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I』ll be honest with you…」,「I will domy best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but …」。這些詞語帶有不信任色彩,會使對方擔心,從而不願積極與我們合作。跨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願,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言,或從對方的發言中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有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商務談判。在談判中,美國人很高興地發現,每當他提出一個意見時,對方就點頭說:「yes」,他以為這次談判特別順利。直到他要求簽合同時才震驚地發現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 」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 」的「yes」和「I』ll considerate」的「yes」。「n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有些文化的價值觀反對正面沖突,因此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驗的談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為了避免誤會,我們可用釋義法確保溝通順利進行。釋義法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話解釋一遍,並詢句對方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加深對方對這個問題的印象。
2.禮儀
國際商務談判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人們之間的交往要符合一定的禮儀規范。在商業談判中,懂的必要的禮節與禮儀,是談判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如果違反禮儀規范,不僅會影響雙方融洽關系的形成,而且還會影響對方對自己在修養、身份、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甚至影響談判的成效。當與外國人進行商務談判時,由於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因此,各自的民族文化、習俗以及禮儀等差別比較懸殊。
禮儀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可以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嚴,增強人們的尊嚴感;其次,它有助於發展我國人民同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友誼。在涉外交往中,遵守國際慣例和一定的禮節,有利於我國的對外開放,有利於展現中國禮儀之邦的風貌;最後,健康、必要的禮儀可以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廣交朋友,避免隔閡和怨恨。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禮,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誠懇、謙恭、和善,就必定受到人們的尊重。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燕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目前,除個別國家在某些場合另有規定(如典禮活動,禁止婦女穿長褲或超短裙)外,穿著趨於簡化。
在涉外交往中任何服裝都應做到清潔、整齊、挺直。上衣應熨平整,下裝熨出褲線。衣領、袖口要干凈,皮鞋應上油擦亮。穿中出裝要扣好領扣、領鉤、褲扣。穿長袖襯衣要將前後擺塞在褲內,袖口不要捲起,長褲褲筒也不允許捲起。兩扣西跟上衣若系扣子,可繫上邊一個,若是一扣或多扣西服上衣。均應扣全。男同志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應穿短褲參加涉外活動。女同志夏天可光腳穿涼鞋,穿襪子時,襪口不要露在衣、裙之外。
在交際場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紹和會面時握手,握手也有先後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見面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後再握。多人同時握手,切忌交叉進行,應等別人握手完畢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時應雙目注視對方,微笑致意。
涉外交往中,在與外商談話時表情要自然,語言和氣親切,表達得體。談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點人。談話時的距離要適中,太遠太近均不適合,不要拖拖拉拉、拍拍打打。
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有事需與某人談話,可待別人談完;有人主動與自己說話,應樂於交談;發現有人慾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若談話中有急事需離開,應向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3.禁忌與宗教信仰
在對外活動包括涉外商務活動中,禁忌是不得不考慮的事項,特別是東亞、南亞、中亞、北非這些宗教盛行的地區。了解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習慣禁忌,對於與對方交流,准備把握對方的談判思路,及時完成談判任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日本人
日本人的談吐舉止都要受到嚴格的禮儀約束,稱呼他人使用「先生」、「夫人」、「小姐」等,不能直稱其名。而且鞠躬是很重要的禮節,與日本人交換名片時,要向日方談判班子的每一位成員遞送名片,不能遺漏,日本人不喜歡有狐狸圖案的禮品,他們把狐狸視為貪婪的象徵。日本人忌諱「4」與「9」兩個數字,因為日文中「四」與「死」發音相同,「九」與「苦」發音相同。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按日本的傳統,多數人信奉佛教和本國特有的神道教。
(2)美國人
美國人在飲食上一般沒什麼禁忌,除各種動物內臟之外,忌13日和星期五。對菜餚要求量少質高,用餐省時快速。美國人不喜歡談個人私事,特別尊重個人隱私權。與美國人談論無論在何種場合,必須說話謹慎,因為他認為你說話的是算數的。
在美國人口中,30%信奉基督教,20%信奉天主教。美國人過的宗教節日主要是聖誕節和復活節。此外,他們還過感恩節。很多美國人在感恩節時回家團聚。節日期間舉行各種體育競賽和文娛活動,晚上圍著壁爐談天說地,共享歡樂。
3)東南亞人
新加坡人喜歡紅、綠、藍色,視黑色為不吉利;在商品上不能用如來佛的形象,禁止使用宗教用語。
印度視牛為神聖的動物,視孔雀為祥瑞,並將其視國鳥,喜歡紅、黃、藍、紫等鮮艷的色彩,不歡迎黑色和白色。
東南亞國家習俗、忌諱特別多。一般談判時,不允許蹺二郎腿。如果談判者無意之中將鞋底朝向對方,則談判宣告失敗。
東南亞人崇奉佛教文化,很多特徵與中華民族相通,這得自於當地華人甚多這因素。
(4)阿拉伯人
最好不要對阿拉伯人的私生活表示好奇。盡管阿拉伯人熱情好客,但因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規矩很嚴,他們的日常生活明顯的帶有宗教色彩,稍有不慎,就會傷害他們的宗教感情。通常而言,這是一個話題的禁區。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有很多規矩,因此,初次與阿拉伯人談判的人必須特別注意,要尊重他們的信仰。不尊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其後果將是不可想像的。
4.談判風格
全球的經理人們能夠通過研究談判行為的差異來使自己從中受益,幫助他們了解談判進程中正在發生什麼事情。以巴西為例,她是那種自然、熱情且充滿活力的風格。巴西人健談並特別喜歡說「不」——在半小時內可使用40多次,而美國人則使用4.7次,日本僅使用1.9次。巴西與美、日更為明顯的不同是他們更習慣使用較隨意的合同。
在談判中,當日本人不敢用眼光與對手直視或在面臨嚴峻形勢下仍保持微笑時,日本文化的彬彬有禮和情緒掩飾常使美國人不知所措。重要的是美國人還應了解對於日本人來講什麼是禮貌而什麼是冒犯。美國人必須避免誇張、隨意等諸如此類的行為和身體接觸,因為日本人重視謙遜。基於一貫的傳統文化日本人還注重維持和諧,他們寧可推託甚至離開房間也不願意直接給予對方一個否定的回答。日本文化的根本是關心整個團體的利益,任何影響了一個人或一小部分人的事件都同樣會影響其他人。因此,日本人決策時十分謹慎以便考慮其長期效果,他們進行客觀的分析並注意對方的反應。
北美談判者認為談判應該是實事求是的。他們的事實傾向基於自己所相信的客觀信息,並在對方也會合乎邏輯地進行理解的前提下向其傳遞該信息。阿拉伯談判者的感情傾向基於自身的主觀感情和感受;而俄羅斯談判者的公理傾向則是基於其所在社會中普遍認同的理想信念。俄羅斯人是強硬的談判者,他們通過不停的爭論和拖延使西方談判者沮喪並使談判陷入僵局。這是因為俄羅斯人對時間概念的理解不同於西方人。俄羅斯人不認同西方人所信仰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俄羅斯人是很沉得住氣、堅決固執的談判者。他們會努力去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的微笑及其它表情以顯示一個平靜的外表。
與俄羅斯人相反,阿拉伯人喜歡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因而更易於做出讓步。與西方人相比,阿拉伯人對時限不夠重視並經常缺少足夠的權威去完成一項交易。
對成功談判者進行比較是很有用途的。例如印度談判者,他們謙遜、耐心、尊重他人,與總是堅持強硬立場的美國談判者相比印度談判者更容易妥協。阿拉伯談判者與他國談判者相比一個很重要的不同是他們把自己置於中立地位,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一方,因此相互之間極少發生直接對抗。成功的瑞典談判者是保守和謹慎的人,他們依據事實和詳細的信息處理問題。義大利談判者是精力充沛、富於表現的人,但與瑞典談判者相比他們缺乏坦率。
三、國際商務談判的溝通技巧
1.在干中學,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參與和來自各國的生意人交往的機會,包括社交活動
跨國經貿活動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徵,交易雙方都很注重降低交易成本。與國內貿易相比,大家在國際貿易中更加願意與熟人做交易,因此一旦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來自溝通障礙的風險就會顯著降低,生意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幅度提高。除了在專業院校學習外,向多年從事對外貿易的業內人士學習是一條捷徑。如果對外貿易的數額較高,則有必要抽出時間系統地了解貿易夥伴國的文化、語言和習俗等。
2.參加一些跨文化的培訓
一些國際知名商學院等機構有國際溝通和商務談判的課程培訓。除了系統介紹有關知識外,學員來自不同的國家,參與者能夠接觸彼此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增進相互的了解。還可以向專業談判方面的咨詢公司求助,提高跨文化談判的效率。
3.區分談判者個性和其他非文化因素的影響
在交往中過度強調文化的差異反而有可能冒犯對方,被認為是不懂得國際慣例的生手。人們的行為還受到一些非文化因素的影響,如法律和知識。在實際交往過程中應對此加以區分,以免誤解對方。
4.以積極和開放的心態吸收外國文化中有益的內容,為自己所用
每個國家的文化形成都具有其特定的社會范圍,仔細分析各種文化的成分並兼收並蓄,將及其有利於拓展的商務交往(潘肖珏、謝承志,2000:398)。
四、結論
各種文化均有其特殊的適用范疇,群體決策和個體決策各有長短。全部合並各種文化的精髓並不切實際,每個人應尋找到適合自己秉性的文化或亞文化。同時,針對另一方談判者,要熟悉和尊重他們的文化和習慣。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多人都傾向於認為對方也用自己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常使跨文化商務談判難以順利進行。因為一席話或一篇文章,在甲種文化中認為符合邏輯的,在乙種文化的人看來不那麼符合邏輯。因此,談判前收集有關情報(信息和資料),才能採用相應的談判策略、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談判方案和計劃。總之,跨國談判的背景下,掌握一些異域文化架起了商務交往中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參考文獻:
[1]白遠:國際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丁衡祁張靜:商務談判英語[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方其主:商務談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甘長銀:國際商務談判語言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5](美)Jeffrey Edmund Curry:國際商務談判[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呂維霞劉彥波:現代商務禮儀[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7]李健李腸:商務溝通[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
[8]潘肖珏謝承志:商務談判與溝通技巧[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9]周忠興:商務談判原理與技巧[M].南京: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10] http://info.qinghuaonline.com/info/info_4_arc61578.htm
[11] http://info.biz.hc360.com/2007/02/06083156315.shtml
[12] http://blog.e23.cn/user1/3161/archives/2006/33876.shtm
㈨ 商務交際技巧和禮儀的重要性是什麼
其實你這個問題太廣了,業務要看你是什麼樣的業務,因為每個行業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呢我這里有一部分可以先給你做個參考.商界人士在准備商務洽談時,應當謹記如下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客觀的原則。 所謂客觀的原則,意即在准備洽談時,有關的商界人士所佔有的資料要客觀,決策時的態度也要客觀。 佔有資料要客觀,是要求談判者盡可能地取得真實而准確地資料,不要以道聽途說或是對方有意散布的虛假情報,來作為自己決策時的依據。 決策時的態度要客觀,是要求談判者在決策時,態度要清醒而冷靜,不要為感情所左右,或是意氣用事。 第二,預審的原則。 所謂預審的原則,含義有二:其一,是指准備洽談的商界人士,應當對自己的談判方案預先反復審核、精益求精;其二,是指准備洽談的商界人士,應當將自己提出的談判方案,預先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或主管人士審查、批准。 雖說負責洽談的商界人士擁有一定的授權、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是「先斬後奏」。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洽談者可以忘乎所以、一意孤行。在洽談之前,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預審,既可以減少差錯,又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使方案更臻完美。 第三,自主的原則。 所謂自主的原則,是指商界人士在准備洽談時,以及在洽談進行之中,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鼓勵自己、鞭策自己,在合乎規范與慣例前提下,力爭「以我為中心」。 堅持自主的原則,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調動有關的商界人士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有所表現;二是可以爭取主動權,或是變被動為主動,在洽談中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位置。 第四,兼顧的原則。 所謂兼顧的原則,是要求商界人士在准備洽談時,以及在洽談過程中,在不損害自身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應當盡可能地替洽談對手著想,主動為對方保留一定的利益。